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

1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China Present Literature
课程编号:0111008
课程学时:85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议教材: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谢冕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以文学作品鉴赏与
分析为主兼及文学史基础知识的课程。本课程选择当代文学史上有较高思想价值、审美价值,
代表了不同体裁、不同文学思潮流派的作品进行精讲。讲授过程中,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
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
风格的演变,掌握相应的文学史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
程和其它文学类课程相辅相成,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字和口头表
达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课程教学内容:
1.中国当代文学及其分期。作为文学史概念,“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至20
00年间发生在大陆、台、港、澳四地的文学现象。其主体部分在大陆地区。分为三个
时期:(1)(1949—1978)文革前 17 年和文革时期文学。通常简称“50、60 年代文学”。
(2)(1978—1989)新时期文学(80 年代文学)
(3)(1989—2000)社会转型期文学(90 年代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一元;多元;三元一体。
文革前文学:现实主义的再现型:生活形态的真实感;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
的典型化、英雄化。创作主题和风格与政治联系密切,可概括为从颂歌到战歌。
新时期文学:随着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的恢复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涌入,形成多
元化格局。总的趋势是“向内转”,从社会生活的表象描写转向人的内心世界。
社会转型期文学:主流文学;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三元一体的态势成为90年代文坛
的特点。
3.关于“教与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的重点、难点:
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涌入后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
方法。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2
2.三个时期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怎样学习“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第一章 文革前 17 年和文革时期(五十—七十年代)文学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
1.林道静的人生三部曲和作家杨沫的生平创作。
2.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青年学生运动的长
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
命战士的典型。这个形象高度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3.其他青年形象: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三个引路人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形象
辨析。
4.《青春之歌》的修改与争鸣及5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特征归纳。
第二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
1.表现战争环境中的人性美。小说将战争作为背景,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围绕一
床“百合花被”而产生的纠葛作为线索,歌颂了普通人崇高的心灵美。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军
民鱼水关系这一庄严主题。
2.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其特点是(1)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2)有些细
节反复出现,前后呼应,贯穿全文,在情节展开中起连结、转换作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百
合花被”既是小说的情节纽带,也是人物美好心灵的象征,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3.小说的叙事特色和“清新俊逸”风格的形成。
第三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干预生活”小说
1.作家王蒙简介。
2.小说艺术构思的特点:(1)视角的选择。来自生活的感受通过主要人物林震来透视。
(2)是中心事件的安排。选取处理麻袋厂厂长王清泉问题作为中心事件来展开主要人物的
矛盾。
3.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客观意义具有揭示“官僚主义”作风,“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
写实倾向。但重心是从林震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角度去写的。小说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
实环境的矛盾,表现一个年青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4.“干预生活”的代表作。50 年代探索尝试的“重放的鲜花”。
5.另一种读解。超越其具体情节,表现的是两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情感方式的差异。
第四节 闻捷的抒情诗
1.简介闻捷的诗歌创作及当代诗歌草创期的颂歌美学原则。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成
