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RFLP 是指由于 DNA 分子中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碱基发生突变(如插入、缺失、替换),导致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 DNA 片段长度出现差异的现象。这种多态性具有个体特异性和遗传性,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片段,再结合探针杂交检测,常用于基因定位、遗传病诊断和亲子鉴定等领域。
答案:滚环复制是一种特殊的 DNA 复制方式,常见于质粒、噬菌体(如 λ 噬菌体)和病毒的环状 DNA 复制中。其过程为:首先由核酸酶在环状 DNA 的一条链上切开一个缺口,形成 3’-OH 末端和 5’- 磷酸末端;随后以未断裂的环状链为模板,3’-OH 末端延伸合成新链,同时 5’- 磷酸末端不断被置换出来,形成单链尾巴;置换出的单链可作为模板合成互补链,最终产生两个环状 DNA 分子。
解析:需分步骤简述复制过程,明确 “单链缺口启动”“模板链与置换链分离”“双向合成” 的关键特征,对比常规的半保留复制(线性或环状 DNA 的双向复制),突出其适用于环状 DNA 快速复制的特点,该知识点是 DNA 复制类型的重要补充。
8. 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
答案:亮氨酸拉链是一种常见的转录因子结构域,由两条富含亮氨酸的多肽链通过亮氨酸残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形成二聚体结构。其结构特点为:每条链的 α- 螺旋上每隔 7 个氨基酸残基出现一个亮氨酸,这些亮氨酸在螺旋的一侧呈线性排列,两条链的亮氨酸残基相互交错,形成类似 “拉链” 的二聚体;二聚体的 N 端区域富含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可与 DNA 的特定序列(如 CAAT 盒)结合,调控基因转录。
解析:答题需涵盖 “结构组成(亮氨酸重复 + 碱性区域)”“作用机制(二聚化 + DNA 结合)”,明确其作为转录因子 DNA 结合结构域的功能,需与其他转录因子结构域(如锌指结构)区分,该知识点是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核心内容。
9. C - 值(C-value)
答案:C - 值是指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所包含的 DNA 总含量,通常以皮克(pg)或碱基对(bp)为单位。C - 值反映了基因组的大小,不同生物的 C - 值差异显著,例如原核生物的 C - 值较小,真核生物的 C - 值较大。但 C - 值与生物的进化复杂度并不完全一致,即 “C - 值悖论”(如某些两栖动物的 C - 值大于哺乳动物),这一现象主要与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内含子等非编码 DNA 含量差异有关。
解析:需明确 C - 值的 “单倍体基因组 DNA 总量” 定义,重点解释 “C - 值悖论” 及成因(非编码 DNA 占比差异),该知识点是基因组大小研究的基础,也是理解真核生物基因组复杂性的关键。
答案:信号肽是指新合成的分泌蛋白或膜蛋白 N 端的一段由 15-3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短肽链,其序列富含疏水氨基酸。信号肽的功能是引导核糖体结合到内质网膜上(真核生物)或细胞膜上(原核生物),使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或细胞膜内侧);当肽链合成到一定长度后,信号肽会被信号肽酶切除,最终形成成熟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