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湖南科技大学 431 金融学综合考研真题样题
获取考研、考博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多所院校金融学等多专业考研、考博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金融学科考点、理清计算题解题思路,为备考提供专业且高效的支持。
注意事项
- 考试科目为金融学综合,科目代码 431,考试时间 18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 全部答案一律写在考点提供的专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 试卷附带利率为 10% 的时间价值系数表(含 PVIF 现值系数、PVIFA 年金现值系数),解题时可直接引用表中数据。
一、名词解释(5 分 ×5=25 分)
1. 货币需求
答案解析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主体(个人、企业、政府)在特定经济条件下,为满足日常交易、预防意外支出和投机获利等需求,而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三类:一是交易性需求,为满足日常商品交换(如企业采购、个人消费)持有货币;二是预防性需求,为应对突发支出(如医疗紧急支出、企业应急资金)持有货币;三是投机性需求,为利用利率波动进行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买卖获利持有货币。货币需求受收入水平、利率、物价水平等因素影响,例如收入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通常越大;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往往越小。
2. 信用风险
答案解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方(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或政府)因自身财务状况恶化、履约能力下降等原因,未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或履行合约义务,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主要存在于信贷业务(如银行贷款违约)、债券投资(如企业债发行人无法兑付本息)、贸易结算(如企业拖欠货款)等场景。信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违约时间和损失金额难以精准预测)、传染性(单个主体违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企业违约导致银行坏账,进而影响其他企业融资)等特征,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如穆迪、标普评级)、抵押担保、风险分散(如贷款组合多元化)等方式防控。
3. 资本市场
答案解析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 1 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功能是为企业长期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研发)和政府长期融资(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同时为投资者提供长期投资工具。其核心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市场(如 A 股、港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权益资金)、债券市场(如国债、企业债,发行方筹集债务资金)、衍生品市场(如股票期权、股指期货,用于风险对冲或投机)等。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相比,资本市场具有期限长(1 年以上)、风险较高(收益波动大)、流动性较低(资产变现难度较大)的特点,是现代金融体系中连接长期资金供需的关键市场。
4. 马歇尔 - 勒纳条件
答案解析
马歇尔 - 勒纳条件是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核心条件,用于判断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贸易收支(即减少贸易逆差或扩大贸易顺差)。其核心结论为:当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 1 时,货币贬值才能有效改善贸易收支。具体逻辑为: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量)、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抑制进口需求,减少进口量);若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 1,出口收入的增加额与进口支出的减少额之和将超过贬值前的贸易逆差(或扩大顺差),从而改善贸易收支。该条件需满足 “马歇尔 - 勒纳假设”(如贸易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短期内价格调整充分),在现实中可能因 “J 曲线效应”(贬值初期贸易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存在滞后效果。
5. 远期利率协议
答案解析
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FRA)是一种场外利率衍生工具,由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清算日),根据预先确定的 “协议利率” 与 “参考利率”(通常为 LIBOR 或本国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计算并交换利息差额的合约。其核心功能是对冲利率波动风险,例如企业预计 3 个月后需借入一笔 1 年期资金,为避免未来利率上升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可与银行签订远期利率协议,约定 3 个月后的借款利率(协议利率);若清算日参考利率高于协议利率,银行需向企业支付利息差额,弥补企业的额外融资成本;反之则企业向银行支付差额。远期利率协议不涉及本金交换,仅结算利息差额,具有灵活性高(合约条款可协商)、交易成本低的特点,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常用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二、简答题(15 分 ×5=75 分)
