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805法学综合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研大纲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研大纲 805法学综合二 Ⅰ 考试性质法学综合二考试是为我校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相关法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试难度以法学本科毕业生所达到的程度为标准,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为扎实的法学综合功底。Ⅱ 考试范围法学综合二科目涵盖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要求考生于上述四门学科中任选两门作答。Ⅲ 考查目标(1)掌握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能够运用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务问题。Ⅳ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为150分。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结构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刑法学75分刑事诉讼法学75分国际法学75分(考生任选两门学科作答,总分150分)四、题型及分值各学科题型及分值均相同,具体分布如下: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合计25分论述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案例及材料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Ⅴ参考书目和考查内容第一部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宪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宪法与行政法学考查内容宪法学第一章 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法与法治二、宪法与宪制第二节 宪法的结构与特征一、宪法结构二、宪法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一、法治与分权二、民主三、权利与自由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发展第一节 宪制思想及宪法的起源一、西方宪制思想探源二、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三、近代中国的宪制历程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宪法的制定一、制宪权的性质二、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三、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第三节 宪法修改一、宪法修改的意义二、宪法修改的限制三、宪法修改的方式和程序第三章 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第一节 宪法监督与实施一、宪法监督的含义二、宪法监督的范围三、宪法监督的体制四、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五、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第二节 宪法的解释一、宪法解释概说二、宪法解释的机构三、宪法解释的效力四、宪法解释的方法第四章 人权总论第一节 宪法上的人权一、在宪法上的人权的地位及理论二、人权的内涵三、人权的基本性质四、人权的享有主体第二节 人权的类型一、学理分类二、解释学上的分类三、中国现行宪法中的人权规范体系分析第三节 人权的保障与界限一、基本人权的保障二、人权的规范性界限第五章 人权分论第一节 自由权一、人身自由二、财产权三、表达自由四、宗教信仰自由五、文化活动的自由第二节 社会权一、社会基本权利观念的确立二、社会基本权利的内容三、劳动权四、社会保障权五、受教育权与文化权利六、权利救济权第三节 平等权一、平等的宪法地位二、宪法上平等的含义三、平等的种类第六章 选举与政党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一般理论一、民主的概念二、民主选举的理论基础三、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四、民主选举的基本体制第二节 政党的宪法地位一、政党的概念二、政党的职能和作用三、政党的宪法地位四、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第三节 选举过程的宪法控制一、选举权的宪法保护二、选举权的平等限制三、选区划分中选举权平等性原则的实现第四节 中国的选举制度一、选举制度概述二、选举方式与选举权主体的确定三、代表名额的分配四、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六、组织投票与确定当选七、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第七章 立法机构第一节 权力分立与立法机构一、议会(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二、分权学说及其实践三、人民主权与议行合一第二节 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一、西方国家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二、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与职权第三节 立法机构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一、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二、立法机关的议事程序第八章 行政机构第一节 行政机构之组织一、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二、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三、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四、行政机构的任期五、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第二节 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一、行政机构最主要的权力:行政权二、行政机构的多重角色:以美国为例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职权第三节 非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紧急权力一、紧急状态的涵义二、紧急状态的类型三、紧急状态的宣布与终止四、紧急状态持续的时间五、行政紧急状态权力:行政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六、紧急状态权力的底线:不得克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第四节 政府重塑与机构改革一、国外政府重塑之经验借鉴二、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第九章 司法机构第一节 变迁中的司法权一、司法机构:纠纷解决机构与国家权力分配二、司法权:一个概念的演化三、司法权与分权第二节 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一、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二、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第三节 权力关系中的司法机构一、司法机构与党的关系二、司法机构与人大的关系三、司法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四、媒体监督下的司法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论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理论一、单一制模式二、联邦制模式三、单一制模式与联邦制模式的评价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一、中央集权主义二、地方分权主义三、均权主义第三节 地方自治及其理论一、地方自治的概念二、地方自治的基本理论三、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第五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一、立法控制二、行政控制三、财政控制四、人事控制五、司法控制六、政策控制七、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原则八、公共权力成本最小原则九、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则行政法学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第一节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一、行政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三、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四、行政法学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一、行政法院的概念与特征二、我国行政法的渊源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客体、特征与变动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二、行政法基本原则体系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一、职权法定二、法律优先三、法律保留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一、比例原则二、平等对待第四节 程序正当原则一、行政公开二、程序公正三、公众参与第五节 诚信原则一、诚实守信二、信赖保护第六节 高效便民原则一、高效原则二、便民原则第七节 监督与救济原则一、监督原则二、救济原则第三章 行政组织法第一节 概述一、公共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二、行政组织的界定三、行政组织法的分类四、行政组织法的地位与功能五、行政组织法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一、行政职能设置二、政府间的关系三、社会行政组织制度四、行政编制制度第三节 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的界定二、行政主体的类型三、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四、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第四章 行政行为概述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二、行政行为的分类第二节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一、行政行为主体合法二、行政行为权限合法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四、行政行为程序合法第三节 行政行为效力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二、行政行为的生效三、行政行为的失效第五章 行政立法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二、行政立法的分类第二节 行政立法程序一、编制立法工作计划二、起草三、征求和听取意见四、审查五、决定与公布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一、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二、行政立法的生效与失效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第四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第六章 授益行政行为第一节 行政给付一、行政给付与福利行政二、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三、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第二节 行政许可一、行政许可及立法二、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四、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五、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六、行政许可的其他规定第七章 负担行政行为第一节 行政处罚一、行政处罚及立法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四、行政处罚的管理与适用五、行政处罚的程序第二节 行政征收与征用一、行政征收二、行政征用三、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行政强制一、行政强制措施二、行政强制执行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第八章 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第一节 行政规划一、行政规划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规划的功能三、行政规划的主要类型与适用范围四、行政规划的确定与实施第二节 行政指导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指导的功能与构成三、行政指导的依据与分类四、行政指导的程序第三节 行政协议一、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协议的功能与分类三、行政协议的权利与义务四、行政协议的订立与实施第四节 行政确认一、行政确认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确认的分类三、行政确认的原则四、行政确认制度第五节 行政调查一、行政调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调查的分类三、行政调查的原则四、行政调查的程序第六节 行政检查一、行政检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检查的分类三、行政检查的原则四、行政检查程序第九章 行政司法第一节 行政司法概述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二、国外行政司法的历史发展三、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司法制度第二节 行政司法的主要形式一、行政裁决二、行政仲裁三、行政调解第三节 专门行政裁判制度一、专门行政裁判机构二、专门行政裁判的受案范围三、专门行政裁判的程序第十章 行政应急第一节 行政应急概述一、行政应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应急法制的特点与功能三、行政应急行为的构成要素四、行政应急性原则五、行政应急行为的设定与分类六、行政应急行为法制化的国际经验第二节 行政应急的实施一、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条件二、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主体三、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方式四、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程序五、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依据第三节 