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实务1997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 1997 年新闻实务试题 招生专业:新闻学 考试科目:新闻业务 考试时间:1 月 26 日上午 考题编号: 一、名词解释(共 10 分) (一)《色彩的世界》(4 分) (二)采访札记 (4 分) (三)绝对性修改 (2 分) 二、新闻采写论述题:记者在采访中进行现场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0 分) 三、新闻采写论述题:简论穆青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15 分) 四、从专刊编辑角度,评述下列专刊。(20 分) 这是 1996 年 10 月 16 日《法制日报》《社会特刊》版的一期专刊。刊头是 《时事·世风(本期主题:打假更须用足法)》。此刊共选用四篇稿件和两幅照 片。其中一幅是何山讲话时的特写镜头,另一幅是何山获得 290 元赔偿后将其 捐给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捐赠现场情景。四篇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依次是上左、 上右、下左、下右。附四篇稿件的摘要。 (一)打假更须用足法 ——第二次“制止欺诈行为、落实加倍赔偿座谈会”综述 (张家广) 去年 11 月,一个由“打假英雄”王海唱主角的“制止欺诈行为,落实加倍 赔偿座谈会”引起各方关注。一年后的今天,同样主题的座谈会如期举行,消 费者代表的席位上换了一个新的面孔,——王海出人意料地缺席了。 王海的缺席,引起人们一阵猜测,有知情者说;他自今年初转战南方,到 各大商店买假索赔,很不顺手,商家翻脸不认帐,地方当局不支持,只得留然 北归。索赔不获赔,打假缺本钱,如今滞留天津。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法学博士就此评论道,王海手持一本“消法”,凭个 人力量,东征西讨,打假一年多,从未向法院递交过一张诉状,他依赖的仅是 新闻舆论的力量,显得底气不足。这表明;相对于实力雄厚的经营者,任何个 人都是弱者。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没有司法部门的支持,“打假英雄”就没有 用武之地。 王海的缺席,使这次座谈会少了几份戏剧色彩,多了几分平实的气氛。去 年与会的,主要是经营者、消费者、行政部门的代表;而这次与会的,多是司 法界、法学理论界人士,即便是政府官员,也多与法相关,如全国人大法工 委、国家工商局法规司和公平交易局、国务院纠风办、全国打假办的官员。说 法的、立法的、执法的,齐集一堂,成为本次座谈会的主角。 北京市的一些法院以他们的司法实践,对“消法”,特别是其中的第 49 条 —一经营者对消费者有欺诈行为应加倍赔偿,做了最好的解释,同时也显示, 通过审判活动贯彻“消法”,社会效果更为显著。 北京市一些法院今年以来依法判处了一些商家涉嫌欺诈、消费者倍索赔的 案便。在这案例中,法院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认定经营者该不该加倍赔偿, 不取决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是否知道这是假货,而取决于经营者是不是卖 了假货。卖给消费者假货,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就应该按照“消法”第
上一篇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实务1998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下一篇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实务1996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