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样题(819 汉语语言学)

考研、考博备考中,真题是精准把握汉语语言学学科考点、熟悉命题逻辑的核心资源。若需获取更多考研及考博真题,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丰富的汉语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真题,满足不同阶段备考需求。同时,我们针对所有年份的汉语语言学真题,均配备了高分答案详解,从考点拆解、答题框架构建到理论拓展进行全方位指导,助力考生高效提升应试能力。

一、现代汉语部分

(一)名词解释(15 分,每小题 3 分)

1. 汉字

  • 答案: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体演变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它以方块形为基本形态,不直接表音,而是通过字形(如象形 “日”、指事 “上”、会意 “休”、形声 “河”)与意义关联,一个汉字通常对应一个音节或语素,是汉语书面语的核心载体。
  • 解析:需明确 “属性(书写符号系统)”“体系特点(表意)”“形体演变”“形义关系”,避免与拼音文字(表音)混淆,突出汉字 “方块形”“语素文字” 的核心特征。

2. 合成词

  • 答案: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构成方式可分为复合式(如联合型 “朋友”、偏正型 “皮鞋”、动宾型 “读书”)、附加式(如前缀 “老 -” 构成 “老师”、后缀 “- 子” 构成 “桌子”)、重叠式(如 “星星”“偏偏”)三类,例如 “电脑”(偏正复合词)、“阿姨”(附加式)均为合成词。
  • 解析:需涵盖 “构成要素(两个及以上语素)”“分类及实例”,区分于 “单纯词”(单个语素构成,如 “葡萄”“巧克力”),确保分类清晰、举例典型。

3. 调值

  • 答案: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即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可用五度标记法记录(将声音高低分为 5 度,1 度最低,5 度最高)。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基本调值:阴平(55 调,高平调,如 “妈”)、阳平(35 调,中升调,如 “麻”)、上声(214 调,降升调,如 “马”)、去声(51 调,全降调,如 “骂”),调值决定声调的区别意义功能。
  • 解析:需明确 “本质(实际读法)”“记录方法(五度标记法)”“普通话调值及实例”,避免与 “调类”(声调类别,如阴平、阳平)混淆,强调调值是 “具体音高变化”,调类是 “抽象类别”。

4. 仿拟

  • 答案:仿拟是现代汉语修辞格的一种,指模仿已有的、为人熟知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结构,替换其中部分成分,创造新的表达形式,以达到幽默、讽刺或生动的效果。根据仿拟对象可分为仿词(如仿 “文盲” 造 “科盲”)、仿句(如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造 “作业诚可贵,游戏价更高”)、仿篇三类,其核心是 “模仿原型 + 创新改造”,增强表达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 解析:需突出 “模仿原型”“替换成分”“修辞效果”,结合具体仿拟实例,避免与 “比喻”“比拟” 等其他修辞格混淆,强调仿拟对已有语言形式的依赖与改造。

5. 基本语汇

  • 答案:基本语汇是语汇中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如 “水”“吃”“你”)、历史稳固性(如 “天”“地”“人” 沿用数千年)、构词能力强(如 “电” 可构成 “电脑”“电话”“电梯”)三大特征。它是构成新语汇的基础,反映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概念与关系,与 “一般语汇”(如行业语 “芯片”、外来词 “沙发”)相对,是现代汉语语汇的核心支撑。
  • 解析:需紧扣 “全民常用、历史稳固、构词能力强” 三大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区分于一般语汇的 “专业性、临时性”,强调基本语汇的 “基础地位”。

(二)选择题(20 分,每小题 4 分,根据知识点补充典型题目及解析)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貌原则体现的是( )

A. 与人交谈时使用 “您” 称呼长辈
B. 拒绝他人时说 “不好意思,我暂时无法帮忙”
C. 直接指出他人观点的错误,不委婉表达
D. 见面时主动问候 “您好”
  • 答案:C
  • 解析:礼貌原则要求语言表达尊重、委婉,避免直接冒犯。A(敬称)、B(委婉拒绝)、D(问候)均符合礼貌原则;C 直接指出错误,缺乏委婉性,违背礼貌原则,故选择 C。

2. 下列方言中,属于官话方言区的是( )

A. 苏州话 B. 广州话 C. 成都话 D. 厦门话
  • 答案:C
  • 解析: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最大方言区,覆盖北方大部分地区及西南、江淮地区,成都话属于西南官话;A(苏州话)属吴方言,B(广州话)属粤方言,D(厦门话)属闽方言,故选择 C。

3. 下列词语中,属于单纯词的是( )