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一、行政应急行为监督与救济的现状二、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路径第十一章 行政程序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程序的类型三、行政程序的功能四、行政程序的原则五、行政程序法典化第二节 行政程序制度一、职权分离制度二、行政回避制度三、行政公开制度四、禁止单方接触制度五、行政听证制度六、证据排除制度七、说明理由制度八、案卷排他制度九、行政时效制度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类型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第十二章 监督行政第一节 监督行政概述一、监督行政的概念二、监督行政的特征第二节 监督行政的类型一、政治监督二、社会监督三、国家机关监督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一般监督一、一般监督行政二、行政执法监督第四节 行政机关专门监督一、审计监督的原则二、审计机关的职责三、审计机关的职权四、审计监督程序第十三章 行政复议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一、行政复议的性质与特征二、行政复议的组织与功能三、行政复议的原则四、行政复议的参加人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一、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二、请求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三、不能申请复议的范围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一、行政复议的申请二、行政复议的受理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一、行政复议的审理二、行政复议决定第十四章 国家赔偿与补偿第一节 国家赔偿概述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二、国家赔偿法的历史发展三、国家赔偿责任第二节 行政赔偿一、行政赔偿的内涵二、行政赔偿的范围三、行政赔偿的程序第三节 司法赔偿一、司法赔偿的内涵二、司法赔偿的范围三、司法赔偿的程序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与费用一、国家赔偿的方式二、国家赔偿的标准三、国家赔偿的费用第五节 国家补偿一、国家补偿的内涵二、国家补偿的分类与标准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三、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四、行政诉讼的目的与功能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原则一、合法性审查原则二、司法优先变更原则三、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二、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依据与标准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定方式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内容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二、级别管辖三、地域管辖四、移送管辖五、指定管辖六、管辖转移七、管辖异议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二、行政诉讼当事人三、行政诉讼代表人四、共同诉讼人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一、行政诉讼原告概述二、行政诉讼原告的确认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第三节 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背景二、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的概念与特征三、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与一般行政诉讼原告的区别第四节 行政诉讼被告一、行政诉讼被告概述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三、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转移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三、第三人参与诉讼的程序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证据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证据形式的分类及其特征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非法证据排除第二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与分类二、举证与证明责任三、举证时限四、法院收集证据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程序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一、起诉二、受理三、撤诉第二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一、普通程序二、简易程序第三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一、行政诉讼二审程序概述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三、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第四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二、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程序第二十章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的规范适用、规范审查与规范冲突一、规范适用二、规范审查三、规范冲突与处理第二十一章 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裁判、裁定与决定一、行政诉讼判决二、行政诉讼裁定三、行政诉讼决定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执行一、行政诉讼中的执行二、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第二部分 刑法学(75分)• 刑法学参考书目1、《刑法学》(第九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备注:第八版也可以)• 刑法学考查内容刑法总论第一章 刑法概说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二、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空间效力二、刑法的时间效力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犯罪概念二、犯罪构成第五章 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二、犯罪对象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一、危害行为二、危害结果三、因果关系第七章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二、刑事责任能力三、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五、单位犯罪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二、犯罪故意三、犯罪过失四、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六、认识错误第九章 正当行为一、正当防卫二、紧急避险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二、犯罪既遂形态三、犯罪预备形态四、犯罪未遂形态五、犯罪中止形态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概述二、共同犯罪的形式三、共犯的分类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一、罪数的判断标准二、实质的一罪三、法定的一罪四、处断的一罪第十三章 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二、刑罚的功能三、刑罚的目的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一、主刑二、附加刑第十五章 刑罚的裁量一、量刑概述二、量刑原则三、量刑制度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制度一、累犯二、自首三、缓刑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制度一、减刑二、假释第十八章 刑罚的消灭一、时效二、赦免刑法各论第一章 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四、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五、集资诈骗罪六、贷款诈骗罪七、信用卡诈骗罪八、逃税罪九、侵犯著作权罪十、非法经营罪第二章 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故意杀人罪二、故意伤害罪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四、强奸罪五、强制猥亵、侮辱罪六、绑架罪七、刑讯逼供罪八、破坏选举罪九、虐待罪第三章 侵犯财产罪一、抢劫罪二、盗窃罪三、诈骗罪四、侵占罪五、职务侵占罪六、挪用特定款物罪七、敲诈勒索罪八、故意毁坏财物罪第四章 贪污贿赂罪一、贪污罪二、挪用公款罪三、受贿罪四、单位受贿罪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六、行贿罪七、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八、对单位行贿罪 第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75分)• 刑事诉讼法学参考书目1、《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宋英辉、甄贞主编,杨正万、杨雄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考查内容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 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二、划分刑事诉讼阶段的标准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属性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第二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的概念、专门机关的范围二、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的概念、诉讼参与人的范围第二节 人民法院一、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三、我国审判组织的种类、合议庭的人员组成情况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一、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第四节 公安机关一、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第五节 当事人一、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条件和范围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三、自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性权利、救济性权利、诉讼义务五、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权利、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六、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范围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第一节 发达国家刑事诉讼的通行原则一、程序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二、司法独立原则的要求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和要求五、不告不理原则的内容六、平等对抗原则的要求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四、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内容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六、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法律依据及基本含义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含义九、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第四章 管辖第一节 概述一、管辖的概念二、确定管辖应遵循的原则三、我国刑事诉讼管辖的分类第二节 立案管辖一、立案管辖的概念二、划分立案管辖需要考虑的因素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四、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五、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第三节 审判管辖一、审判管辖的概念和种类二、级别管辖的概念、划分依据、各级法院管辖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范围三、地区管辖的概念、确定原则四、指定管辖的概念、主要情况五、专门管辖的概念、军事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第五章 回避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回避人员范围、理由及种类一、回避的概念二、法律规定的回避人员范围三、回避理由的具体情形四、回避的种类第二节 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主体和提起方式二、回避的决定主体、决定程序三、违反回避规定的法律救济措施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第一节 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辩护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援助辩护的类别、应当通知法律援助辩护的法定情形二、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三、辩护人的职责四、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五、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第二节 