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5级第2学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大纲——石霞
1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5 级北京(城建)班、上海(交大一、二)班、中铁建班 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 石霞 第一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和运行规律 引言: 一、看不见的手 (一)经济人假定 (二)运行规律 1、价值规律 2、供求规律 3、竞争规律 4、比例发展规律 (三)自由 经济自由的本质 (四)诚信 (五)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1、垄断 2、外部不经济 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4、收入分配不公 5、宏观不平衡 二、看得见的手 (一)宏观调控 (二)有限政府:有限性和法制性 (三)产权保护 (四)法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一)基本经济制度 (二)收入分配制度 思考题: 1、如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一、国有企业改革 (一)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2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和创新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征 1、劳动和资本相结合,企业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出资,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 是企业的出资人 2、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3、企业属于集体经济性质,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企业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 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实行合作制的原因 1、股份合作制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股份合作制符合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实际状况 3、股份合作制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4、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缺陷:既不是股份制也不是合作制。 (三)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 三、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 (一)个体私营企业的缺陷 1、产权结构的封闭性 2、企业管理的家族性 3、人才使用的排他性 4、企业主创业精神的递减性 (二)我国的个体私营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真正做大、 做优、做强、做长,必须进行企业创新。其中,制度创新起着极为关键的先导作用。 1、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本社会化 2、突破治理结构,克服家族藩篱 3、管理制度创新,实现管理专业化 4、培育企业文化,提高文化的创新价值 5、提高个体私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三)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 1、放宽市场准入,进行公平竞争 2、完善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壮大个体私营企业 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服务体系 4、维护个体私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指导和监管 思考题 1、个体私人企业有哪些缺陷? 2、如何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第三讲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广泛发展及其原因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3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与社会经济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2、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后果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关系 二、我国对外开放概述 (一)对外开放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对外开放的内涵 2、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 3、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进一步展拓对外贸易的空间 2、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3、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4、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战略 5、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6、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思考题: 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质与社会经济后果 2、试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内容 第四讲 国外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市场经济模式的一般概念与体系 (一)市场经济模式的一般概念 (二)市场经济模式的分类标准和体系 二、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1、英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2、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二)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1、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2、韩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三)兼顾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1、瑞典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四)转轨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1、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2、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三、国外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对其发展经验的借鉴 4 思考题: 1、试述市场经济模式的一般概念与体系。 2、试述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讲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产业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产业发展顺序分类 1、第一次产业 2、第二次产业 3、第三次产业 (二)按照产品用途分类 1、消费资料产业 2、生产资料产业 (三)按照产品体积重量分类 1、重化工业 2、轻型工业 (四)按照资源密集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 3、技术密集型产业 (五)标准产业分类 二、影响和决定一国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二)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1、资源禀赋:特点、优势、市场占有率 2、需求状况:容量、结构、特点 3、技术基础: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吸收能力 4、制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资本市场、宏观调控体系等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基本准则 (一)效率准则 1、宏观效率:合理比例 2、中观效率:有效布局 3、微观效率:组织规模 (二)成长准则 1、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2、新旧产业交替的速度 3、传统产业改造和退出的速度 (三)集聚准则 1、地区集聚 2、产业集聚 四、我国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面临的困难 1、市场狭小 2、就业压力 5 3、创新不足 4、制度缺陷 (二)对策思考 1、资源整合 2、合理统筹 3、制度创新 思考题 1、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认为如何解决? 第六讲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发展极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非均衡发展理论 (五)城市化理论 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区位因素 (二)资源因素 (三)市场因素 (四)人才因素 (五)政策因素 三、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 2、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3、地区、城市产业集中度较低 4、边疆地发展滞后 (二)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发展基础不同 2、市场原因:市场规律的作用 3、政策原因:倾斜力度、开放时间等不同 4、区划原因:行政区经济为主体 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1、低水平平衡发展 2、非均衡发展 3、非均衡协调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保持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优势:继续扶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 经济圈的发展 2、继续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 6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中部地区的崛起 (三)保证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1、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消除行政区经济 2、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3、大力扶持落后地区,并同时推进增长极的形成 4、实行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思考题 1、为什么要继续推动东部地区的发展? 2、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何在? 第七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 一、现代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理论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 1、市场 2、市场体系 3、宏观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途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宏观调控体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一般必然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殊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若干特点 1、中国的总需求、总供给与总供求均衡 2、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 三、当前我国经济问题与宏观调控 (一)通过强化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与宏观调控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宏观调控 3、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宏观调控 (二)通过深化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与建立完善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 2、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与建立完善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均衡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宏观调控的一般理论?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 3、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与任务? 7 第八讲 我国改革 30 年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反思 一、经济改革的缘起: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与历史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理论 2、列宁、斯大林的计划经济实践 3、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的计划经济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对市场经济的历史选择 1、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2、经济改革的“市场转轨”阶段 3、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转型”阶段 二、经济改革的现状:我国经济改革的历史成就与现存问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成就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繁荣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初步融合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主要问题 1、当前面临的主要体制性障碍 2、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 三、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构建合格、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构建合格、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我国 30 年的改革历程? 2、如何认识当前改革发展的现状? 3、如何看待我国未来改革的前景? 第九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及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解决农村发展滞后 3、保证粮食安全 4、到两个反哺的阶段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1、生产发展 2、生活宽裕 3、村容整洁 4、乡风文明 5、管理民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点 8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农业合作组织培育 (三)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农民工的市民化 三、基本对策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推动小城镇建设 (四)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五)加快农民公共设施建设 (六)完善村民民主管理的制度 第十讲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加快城镇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我国城镇化的滞后问题 (二)加快城镇化,解决内需不足问题 (三)加快城镇化,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四)加快城镇化,解决服务业发展不足问题。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难点:农民工市民化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成本巨大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不足 (三)农民工城市“居不易”问题严重。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制度创新 (一)关于制度创新战略切入点的不同观点 (二)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线推动制度创新 1、教育制度的创新 2、住房制度的创新 3、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