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612体育学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612体育学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612体育学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1
海南师范大学 2017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612《体育学理论综合》
适用专业: 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
综合考试科目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 体育社会学 100 分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学 100 分
第三部分 运动生理学 10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论述题。根据各科需要,题型可能有小的调
整。具体详见以下各科说明。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理论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体育社会学、运
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理等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
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体育社会学
1、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
⑴. 试卷内容比例:体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占 25%,基本原理占 35%,实践应用占 40%。
⑵ 题目难易比例:试题难易适中,较易题目约占 40%,中等难度约占 40%,较难题约
占 20%,无偏题。
2、试卷题型结构
⑴名词解释题(概念题):约 3 小题,共 12 分;
⑵判断题:约 10 小题,共 10 分;
2
⑶选择题:约 10 小题,共 10 分;
⑷简答题(简述题):约 6 小题,共 40 分
⑸分析论述题(综合题):约 2 小题,共 28 分
3、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社会学(第三版)》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
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全书由绪论和十四章组成。包括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体育运
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进步中
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
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体育的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全书结构完整、材
料翔实、体例合理。
4、考核知识范围及考核要求
(一)考试知识范围
绪论
第一章 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体育社会现象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第三节 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
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第三节 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第四节 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的互动
第六节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文化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第三节 体育文化概述
第四节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第五章 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3
第三节 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
第三节 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第七章 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
第八章 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述
第二节 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
第四节 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
第九章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第二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
第三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
第四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
第五节 竞技体育的分类
第六节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第十章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社会体育概述
第二节 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第三节 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
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体育群体概述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第四节 妇女体育
第五节 农民工体育
第六节 残疾人体育
第十二章 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概述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民族
第三节 体育与民族主义
第四节 宗教原理
第五节 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4
第六节 警惕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
第十三章 体育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
第三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第十四章 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
第三节 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学
考核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学校体育基本问题:历史、目标;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功能、实施、
评价等;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考核评价目标
1. 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树立
体育教师的转移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2. 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基本掌握实施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评价管理等各项工
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核内容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于发展
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20 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于发展
1、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5
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2、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
1、运动教育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
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第四节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
2、学校体育目标
第五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6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含义
2、体育课程的概念
3、体育课程的特点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5、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
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
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第四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1、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2、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第二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
1、体育课程的取向
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第三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1、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
2、提高人们的参与与积极性
第六章 体育教学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1、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
2、体育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
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7
2、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三节 体育教学内容
1、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
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2、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3、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五节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3、体育课组织与管理
第六节 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
2、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
3、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4、体育课教案设计
第七节 体育学习评价
1、体育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
2、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3、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实施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第一节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1、学习的含义
2、体育学习的含义
3、体育学习的特征
4、体育学习的过程
第二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
2、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第三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2、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八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1、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2、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
3、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体育教师
2、学生
3、其它人力资源
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一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1、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第十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1、学校运动队
2、基层训练点
9
3、体育特长班
4、体育俱乐部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1、运动队的组建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第一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2、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第二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1、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实施
1、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2、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第十二章 理想的体育教师
第一节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1、性格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内容与其过程
2、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1、体育教师的工作
2、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第十三章 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
2、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特点
3、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意义
10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1、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