刑事代理一、刑事代理的概念和种类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权利第七章 强制措施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三、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四、我国强制措施的体系第二节 拘传一、拘传的概念、特点二、拘传的适用程序第三节 取保候审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情形二、取保候审的方式三、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规定四、取保候审的决定主体、期限第四节 监视居住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情形二、被监视居住人在监视居住期间应遵守的规定三、监视居住的期限第五节 拘留一、拘留的概念、适用情形二、拘留的决定主体三、拘留的执行程序四、拘留的期限第六节 逮捕一、逮捕的概念、适用情形及适用条件二、逮捕的权限划分三、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四、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程序五、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方式、审查结果第七节 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一、可以变更或解除逮捕的情形二、应当解除或撤销逮捕的情形第八章 附带民事诉讼第一节 概述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二、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种类三、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种类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条件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原则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具体审理程序第九章 期间和送达第一节 期间一、期间的概念、意义二、期间的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特别规定三、期间恢复应具备的条件四、期间的延长五、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第二节 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特点二、送达的方式第十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终止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一、刑事诉讼中止的概念二、刑事诉讼中止的原因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一、刑事诉讼终止的概念二、终止与中止的区别三、刑事诉讼终止的原因第十一章 刑事证据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意义一、刑事证据的概念二、刑事证据的特征三、刑事证据的意义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一、刑事证据种类的概念和范围二、物证与书证的概念、联系与区别三、证人证言的概念、特点、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五、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言词证据的范围、实物证据的范围二、言词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言词证据应注意的问题三、实物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实物证据应注意的问题四、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原始证据的范围、传来证据的范围五、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划分标准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七、收集运用直接证据应注意的问题八、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应符合的条件第十二章 刑事证据规则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一、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二、类似事实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沿革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阶段及排除程序第十三章 刑事证明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证明的概念二、刑事证明的特征第二节 刑事证明主体一、证明主体的概念、条件二、我国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一、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二、免证事实的范围第四节 刑事证明责任一、证明责任的概念、具体含义二、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三、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四、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形五、刑事证明责任转移和倒置的区别六、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第五节 刑事证明标准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设定证明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与内心确信标准的关系三、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的关系四、我国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五、我国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对证据的要求第十四章 立案第一节 立案概述一、立案的概念二、立案的功能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一、立案程序二、立案监督第十五章 侦查第一节 侦查概述一、侦查的概念二、侦查的阶段三、侦查机关四、侦查活动的原则五、侦查中的人权保障第二节 侦查行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循的原则;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二、询问证人询问证人的概念;询问证人的程序三、勘验、检查勘验、检查的概念;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侦查实验四、搜查搜查的概念;搜查的程序五、查封、扣押物证、书证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六、鉴定鉴定的概念;鉴定的程序七、辨认辨认的概念;辨认的程序八、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第三节 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二、侦查羁押期限三、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第四节 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二、补充侦查的类型第十六章 起诉第一节 起诉概述一、起诉的概念与目的二、起诉的模式三、起诉的意义第二节 审查起诉一、审查起诉的概念二、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三、审查起诉的期限第三节 提起公诉一、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提起公诉的条件二、起诉书以及证据材料的移送三、补充、追加、变更与撤回起诉第四节 不起诉一、不起诉的概念二、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三、不起诉的程序四、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二、法庭审判三、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期限四、法庭审判笔录五、法庭秩序六、延期审理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自诉案件的受理二、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第四节 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三、简易审判程序的特点四、简易程序的决定适用和审判程序第五节 速裁程序一、速裁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速裁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三、速裁案件的审理程序四、速裁程序的转处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的概念和种类二、裁定的概念、特征和适用三、决定的概念、分类和适用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一、两审终审制二、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三、第二审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一、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二、上诉、抗诉的理由三、上诉、抗诉的期限四、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一、全面审理原则二、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三、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四、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二、上诉不加刑的适用第十九章 死刑复核程序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四、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第三节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性质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三、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申诉的概念、效力、理由和救济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程序二、重新审判的审理期限三、重新审判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一章 执行第一节 执行概述一、执行的概念和特点二、执行的对象和机关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三、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一、死刑执行的变更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三、暂予监外执行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第一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概述一、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二、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法律渊源第二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原则一、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二、分案处理原则三、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原则四、审理不公开原则五、全面调查原则六、迅速简易原则第三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制度一、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二、全程法律援助制度三、社会调查制度四、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五、犯罪记录的封存和保密制度第四节 未成年人案件的具体诉讼程序一、立案程序二、侦查程序三、起诉程序四、审判程序五、执行程序第二十三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第一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概述一、当事人和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二、当事人和解程序的价值与功能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与案件范围一、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二、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第三节 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与对案件的处理一、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二、当事人和解公诉案件的处理第二十四章 缺席审判程序第一节 缺席审判程序概述一、缺席审判程序的概念二、缺席审判程序的特征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一、针对潜逃境外的被告人进行的缺席审判二、针对患有严重疾病被告人的缺席审判三、针对死亡被告人的缺席审判第三节 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一、缺席审判案件的管辖和审判组织二、人民法院审查案件程序三、传票和起诉状副本的送达方式四、缺席审判中的辩护五、缺席审判的上诉程序六、缺席审判的重新审理程序第二十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一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概述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概念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性质和功能第二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管辖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案件类型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条件三、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管辖第三节 没收违法所得的具体程序一、启动程序二、审理程序三、裁定程序四、上诉、抗诉程序五、回转程序第二十六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第一节 