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考研大纲

1
湖北师范学院全日制攻读教育学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2016 年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725《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教育心理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教育学原理 150 分、教育心理学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范围 所占比率
教育的概念 5-10%
教育与人的发展 10-15%
教育与社会发展 5-10%
2





教育目的 1-5%
教育制度 1-5%
课程 10-15%
教学 10-15%
德育 5-10%
班主任 1-5%
教师 1-5%
学校管理 1-5%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30 分),判断改错题(20 分)、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30 分)、论述
题(5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
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
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3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
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4.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
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
响。
4
2.教育的社会功能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
(六)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
变革。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1.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主张
2.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3.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5
1.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
3.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
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
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3.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十)德育
1.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
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
6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
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4.德育途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
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说服、榜样、锻炼、修养、
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1.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2.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
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
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4.教师的素养
5.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
7
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四、参考书目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概论》,叶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分析、说明和解释相关教育现象,
解决相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总分为 300 分,其中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各 150 分,
考试时间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8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范围 所占比率
第一编 绪论
教育心理学概述
1-5%
第二编 学生与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心理
5-10%
第三编 一般学习心理
学习与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
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理论;学习动机
30-35%
第四编 分类学习心理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的学习
与创造性;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25-30%
第五编 教学心理
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美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15-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30 分)、辨析题或案例分析题(20 分)、论述题(30
分)。
三、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9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
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
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
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的教育含义。
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
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教师的角色;教师的特征。
2.教师的专业品质
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3.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成长与培养的策略。
4.教师的威信与职业倦怠
教师威信的含义及其教育功能;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四)学习及其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特点。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10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与先
行组织者策略;接受学习的性质与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与学习阶段模式;学习的条件。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
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五)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实质;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六)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含义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2.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过程与类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概念学习及其促进。
4.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知识的转化;学习迁移的含义、种类与理论;为迁移而教——促进学习迁移的
策略。
(七)技能的学习
1.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技能的分类;技能的作用。
2.动作技能
11
动作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培养。
3.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心智技能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八)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1.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2.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九)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的实质与分类;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2.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4.创造性(创造力)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及特点;创造性的心
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十)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1.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3.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
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4.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一)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1.设置教学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的设
12
计。
2.选择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探究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
3.设置教学情境
课堂空间;教学组织;教学媒体。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含义与分类;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监控策略。
(十二)课堂管理
(十三)美育心理
1. 美育与美育心理概述
美育与美育心理的含义;美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美育心理学的意义。
2.美育心理活动及其效应
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发展;美育心理活动;美育心理效应分析。
3.教育审美化
教育审美化的含义;教学审美化设计。
(十四)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
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四、参考书目
1.《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人教社,200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