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1、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必要性
2、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目标
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机构
4、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模式
5、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的课程设置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1、终身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2、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3、体育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目
1.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
第三部分 运动生理学
1、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约 10 小题,共 30 分
是非题:约 10 小题,共 20 分
简答题:约 2 小题,共 30 分
分析论述题:约 1 小题,共 20 分
2、考核知识范围及考核要求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1. 理解 ATP 与 ATP 稳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2. 掌握 ATP 生成过程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
3. 理解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4. 理解基础代谢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 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一节肌肉的的特性
1. 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
2. 了解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3.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
4. 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
11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1. 掌握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2. 理解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3. 掌握肌肉的收缩机制
第三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1. 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2. 掌握肌肉收缩形式
3. 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 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2.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五节肌电图
1. 理解肌电图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1. 了解神经组织
2. 理解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2. 掌握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3. 掌握肌梭和腱器官的作用
4. 理解视觉的形成
5. 理解听觉的形成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1. 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 掌握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3. 理解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第四章 运动与内分泌
第一节 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
1. 了解分泌系统与激素
2. 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1. 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
2. 了解激素分泌的调控
3. 掌握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三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1. 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2. 掌握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3. 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4. 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2
5. 掌握儿茶酚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五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主要的理化指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浓度正常范围、
血红蛋白含量等
2. 理解 ABO 血型的判定
3. 理解血浆渗透压的含义与生理作用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1. 掌握运输功能,氧离曲线的特点与生理意义
2. 掌握缓冲 pH 功能
3. 理解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1. 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2. 理解 Hb 与运动
第六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1.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2. 理解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3. 掌握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4. 理解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气体交换
1. 掌握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2. 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3. 了解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 掌握呼吸中枢
2. 理解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3. 理解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七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 理解兴奋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 理解自动节律性,掌握兴奋的正常起搏点
3. 理解传导性的特点与生理意义
4. 理解收缩性的特点与生理意义
5. 掌握心动周期与心率
6. 了解心脏的泵血过程
7. 掌握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8.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9. 掌握心力贮备和心脏做功量
第二节 血管生理
13
1. 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 了解微循环
3. 掌握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掌握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2. 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3. 理解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第四节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掌握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2.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第八章 运动与免疫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1. 了解免疫的概念及其发展
2.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3. 掌握免疫反应的过程
第二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1. 掌握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2. 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和生理意义
第三节 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 掌握营养调理的主要方法
2. 了解中药调理的原理
3. 掌握训练之外的免疫保护措施
第九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肾脏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1. 理解肾的泌尿功能
2. 掌握肾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作用
3. 掌握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特点
1. 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2. 理解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 PH 的变化规律
3. 了解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
4. 掌握口服 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1. 了解肌肉力量的分类
2. 掌握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1. 掌握等长肌力检测方法
2. 掌握等张肌力检测方法
3. 了解等速肌力检测方法
14
第三节 肌肉力量训练
1. 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第十一章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1. 了解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2. 掌握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1. 掌握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无氧阈(乳酸阈与通气阈)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
第十二章 速度和无氧耐力
1. 了解无氧耐力的检测与评价
2. 理解动作速度的神经机制
3. 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和无氧耐力训练
第十三章 平衡、灵敏与柔韧
1. 了解平衡、灵敏和柔韧的概念
2. 理解平衡、灵敏和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3. 掌握发展平衡、灵敏和柔韧能力的训练和测评方法
第十四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1. 掌握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意义及调整
2. 掌握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3. 掌握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1. 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2. 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与训练效果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1. 掌握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
2. 掌握有训练者在运动时和恢复期的生物学特征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
1.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 了解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3. 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4.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第五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1. 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 掌握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规律
3. 掌握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五章 运动技能学习
15
1. 了解记忆的概念;长时间记忆和短时间记忆的生理学机制
2. 理解动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
3. 掌握有效信息、感觉机能、大脑皮质状态和信息反馈调节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第十六章 运动与环境
1. 理解冷热环境与运动
2. 掌握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十八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第一节 肥胖
1. 了解肥胖的危害
2. 掌握肥胖的诊断指标
第二节 肥胖与运动减肥
1. 了解肥胖的成因
2. 掌握运动减肥的机制
3. 掌握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
第十九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第一节 体适能与健康
1. 掌握健康概念
2. 掌握体适能的概念及组成
第二节 运动处方
1. 掌握运动处方概述
2. 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
第二十章 年龄、性别和运动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 掌握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特点
2. 掌握儿童少年发体素质的发育特点
第二节 女子与运动
1. 了解女性的生理特点
2. 掌握女性月经周期、妊娠期运动时注意事项
第三节 老年人与健身运动
1. 了解衰老的概念
2. 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健身时的注意事项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