强制医疗程序概述一、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二、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程序一、申请与管辖二、审查与处理三、审理与裁判四、强制医疗的救济第四部分 国际法学(75分)• 国际法学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公法学》(第二版),《国际公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国际法学考查内容绪论第一节 国际法的重要性与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法的贡献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观点二、列宁的国际法立场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国际法学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法学三、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念的提升与创新第一章 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一、国际法的名称与定义二、国际法的性质与特征三、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与范围第二节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二、当代国际法的趋势与挑战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法一、中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法二、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贡献第二章 国际法的渊源第一节 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与类别一、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二、国际条约三、国际习惯四、一般法律原则五、司法判例六、公法学家的学说七、国际组织的决议八、单边行为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第二节 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与强行法一、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二、国际强行法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与类型二、联合国编纂国际法的活动第三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一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一、一元论二、二元论三、协调论第二节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一、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方式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及其解决三、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第三节 国内法对国际法的影响一、国内法对国际法实体规则的影响二、国内法对国际法程序规则的影响第四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节 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地位与贡献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四、不干涉内政原则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六、民族自决原则七、国际合作原则八、保护基本人权原则第五章 国际法的主体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一、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三、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第三节 个人的国际法地位问题一、自然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二、法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第六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一节 国家的要素与类型一、国际法上国家的构成要素二、国家的类型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独立权二、平等权三、自卫权四、管辖权第三节 国家豁免一、国家豁免的概念二、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三、国家豁免的主体四、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五、国家豁免权的放弃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承认的概念与方式二、国家承认三、政府承认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国际法上继承的概念二、国家继承三、政府继承第七章 国际组织法第一节 概述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一、联合国概述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三、联合国的会员国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及其职权第三节 专门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一、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三、区域性国际组织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法律关系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一节 个人的国籍一、国籍的概念及意义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三、国籍的抵触(冲突)及其解决四、中国的国籍法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与待遇一、外国人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三、外交保护四、中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制度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一、引渡二、庇护第四节 难民一、难民和国际难民法的概念二、难民身份的确定三、难民的法律地位四、中国保护难民的基本立场和实践第九章 国际人权法第一节 概述国际人权法的渊源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与范围一、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二、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权利范围与类型第三节 国际人权保护的监督机制一、国际监督机制二、国内监督机制第四节 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实践一、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二、中国积极践行人权保护的努力与成就第十章 国家领土法第一节 国家领土的概念与构成一、国家领土的概念二、国家领土的构成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一、传统国际法取得领土的方式二、现代国际法变更领土的方式三、领土争端及其解决第三节 领土主权及其限制一、领土主权二、对领土主权的限制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一、边界的形成与划分二、边境制度三、中国的边界现状第五节 南极和北极一、南极的法律地位二、北极的法律地位第十一章 国际海洋法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一、海洋的重要性二、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三、国际海洋法的编纂与发展第二节 领海与毗连区一、领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领海基线与领海宽度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四、毗连区制度五、中国的领海与毗连区法第三节 专属经济区一、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形成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四、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制度第四节 大陆架制度一、大陆架的概念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三、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问题四、中国的大陆架制度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及群岛水域一、用于国际通行的海峡与过境通行制度二、群岛与群岛国三、南海诸岛、钓鱼岛的法律地位第六节 公海一、公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公海的法律制度第七节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及其意义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三、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四、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第十二章 空间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空气空间法一、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一、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第十三章 条约法第一节 概述一、条约的概念与特征二、条约的名称与种类三、条约法的编纂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一、缔约权能二、缔约程序三、条约的加入四、条约的保管、登记与公布五、中国的缔结条约程序法第三节 条约的保留一、条约保留的定义二、条约保留的范围三、条约保留的接受与反对及其法律效果四、条约保留的程序第四节 条约的生效与暂时适用一、条约的生效二、条约的暂时适用三、条约的有效期第五节 条约的遵守与适用一、条约必须遵守二、条约的适用第六节 条约与第三方一、条约的相对效力原则二、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三、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第七节 条约的解释一、条约解释的含义二、条约解释的主体三、条约解释的原则与基本方法第八节 条约的修订、终止与无效一、条约的修订二、条约的无效三、条约的终止及暂停施行第十四章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一节 概述一、外交与外交关系二、外交关系法的编纂与发展第二节 外交关系机关与外交人员一、国内外交机关二、外交代表机关三、特别使团四、外交团五、外交代表职务的终止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二、使馆的特权与豁免三、使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四、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五、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六、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一、领事特权与豁免二、领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第五节 中国关于外交与领事工作的立法和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四、有关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法律制度第十五章 国际责任法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责任的概念二、联合国框架下有关国际责任的编纂活动三、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第二节 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一、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概念二、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三、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免责事由四、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形式第三节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一、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三、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形式第十六章 国际争端解决法第一节 国际争端的特征与类型一、国际争端的概念与特征二、国际争端的类型三、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第二节 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一、谈判与协商二、斡旋与调停三、其他方法第三节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一、仲裁二、司法或准司法方法第四节 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一、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二、坚持协商与谈判为首选方法三、不排除法律方法或准司法方法第十七章 国际刑法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征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第二节 国际罪行一、种族灭绝罪二、反人道罪三、战争罪四、侵略罪第三节 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一、个人刑事责任二、指挥官责任三、官方身份不免责四、执行命令引起的刑事责任第十八章 国际人道法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与特点一、适用范围二、基本特点第三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一、保护体系的形成二、保护体系的基本原则三、保护体系的内容及范围第四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一、区分原则二、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三、比例原则第五节 战俘待遇一、战斗员地位的基本定义二、战俘的权利与义务三、反恐及战俘的最新发展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研大纲
