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誉为 “微生物学奠基人” 的微生物学家是______;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包括______、、、、。
- 答案:路易・巴斯德(或巴斯德);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 解析:微生物学奠基人需准确记忆巴斯德的贡献(如巴氏消毒法、否定自然发生说);五大共性是微生物的核心特征,需按 “形态 - 代谢 - 生长 - 适应 - 分布” 的逻辑记忆,避免遗漏 “体积小、面积大” 这一基础共性,它是其他共性的前提。
-
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最终染成______色,称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类被染成______色,称革兰氏阴性细菌。
- 答案:紫(或蓝紫);红(或粉红)。
- 解析:革兰氏染色结果是细菌分类的关键依据,阳性菌因细胞壁肽聚糖厚,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格收缩,结晶紫 - 碘复合物不脱落,呈紫色;阴性菌肽聚糖薄且含外膜,酒精溶解外膜后复合物脱落,复染后呈红色,需严格区分两种颜色及对应的细菌类型。
-
原核生物的鞭毛都有共同的构造,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 答案:基体;钩形鞘;鞭毛丝。
- 解析:原核生物鞭毛构造需明确三个核心部分的位置与功能:基体位于细胞膜 / 细胞壁上,是动力装置;钩形鞘连接基体与鞭毛丝,起转向作用;鞭毛丝是延伸至体外的丝状结构,负责运动,避免与真核生物鞭毛(9+2 微管结构)混淆。
-
举出三例真菌的有性孢子:、、;烈性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 5 个阶段,即、、、、。
- 答案:子囊孢子、担孢子、接合孢子(或卵孢子,任举三例);吸附、侵入、增殖(或生物合成)、成熟(或装配)、释放。
- 解析:真菌有性孢子需区分不同类群的特征(如子囊菌产子囊孢子、担子菌产担孢子);烈性噬菌体繁殖的 “裂解性周期” 需按 “接触 - 进入 - 合成 - 组装 - 释放” 的顺序记忆,每个阶段的核心事件需清晰,如 “侵入” 是噬菌体 DNA 注入宿主细胞,而非整个病毒颗粒进入。
-
亚病毒主要包括______、、等;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 4 个原则为、、、。
- 答案: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任举三例);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
- 解析:亚病毒是无完整病毒结构的病原体,需区分类病毒(仅含 RNA)、拟病毒(依赖辅助病毒)、朊病毒(仅含蛋白质)的差异;培养基设计原则需围绕 “功能(目的明确)、营养配比(营养协调)、环境适配(理化适宜,如 pH、温度)、成本(经济节约)” 展开,确保覆盖微生物生长的核心需求。
-
生物氧化的类型则包括______、、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物理因素包括、、______等。
- 答案: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或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温度、pH 值、氧气(或渗透压、辐射,任举三例)。
- 解析:生物氧化类型需基于 “氧气参与与否” 及 “最终电子受体” 区分,有氧呼吸以氧气为受体,无氧呼吸以无机化合物为受体,发酵以有机化合物为受体;物理因素需排除 “营养因素”(如碳源、氮源),聚焦温度(影响酶活性)、pH(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氧气(影响呼吸类型)等非化学因素。
-
生物固氮反应的 6 个要素包括______、、、、、;生物氧化的 3 个阶段是、、。
- 答案:ATP、N₂、Mg²⁺、还原力([H])、固氮酶、厌氧环境;脱氢(或底物脱氢)、递氢(或电子传递)、受氢(或最终电子受体接受电子)。
- 解析: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的核心功能,需记忆固氮酶的活性条件(ATP 供能、Mg²⁺激活、厌氧保护)及反应底物(N₂)与产物(NH₃);生物氧化三阶段需按 “电子传递流程” 记忆,脱氢是起点,递氢是中间传递,受氢是终点,对应不同呼吸类型的电子受体差异。
-
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常用的菌种保藏法有冰箱保藏法、、______等。
- 答案:巴氏消毒法(或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 / 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甘油管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或沙土管藏法,任举两例)。
- 解析:果汁、牛奶均为热敏性食品,巴氏消毒法(60-85℃短时间加热)可杀灭致病菌且保留风味,避免使用高温灭菌(如高压蒸汽灭菌)导致营养流失;菌种保藏需区分 “短期(冰箱保藏,4℃)” 与 “长期(甘油管藏 - 20℃/ 液氮,冷冻干燥保藏)” 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
-
在进行诱变育种工作时,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菌体都须在避光下进行操作或处理,主要是为了避免______;实验室配制培养基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
- 答案:光复活作用(或光修复,即紫外线损伤的 DNA 在可见光下被光复活酶修复);高压蒸汽灭菌法(或 121℃、103.4kPa、15-30 分钟灭菌)。
- 解析:紫外线诱变通过损伤 DNA 形成嘧啶二聚体,光复活酶在可见光下可修复该损伤,导致诱变效率下降,故需避光;培养基含多种成分(如有机物、无机盐),高压蒸汽灭菌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实验室首选,需准确记忆灭菌参数(温度、压力、时间)。