为两大基本范型。
2.闻捷爱情诗的思想特色:(1)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歌颂新生活的美好。(2)歌
唱劳动生活中的爱情。把爱情与社会主义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表现了新时代的爱
情观念,也是歌颂新生活的特定角度。《苹果树下》以“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这一自然过
程来象征青年男女爱情成熟的心灵历程。把爱情与劳动统一于苹果树的艺术形象。
3.闻捷抒情诗的艺术风格。(1)叙事与抒情的结合;(2)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3)
3
借美丽的风景画、风俗画来抒情。
第五节 老舍的《茶馆》
1.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茶馆》突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由几十幅人物剪影
构成三个时代的横切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社会人生。其特点为:(1)
打破传统格式重人物轻情节。(2)选择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场所。(3)着眼于时代去分幕。
(4)画卷的贯穿线索。
2.《茶馆》的人物塑造和主题:以一个茶馆为中心,以“侧面透露”的方式反映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近 50 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完成了“埋葬三个时代”的创作立意,
永久性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一个逝去时代民情风俗的描绘。
3.炉火纯青的戏剧语言:个性化;动作性;幽默感。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文学概况
1.文革十年文艺思潮。《纪要》引发空前的文艺灾难。理论体系为:(1)创作目的:
以塑造英雄典型为根本任务。(2)指导思想:为路线斗争服务。(3)创作原则:三突出(4)
创作方式:三结合。
2.文革创作的主流——假、大、空。
3.文革中的地下文学。文革前成名的作家丰子恺的散文;“七月诗派”的曾卓、牛汉“九
叶派诗人”穆旦的诗歌分析。年青一代中涌现出的作者。红卫兵--知青的地下诗歌,《第二
次握手》坎坷曲折的命运。
课程的重点、难点:
1.本章分析的小说、诗歌、话剧,是五六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文革时期的“假、
大、空”之作外,也是那个时代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笔
法写的,列为第一章既符合时间的顺序,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了解
各种体裁基本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解析的基本方法。
2.本章的难点之一是学生与作品的时代距离。要帮助学生理解时代文艺思潮对创作的重
大影响。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这些作品都有超越、创新之处,了解这些创新点对于理解作品,
掌握文艺作品的分析方法是有益的。
3.本章的难点之二是对《茶馆》的分析要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在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情
况下,分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五六十年代小说的主要特色和代表作品,掌握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方法,理
解话剧《茶馆》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思考题:
1.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2.《青春之歌》怎样表现出作者的创作立意。
3.茅盾为什么说《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
4.《百合花》细节描写的特色。
5.小说《百合花》怎样通过两个小人物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6.刘世吾、林震人物形象分析。
7.《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题意义探析。
8.结合《苹果树下》谈谈闻捷爱情诗的主要特点。
9.闻捷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4
10.《茶馆》戏剧结构的特色。
11.《茶馆》怎样完成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12.《茶馆》的语言特色。
13.谈谈《悬崖边的树》、《半棵树》两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1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新时期(八十年代)文学作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华的《芙蓉镇》和伤痕、反思文学
1.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兴起和主要特征。长篇小说《芙蓉镇》是“反思
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2.小说通过一组人物(胡玉音、秦书田、黎满庚、王秋赦、谷燕山、李国香)二十年的
命运浮沉和小镇的风俗变迁,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变迁史,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3.小说成功地刻画了胡玉音这个在磨难中刚强不屈,敢于怀疑和思考的农村妇女形象。
和秦书田这个当代文学中独特的“右派”形象。
4.小说在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的展示中描绘了一幅湘西风俗民情图画。
第二节 《爱,是不能忘记的》
1.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争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
2.小说的社会价值在于敏锐地揭示了婚姻与爱情分离的悲剧,是一曲理想爱情的悲歌。
小说中宗教式的精神爱情观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光芒。