805法学综合二
Ⅰ 考试性质法学综合二考试是为我校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相关法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试难度以法学本科毕业生所达到的程度为标准,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为扎实的法学综合功底。Ⅱ 考试范围法学综合二科目涵盖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要求考生于上述四门学科中任选两门作答。Ⅲ 考查目标(1)掌握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能够运用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务问题。Ⅳ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为150分。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结构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刑法学75分刑事诉讼法学75分国际法学75分(考生任选两门学科作答,总分150分)四、题型及分值各学科题型及分值均相同,具体分布如下: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合计25分论述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案例及材料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Ⅴ参考书目和考查内容第一部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宪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宪法与行政法学考查内容宪法学第一章 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法与法治二、宪法与宪制第二节 宪法的结构与特征一、宪法结构二、宪法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一、法治与分权二、民主三、权利与自由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发展第一节 宪制思想及宪法的起源一、西方宪制思想探源二、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三、近代中国的宪制历程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宪法的制定一、制宪权的性质二、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三、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第三节 宪法修改一、宪法修改的意义二、宪法修改的限制三、宪法修改的方式和程序第三章 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第一节 宪法监督与实施一、宪法监督的含义二、宪法监督的范围三、宪法监督的体制四、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五、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第二节 宪法的解释一、宪法解释概说二、宪法解释的机构三、宪法解释的效力四、宪法解释的方法第四章 人权总论第一节 宪法上的人权一、在宪法上的人权的地位及理论二、人权的内涵三、人权的基本性质四、人权的享有主体第二节 人权的类型一、学理分类二、解释学上的分类三、中国现行宪法中的人权规范体系分析第三节 人权的保障与界限一、基本人权的保障二、人权的规范性界限第五章 人权分论第一节 自由权一、人身自由二、财产权三、表达自由四、宗教信仰自由五、文化活动的自由第二节 社会权一、社会基本权利观念的确立二、社会基本权利的内容三、劳动权四、社会保障权五、受教育权与文化权利六、权利救济权第三节 平等权一、平等的宪法地位二、宪法上平等的含义三、平等的种类第六章 选举与政党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一般理论一、民主的概念二、民主选举的理论基础三、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四、民主选举的基本体制第二节 政党的宪法地位一、政党的概念二、政党的职能和作用三、政党的宪法地位四、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第三节 选举过程的宪法控制一、选举权的宪法保护二、选举权的平等限制三、选区划分中选举权平等性原则的实现第四节 中国的选举制度一、选举制度概述二、选举方式与选举权主体的确定三、代表名额的分配四、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六、组织投票与确定当选七、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第七章 立法机构第一节 权力分立与立法机构一、议会(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二、分权学说及其实践三、人民主权与议行合一第二节 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一、西方国家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二、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与职权第三节 立法机构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一、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二、立法机关的议事程序第八章 行政机构第一节 行政机构之组织一、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二、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三、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四、行政机构的任期五、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第二节 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一、行政机构最主要的权力:行政权二、行政机构的多重角色:以美国为例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职权第三节 非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紧急权力一、紧急状态的涵义二、紧急状态的类型三、紧急状态的宣布与终止四、紧急状态持续的时间五、行政紧急状态权力:行政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六、紧急状态权力的底线:不得克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第四节 政府重塑与机构改革一、国外政府重塑之经验借鉴二、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第九章 司法机构第一节 变迁中的司法权一、司法机构:纠纷解决机构与国家权力分配二、司法权:一个概念的演化三、司法权与分权第二节 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一、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二、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第三节 权力关系中的司法机构一、司法机构与党的关系二、司法机构与人大的关系三、司法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四、媒体监督下的司法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论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理论一、单一制模式二、联邦制模式三、单一制模式与联邦制模式的评价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一、中央集权主义二、地方分权主义三、均权主义第三节 地方自治及其理论一、地方自治的概念二、地方自治的基本理论三、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第五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一、立法控制二、行政控制三、财政控制四、人事控制五、司法控制六、政策控制七、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原则八、公共权力成本最小原则九、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则行政法学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第一节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一、行政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三、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四、行政法学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一、行政法院的概念与特征二、我国行政法的渊源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客体、特征与变动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二、行政法基本原则体系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一、职权法定二、法律优先三、法律保留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一、比例原则二、平等对待第四节 程序正当原则一、行政公开二、程序公正三、公众参与第五节 诚信原则一、诚实守信二、信赖保护第六节 高效便民原则一、高效原则二、便民原则第七节 监督与救济原则一、监督原则二、救济原则第三章 行政组织法第一节 概述一、公共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二、行政组织的界定三、行政组织法的分类四、行政组织法的地位与功能五、行政组织法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一、行政职能设置二、政府间的关系三、社会行政组织制度四、行政编制制度第三节 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的界定二、行政主体的类型三、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四、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第四章 行政行为概述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二、行政行为的分类第二节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一、行政行为主体合法二、行政行为权限合法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四、行政行为程序合法第三节 行政行为效力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二、行政行为的生效三、行政行为的失效第五章 行政立法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二、行政立法的分类第二节 行政立法程序一、编制立法工作计划二、起草三、征求和听取意见四、审查五、决定与公布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一、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二、行政立法的生效与失效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第四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第六章 授益行政行为第一节 行政给付一、行政给付与福利行政二、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三、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第二节 行政许可一、行政许可及立法二、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四、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五、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六、行政许可的其他规定第七章 负担行政行为第一节 行政处罚一、行政处罚及立法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四、行政处罚的管理与适用五、行政处罚的程序第二节 行政征收与征用一、行政征收二、行政征用三、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行政强制一、行政强制措施二、行政强制执行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第八章 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第一节 行政规划一、行政规划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规划的功能三、行政规划的主要类型与适用范围四、行政规划的确定与实施第二节 行政指导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指导的功能与构成三、行政指导的依据与分类四、行政指导的程序第三节 行政协议一、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协议的功能与分类三、行政协议的权利与义务四、行政协议的订立与实施第四节 行政确认一、行政确认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确认的分类三、行政确认的原则四、行政确认制度第五节 行政调查一、行政调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调查的分类三、行政调查的原则四、行政调查的程序第六节 行政检查一、行政检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检查的分类三、行政检查的原则四、行政检查程序第九章 行政司法第一节 行政司法概述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二、国外行政司法的历史发展三、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司法制度第二节 行政司法的主要形式一、行政裁决二、行政仲裁三、行政调解第三节 专门行政裁判制度一、专门行政裁判机构二、专门行政裁判的受案范围三、专门行政裁判的程序第十章 行政应急第一节 行政应急概述一、行政应急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应急法制的特点与功能三、行政应急行为的构成要素四、行政应急性原则五、行政应急行为的设定与分类六、行政应急行为法制化的国际经验第二节 行政应急的实施一、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条件二、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主体三、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方式四、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程序五、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依据第三节 