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样题(文学理论与写作)
备考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获取考研、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高校各专业历年真题及配套高分答案详解,为备考提供权威素材支撑。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与写作” 考研真题始终围绕文学基础理论、文体差异分析及写作实践命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逻辑清晰的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梳理答题思路。以下为 2010 年 “文学理论与写作” 考研真题样题及深度解析,供 2026 年考生参考练习。
第一部分 文学理论(75 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 答案:艺术真实是文学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 以现实真实为基础,具有历史客观性:艺术真实并非凭空虚构,需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与普遍矛盾。例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虽为虚构人物,但源于封建社会 “封建礼教吃人” 的真实历史背景,其命运符合旧中国底层妇女的普遍遭遇,体现对现实本质的把握。
- 融入作者主观情志,具有审美创造性:艺术真实需通过作者的审美加工与情感投射实现,而非对现实的机械复刻。如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基于 “安史之乱” 后的社会现实,又融入诗人对贫富差距的批判与对百姓的同情,通过 “酒肉臭” 与 “冻死骨” 的对比,将现实升华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 遵循艺术逻辑,具有虚拟合理性:艺术真实允许虚构,但需符合作品内部的逻辑自洽。如《西游记》中 “孙悟空七十二变” 虽违背现实规律,但符合神话小说 “神魔世界” 的设定,且孙悟空 “降妖除魔、护送唐僧取经” 的行为逻辑与 “正义战胜邪恶” 的价值导向一致,使虚构内容具有可接受性。
- 解析:答题需紧扣 “源于现实 - 主观创造 - 逻辑自洽” 的核心逻辑,每个特征搭配经典文学案例(如鲁迅、杜甫、《西游记》)支撑,避免抽象表述。需区分 “艺术真实” 与 “现实真实” 的差异 —— 前者是 “审美化的真实”,后者是 “客观事实”,这是得分的关键。
2. (注:原文第 2 题缺失,结合山东师范大学历年真题命题规律,补充高频考点题 “简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供参考)
- 答案: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由文本构建、能引发读者审美体验的具体可感的艺术画面,主要特征包括:
- 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需通过语言描绘呈现可感知的形态,让读者形成直观印象。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通过 “曲曲折折”“田田”“舞女的裙” 等具象化表述,构建出荷塘叶子的视觉形象。
- 情感蕴含性:文学形象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承载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 “白杨树”,不仅是西北高原的树木,更被赋予 “正直、朴质、坚强不屈” 的品格,寄托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 审美超越性:文学形象能突破现实局限,指向更广阔的审美理想或人生意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桃花源”,并非现实中存在的村落,而是作者构建的 “世外桃源”,象征对 “与世无争、安居乐业” 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超越现实的审美价值。
- 解析:答题需按 “形态 - 情感 - 价值” 的层次梳理特征,每个特征结合文本细节(如《荷塘月色》的比喻、《白杨礼赞》的象征)说明,突出文学形象 “以形载情、以形表意” 的核心功能,符合文学理论对 “形象性” 的经典定义。
3. 文化批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答案:文化批评是 20 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文学批评范式,以 “文化” 为核心分析单位,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文本局限,主要特点包括:
- 批评视野的跨学科性:文化批评融合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分析。例如运用福柯 “权力理论” 分析《阿 Q 正传》,不仅关注阿 Q 的人物形象,更探讨 “封建礼教”“国民性” 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关联社会文化结构。
- 批评对象的泛文本性:文化批评的 “文本” 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涵盖电影、电视、广告、大众文化产品等一切具有文化意义的载体。如分析网络小说《赘婿》,除讨论其叙事结构外,还会关注其 “男性逆袭” 情节与当下大众心理、网络文化传播机制的关联。
- 批评立场的批判性与现实关怀:文化批评注重反思文化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与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如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分析《红楼梦》中 “金陵十二钗” 的命运,不仅解读人物性格,更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呼吁性别平等,体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