3.作者用心灵的折光作为表现的唯一视角,情节只是一个潜在的框架,成为“心态小说”
的成功尝试。
第三节 《陈奂生上城》
1.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在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2.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性:陈奂生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农民典型。这一艺术形象真实
地概括了当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精神品质和性格弱点。
3.小说的艺术特点“土洋结合寓洋于土”:细腻而富有动感的心理描写;喜剧性格的塑
造;语言通俗幽默,地方色彩鲜明。
第四节 汪曾祺的《受戒》
1.民风淳厚的优美意境。小说在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
美态度。
2.淳朴人性的抒情诗。《受戒》通过对寺庙生活、小和尚与村姑恋爱故事的描写,表现
了作者对健康人性的礼赞,也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3.小说的旧忆难免带有一种忧伤的情调,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结构如行云流水,
自然随意,作品语言口语化,既亲切自然,又朴素雅洁。
第五节 路遥的《人生》
1.才干出众、个性顽强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背
弃了初恋农村姑娘刘巧珍,背离了传统的人生观、爱情观。
2.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三个当事人的性格因素,看高加林爱情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
5
性。
3.高加林人生奋斗的悲剧结局,真实地折射出了 8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
中所凸现的问题,人物成为具有超前意识的时代先行者。
第六节《棋王》和“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和主要特征。
2.小说围绕吃饭和下棋两件事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知青形象,作者意在“写人生不是写知
青”。
3.在物质贫困精神也贫乏的生活中,下棋成为王一生的精神支柱或曰一种精神寄托,其
中蕴含着道家文化的深意。
4.在亲情与友情的描写中体现出王一生性格的另一面,从而使这一人物成为性格丰满
的典型形象。
5.从创作风格和手法看,《棋王》使用的是朴素无华的白描手法。
第七节 舒婷的诗歌
1.朦胧诗的崛起及其争论。
2.以《致橡树》以《神女峰》为爱情诗是舒婷诗歌最有影响的部分,诗人张扬的是双
方独立平等,有共同理想基础的爱情。
3.追寻自我的人生思考。在《双桅船》《船》等诗中,诗人始终在追寻自我,抒写了
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4.舒婷诗歌的艺术特点:善于营构浓郁的感情氛围,以情动人;善于以隐喻、象征、拟
物化等手段构成意象;运用了直觉、幻觉、错觉等现代派手法。
第八节 北岛的诗
1.《雨夜》借助一段动人的爱情描写,让人了解那一个特定年代的精神现实,了解一
代青年人不甘于个性被压抑,精神受桎梏的心声。
2.《回答》体现了一代觉醒者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忧患意识,用警句式的语言概括了动
乱年代荒谬残暴的本质,作出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3.北岛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悲愤的、富有理性和怀疑色彩的抒情方向;运用大量的
意象构成总体象征,使得诗歌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第九节 韩东和新生代的诗
1.新生代诗歌对朦胧诗的反叛与挑战。
2.韩东诗歌的价值指归:个人化抒情。《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代表作,也是新生代
诗歌的经典性作品,集中体现了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的审美特征,对朦胧诗人杨炼《大
雁塔》的悲剧英雄主义是一种解构。
3.消解意象,表现出口语化的特征。《有关大雁塔》全诗采用了口语化的书写方式,以
不动声色的叙述语调和调侃的姿态造成一种反讽的效果。
第十节 海子的《亚洲铜》
1.海子诗歌创作简介。海子的诗歌观念,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的海子对当代诗坛的
独特贡献及其影响。
6
2.《亚洲铜》的隐喻意义:黄土地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诗人对中华文明的细微观
照及承传心理。
3.《亚洲铜》的核心意象及隐喻系统。对杨炼、江河的文化寻根诗的继承与超越。
第十一节 现代派小说《山上的小屋》
1.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兴起。
2.小说描写了一个阴暗荒诞的世界,稀奇古怪地发生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展现的
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3.《山上的小屋》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物的荒诞感。作者怀疑人类自身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所以她笔下的人物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4.现代主义创作艺术表现的特征:感觉化、非理性。
第十二节《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1.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2.《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采用的叙事模式是现实和非现实情节相互交织,使小说表现
的内容具有荒诞性和魔幻性质。
3.小说创造的艺术世界取得了超越具体情节、场景的深广内涵,可以说概括了西藏的
近代史,有如《百年孤独》对拉美历史的象征性概括。但小说的概括不是历时态的而是共时
态的。
4.小说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和解构。
第十三节贾平凹散文《秦腔》
1.贾平凹散文商州系列风情散文的基本特点。
2.《秦腔》通过对秦人痴迷秦腔的风俗描绘,以独特的表现角度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意