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一、行政应急行为监督与救济的现状二、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路径第十一章 行政程序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程序的类型三、行政程序的功能四、行政程序的原则五、行政程序法典化第二节 行政程序制度一、职权分离制度二、行政回避制度三、行政公开制度四、禁止单方接触制度五、行政听证制度六、证据排除制度七、说明理由制度八、案卷排他制度九、行政时效制度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类型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第十二章 监督行政第一节 监督行政概述一、监督行政的概念二、监督行政的特征第二节 监督行政的类型一、政治监督二、社会监督三、国家机关监督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一般监督一、一般监督行政二、行政执法监督第四节 行政机关专门监督一、审计监督的原则二、审计机关的职责三、审计机关的职权四、审计监督程序第十三章 行政复议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一、行政复议的性质与特征二、行政复议的组织与功能三、行政复议的原则四、行政复议的参加人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一、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二、请求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三、不能申请复议的范围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一、行政复议的申请二、行政复议的受理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一、行政复议的审理二、行政复议决定第十四章 国家赔偿与补偿第一节 国家赔偿概述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二、国家赔偿法的历史发展三、国家赔偿责任第二节 行政赔偿一、行政赔偿的内涵二、行政赔偿的范围三、行政赔偿的程序第三节 司法赔偿一、司法赔偿的内涵二、司法赔偿的范围三、司法赔偿的程序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与费用一、国家赔偿的方式二、国家赔偿的标准三、国家赔偿的费用第五节 国家补偿一、国家补偿的内涵二、国家补偿的分类与标准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三、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四、行政诉讼的目的与功能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原则一、合法性审查原则二、司法优先变更原则三、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二、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依据与标准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定方式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内容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二、级别管辖三、地域管辖四、移送管辖五、指定管辖六、管辖转移七、管辖异议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二、行政诉讼当事人三、行政诉讼代表人四、共同诉讼人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一、行政诉讼原告概述二、行政诉讼原告的确认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第三节 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背景二、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的概念与特征三、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与一般行政诉讼原告的区别第四节 行政诉讼被告一、行政诉讼被告概述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三、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转移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三、第三人参与诉讼的程序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证据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证据形式的分类及其特征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非法证据排除第二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与分类二、举证与证明责任三、举证时限四、法院收集证据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程序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一、起诉二、受理三、撤诉第二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一、普通程序二、简易程序第三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一、行政诉讼二审程序概述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三、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第四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二、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程序第二十章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与特征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的规范适用、规范审查与规范冲突一、规范适用二、规范审查三、规范冲突与处理第二十一章 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裁判、裁定与决定一、行政诉讼判决二、行政诉讼裁定三、行政诉讼决定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执行一、行政诉讼中的执行二、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第二部分 刑法学(75分)• 刑法学参考书目1、《刑法学》(第九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备注:第八版也可以)• 刑法学考查内容刑法总论第一章 刑法概说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二、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空间效力二、刑法的时间效力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犯罪概念二、犯罪构成第五章 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二、犯罪对象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一、危害行为二、危害结果三、因果关系第七章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二、刑事责任能力三、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五、单位犯罪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二、犯罪故意三、犯罪过失四、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六、认识错误第九章 正当行为一、正当防卫二、紧急避险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二、犯罪既遂形态三、犯罪预备形态四、犯罪未遂形态五、犯罪中止形态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概述二、共同犯罪的形式三、共犯的分类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一、罪数的判断标准二、实质的一罪三、法定的一罪四、处断的一罪第十三章 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二、刑罚的功能三、刑罚的目的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一、主刑二、附加刑第十五章 刑罚的裁量一、量刑概述二、量刑原则三、量刑制度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制度一、累犯二、自首三、缓刑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制度一、减刑二、假释第十八章 刑罚的消灭一、时效二、赦免刑法各论第一章 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四、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五、集资诈骗罪六、贷款诈骗罪七、信用卡诈骗罪八、逃税罪九、侵犯著作权罪十、非法经营罪第二章 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故意杀人罪二、故意伤害罪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四、强奸罪五、强制猥亵、侮辱罪六、绑架罪七、刑讯逼供罪八、破坏选举罪九、虐待罪第三章 侵犯财产罪一、抢劫罪二、盗窃罪三、诈骗罪四、侵占罪五、职务侵占罪六、挪用特定款物罪七、敲诈勒索罪八、故意毁坏财物罪第四章 贪污贿赂罪一、贪污罪二、挪用公款罪三、受贿罪四、单位受贿罪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六、行贿罪七、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八、对单位行贿罪 第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75分)• 刑事诉讼法学参考书目1、《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宋英辉、甄贞主编,杨正万、杨雄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考查内容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 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二、划分刑事诉讼阶段的标准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属性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第二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的概念、专门机关的范围二、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的概念、诉讼参与人的范围第二节 人民法院一、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三、我国审判组织的种类、合议庭的人员组成情况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一、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第四节 公安机关一、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二、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第五节 当事人一、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条件和范围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三、自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性权利、救济性权利、诉讼义务五、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权利、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六、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范围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第一节 发达国家刑事诉讼的通行原则一、程序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二、司法独立原则的要求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和要求五、不告不理原则的内容六、平等对抗原则的要求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四、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内容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六、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法律依据及基本含义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含义九、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第四章 管辖第一节 概述一、管辖的概念二、确定管辖应遵循的原则三、我国刑事诉讼管辖的分类第二节 立案管辖一、立案管辖的概念二、划分立案管辖需要考虑的因素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四、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五、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第三节 审判管辖一、审判管辖的概念和种类二、级别管辖的概念、划分依据、各级法院管辖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范围三、地区管辖的概念、确定原则四、指定管辖的概念、主要情况五、专门管辖的概念、军事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第五章 回避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回避人员范围、理由及种类一、回避的概念二、法律规定的回避人员范围三、回避理由的具体情形四、回避的种类第二节 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主体和提起方式二、回避的决定主体、决定程序三、违反回避规定的法律救济措施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第一节 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辩护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援助辩护的类别、应当通知法律援助辩护的法定情形二、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三、辩护人的职责四、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五、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第二节 