A. 白菜 B. 蝴蝶 C. 书本 D. 提高
  • 答案:B
  • 解析:单纯词由单个语素构成,“蝴蝶” 是联绵词,无法拆分为两个有意义的语素;A(白菜,“白”+“菜”)、C(书本,“书”+“本”)、D(提高,“提”+“高”)均为合成词,故选择 B。

4. 下列各组词语中,属于类义词的是( )

A. 苹果、香蕉、橘子 B. 桌子、椅子、木头
C. 跑步、唱歌、快乐 D. 爸爸、妈妈、叔叔
  • 答案:A
  • 解析:类义词是指属于同一语义类别(同一上位概念)的词语,“苹果、香蕉、橘子” 均属 “水果” 类;B 中 “木头” 是制作家具的材料,与 “桌子、椅子” 不同类;C 中 “快乐” 是形容词,与动词 “跑步、唱歌” 不同类;D 中 “爸爸、妈妈” 属 “直系亲属”,“叔叔” 属 “旁系亲属”,语义类别有差异,故选择 A。

5. 下列关于现代汉语声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值相同的字,调类一定相同
B. 调类相同的字,调值在不同方言中一定相同
C. 普通话的上声调值是 35 调
D. 声调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
  • 答案:D
  • 解析:A 错误,调值相同可能对应不同调类(如部分方言中不同调类可能有相同调值);B 错误,调类相同调值可不同(如普通话阴平 55 调,成都话阴平 44 调);C 错误,普通话上声调值是 214 调,阳平是 35 调;D 正确,声调可区别意义(如 “妈 mā/ 麻 má/ 马 mǎ/ 骂 mà”),故选择 D。

(三)分析题(20 分,每小题 10 分)

1. 分析短语 “最贵的一顶值两千元” 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 答案:
    该短语为动宾短语,结构层次及关系如下(从大到小拆分):
    1. 整体结构:[最贵的一顶] + [值两千元](动宾关系,“值两千元” 是动宾短语作谓语,“最贵的一顶” 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2. 主语部分 “最贵的一顶”:
      • [最贵的] + [一顶](偏正关系,“最贵的” 是 “的” 字短语作定语,“一顶” 是数量短语作中心语)
      • [最] + [贵](偏正关系,“最” 是程度副词作状语,“贵” 是形容词作中心语)
    3. 谓语部分 “值两千元”:
      • [值] + [两千元](动宾关系,“值” 是动词作谓语中心语,“两千元” 是数量短语作宾语)
      • [两] + [千元](偏正关系,“两” 是数词,“千元” 是数量短语作中心语)
        该短语无歧义,语义为 “价格最高的那一个(如帽子、首饰)价值两千元”。
  • 解析:需按 “从整体到局部” 的层次分析法,明确每一层的结构关系(偏正、动宾等),标注中心语,确保层次清晰、关系准确,无歧义则无需额外说明。

2. 分析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区别

  • 答案:
    多义词与同形同音词均为 “一个形式对应多个意义”,但核心区别在于意义是否有联系,具体如下:
    1. 意义关联性不同(核心区别)
      • 多义词:多个意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源于本义的引申或比喻。例如 “深” 有 “水深(本义)”“时间深(如‘深夜’,引申义)”“感情深(如‘深情’,比喻义)”,三个意义均与 “程度高、距离大” 的核心义相关。
      • 同形同音词:多个意义之间无内在联系,仅是形式(语音、字形)偶然重合。例如 “花”(花朵,名词)与 “花”(花费,动词),前者指植物器官,后者指消耗,意义无关联,是两个独立的词。
    2. 本质属性不同
      • 多义词:是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属于词汇内部的意义分化,词典中会将多个意义归为一个词条,标注 “义项①②③”。
      • 同形同音词:是多个不同的词,仅是语音和字形相同,词典中会作为独立词条分列(如 “花₁”“花₂”),或在同一词条下注明 “同形同音词”。
    3. 产生原因不同
      • 多义词:因语言经济原则,一个词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扩大意义范围,避免创造过多新词。
      • 同形同音词:多因语音演变(如古今音变导致不同词同音)、借用(如外来词与本土词同形)、字形简化(如不同字简化后同形)等偶然因素导致。
  • 解析:需紧扣 “意义关联性” 这一核心区别,结合典型实例,从 “关联性、本质、产生原因” 三个维度展开,避免仅从形式上区分,突出 “是否为同一词” 的本质差异。

(四)简答题(20 分,每小题 10 分)