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3.《秦腔》以恢宏的语言风格突破了传统散文内视点的叙述角度,呈现出一个单纯清澈
丰厚充实的世界。
4.以《丑石》为代表的写意散文,贾平凹在自然崇拜的作用下,实现他超脱世俗,寄情
日月山水的情思。
第十四节《歌德巴赫猜想》与报告文学的崛起
1.《歌德巴赫猜想》在报告文学从报告向文学大幅度倾斜过程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心
理刻画、气氛渲染等创作手法,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并塑造了陈景润这一典型形象。
2.《歌德巴赫猜想》率先恢复了报告文学的批判本性。
3.从宏观上用广角镜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群像的全景报告文学,更充分体现出报
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第十五节 从小说到电影:《红高粱》
1.小说《红高粱》用“民间立场”去“还原历史”,对英雄人物生命力的张扬超越了伦
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体现了一种民间价值和民间精神,突破了战争历史小说的创作模式。
2.小说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3.《红高粱》改编的电影高扬人的生命意识,着力于展现人在原始状态下的野性,充满
了旺盛强烈的生命力,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现代传奇。
7
4.浓点淡线的叙事结构、风格化的色彩运用、环境造型的风格化构成了电影的表现主义
特征。
第十六节 戏剧的探索创新:高行健《绝对信号》
1.第一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和他的探索性话剧创作。
2.《绝对信号》有完整的结构,完整的情节,完全符合现实主义戏剧的要求,主题也非
常传统:挽救帮助失足青年。
3.《绝对信号》的探索创新表现在:小剧场的演出形式;打破了话剧通行的“现在进行
式”时空结构;运用把人物内心世界外化为舞台场面的表现手法。
4.《绝对信号》的探索创新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借鉴戏曲表现手法,同时也借鉴西方现代
派的表现手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1.80 年代的文学创作在观念更新和创作手法创新等方面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一时代的
文学作品以其题材的丰富、色彩的斑斓、风格的多样、内涵的深厚、观念的创新而引人注目,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也将这一时期的作品作为教
学的重点。
2.在上述作品中,《陈奂生上城》《人生》《棋王》《红高粱》及舒婷和北岛的朦胧诗应
作为重点讲述的作品。
3.本章16节分析的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电影,表现手段多样,风格
丰富多彩。在讲授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分析时切入角度、
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以逐步培养学生独自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本章的难点主要在于作品中现代派、后现代派手法的大量运用,以及一些现代派的
引入。对于习惯于阅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会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隔膜。需
要学生课前的认真阅读文本,讲授时深入浅出,以创作手法的分析为主。
5.本章学生较难理解的作品主要是《山上的小屋》、《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红高粱》、
《绝对信号》和北岛、海子的部分诗歌。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 80 年代的文学创作在观念更新和创作手法创新方面的主要表现特点,理解《山上
的小屋》、《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红高粱》、《绝对信号》和北岛、海子的部分诗歌,掌握分
析不同体裁作品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简论《芙蓉镇》的“反思文学”特征。
2.胡玉音、秦书田人物形象分析。
3.为什么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出理想爱情的悲歌?
4.简析《爱„„》的社会意义。
5.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6.《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点
7.《受戒》中作者描绘的理想境界有什么特点?
8.试析《受戒》中爱情描写的用意。
9.论述《受戒》的散文化特色。
10.高加林形象的典型意义。
11.我看高加林的爱情观。
12.刘巧珍形象分析。
8
13.王一生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14.《棋王》的艺术风格。
15.从《棋王》看“寻根文学”的特点和阿城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16.从《神女峰》《致橡树》看舒婷爱情诗的基本特征。
17.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18.从《回答》看北岛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
19.《雨夜》意象描绘的特点。
20.从《有关大雁塔》看韩东诗歌的风格特征。
21.《山民》一诗的哲理内涵。
22.《亚洲铜》的隐喻意义。
23 山上的“小屋”有什么象征意义?
24.《山上的小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受?
25.为什么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具有魔幻性质的现代神话?
26.指出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哪些地方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
27. 从《秦腔》看贾平凹风情散文的主要特色?
28.怎样理解《丑石》所蕴含的哲理?
29.《哥德巴赫猜想》的主要特点和对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
30.为什么说全景报告文学最充分体现出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1.为什么说《红高粱》突破了战争历史小说的创作模式?