1. 简答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答案解析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及现代金融实践,货币主要具备以下五大职能,各职能相互关联,共同支撑商品经济运行:
-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例如一件衣服售价 200 元,“200 元” 即货币通过价值尺度职能,将衣服的价值量化为可比较的货币单位;该职能无需现实货币,仅需观念上的货币(如商品标价),为商品交换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
-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实现 “商品 - 货币 - 商品” 的交换过程,是货币的核心职能之一。例如消费者用 50 元购买一本书,货币在此过程中作为流通媒介,连接商品的卖方和买方;该职能需现实货币(如现金、电子支付中的货币),解决了物物交换的 “需求双重巧合” 难题(如甲需要乙的商品,乙也需要甲的商品)。
-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例如个人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购买黄金,或企业留存现金以备未来投资,均是货币贮藏手段的体现;该职能要求货币具有较强的保值性(如金属货币、信用稳定的纸币),若货币贬值(如严重通货膨胀),则贮藏功能会弱化。
-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非即时交换场景的职能。例如企业每月向员工支付工资、消费者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还款,均是货币支付手段的应用;该职能突破了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的即时交易限制,促进了信用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因债务链条断裂引发经济风险(如企业拖欠货款导致的资金链危机)。
- 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债务清偿、国际储备等场景的职能。例如美元在全球贸易中被广泛用作结算货币,各国央行将黄金、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均是世界货币职能的体现;该职能通常由信用等级高、流通范围广的货币承担(如美元、欧元、人民币),其发挥程度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汇率稳定性密切相关。
2. 简答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答案解析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具有 “国家机关” 与 “特殊金融机构” 的双重性质,其职能围绕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展开,具体如下: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 国家机关属性:中央银行由国家授权设立,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具有明显的行政性和公共性,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国务院,履行国家金融管理职能。
- 特殊金融机构属性:中央银行不同于普通商业银行,它不经营普通存贷款业务,而是以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如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为政府办理国库业务),同时垄断货币发行权,是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
-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国家法定货币的发行权,是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负责货币的印制、发行和回笼,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其发行货币需遵循 “经济发行” 原则(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发展需求匹配),避免过度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 “最后贷款人” 和 “清算中心”,主要履行三项职责:一是集中保管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调节市场流动性);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缓解金融机构短期资金短缺,防范流动性危机);三是组织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清算(如票据交换、跨行支付),保障支付体系顺畅运行。
-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参与金融活动,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代理国库(办理政府财政收支、国库存款);代理政府发行和偿还国债(如中国人民银行代理财政部发行国债);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如在特殊情况下向政府透支或购买国债,但需严格控制以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如参与 IMF、世界银行的合作)。