1. 举例说明 “…… 但是……” 和 “虽然…… 但是……” 的联系

  • 答案:
    “…… 但是……”(单用转折连词)与 “虽然…… 但是……”(成对使用转折关联词语)均表示转折关系,核心联系体现在转折语义的一致性与用法的互补性,具体如下:
    1. 核心联系:均表达 “让步 - 转折” 或 “对比 - 转折” 语义
      二者均连接两个语义相反或相对的分句,后一分句 “但是” 引导的内容是语义重点,否定或补充前一分句。例如:
      • “他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单用 “但是”,前分句 “努力” 与后分句 “成绩不理想” 语义相对,突出 “成绩不理想”);
      • “虽然他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成对使用,“虽然” 引导让步分句 “努力”,“但是” 引导转折分句 “成绩不理想”,语义重点仍在后者)。
        两句均表达 “努力与成绩不符” 的转折关系,核心语义一致。
    2. 用法互补:“虽然” 增强让步语气,适用场景不同
      • “…… 但是……”:无需强调让步,仅直接转折,适用口语和书面语,语境更灵活。例如 “今天下雨,但是运动会照常举行”(直接对比 “下雨” 与 “运动会举行” 的转折关系,无让步意味)。
      • “虽然…… 但是……”:“虽然” 引导的前分句带有明确的让步语气(“尽管如此,仍然……”),更突出转折的逻辑性,书面语中更常用。例如 “虽然今天下雨,但是运动会照常举行”(通过 “虽然” 强调 “下雨” 本应阻碍运动会,却仍举行,转折语气更强)。
        综上,二者均表转折,“虽然…… 但是……” 是 “…… 但是……” 的语气强化形式,通过 “虽然” 补充让步语义,适用更强调逻辑关系的场景。
  • 解析:需先明确 “语义一致性”(核心联系),再说明 “用法互补性”(语气、场景差异),结合相同语境的对比实例,避免仅描述用法而忽略 “联系”,确保逻辑闭环。

2. 分析 “少 X” 结构(如 “少废话”“少得意”“少吃一点”)的特点

  • 答案:
    “少 X” 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祈使性结构,核心功能是 “劝诫或禁止对方做某事”,其特点可从X 的性质“语义功能”“语用风格” 三方面分析:
    1. X 的语法性质多样,以动词性成分为主
      • X 为动词或动词短语:最常见,表 “劝诫对方减少或停止某动作”。例如 “少废话”(X=“废话”,动词性短语,劝诫 “别多说废话”)、“少得意”(X=“得意”,动词,劝诫 “别太得意”)、“少吃一点”(X=“吃一点”,动补短语,劝诫 “减少吃的量”)。
      • X 为名词(较少见):表 “劝诫对方减少某事物”,需搭配量词或隐含动作。例如 “少酒”(隐含 “喝”,即 “少喝酒”)、“少麻烦”(X=“麻烦”,名词,劝诫 “别制造麻烦”)。
    2. 语义功能:表否定性祈使,语气有强弱差异
      • 强语气(禁止):X 为消极意义的动作,劝诫对方 “不要做”。例如 “少捣乱”“少骗人”,语气直接,带有制止意味。
      • 弱语气(劝诫):X 为中性或积极意义的动作,劝诫对方 “减少做”。例如 “少熬夜”(X=“熬夜”,中性,劝诫 “减少熬夜次数”)、“少玩手机”(X=“玩手机”,中性,劝诫 “减少使用时间”)。
    3. 语用风格:口语化、非正式,多用于亲近或平等关系
      该结构无书面语色彩,常见于日常对话,适用对象多为朋友、家人、同事等平等或亲近的人,对长辈或陌生人使用会显得不礼貌。例如家人之间说 “少吃点辣,对胃不好”,自然得体;对长辈说 “少管闲事”,则显冒犯。
  • 解析:需围绕 “X 的性质”“语义”“语用” 三个维度,结合题干及补充实例,明确结构的功能与适用场景,避免仅罗列例子而不总结特点,突出其 “祈使性” 与 “口语化” 的核心属性。

(五)思辨题(25 分,每小题 12.5 分)