- 批评方法的语境化:文化批评强调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拒绝脱离现实的 “纯审美” 解读。如分析鲁迅《狂人日记》,需结合 “五四” 新文化运动 “反封建、倡民主” 的时代语境,才能理解 “狂人” 对 “吃人礼教” 的批判,是特定时代文化思潮的体现。
- 解析:需从 “视野 - 对象 - 立场 - 方法” 四个维度提炼特点,每个特点结合具体案例(如福柯理论应用、网络小说分析)说明,突出文化批评 “跨领域、重现实、语境化” 的核心特质,区分其与传统 “New Criticism”(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 的差异。
二、联系作品,分析说明小说与戏剧剧本反映生活的异同(20 分)
- 答案:小说与戏剧剧本均为文学的重要体裁,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核心,但因表现形式与传播载体不同,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显著差异。
(一)相同点:反映生活的核心目标一致
- 均以 “现实生活” 为创作源泉:二者均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提炼,需展现生活中的矛盾、人性与社会规律。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与戏剧剧本《茶馆》,均以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前者为改革开放初期,后者为清末至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人物命运展现时代变迁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 均需构建人物形象与情节冲突: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需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设计情节冲突来反映生活。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追求理想的农村青年)与《茶馆》中的王利发(精明隐忍的茶馆老板),都是典型人物;前者通过 “孙少平进城打工”“田晓霞牺牲” 等情节,后者通过 “茶馆兴衰”“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交织” 等冲突,展现生活的复杂性。
(二)不同点:反映生活的方式差异显著
| 对比维度 |
小说 |
戏剧剧本 |
| 表现媒介 |
以语言文字为核心,通过叙述、描写展开 |
以 “舞台表演” 为最终指向,语言需适配台词、动作 |
| 叙事视角 |
灵活多样,可采用全知视角(如《红楼梦》)、限制视角(如《孔乙己》),能深入人物内心 |
多为客观视角,依赖人物台词、动作展现性格,较少直接呈现内心(需通过独白、潜台词暗示) |
| 时空处理 |
时空自由,可跨越数十年、多个地点(如《百年孤独》),通过 “倒叙”“插叙” 调整节奏 |
时空受限,传统戏剧需遵循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统一),现代戏剧虽突破,但仍受舞台空间限制 |
| 读者 / 观众参与 |
读者通过文字想象构建场景,参与度较间接 |
观众通过舞台直观感受(视觉、听觉),参与度更直接,且现场反应(如掌声、笑声)会影响表演 |
(三)案例印证
-
小说《祝福》:通过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的一生,详细描写她 “被婆婆卖掉”“儿子被狼吃掉” 等情节,深入刻画她 “从勤劳坚韧到麻木绝望” 的心理变化,文字描写(如 “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让读者清晰感知人物状态,时空跨越 “从鲁镇的新年到祥林嫂的死亡”,自由展现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压迫。
-
戏剧剧本《雷雨》:以 “周家客厅” 为固定场景,通过人物台词(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动作(如繁漪摔杯子)展现矛盾,时空集中在 “一天内”,观众通过舞台上的人物互动直观感受 “封建家庭的罪恶”,人物内心(如繁漪的痛苦、周萍的懦弱)需通过潜台词(如 “这世上没有一个好东西”)间接体会,无法像小说那样直接叙述。
-
解析:答题需先明确 “异同” 的逻辑框架,相同点聚焦 “源泉与核心要素”,不同点从 “媒介 - 视角 - 时空 - 参与方式” 展开,结合《祝福》《雷雨》等经典作品对比,避免泛泛而谈。需突出 “戏剧为舞台服务”“小说为文字阅读服务” 的本质差异,这是二者反映生活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三、论影视艺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5 分)
- 答案:影视艺术(电影、电视剧)自诞生以来,与文学形成深度互动关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 既为文学带来传播机遇与创作启发,也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辩证看待。
(一)积极影响:为文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 拓宽文学的传播范围,提升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影视艺术凭借直观性、大众性的特点,能将文学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如小说《平凡的世界》在 1986 年出版后虽有一定影响,但 2015 年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小说销量激增,更多年轻读者通过电视剧了解并阅读原著,使经典文学作品 “出圈”。又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因改编为电影《红高粱》(张艺谋执导),不仅在国内走红,更走向国际,助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知名度。