刑事代理一、刑事代理的概念和种类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权利第七章 强制措施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三、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四、我国强制措施的体系第二节 拘传一、拘传的概念、特点二、拘传的适用程序第三节 取保候审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情形二、取保候审的方式三、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规定四、取保候审的决定主体、期限第四节 监视居住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情形二、被监视居住人在监视居住期间应遵守的规定三、监视居住的期限第五节 拘留一、拘留的概念、适用情形二、拘留的决定主体三、拘留的执行程序四、拘留的期限第六节 逮捕一、逮捕的概念、适用情形及适用条件二、逮捕的权限划分三、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四、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程序五、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方式、审查结果第七节 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一、可以变更或解除逮捕的情形二、应当解除或撤销逮捕的情形第八章 附带民事诉讼第一节 概述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二、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种类三、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种类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条件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原则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具体审理程序第九章 期间和送达第一节 期间一、期间的概念、意义二、期间的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特别规定三、期间恢复应具备的条件四、期间的延长五、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第二节 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特点二、送达的方式第十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终止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一、刑事诉讼中止的概念二、刑事诉讼中止的原因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一、刑事诉讼终止的概念二、终止与中止的区别三、刑事诉讼终止的原因第十一章 刑事证据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意义一、刑事证据的概念二、刑事证据的特征三、刑事证据的意义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一、刑事证据种类的概念和范围二、物证与书证的概念、联系与区别三、证人证言的概念、特点、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五、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言词证据的范围、实物证据的范围二、言词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言词证据应注意的问题三、实物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实物证据应注意的问题四、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原始证据的范围、传来证据的范围五、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划分标准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七、收集运用直接证据应注意的问题八、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应符合的条件第十二章 刑事证据规则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一、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二、类似事实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沿革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阶段及排除程序第十三章 刑事证明第一节 概述一、刑事证明的概念二、刑事证明的特征第二节 刑事证明主体一、证明主体的概念、条件二、我国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一、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二、免证事实的范围第四节 刑事证明责任一、证明责任的概念、具体含义二、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三、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四、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形五、刑事证明责任转移和倒置的区别六、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第五节 刑事证明标准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设定证明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与内心确信标准的关系三、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的关系四、我国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五、我国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对证据的要求第十四章 立案第一节 立案概述一、立案的概念二、立案的功能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一、立案程序二、立案监督第十五章 侦查第一节 侦查概述一、侦查的概念二、侦查的阶段三、侦查机关四、侦查活动的原则五、侦查中的人权保障第二节 侦查行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循的原则;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二、询问证人询问证人的概念;询问证人的程序三、勘验、检查勘验、检查的概念;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侦查实验四、搜查搜查的概念;搜查的程序五、查封、扣押物证、书证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六、鉴定鉴定的概念;鉴定的程序七、辨认辨认的概念;辨认的程序八、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第三节 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二、侦查羁押期限三、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第四节 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二、补充侦查的类型第十六章 起诉第一节 起诉概述一、起诉的概念与目的二、起诉的模式三、起诉的意义第二节 审查起诉一、审查起诉的概念二、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三、审查起诉的期限第三节 提起公诉一、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提起公诉的条件二、起诉书以及证据材料的移送三、补充、追加、变更与撤回起诉第四节 不起诉一、不起诉的概念二、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三、不起诉的程序四、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二、法庭审判三、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期限四、法庭审判笔录五、法庭秩序六、延期审理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自诉案件的受理二、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第四节 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三、简易审判程序的特点四、简易程序的决定适用和审判程序第五节 速裁程序一、速裁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速裁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三、速裁案件的审理程序四、速裁程序的转处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的概念和种类二、裁定的概念、特征和适用三、决定的概念、分类和适用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一、两审终审制二、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三、第二审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一、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二、上诉、抗诉的理由三、上诉、抗诉的期限四、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一、全面审理原则二、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三、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四、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二、上诉不加刑的适用第十九章 死刑复核程序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四、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第三节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性质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三、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申诉的概念、效力、理由和救济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程序二、重新审判的审理期限三、重新审判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一章 执行第一节 执行概述一、执行的概念和特点二、执行的对象和机关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三、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一、死刑执行的变更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三、暂予监外执行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第一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概述一、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二、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法律渊源第二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原则一、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二、分案处理原则三、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原则四、审理不公开原则五、全面调查原则六、迅速简易原则第三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制度一、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二、全程法律援助制度三、社会调查制度四、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五、犯罪记录的封存和保密制度第四节 未成年人案件的具体诉讼程序一、立案程序二、侦查程序三、起诉程序四、审判程序五、执行程序第二十三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第一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概述一、当事人和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二、当事人和解程序的价值与功能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与案件范围一、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二、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第三节 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与对案件的处理一、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二、当事人和解公诉案件的处理第二十四章 缺席审判程序第一节 缺席审判程序概述一、缺席审判程序的概念二、缺席审判程序的特征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一、针对潜逃境外的被告人进行的缺席审判二、针对患有严重疾病被告人的缺席审判三、针对死亡被告人的缺席审判第三节 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一、缺席审判案件的管辖和审判组织二、人民法院审查案件程序三、传票和起诉状副本的送达方式四、缺席审判中的辩护五、缺席审判的上诉程序六、缺席审判的重新审理程序第二十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一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概述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概念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性质和功能第二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管辖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案件类型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条件三、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管辖第三节 没收违法所得的具体程序一、启动程序二、审理程序三、裁定程序四、上诉、抗诉程序五、回转程序第二十六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第一节 