1. 在言语实际中分析 “你” 和 “您” 的用法差异

  • 答案:
    “你” 和 “您” 均为第二人称代词,核心差异在于礼貌程度与适用对象,反映言语交际中的 “人际关系距离”,具体分析如下:
    1. 礼貌程度不同(核心差异)
      • “你”:一般称谓,礼貌程度低,用于平等或亲近的关系,无敬称意味。例如朋友之间对话 “你今天去图书馆吗?”、家人之间 “你吃饭了吗?”,语气自然随意。
      • “您”:敬称,礼貌程度高,用于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是 “你” 的礼貌形式(由 “你”+“心” 构成,表 “放在心上的你”)。例如对长辈说 “您身体还好吗?”、对客户说 “您需要什么帮助?”,语气恭敬。
    2. 适用对象与场景不同
      • “你” 的适用场景:
        • 平等关系:同事、同学、朋友等年龄、身份相近者;
        • 亲近关系:家人、恋人等;
        • 非正式场合:日常聊天、口语对话、网络交流(如微信聊天)。
      • “您” 的适用场景:
        • 长辈或长者:如父母、祖父母、老师;
        • 身份尊贵者:如领导、客户、专家;
        • 正式场合:商务沟通、服务行业(如服务员对顾客)、书面语(如书信 “尊敬的您”)。
    3. 语法特点差异(辅助区别)
      • “你”:可单用于单数,也可加 “们” 表复数(“你们”),无语法限制。
      • “您”:单数用 “您”,复数通常仍用 “您”(如 “各位您”“您几位”),部分地区用 “您们” 但不规范,语法上更强调单数敬称。
    4. 语用失误风险不同
      • 错用 “你”:对需敬称的对象(如长辈、客户)用 “你”,易显得不尊重,引发交际冲突;
      • 错用 “您”:对亲近对象(如闺蜜、子女)用 “您”,易显得生分,拉远关系(如对孩子说 “您先吃”,会让孩子觉得不亲切)。
        综上,“你” 与 “您” 的选择需结合 “人际关系、场合正式度”,本质是通过语言形式调节交际距离,体现汉语的礼貌文化。
  • 解析:需从 “礼貌程度、适用场景、语法、语用风险” 四个维度,结合具体交际实例,突出 “人际关系与场合” 对二者选择的影响,避免仅描述用法而不分析 “言语实际中的交际意义”,体现思辨性。

二、古代汉语部分

(一)六书分析(16 分,每字 2 分,以题干 “逐、燕” 为例,补充其余六字典型字及解析)

1. 逐

  • 答案:会意字。甲骨文形体为 “辵(chuò,行走)”+“豕(shǐ,猪)”,像人追着猪跑,本义为 “追赶、追逐”,如《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于是追赶齐国军队)。后引申为 “驱逐、赶走”,如 “逐客令”,符合 “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表义” 的特征。

2. 燕

  • 答案: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头部、翅膀、尾巴清晰可见,本义为 “燕子(鸟类)”,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燕子展翅飞翔)。后假借为 “宴饮”(如 “燕乐”),但字形仍保留燕子的象形特征,符合 “象形字描摹事物外形” 的特征。

3. 本

  • 答案:指事字。在 “木(树木)” 的字形下方加一横,指明 “树木的根部”,本义为 “树根”,如《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后引申为 “根本、基础”,如 “本末倒置”,符合 “指事字通过符号指明事物部位” 的特征。

4. 河

  • 答案:形声字。左形(氵,表与水相关)右声(可,表读音),本义为 “黄河”,如《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后泛指 “河流”,符合 “形声字由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的特征。

5. 武

  • 答案:会意字。由 “止(脚,表行动)”+“戈(兵器,表武力)” 构成,本义为 “武力、征伐”,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力)。后引申为 “武术、军事”,符合 “会意字合部件之义为新义” 的特征。

6. 上

  • 答案:指事字。甲骨文形体为 “一”(代表基准线)上方加一短横,指明 “位置在高处”,本义为 “上面、高处”,如《诗经・邶风・凯风》“在彼土上”(在那片土地的上面)。后引申为 “等级高”,如 “上级”,符合 “指事字用符号表抽象意义” 的特征。

7. 休

  • 答案:会意字。由 “人(亻)”+“木(树木)” 构成,像人靠在树下休息,本义为 “休息”,如《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南边有高大的树木,却不能在下面休息)。后引申为 “停止、休假”,符合 “会意字描摹动作场景” 的特征。

8. 舟

  • 答案: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一艘小船,有船头、船身、船尾,本义为 “船”,如《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到了水深的地方,就用木筏或船渡过)。字形直接描摹船的外形,符合 “象形字表具体事物” 的特征。
  • 解析:需明确每字的六书类别,结合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等)说明构字理据,引用古籍例句佐证本义,确保类别准确、理据清晰,符合 “象形画物、指事表位、会意合义、形声构字” 的六书定义。

(二)否定副词 “不”“弗” 的特征分析(14 分)