-
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而言,冬虫夏草是微生物与动物间______关系的典型例子;地衣是微生物______关系的典型例子。
- 答案:寄生;共生(或互利共生)。
- 解析: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体内,真菌吸收幼虫营养并导致其死亡,属于寄生关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真菌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藻类提供有机物,双方互利,需区分 “寄生” 与 “共生” 的核心差异(是否双方受益)。
-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如Bacillus subtilis是______菌的拉丁名;Escherichia coli是______菌的拉丁名。
- 答案:枯草芽孢杆;大肠杆。
- 解析:双名法由 “属名 + 种加词” 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小写,需记忆常见菌种的拉丁名对应的中文名称,Bacillus为芽孢杆菌属,subtilis意为 “枯草的”;Escherichia为埃希氏菌属,coli意为 “大肠的”,避免拼写错误(如 “subtilis” 易误写为 “sbtilis”)。
-
抗原一般应同时具备两个特性,即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______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 答案: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
- 解析:抗原的两个核心特性需明确定义差异,免疫原性是 “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如产生抗体),免疫反应性是 “与应答产物结合”(如抗体与抗原结合),二者共同构成抗原的本质,缺一不可(如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需结合载体才具备免疫原性)。
-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一个有益用途是作为______;微生物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这三种能量代谢方式中,______产能最多。
- 答案:生物杀虫剂(或杀虫剂,因该菌可产生伴孢晶体,杀灭鳞翅目害虫);有氧呼吸。
- 解析: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核心价值是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需明确其作用机制(伴孢晶体的毒性);能量代谢中产能量取决于电子传递链的长度,有氧呼吸以氧气为最终电子受体,电子传递链最长,产生 ATP 最多(约 30-32 个 ATP),无氧呼吸(如以硝酸盐为受体)次之,发酵(无电子传递链)最少。
-
三域学说中的三域指的是细菌域、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
- 答案:×
- 解析:三域学说由沃斯提出,三域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域,并非独立域,该题混淆了 “域” 与 “界” 的分类层级,需明确三域的具体类别。
-
蛭弧菌与其宿主菌间的关系是一种捕食关系。( )
- 答案:√
- 解析:蛭弧菌会主动攻击并侵入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在宿主菌体内繁殖并裂解宿主,属于典型的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主动捕获并杀灭另一种生物作为营养来源),区别于寄生(不立即杀灭宿主)。
-
基因突变具有对应性,即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是相对应的。( )
- 答案:×
-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 “随机性”,突变性状与诱变因素无对应关系(如紫外线既可能诱发抗药性突变,也可能诱发形态突变),“对应性” 是早期错误观点,需明确突变的随机本质。
-
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
- 答案:×
- 解析:溶源性细菌是染色体上整合有温和噬菌体 DNA(前噬菌体)的细菌,诱发条件(如紫外线、化学诱变剂)会使前噬菌体脱离染色体,进入裂解周期,产生烈性噬菌体并裂解细菌,并非 “细菌变为噬菌体”,该题错误在于混淆了 “细菌” 与 “噬菌体” 的本质差异。
-
微生物接种量的大小明显影响其延滞期的长短,一般而言接种量大则延滞期长。( )
- 答案:×
- 解析:延滞期是微生物适应新环境的时期,接种量大时,微生物可更快适应环境(如快速利用营养、分泌所需酶),延滞期缩短;接种量小时,适应时间长,延滞期延长,需明确接种量与延滞期的负相关关系。
-
氨态氮经硝化细菌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对农业生产不利。( )
- 答案:×
- 解析: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态氮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蔬菜、粮食作物),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农业生产有利;对农业不利的是 “反硝化作用”(硝酸态氮转化为氮气流失),该题混淆了两种氮转化过程的生态意义。
-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同一个样品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
- 答案:×