强制医疗程序概述一、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二、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程序一、申请与管辖二、审查与处理三、审理与裁判四、强制医疗的救济第四部分 国际法学(75分)• 国际法学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公法学》(第二版),《国际公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国际法学考查内容绪论第一节 国际法的重要性与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法的贡献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观点二、列宁的国际法立场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国际法学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法学三、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念的提升与创新第一章 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一、国际法的名称与定义二、国际法的性质与特征三、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与范围第二节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二、当代国际法的趋势与挑战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法一、中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法二、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贡献第二章 国际法的渊源第一节 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与类别一、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二、国际条约三、国际习惯四、一般法律原则五、司法判例六、公法学家的学说七、国际组织的决议八、单边行为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第二节 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与强行法一、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二、国际强行法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与类型二、联合国编纂国际法的活动第三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一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一、一元论二、二元论三、协调论第二节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一、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方式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及其解决三、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第三节 国内法对国际法的影响一、国内法对国际法实体规则的影响二、国内法对国际法程序规则的影响第四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节 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地位与贡献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四、不干涉内政原则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六、民族自决原则七、国际合作原则八、保护基本人权原则第五章 国际法的主体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一、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三、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第三节 个人的国际法地位问题一、自然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二、法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第六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一节 国家的要素与类型一、国际法上国家的构成要素二、国家的类型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独立权二、平等权三、自卫权四、管辖权第三节 国家豁免一、国家豁免的概念二、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三、国家豁免的主体四、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五、国家豁免权的放弃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承认的概念与方式二、国家承认三、政府承认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国际法上继承的概念二、国家继承三、政府继承第七章 国际组织法第一节 概述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一、联合国概述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三、联合国的会员国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及其职权第三节 专门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一、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三、区域性国际组织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法律关系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一节 个人的国籍一、国籍的概念及意义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三、国籍的抵触(冲突)及其解决四、中国的国籍法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与待遇一、外国人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三、外交保护四、中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制度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一、引渡二、庇护第四节 难民一、难民和国际难民法的概念二、难民身份的确定三、难民的法律地位四、中国保护难民的基本立场和实践第九章 国际人权法第一节 概述国际人权法的渊源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与范围一、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二、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权利范围与类型第三节 国际人权保护的监督机制一、国际监督机制二、国内监督机制第四节 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实践一、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二、中国积极践行人权保护的努力与成就第十章 国家领土法第一节 国家领土的概念与构成一、国家领土的概念二、国家领土的构成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一、传统国际法取得领土的方式二、现代国际法变更领土的方式三、领土争端及其解决第三节 领土主权及其限制一、领土主权二、对领土主权的限制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一、边界的形成与划分二、边境制度三、中国的边界现状第五节 南极和北极一、南极的法律地位二、北极的法律地位第十一章 国际海洋法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一、海洋的重要性二、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三、国际海洋法的编纂与发展第二节 领海与毗连区一、领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领海基线与领海宽度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四、毗连区制度五、中国的领海与毗连区法第三节 专属经济区一、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形成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四、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制度第四节 大陆架制度一、大陆架的概念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三、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问题四、中国的大陆架制度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及群岛水域一、用于国际通行的海峡与过境通行制度二、群岛与群岛国三、南海诸岛、钓鱼岛的法律地位第六节 公海一、公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二、公海的法律制度第七节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及其意义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三、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四、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第十二章 空间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空气空间法一、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一、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第十三章 条约法第一节 概述一、条约的概念与特征二、条约的名称与种类三、条约法的编纂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一、缔约权能二、缔约程序三、条约的加入四、条约的保管、登记与公布五、中国的缔结条约程序法第三节 条约的保留一、条约保留的定义二、条约保留的范围三、条约保留的接受与反对及其法律效果四、条约保留的程序第四节 条约的生效与暂时适用一、条约的生效二、条约的暂时适用三、条约的有效期第五节 条约的遵守与适用一、条约必须遵守二、条约的适用第六节 条约与第三方一、条约的相对效力原则二、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三、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第七节 条约的解释一、条约解释的含义二、条约解释的主体三、条约解释的原则与基本方法第八节 条约的修订、终止与无效一、条约的修订二、条约的无效三、条约的终止及暂停施行第十四章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一节 概述一、外交与外交关系二、外交关系法的编纂与发展第二节 外交关系机关与外交人员一、国内外交机关二、外交代表机关三、特别使团四、外交团五、外交代表职务的终止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二、使馆的特权与豁免三、使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四、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五、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六、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一、领事特权与豁免二、领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第五节 中国关于外交与领事工作的立法和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四、有关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法律制度第十五章 国际责任法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责任的概念二、联合国框架下有关国际责任的编纂活动三、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第二节 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一、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概念二、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三、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免责事由四、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形式第三节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一、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三、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形式第十六章 国际争端解决法第一节 国际争端的特征与类型一、国际争端的概念与特征二、国际争端的类型三、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第二节 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一、谈判与协商二、斡旋与调停三、其他方法第三节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一、仲裁二、司法或准司法方法第四节 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一、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二、坚持协商与谈判为首选方法三、不排除法律方法或准司法方法第十七章 国际刑法第一节 概述一、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征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第二节 国际罪行一、种族灭绝罪二、反人道罪三、战争罪四、侵略罪第三节 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一、个人刑事责任二、指挥官责任三、官方身份不免责四、执行命令引起的刑事责任第十八章 国际人道法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与特点一、适用范围二、基本特点第三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一、保护体系的形成二、保护体系的基本原则三、保护体系的内容及范围第四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一、区分原则二、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三、比例原则第五节 战俘待遇一、战斗员地位的基本定义二、战俘的权利与义务三、反恐及战俘的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