32.简评小说《红高粱》的双重叙事视角。
33.电影《红高粱》的表现主义特色。
34.《绝对信号》的探索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九十年代)作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风景》和《烦恼人生》
1.池莉的《烦恼人生》表现了一个普通工人一天生活的流水帐,一段货真价实的“生
活流”,是原生原态的生活记录。小说的生活流可全归结到这两个字:“网”,和“梦”。
2.方方的《风景》写武汉最底层的贫民区——“河南棚子”码头工人一家的生存遭际
展示了一幅社会底层的生存风景画,贫困难堪的生存状况。
3.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文本。新写实小说出现的背景。新写实小说的特点:(1)原生态
的生活描写;(2)世俗类型人物的刻画;(3)超然淡泊的美学风格。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米》
1.以“先锋派”名世的作者苏童简介。
2.新历史小说的兴起。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是描写 20 世纪革命史的两种不同的
小说模式。
3.一个关于流浪的故事:五龙的“逃亡”和“回归”。纯朴的农村青年五龙在城里受
尽欺凌后,凭着他的残暴和机警成为一方恶霸。面目全非又死在试图“回归”的途中。
4.《米》的主题意蕴和新历史主义特色。《米》中描写的生存困境虽然虚拟的浓重色彩,
但很明确地和特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着力点不再是对社会环境的剖
9
析,而是人性的现实、人性的缺陷。
第三节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1.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苦旅》简介。
2.《西湖梦》和《道士塔》为例归纳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带有传奇色彩的叙事形态;
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诗化的语言风格。3.关于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批评和
争议。
第四节 余华和他的《许三观卖血记》
1、余华作为“先锋作家”,《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表现出对形式探索的热情,对
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现实一种》等表现出渲染暴力与罪恶的倾向。
2、《许三观卖血记》“卖血”的重复来写实:“我过去的现实更倾向于想象中的,现在
的现实则更接近于现实本身”。
3、《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心并不在于描写苦难以及其社会原因,而在于人物面对苦
难时的人生态度,并以喜剧性情节描述悲剧内容,从而成为一部人生的寓言。
4、一部用对白写成的小说。对白承担的任务之不仅是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活动,
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叙事功能。
第五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
1.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可当作“民族的秘史”的长篇小说。对民族灵魂的秘史
的描绘是这部小说的独特的思想追求和魅力所在。
2.小说通过白、鹿两姓家族的兴衰及家族人物命运的描绘,既写出了历史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又写出了历史的神秘性和荒诞性。
3.《白鹿原》集中呈现了“白鹿原”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冲突。白孝文与
黑娃两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丰富曲折又逆向互动,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衡常有变,又表现了历
史的神秘和不确定性。鹿子霖、田小娥等人物的命运悲剧也是人性冲突的悲剧。
4.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象征意义。白鹿村是儒家文化的整体象征,白嘉轩和朱先生代
表的是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代表的是儒家文化的负面价值。其中,族长白嘉轩是传
统宗法文化的人格化身。“白鹿原”与“白鹿”具有象征意义。
课程的重点、难点:
1.本章的重点是《白鹿原》《许三观卖血记》《米》三部长篇小说的分析,特别是理解
《白鹿原》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的特点占有着更重要的分量。
2.本章的难点之一是掌握《风景》、《烦恼人生》、《米》中原生态写实的手法和传统的
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之间的区别,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写作特点。
3.本章的难点之二是理解《白鹿原》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所作的深入刻画,
以及小说从人性冲突的层面上去描写中国的现代史。
4.本章的难点之三是《白鹿原》这部厚重的现实主义作品运用了一些非现实主义的手
法,这些象征手法、神秘色彩,使小说在写出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又凸显了历史的
神秘性和荒诞性。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白鹿原》《许三观卖血记》《米》三部长篇小说的情节,理解《白鹿原》的思想文
化内涵和表现手法的特点,掌握《风景》、《烦恼人生》、《米》中原生态写实的手法和传统的
10
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之间的区别。
思考题:
1.《烦恼人生》、《风景》的新写实特色。
2.分析《风景》中的七哥形象。
3.从五龙的沉沦历程看《米》的主题意蕴。
4.谈谈《米》的新历史主义策略。
5.《文化苦旅》的主要特征和争议。
6.以《道士塔》、《西湖梦》为例,谈谈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文化内涵。
7.为什么说《许三观卖血记》是用喜剧的形式谱写的悲剧故事?
8.谈谈《许三观卖血记》对白和重复手法的运用。
9.许三观人物形象分析。
10.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可当作“民族的秘史”的长篇小说?