- 解析:平板菌落计数法仅计数活菌(形成菌落的细菌),且多个细胞可能形成一个菌落,结果偏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所有细胞(活菌 + 死菌),结果偏高,二者原理不同,结果通常不相同,需明确两种计数方法的误差来源。
-
T 淋巴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小淋巴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
- 答案:×
- 解析:T 淋巴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如杀伤靶细胞、辅助 B 细胞活化),体液免疫主要由 B 淋巴细胞执行(产生抗体),该题混淆了 T 细胞与 B 细胞的免疫功能,需准确区分两种淋巴细胞的核心作用。
-
土壤、水域和空气都是微生物的天然生境。( )
- 答案:√
- 解析:土壤富含营养(有机质、水分、矿物质),是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生境;水域(淡水、海水)提供水分和营养,适合水生微生物生存;空气虽营养少,但微生物可通过飞沫、尘埃传播,形成暂时生境,三者均为微生物的天然生境。
-
裂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一种繁殖方式。( )
- 答案:×
- 解析: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是出芽生殖(无性繁殖,母体出芽形成子细胞),裂殖(如裂殖酵母)仅为少数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需明确酵母菌的主要繁殖类型,避免与细菌的裂殖(二分裂)混淆。
-
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将膜外低浓度溶质运入膜内。( )
- 答案:√
- 解析:主动运输的核心特征是 “逆浓度梯度、需载体、需能量”,无论溶质从膜外到膜内还是膜内到膜外,只要逆浓度梯度且满足载体和能量需求,均为主动运输,该题描述符合主动运输的定义。
-
E. coli乳糖发酵性状的突变率为 10⁻⁶,抗链霉素性状的突变率为 10⁻⁹,则在同一E. coli细胞中同时发生乳糖发酵和抗链霉素双重突变的几率为 10⁻¹⁵。( )
- 答案:√
- 解析:双重突变的几率为两个单突变率的乘积(独立事件概率叠加),即 10⁻⁶×10⁻⁹=10⁻¹⁵,需基于 “基因突变独立性” 的原理计算,该题符合概率计算逻辑。
-
病毒蛋白本身具有传染性。( )
- 答案:×
- 解析:病毒的传染性依赖完整的病毒颗粒(核酸 + 蛋白质衣壳,部分有包膜),单独的病毒蛋白无核酸,无法自主复制,不具备传染性,需明确病毒传染性的结构基础是 “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
-
葡萄糖生物氧化的 4 条脱氢途径中微生物特有的途径是 ED 途径。( )
- 答案:√
- 解析:葡萄糖生物氧化的 4 条途径为 EMP 途径、HMP 途径、ED 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其中 ED 途径仅存在于微生物(如假单胞菌、根瘤菌)中,动植物细胞中无该途径,需准确记忆各途径的分布范围。
-
营养琼脂培养基不能用于实验室培养病毒。( )
- 答案:√
-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需依赖活细胞(如鸡胚、动物细胞、细菌)才能繁殖,营养琼脂培养基仅能培养细菌、真菌等原核和真核微生物,无法提供病毒繁殖所需的活细胞环境,故不能用于病毒培养。
-
溶源性细菌在其染色体组上整合有烈性噬菌体 DNA。( )
- 答案:×
- 解析:溶源性细菌整合的是温和噬菌体 DNA(前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无整合能力,会直接裂解细菌,该题错误在于混淆了 “温和噬菌体” 与 “烈性噬菌体” 的差异,需明确溶源性仅与温和噬菌体相关。
-
质粒具有独立复制能力,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成分。( )
- 答案:×
- 解析: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 DNA,具有独立复制能力,但携带的基因多为非必需性状(如抗药性、毒素产生),细菌丢失质粒后仍可存活,仅失去质粒携带的性状,故质粒并非细菌存活的必需成分。
-
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
- 答案:×
- 解析: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野生型菌株的营养需要,营养缺陷型菌株(如缺乏氨基酸、维生素)需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缺陷的营养物质(即补充培养基)才能生长,该题混淆了 “基本培养基” 与 “补充培养基” 的定义。
-
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是放线菌。( )
- 答案:×
- 解析: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是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 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主要存在于中性偏碱性土壤中,该题错误在于误判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排序,需明确细菌的主导地位。
-
某酵母菌悬液经 100 倍稀释后,在血球计数板上,计得平均每小格含菌数为 7.5 个,则每毫升原菌悬液的含菌数为\(3.0×10^9\)个。( )
- 答案:√
- 解析: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25 中格 ×16 小格(或 16 中格 ×25 小格),每小格体积为\(10^{-4}\)mL(0.1mm³),若按 25 中格 ×16 小格计算,每中格 16 小格,每毫升菌数 = 每小格菌数 ×16×25×100(稀释倍数)×1000(单位换算)=7.5×16×25×100×1000=\(3.0×10^9\)个,计算逻辑正确,需熟练掌握血球计数板的体积换算与稀释倍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