  • 答案:
    “不”“弗” 均为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核心功能是 “否定动作或状态”,但在语法功能(搭配对象) 和语义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特征如下:
    1. 搭配对象不同(核心区别)
      • “不”:可否定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搭配范围广,且否定及物动词时,动词后可带宾语。
        • 否定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你们的贡品包茅没有进献),“入” 是及物动词,后带宾语 “包茅”;
        • 否定不及物动词: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复” 是不及物动词(返回),无宾语;
        • 否定形容词: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愠” 是形容词(生气)。
      • “弗”:主要否定及物动词,且否定后动词通常不带宾语(宾语多前置或隐含),搭配范围窄。
        •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食” 是及物动词,后未带宾语(宾语 “食” 隐含);
        • 若宾语出现,多为前置宾语,如《左传・庄公十年》“弗敢加也”(不敢虚报它),“加” 的宾语 “之” 前置,“弗” 后仍无宾语。
    2. 语义强度不同
      • “不”:否定语义较缓和,可表 “一般否定”,即 “没有做 / 不是”,无特殊感情色彩,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否定副词,适用口语和书面语。
      • “弗”:否定语义较强烈,多表 “坚决否定”“不肯”,带有主观决绝的语气,书面语中更常用,春秋战国后逐渐被 “不” 取代。
    3. 语法发展趋势不同
      • “不”: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均持续使用,语法功能稳定,搭配范围无显著变化,是否定副词中的 “基本词”。
      • “弗”:主要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因 “不” 的功能扩大,“弗” 的使用频率下降,汉代后较少使用,仅在古籍或仿古文中出现,语法功能逐渐单一化。
  • 解析:需紧扣 “搭配对象” 这一核心区别,结合题干及古籍例句,从 “语法、语义、发展趋势” 三个维度展开,突出 “弗” 的 “及物动词 + 无宾语” 特征,避免混淆二者的否定范围,确保特征分析有文献依据。

(三)文言文加点字解释(20 分,每字 2 分,结合题干文本)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加点字解释:

  1. 以:介词,“率领、带领”,句意 “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入侵蔡国”。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 “没想到您进入我国的土地”(“君之涉吾地” 为主语从句,作 “不虞” 的宾语)。
  3. 共:通 “供”,动词,“供给、供应”,句意 “周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包茅)”。
  4. 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 的办法”,句意 “没有用来过滤酒渣的东西”(包茅用于缩酒,即过滤酒渣)。
  5. 是征:宾语前置结构,“征是”,“征” 动词 “追究、责问”,“是” 代词 “这件事”,句意 “我要追究这件事(指贡物不入)”。
  6. 复:动词,“返回、回来”,句意 “周昭王南征却没有返回”。
  7. 敢:副词,“谦辞,冒昧地、怎敢”,句意 “怎敢不供给(包茅)”。
  8. 其: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大概、还是”,句意 “您还是到水边去询问吧”(楚子委婉拒绝承担昭王不复的责任)。
  9. 次:动词,“驻扎、停留”,句意 “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词性(介词、助词、动词等),解释实义或语法功能(如 “之” 取消独立性),对通假字(“共” 通 “供”)、宾语前置(“是征”)等特殊语法现象需明确标注,确保解释准确、符合文意。

(四)文言文翻译(20 分)

原文: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时以为笃论。

译文:

刘知几(字子玄)担任国家史官将近三十年,官职虽然调动,但史官的职责始终和过去一样。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他:“自古以来文人很多,而具备修史才能的人很少,为什么呢?” 刘知几回答说:“修史需要三种才能:才华、学问、见识。世上很少有人能同时具备这三者,所以能修史的人很少。有学问却没有才华,就像愚蠢的商人拿着钱财,却不能增殖货物(即不会赚钱);有才华却没有学问,就像灵巧的工匠没有优质的木材和工具,不能建成房屋。(修史者)必须记录善行和恶行,让骄傲的君主、暴虐的臣子感到畏惧,这是(修史)无法再增加的(最高要求)。”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深刻中肯的言论。

解析:

翻译需遵循 “信、达、雅” 原则:
  1. 准确落实实词:如 “领”(担任)、“徙”(调动)、“罕”(很少)、“殖货”(增殖货物)、“楩柟”(优质木材)、“笃论”(深刻的言论),避免误译;
  2. 处理特殊句式:如 “犹愚贾操金”(状语后置,“犹愚贾操金”=“犹操金之愚贾”)、“此为无可加者”(判断句),翻译时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
  3. 补充必要信息:如 “子玄” 即刘知几(唐代史学家),括号内补充 “修史”“优质木材” 等,使语义更清晰;
  4. 保持语气连贯:如 “何耶” 译为 “为什么呢”,“此为无可加者” 译为 “这是无法再增加的(最高要求)”,符合原文的问答语气与评价语境。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