-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例如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总需求;经济衰退时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 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监管(如制定金融机构监管规则)、风险监测(如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危机处置(如化解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例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影子银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防范风险传导。
3. 按形成原因划分,简答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
答案解析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经济现象。按形成原因划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各类通货膨胀的驱动机制和表现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由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社会总供给能力,导致 “供不应求” 引发的通货膨胀,核心是 “需求拉动物价上涨”。其形成原因包括:政府过度扩张财政政策(如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减税)或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扩大货币发行),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或外部需求激增(如出口大幅增长),推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例如某国为刺激经济,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导致钢材、水泥等大宗商品需求激增,价格上涨并传导至下游商品,引发全面通胀;该类型通胀通常伴随经济过热、失业率下降的特征。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生产要素成本(如工资、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核心是 “成本推动物价上涨”。主要包括两种亚型:一是工资推动型通胀(企业为应对工会要求或劳动力短缺,提高工资,进而通过涨价转嫁成本,形成 “工资 - 物价螺旋”);二是利润推动型通胀(垄断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主动提高商品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例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化工等行业成本增加,企业提高产品售价,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整体物价上涨;该类型通胀可能伴随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形成 “滞胀”(停滞与通胀并存)。
- 结构型通货膨胀:由经济结构失衡(如部门间发展不均衡、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的通货膨胀,核心是 “结构差异引发局部物价上涨,进而扩散至整体”。其形成原因包括:不同部门生产率增长差异(如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快于服务业,工业部门工资上涨后,服务业工资跟风上涨,但生产率未同步提升,导致服务价格上涨);或供需结构错配(如居民对高端消费品需求增长,但国内供给不足,依赖进口,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同类商品涨价)。例如某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快,工人工资上涨,而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但农业工人要求与制造业同等工资,导致农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上涨,进而引发整体通胀;该类型通胀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因经济结构转型期易出现部门失衡。
- 输入型通货膨胀:由外部经济因素(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汇率贬值)传导至国内,引发国内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核心是 “外部冲击传导至国内”。主要传导路径包括: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粮食、矿产)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进口成本增加,推高生产和消费价格(如国际粮价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二是本币汇率贬值,使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如人民币贬值,进口汽车、电子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涨价。例如 2022 年国际能源价格因地缘冲突大幅上涨,各国进口能源成本增加,均不同程度出现输入型通胀;该类型通胀的严重程度与一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如进口能源占比)、汇率稳定性密切相关。
4. 简答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的主要区别。
答案解析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均属于场外或场内的衍生金融工具,核心功能都是对冲价格风险或进行投机,但二者在交易场所、合约条款、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具体差异可通过以下六个维度对比:
对比维度 |
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 |
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 |
1. 交易场所 |
