点评考研政治中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考研政治 >> 正文 点评考研政治中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考研试卷库
点评考研政治中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含义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是指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审美关系。
    
    ⑤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其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客观事物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观事物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观事物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其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所以实践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其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其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正确,不依主观感觉而定,而要依实践的结果而定。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其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
    
    ①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①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叫反映论,它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其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其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②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叫先验论。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但它有两大缺陷:其一,不懂得实践的观点,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选择性、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①所谓信息,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主体对于客体提供的信息,是要进行选择的。
    
    ②这种选择是以主体为转移的,是以主体自身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概念框架为参照系的。这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参照系一般表现为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表现为主体的认识目的,表现为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
    
    ③进行选择是完成认识的必要条件。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人们没有必要没有可能吸收对象的全部信息,只能吸收所需要的信息,要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④认识过程不是对客体信息的简单搜集与再现,而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主体的认识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过滤,整合重构。这一过程就是建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其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其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4.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性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5.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因为:
    
    其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其二,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其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的全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2.认识的不断反复
    
    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是因为:
    
    其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所有这些,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二,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生理素质。所有这些,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3.认识的无限发展
    
    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但是,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圆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