- 启发文学创作的新形式与新内容:影视艺术的叙事手法(如蒙太奇、多线叙事)、题材选择(如悬疑、科幻)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例如 “影视小说” 的兴起,如《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创作时便考虑影视改编的可能性,情节设计紧凑、场景描写具象化,适配影视镜头语言;同时,影视对 “小人物叙事”“现实题材” 的关注,也影响文学创作,如许多作家借鉴影视的 “平民视角”,创作聚焦底层生活的小说(如《人世间》),贴近大众审美。
- 为文学创作者提供经济支持与职业路径: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能为作家带来丰厚的版权收入,改善创作环境。如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通过影视改编获得巨额收益,使其能专注后续创作;同时,“编剧” 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新职业选择,许多作家(如严歌苓)既创作小说,也参与影视剧本编写,实现 “文学 - 影视” 双向发展,拓展职业空间。
(二)消极影响:对文学发展的潜在挑战
- 弱化文学的 “文字审美” 与 “深度思考” 特质:影视艺术以 “视觉冲击” 为核心,注重情节的娱乐性,可能简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字美感。如小说《红楼梦》中 “黛玉葬花” 的描写,包含大量心理刻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象征意义,而影视改编多聚焦 “葬花” 的动作场景,难以呈现文字背后的细腻情感与哲学思考;部分读者因看了影视改编,不再阅读原著,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流于表面。
- 导致文学创作的 “影视化倾向”,忽视文学本体价值:为追求影视改编可能性,部分作家过度注重情节冲突、场景描写,忽视文学的 “语言艺术”“内心挖掘” 等本体特征。如一些 “悬疑小说” 为适配影视镜头,大量堆砌暴力、猎奇情节,语言粗糙,缺乏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同时,影视对 “快餐化内容” 的需求,也可能导致文学创作趋向 “短、平、快”,减少长篇巨著、深度作品的创作。
- 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加剧 “文学边缘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影视艺术(如短视频、电视剧)凭借 “即时娱乐” 的优势,占据大众更多的休闲时间,导致文学阅读的时间被压缩。据统计,2023 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6 本,而人均每天观看视频时长超过 2 小时,文学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面临 “边缘化” 的挑战。
(三)辩证看待:实现文学与影视的良性互动
影视艺术对文学的影响并非单向,二者可形成 “互补共生” 的关系:文学为影视提供优质的故事素材与思想内核,影视为文学提供传播渠道与创作启发。如《觉醒年代》(电视剧)不仅改编自相关历史文学作品,更激发观众阅读《新青年》《鲁迅全集》等原著的兴趣;同时,作家也可在创作中吸收影视的优点,同时坚守文学的本体价值(如语言美感、深度思考),创作出既具文学性、又具影视潜力的作品。
- 解析:论述需采用 “积极 - 消极 - 辩证” 的结构,每个观点结合具体案例(如《平凡的世界》《红高粱》《长安十二时辰》)支撑,避免空泛议论。需突出 “辩证看待” 的核心 —— 既不否认影视对文学的推动作用,也不忽视其潜在风险,最终落脚于 “良性互动” 的建议,体现论述的深度与客观性。
第二部分 写作(75 分)
一、阅读作品《石头》,写一篇评论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1500 字
参考标题:《石与花的隐喻:论 <石头> 中底层小人物的生存韧性》
评论文章框架(含核心内容):
-
引言:以 “石” 为引,点明主题(约 200 字)
开篇聚焦小说中 “石头” 的双重意象 —— 既是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他赖以生存的 “石匠” 职业符号,引出核心观点:小说通过 “石头” 的人生经历(被母亲抛弃、靠石匠手艺谋生、妻子 “花” 的离开与回归),塑造了一位底层小人物形象,展现其在苦难中的生存韧性,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温暖。
-
主体部分一:“石” 的意象 —— 苦难与坚韧的象征(约 400 字)
- 分析 “石头” 的名字与职业的隐喻意义:“石头” 质地坚硬、耐磨,对应主人公的人生遭遇 —— 二岁被母亲抛弃,童年孤独,成年后靠石匠手艺养家,面对生活的苦难(如石场劳作的艰辛、妻子暂时离开的打击),始终没有放弃;
- 结合文本细节:“今年石场的生意好,要石料的车子排起了队,一直做到腊月二十九”“石头的这佛像还是几年前雕的”,通过 “赶工”“雕佛像” 等情节,展现石头的勤劳与对生活的认真态度,“石匠” 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他对抗苦难的精神支撑。
-
主体部分二:“花” 的意象 —— 温暖与希望的寄托(约 400 字)
- 分析 “花”(石头的妻子)的形象意义:“花” 象征生活中的温暖与希望,与 “石头” 的 “坚硬” 形成互补;
- 结合文本细节:“花说,我不会让你做弹匠的”(拒绝丈夫从事更辛苦的职业,体现夫妻温情)、“新年的天黑了,花走了…… 石头发了疯似的寻找”“花还会回来牵他的手”(花的暂时离开让石头陷入痛苦,但他始终相信花会回归,体现对生活的希望);
- 对比 “弹匠” 与 “石匠”:弹匠 “只有一副弹弓”,象征漂泊无依;石匠 “有家小”,象征稳定与责任,花的选择(留在石头身边),凸显底层夫妻相互扶持的温暖。
-
主体部分三:小人物叙事背后的社会镜像(约 300 字)
- 透过石头的故事,折射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如 “彩礼有了”“酒菜有了”(反映农村婚嫁习俗)、“石场生意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贵贵读幼儿班,得三张奖状”(反映农村教育普及);
- 小说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通过 “新年团聚”“贵贵的骄傲”“石头雕佛像” 等细节,展现底层生活的烟火气,传递 “即使平凡,也要认真生活” 的价值观,引发读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共情。
-
结语:升华主题,总结意义(约 200 字)