场外市场(OTC),无固定交易场所,通过电话、网络协商交易 |
场内市场(交易所),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需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下单 |
2. 合约条款 |
非标准化,交易双方可协商合约标的、数量、交割时间、地点等(如约定 3 个月后交割 100 吨特定规格的钢材) |
标准化,合约标的(如沪深 300 指数期货)、数量、交割月份、交割方式均由交易所统一规定,仅价格由市场竞价确定 |
3. 交易对手方 |
直接与特定对手方交易,存在交易对手方风险(违约风险) |
以交易所为中央对手方,所有交易均与交易所结算,不存在对手方风险(交易所通过保证金制度保障履约) |
4. 保证金要求 |
通常无强制保证金要求,仅依赖双方信用,或根据约定收取少量保证金 |
有严格的保证金制度,交易者需缴纳初始保证金(如合约价值的 5%-10%)和维持保证金,若账户资金低于维持保证金需追加保证金,否则强制平仓 |
5. 结算方式 |
到期一次性结算(交割或现金结算),期间不进行现金流交换 |
每日无负债结算(逐日盯市),每日收盘后根据合约当日结算价计算盈亏,盈利划入账户,亏损从账户扣除,确保风险及时暴露和控制 |
6. 交割方式与流动性 |
多数为实物交割(如远期外汇合约交割外汇),流动性差(合约条款非标准化,难以转让) |
多数为现金结算(如股指期货),少数实物交割;因合约标准化,可在到期前随时平仓(卖出或买入相反合约),流动性强 |
5. 简答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形式。
答案解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国际金融中解释汇率决定的核心理论之一,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 1922 年系统提出,其核心逻辑是 “汇率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具体包括基本思想和两种主要形式:
(一)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在国内市场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即购买力);两国货币的汇率应等于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使同一商品在两国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汇率折算后相等(“一价定律” 的扩展)。例如一件相同的衣服,在美國售价 100 美元,在中国售价 700 元人民币,根据购买力平价,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应为 1 美元 = 7 元人民币(700 元 / 100 美元);若实际汇率偏离这一水平,会引发商品套利(如汇率为 1 美元 = 6 元人民币,美国商人会在中国以 700 元购买衣服,到美國以 100 美元出售,兑换为 600 元人民币,亏损 100 元,套利行为会纠正汇率偏差),最终使汇率向购买力平价回归。
(二)主要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形式,二者适用场景和假设条件不同:
-
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
- 核心公式:e=PfPd,其中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1 单位外国货币兑换的本国货币数量),Pd为本国一般物价水平,Pf为外国一般物价水平。
- 含义:汇率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直接反映两国货币的绝对购买力差异。例如本国物价水平为 150(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水平为 100,则汇率e=150/100=1.5(1 单位外国货币兑换 1.5 单位本国货币)。
- 假设条件:商品具有完全可贸易性、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为零、各国物价指数编制方法一致(涵盖相同的商品篮子);该形式适用于长期汇率决定,但现实中因贸易壁垒、非贸易商品(如服务)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对短期汇率的解释力较弱。
-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 核心公式:Δe=πd−πf,其中Δe为汇率变动率(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表示本币贬值),πd为本国通货膨胀率,πf为外国通货膨胀率。
- 含义:汇率的变动率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即本国通胀率高于外国时,本币贬值,贬值幅度等于通胀率差值;反之本币升值。例如本国通胀率为 8%,外国通胀率为 3%,则本币贬值率Δe=8%−3%=5%。
- 假设条件:无需严格的 “一价定律”,仅需 “两国物价变动率差异会影响汇率变动”,更符合现实(允许贸易壁垒、运输成本存在);该形式对长期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例如历史数据显示,通胀率长期偏高的国家(如阿根廷),其货币通常长期贬值,与相对购买力平价一致。
三、计算题(共计 50 分)
1. 张三拟投资一项目,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投资初始额一样,未来预计收入的现金流如下:方案一:从现在起,未来 10 年每年年末获得现金 50 万元;方案二:从第六年开始,连续 5 年每年末获得现金 100 万元;方案三:在第四年到第七年连续四年每年年初获得现金 125 万元。假设投资者期望收益率为 10%,请为张三做出投资决策。(20 分)
答案解析
投资决策的核心是计算三个方案的净现值(NPV),因初始投资额相同,净现值越大,方案越优。净现值计算需利用题目提供的 10% 利率时间价值系数表(PVIF 为现值系数,PVIFA 为年金现值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关键系数(来自题目表格)
时间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PVIF (10%,n)(复利现值系数) |
0.909 |
0.826 |
0.751 |
0.683 |
0.621 |
0.564 |
0.513 |
0.467 |
0.424 |
0.386 |
PVIFA (10%,n)(年金现值系数) |