11.白嘉轩人物形象分析。
12.试析《白鹿原》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 台港文学作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当代台湾文学的主要流派
1.50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战斗文艺”到“乡愁文学”。“战斗文艺”思想
内容概念化、艺术表现公式化,人称“反共八股”。以姜贵的长篇小说《旋风》为代表。林
海音《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和琦君的散文等“乡愁文学”作品抒写对旧时生活的怀恋
和乡情乡思,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潜流。
2.60年代台湾文学:现代派文学风起云涌。(1)台湾现代派诗歌的中坚力量是三
大诗社。郑愁予最有名的诗作《错误》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思想意识是民族的,又充分
使用现代技巧。(2)在现代派小说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现代文学》。
丛甦善于以“寓言式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焦虑与困惑。”欧阳子的小说则挖掘深藏于人物潜意
识中的点滴意念,被台湾文坛公认为典型的“心理写实”作家。
3.70年代台湾文学:乡土文学的新发展。共同的创作特色(1)以民族主义和人
道主义为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2)社会底层的人物成为主要关注对象。(3)对社会
弊病的深刻揭露。(4)台湾乡土文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是陈映真的《将军族》
《夜行货车》和黄春明《莎哟娜拉,再见》等。
4.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政治文学再度兴起;后现代派文学
席卷文坛;通俗文学高度繁荣;“文学台独”的出现。
第二节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1.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小说集《台北人》无论是在台湾当代文学史
上,还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2.今昔对比是白先勇小说总的主题特征。《游园惊梦》通过钱夫人感时伤怀的意识活动
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人生的无常感和文化的失落感。
3.小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美感。在叙事视点选择和平行对比的描写方面具有特色。主
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如主人公的潜意识活动,一些细节的象
征性。
11
第三节 余光中的诗
1.余光中诗歌创作道路。
2.余光中是一个民族情感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无论是思国怀乡,怀念亲人,赞颂五千
年文化,或个人抒怀写意之作,诗行里都跳动着一颗中国心。
3.余光中的诗风格多样。既有民歌体的《民歌》《乡愁》;有使用现代诗技巧的《白玉
苦瓜》;也有古典诗意蕴的《等你,在雨中》和讽刺诗《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第四节 香港文学概况
1.50 年代香港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左右对峙。林适有长篇小说《驼鸟》写山河变色之后,
某些人不敢正视现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2.70年代以来,在都市文化背景下,香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存在形态,形成了探索
性文学、社会性文学和通俗文学三重迭合的格局。
3.香港文学的基本特征:多元交汇中的西化倾向通俗化、世俗化。
第五节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1.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2.《射雕英雄传》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从“快意恩仇”到“人生故事”的转变。“人
生故事模式”的方法是,将主人公郭靖的人生经历作为全书的叙事线索。
3.《射雕英雄传》成功地塑造了侠之大者郭靖和精灵才女黄蓉的人物形象。
4.《射雕英雄传》以“武戏文唱”;“好看”又“耐看”的传奇情节;喜剧形象的塑
造构建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课程的重点、难点:
1.本章讲述的台湾、香港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隔绝在不同的社会
环境里发展,因而与处于大陆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部分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很不相同。为了
让学生对这部分文学发展的状况有初步的了解,本章对台湾、香港的文学史安排了一定课时
作宏观描述。在介绍文学史知识时,侧重介绍一些代表性作品,如姜贵的《旋风》、林海音
的《城南旧事》、郑愁予的《错误》、陈映真的《将军族》、《夜行货车》和黄春明《莎哟娜拉,
再见》等。
2.本章的重点在于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和余光中诗歌的分析。这些作品是台湾文学
的代表作,借以作为了解台湾文学和台湾社会的窗口,同时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也有分析、鉴赏的很大空间。
3.本章的难点之一,是理解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意识流这
样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完美地结合。
4.本章的难点之二,是理解《射雕英雄传》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从“快意恩仇”到
“人生故事”的转变,金庸的创作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台湾和香港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征,理解主要代表作家不同的艺术特点。
思考题:
1.简述现代派文学在台湾发展的历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台湾乡土文学的特点。
3.“战斗文艺”与“政治小说”的异同。
12
4.为什么说《游园惊梦》是为一个逝去的时代唱出的挽歌?