结尾呼应开篇 “石与花” 的隐喻,指出:《石头》没有宏大的叙事,却通过一位普通石匠的生活片段,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韧性 ——“石头” 如大地般坚实,承载生活的重量;“花” 如阳光般温暖,照亮苦难的日子。这种 “于平凡中见伟大” 的叙事,让小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为当代文学关注底层、书写真实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
写作解析:
- 角度选择:聚焦 “意象分析”(石与花),既贴合文本细节,又能挖掘深层主题,避免评论角度过大(如 “论农村变迁”)或过小(如 “仅分析贵贵的形象”);
- 文本支撑:每一个观点都需结合原文细节(如对话、情节),避免空泛议论,体现 “基于文本、高于文本” 的评论要求;
- 结构逻辑:采用 “引言 - 分论 - 结语” 的经典结构,分论部分按 “意象分析 - 人物关系 - 社会意义” 层层递进,符合评论文章的逻辑要求;
- 语言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批判性,既使用 “隐喻”“象征” 等文学术语,又保持语言流畅自然,避免过于学术化,适配 “不少于 1500 字” 的篇幅要求。
二、论社会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注:原文未提供具体写作要求,结合真题规律补充 “议论文写作指导”)
写作主题解析:
“社会文化发展” 与 “文化产业建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社会文化发展为文化产业建设提供思想内核与素材,文化产业建设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传播载体与经济支撑,写作需围绕 “二者互动关系” 展开,结合案例论证。
参考写作框架:
- 引言:以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开篇,提出观点:社会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相辅相成,只有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分论一:社会文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建设的根基
- 案例: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业(文创产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其成功源于 “故宫文化”(历史、建筑、文物)的深厚积淀,社会文化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质素材;
- 分析:缺乏社会文化支撑的文化产业,易陷入 “空心化”(如部分低俗短视频,无文化内涵,仅追求流量)。
- 分论二:文化产业建设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引擎
- 案例: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通过文化产业(电视节目)的形式,将 “唐文化”“洛神传说” 等传统社会文化推向大众,激发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 分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让社会文化突破地域、时间限制,实现广泛传播(如网络文学出海,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
- 分论三: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如 “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优质文化产业,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如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 企业层面:坚持 “文化为核、产业为翼”,避免过度商业化(如影视公司创作主旋律作品,既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又实现市场盈利);
- 个人层面:提升文化素养,主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阅读、参观展览),为文化产业建设提供需求支撑。
- 结语:总结 “社会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的共生关系,强调:只有让文化 “活” 在产业中,让产业 “根” 在文化中,才能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三、备考建议与真题使用指南
-
文学理论备考:构建 “理论 + 案例” 知识库
从 2010 年真题可见,文学理论考查聚焦 “基础概念(如艺术真实、文化批评)”“文体差异(如小说与戏剧)”“跨领域影响(如影视与文学)”,备考时需:
- 以教材(如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为基础,梳理核心理论框架,明确每个概念的定义、特征;
- 为每个理论匹配 2-3 个经典文学案例(如 “艺术真实” 对应《祝福》《西游记》),避免答题时 “无例可举”;
- 关注跨学科热点(如影视与文学、大众文化与文学),阅读相关论文(如《文学的影视化改编研究》),拓展答题视野。
-
写作备考:强化 “文本分析 + 逻辑表达” 能力
写作部分分为 “文学评论” 与 “议论文”,备考重点不同:
- 文学评论:练习 “角度选择 - 文本细读 - 主题升华” 的流程,拿到作品后,先圈画关键细节(如《石头》中的 “石”“花” 意象、人物对话),再确定评论角度(意象、人物、社会意义),避免角度模糊;
- 议论文:积累 “文化、社会、文学” 相关的案例(如故宫文创、河南卫视节目、网络文学出海),构建 “论点 - 案例 - 分析” 的写作模板,确保结构清晰、论证充分。
-
- 文学理论题:检查 “要点是否全面”“案例是否贴切”“逻辑是否清晰”,如 “艺术真实” 的特征是否遗漏 “逻辑合理性”;
- 写作题:对比 “角度选择的优劣”“文本引用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学习高分答案如何 “基于文本、挖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