0.909 |
1.736 |
2.487 |
3.170 |
3.791 |
4.355 |
4.868 |
5.335 |
5.759 |
6.145 |
(2)计算各方案净现值(NPV)
假设初始投资额为I(因三个方案初始额相同,计算时可先算现金流入现值,最终 NPV = 现金流入现值 -I,比较流入现值即可)。
方案一:未来 10 年每年年末获现金 50 万元(普通年金)
- 现金流入为 “10 年期普通年金”,现值 = 年金 ×10 年期年金现值系数(PVIFA (10%,10))
- 计算:50×6.145=307.25(万元)
- 结论:方案一现金流入现值为 307.25 万元。
方案二:从第六年开始,连续 5 年每年末获现金 100 万元(递延年金)
- 特点:前 5 年无现金流,第 6-10 年为 “5 年期普通年金”,需先算第 5 年末的年金现值,再折算为当前现值(第 0 年)。
- 步骤 1:计算第 5 年末的年金现值 = 100×PVIFA (10%,5)=100×3.791=379.1(万元)
- 步骤 2:将第 5 年末的现值折算为当前现值 = 379.1×PVIF (10%,5)=379.1×0.621≈235.42(万元)
- 结论:方案二现金流入现值约为 235.42 万元。
方案三:第四年到第七年连续四年每年年初获现金 125 万元(递延年金 + 预付年金)
- 特点:“每年年初获得现金” 为预付年金,现金流发生在第 4、5、6、7 年年初(即第 3、4、5、6 年年末),需先调整为普通年金,再计算现值。
- 步骤 1:将 “第 4-7 年年初” 的预付年金,调整为 “第 3-6 年年末” 的普通年金(共 4 期)。
- 步骤 2:计算第 2 年末的年金现值(因普通年金现值是期末数,4 期普通年金(第 3-6 年)的现值在第 2 年末)=125×PVIFA (10%,4)=125×3.170=396.25(万元)
- 步骤 3:将第 2 年末的现值折算为当前现值 = 396.25×PVIF (10%,2)=396.25×0.826≈327.30(万元)
- 结论:方案三现金流入现值约为 327.30 万元。
(3)投资决策
- 现金流入现值对比:方案三(327.30 万元)>方案一(307.25 万元)>方案二(235.42 万元)
- 因初始投资额相同,净现值大小与现金流入现值一致,故应选择方案三。
2. 李四有 100 万元,拟投资 A、B、C、D 四只股票,已知它们的 β 系数分别为 2.2、1.2、1 和 0.6,一年期国债利率为 4%,市场证券组合的报酬率为 10%,如果投资者均匀投资每一只股票,请计算他的投资组合的 β 系数和报酬率。如果他的期望收益率为 14%,该组合能否实现他的愿望?如果不能,他需要如何调整投资组合?(15 分)
答案解析
本题需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和投资组合 β 系数的加权计算方法,步骤如下:
(1)明确已知条件
- 四只股票投资比例:均匀投资,每只股票权重wA=wB=wC=wD=1/4=25%=0.25
- 各股票 β 系数:βA=2.2,βB=1.2,βC=1,βD=0.6
- 无风险利率(一年期国债利率)Rf=4%
- 市场组合报酬率Rm=10%
- 期望收益率Rp,期望=14%
(2)计算投资组合的 β 系数(βp)
- 投资组合 β 系数 = 各股票 β 系数 × 权重之和,公式:βp=∑wiβi
- 计算:βp=0.25×2.2+0.25×1.2+0.25×1+0.25×0.6
- 分步计算:0.25×2.2=0.55;0.25×1.2=0.3;0.25×1=0.25;0.25×0.6=0.15
- 求和:0.55+0.3+0.25+0.15=1.25
- 结论:投资组合的 β 系数为 1.25。
(3)计算投资组合的报酬率(Rp)
- 运用 CAPM 模型:Rp=Rf+βp(Rm−Rf),其中(Rm−Rf)为市场风险溢价
- 计算:市场风险溢价 = 10% - 4% = 6%
- Rp=4%+1.25×6%=4%+7.5%=11.5%
- 结论:投资组合的报酬率为 11.5%。
(4)判断能否实现期望收益率及调整方案
- 对比:组合实际报酬率 11.5% < 期望收益率 14%,不能实现愿望。
- 调整逻辑:CAPM 模型中,报酬率与 β 系数正相关(β 越大,风险越高,报酬率越高),需提高组合 β 系数以提升报酬率。
- 调整方案:增加高 β 系数股票(如 A 股票,β=2.2)的投资权重,减少低 β 系数股票(如 D 股票,β=0.6)的投资权重。例如:
- 假设将 A 股票权重提高至 50%,D 股票权重降至 0,B、C 股票权重仍为 25%,新组合 β 系数 = 0.5×2.2 + 0.25×1.2 + 0.25×1 + 0×0.6 = 1.1 + 0.3 + 0.25 = 1.65
- 新组合报酬率 = 4% + 1.65×6% = 4% + 9.9% = 13.9%(接近 14%);若进一步提高 A 股票权重至 55%,B、C 各 20%,D 5%,可使报酬率达到 14%。
3. 王五拟购买光明上市流通的股票,已知光明公司股票的目前市场价格为 28.4 元,β 系数为 1.2,光明公司最近一期发放的每股现金股利为 1.5 元,预计未来每年增长 5%,一年期国债利率为 4%,市场平均报酬率为 9%,请帮王五做出是否购买决策?(15 分)
答案解析
股票购买决策的核心是比较 “股票内在价值” 与 “当前市场价格”:若内在价值>市场价格,股票被低估,应购买;反之则不购买。本题需分别用股利增长模型(DDM) 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步骤如下:
(1)明确已知条件
- 当前市场价格P0=28.4元
- β 系数β=1.2
- 最近一期每股现金股利D0=1.5元(已发放,下一期股利为D1)
- 股利增长率g=5%
- 无风险利率Rf=4%
- 市场平均报酬率Rm=9%
(2)用 CAPM 模型计算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Rs)
- 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投资该股票所需的最低收益率,公式:Rs=Rf+β(Rm−Rf)
- 计算:市场风险溢价 = 9% - 4% = 5%
- 结论: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 10%。
(3)用股利增长模型计算股票内在价值(V0)
- 股利增长模型(固定增长型)公式:V0=Rs−gD1,其中D1=D0(1+g)(下一期预计股利)
- 步骤 1:计算下一期股利D1
- D1=1.5×(1+5%)=1.5×1.05=1.575(元)
- 步骤 2:计算内在价值V0
- V0=10%−5%1.575=5%1.575=31.5(元)
- 结论:股票的内在价值为 31.5 元。
(4)做出购买决策
- 对比:股票内在价值 31.5 元 > 当前市场价格 28.4 元,说明股票被市场低估,未来价格有上涨空间,应做出购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