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确定15%位和85%位车速(取5的倍数即可)。
Ⅴ.参 考 答 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30分)
1.观测时间内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2.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流率之比。
3.车辆自由行驶时的车速。
4.某一测定时段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之比。
5.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出行需求量、优化交通结构的管理模式。
6.在调查时间(一天或某一时段)内,利用某车位停车的辆数,可用实际总停放车
辆数与总停车泊位之比。
7.刹住车轮及车辆停止不动的时间等于停车时间。包括车辆由停车到启动时的驾驶
人的反应时间
8.在一定时间段内和在通常的道路、交通、管制条件下,能合情合理地期望人和车
辆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地点的最大交通体数量。
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交通事故伤亡人数之比。
10.道路上车流密度低于临界密度时,相应的车流速度大于临界车速,此种低密度、
高速度的交通流。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80分)
1.各转向、分车型的交通量;时间间隔太长,不利于反映交通量变化规律,时间太
短计数难度大。
2.饮酒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下降、色彩感觉与触觉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支配力
下降、反应时间增加,交通事故增多。从饮酒后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以及饮酒后的危险性、事故的严重性、饮酒事故的特征等方面说明必要性。
3.道路因素:车道数、车道宽度、坡度、侧向净宽、曲线半径;交通因素:大型车
比例,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混行因素;控制因素:信号等控制、无信号灯控制等控制
方式。
4.原因: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冲突导致延误;信号配时不合理导致延误;办法:通过
交通渠化设计,消除或减少交通冲突;合理信号设计;做立体交叉。
5.减缓车流集结时间;提高行车安全性;防止大面积拥堵;改善行车秩序。
6.满足一定间隔要求;标线要清晰,施划减速标线;干道上应安装信号灯。
7.新建或改建道路,提高了通行能力,但也会诱增新的交通需求,路网不完善的建
设初期可采用;修建地铁或轻轨,会改变方式分担率,适合大城市解决上下班出行;提
高中心城区停车费,会降低进入中心城区长时间停车的交通需求,转换到其他方式,适
合中心区停车设施不足的城市。
8.转变观念,停车场建设市场化;建设完善的停车法规;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完善
中心区停车政策;科学规划与管理路侧停车;合理布局社会停车场;建立停车泊位使用
制度,控制停车需求及规模;完善配建停车指标;兴建机械立体停车库;小规模、多布
点、分散停。(答出其中 5 项等措施即可)
三、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
1.(1)速度-密度关系模型为:u=100-k
(2)该道路能达到的最大流量:qmax=2500(veh/h) 对应的车速和密度值:um=50
(km/h) km=50(veh/km)
(3)流量与密度关系式:q=100k-k^2
6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密度
(4)流量-密度曲线两个端点和中点的切线斜率分别为:
w0=100(km/h) wm=0 wj=-100(km/h)
2.(1)该地点的时间平均车速、方差和标准差分别为:
uavg=68.3(km/h) s^2=98 s=9.9(km/h)
(2)车速分布的累计分布曲线:
1.00
0.95
0.90
0.85
0.80
0.75
0.70
0.65
0.60
0.55
0.50
0.45
0.40
0.35
0.30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速度
(3)15%位和 85%位车速分别为:u15=55(km/h) u85=75(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