5.试析《游园惊梦》的表现技巧。
6.《民歌》《乡愁》的情感特征和形式的美。
7.《白玉苦瓜》简析。
8.50 年代香港文学的主要特点。
9.简释香港文学三重迭合的格局。
10.香港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及其主要样式。
11.为什么说郭靖是“侠之大者”?
12.谈谈《射雕英雄传》对“快意恩仇”模式的突破。
13.《射雕英雄传》雅俗共赏的成因。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教学时数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实践活动 其他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 3 讲授
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 2 讲授 电影观摩
《百合花》 2 讲授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2 讲授
闻捷的抒情诗 2 讲授
《茶馆》 2 讲授 电影观摩 小论文
文革时期文学概况 3 讲授
《芙蓉镇》和伤痕、反思文学 3 讲授 电影观摩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2 讲授 电影观摩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2 讲授
汪曾祺的《受戒》 2 讲授
路遥的《人生》 3 讲授
《棋王》和寻根文学 3 讲授
舒婷的诗 3 讲授
北岛的诗 2 讲授 小论文
韩东和新生代诗 2 讲授
海子的诗; 2 讲授
现代派小说《山上的小屋》 1 讲授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2 讲授
贾平凹散文《秦腔》 3 讲授
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2 讲授
从小说到电影:《红高粱》 3 讲授 电影观摩
戏剧的探索创新:《绝对信号》 2 讲授
新写实小说《风景》《烦恼人生》 2 讲授 小论文
新历史小说《米》 2 讲授 电影观摩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 2 讲授
余华和他的《许三观卖血记》 2 讲授
13
陈忠实的《白鹿原》 4 讲授
当代台湾文学的主要流派 6 讲授 小论文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3 讲授 电影观摩
余光中的诗 3 讲授
香港文学概况 2 讲授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2 讲授
总结复习 4 讲授
合计 85 讲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课程考核也以考查分析能
力为主,知识性内容为辅。本课程开课两个学期,分别安排考试、考查各一次。考核及成绩
评定方法为:
考试(闭卷或开卷)成绩评定方法: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考查(开卷)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谢冕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参考书目
文学史: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文学作品:
小 说
《青春之歌》(杨沫) 《红旗谱》(梁斌) 《重放的鲜花》(短篇集)
《小巷人物志》(陆文夫) 《王蒙小说选》 《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
《红高粱家族》(莫言) 《探索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白鹿原》(陈忠实) 《芙蓉镇》(古华) 《汪曾祺短篇小说集》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活着》(余华) 《长恨歌》(王安忆)
《射雕英雄传》(金庸) 《台北人》(白先勇 ) 《将军族》(陈映真)
《苏童小说集》 《尘埃落定》(阿来) 《人生》(路遥)
《邓友梅小说选》 《马桥词典》(韩少功) 《池莉小说集》
诗 歌
《艾青诗选》 《中国当代诗歌名篇赏析》 《北岛诗集》
《闻捷诗选》 《舒婷的诗》 《顾城诗全集》
《探索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余光中诗选》 《新生代诗赏析》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 《朦胧诗鉴赏辞典》 《韩东诗选》
《海子诗选》
散 文
《杨朔散文选》 《燕山夜话》(邓拓) 《徐迟报告文学集》
《探索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随想录》(巴金)
《文化苦旅》(余秋雨) 《九十年代新生代散文集》 《贾平凹散文集》
14
《我与地坛》(史铁生) 《刘亚洲报告文学选》
话 剧
《茶馆》(见《老舍剧作选》) 《高行健探索戏剧集》 《沙叶新剧作选》
《关汉卿》(见《田汉文集》第七卷) 《探索戏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注:以上作品多有很多版本,只要内容一致,各个版本均可采用,故大多不注版本。)
六、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一起
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系列,共同承担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了解文学史知识、
掌握文学创作规律的教学任务。
2.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写文学评论小论文,锻炼
分析写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适量安排观摩根据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
3.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配合,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思考。即课前根据教
师要求尽量读完教师准备精讲的作品,以提高作品分析鉴赏的效果;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思
考题:复习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
4.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准备考研的部分同学,
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能力转换为知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
七、制定人:张先云 审定人:杨四平 批准人:钱奇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