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真题样题(中医基础理论)

备考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 获取考研、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历年真题及配套高分答案详解,为备考提供权威素材支撑。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始终围绕中医核心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命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逻辑清晰的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梳理答题思路。以下为 1992 年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真题样题及深度解析,供 2026 年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证(原文表述残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规范补充)

  • 答案: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它涵盖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正邪关系,能反映疾病当前阶段的整体病理状态。例如 “风寒感冒证”,病因是风寒之邪,病位在肌表,病性属寒,病势轻浅,正邪斗争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通过 “证” 可精准把握疾病当前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 解析:答题需紧扣 “病理本质概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阶段特异性” 三大核心,避免将 “证” 与 “症(症状)” 混淆(症是具体表现,证是本质概括),体现中医 “辨证论治” 的核心思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对 “证” 的经典定义。

2. 培土生金法

  • 答案:培土生金法是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确立的治疗方法,指通过健脾益气、补益脾土,以滋养肺金、增强肺气的治法。其适用于脾肺气虚证,尤其以脾虚为本、肺虚为标的病症,如脾虚导致肺气虚弱,出现久咳不止、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通过健脾(如用黄芪、白术)可间接补肺,改善肺功能。
  • 解析:需明确 “理论依据(五行土生金)- 操作核心(健脾补肺)- 适用证型 - 案例”,重点突出 “间接补益” 的特点,区分其与直接补肺法(如补肺汤)的差异,体现五行学说在中医治法中的指导作用,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与治则治法” 的考点。

3. 脾主统血

  • 答案: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出血)的生理功能。这一功能源于脾的益气作用 ——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足则能固摄脉管,约束血液运行;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常,可导致血液溢出脉外,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皮下出血(紫癜)等症状,临床常用归脾汤等健脾益气之方治疗。
  • 解析:答题需涵盖 “定义 - 功能机制(脾气固摄)- 病理表现 - 临床应用”,重点解释 “脾与血” 的关联(脾生血且统血),避免仅描述 “防止出血”,体现中医 “气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 的理论,符合藏象学说中脾的核心功能考查要求。

4. 六淫(原文表述残缺,结合规范补充)

  • 答案: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其来源于自然界的反常气候(如大风、严寒、酷暑),在人体正气不足时侵袭人体引发疾病。六淫致病具有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地域性(如南方多湿病、北方多燥病)、相兼性(如风寒夹湿、暑湿并重)及转化性(如寒邪入里可化热)的特点,是中医外感病的主要病因。
  • 解析:需明确 “组成 - 来源 - 致病特点”,重点区分 “六淫” 与 “内生五邪”(如内生湿邪、内生火邪)的差异(六淫为外感,内生五邪为内伤),体现中医病因学对外感病邪的分类逻辑,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 的核心命题。

5. 正治

  • 答案:正治又称 “逆治”,是指针对疾病的本质证候(证候与疾病本质一致,无假象),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治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原则。其核心是 “逆其证候而治”,例如寒证用温法(如用理中汤治脾胃虚寒)、热证用清法(如用白虎汤治阳明热盛)、虚证用补法(如用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实证用泻法(如用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正治适用于疾病证候表现与本质一致的情况,能直接纠正病理失衡。
  • 解析:答题需涵盖 “别名 - 定义 - 核心原则 - 具体应用(寒温清补泻)”,重点对比正治与反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的差异(正治逆证候,反治从假象),体现中医 “辨证论治” 中治法与证候的对应关系,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治则治法” 的考查重点。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的名称是《______》

  • 答案:黄帝内经(或《内经》)
  • 解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核心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需注意与《难经》(补充《内经》)、《神农本草经》(最早药学典籍)区分。

2.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______

  • 答案:辨证论治
  • 解析:中医两大基本特点为 “整体观念”(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 “辨证论治”(根据证候制定治法),二者共同构成中医诊疗的核心思想,需准确记忆,避免混淆 “辨证论治” 与 “辨病论治”(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

3.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______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 答案:脏腑经络
  • 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藏象学说(脏腑生理病理)和经络学说(经络生理病理),二者共同构成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如通过脏腑功能异常判断疾病部位,通过经络循行判断病变经络,需明确 “脏腑经络” 是理论体系的基石。

4. 滋水涵木法,是根据五行之间的______关系确立的

  • 答案:相生(或水生木)
  • 解析:滋水涵木法中,“水” 对应肾,“木” 对应肝,肾属水、肝属木,根据五行相生(水→木)理论,通过滋补肾阴(水)以滋养肝阴(木),治疗肝肾阴虚证(如肝阳上亢),需准确对应五行与脏腑的关系及相生顺序。

5. 阴阳______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

  • 答案:互根互用(或互根)
  • 解析: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如阳根于阴,阴根于阳),这是阴阳转化的前提 —— 只有阴阳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向对方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若阴阳分离(如阳脱阴竭),则无法转化,需区分 “互根” 与 “消长”(阴阳数量变化)的差异。

6. 肺的主要功能有:一是主______,二是主宣发和肃降,三是通调水道,四是朝百脉、主治节

  • 答案:呼吸(或主气司呼吸)
  • 解析:肺的核心功能包括 “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中 “主气司呼吸” 是肺最基本的功能,需准确填写,避免遗漏 “司呼吸” 的完整表述。

7. 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和主______以降为和

  • 答案:通降(或胃气通降)
  • 解析:胃的生理特性是 “以降为和”,功能包括 “主受纳腐熟”(接受食物并初步消化)和 “主通降”(将初步消化的食糜向下传导至小肠),若胃气上逆,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需明确 “通降” 是胃功能的关键。

8. 奇恒之腑的内容是脑、髓、骨、脉、、

  • 答案:胆;女子胞
  • 解析: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似腑(中空)、功能似脏(贮藏精气)的特殊脏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需注意 “胆” 既属六腑(传化水谷)又属奇恒之腑(贮藏胆汁,非传化糟粕),“女子胞” 为女性特有,需准确记忆组成。

9. 脾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______的生成和______的输布方面

  • 答案:气血;津液
  • 解析: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为 “气之主”,能宣发气血津液至全身,二者协同作用:脾生成气血滋养肺,肺宣发津液依赖脾的运化,若脾虚,可导致肺气虚(气血不足)或肺燥(津液不布),需明确 “气血生成” 与 “津液输布” 两大关联点。

10. 心与肾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 答案:水火既济(或阴阳相交、心肾相交)
  • 解析:心属火、位于上,肾属水、位于下,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温肾水(防肾水寒),肾水上济滋心火(防火火亢),形成 “水火既济” 的平衡关系;若心肾不交,可出现失眠、心悸、腰膝酸软等症状,需准确表述这一特殊阴阳关系。

11. 卫气的主要功能是: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______、汗液排泄以维持体温稳定

  • 答案:腠理(或皮肤腠理)
  • 解析:卫气属阳气的一部分,行于脉外,功能包括 “护卫肌表”“温养全身”“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若卫气虚弱,可出现易感外邪、畏寒、自汗等症状,需明确 “腠理” 是卫气调节的关键部位。

12. 血液是由______和津液组成的

  • 答案:营气(或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
  • 解析: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源于水谷精微,其中 “营气” 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精华部分生成),津液渗透到脉中也参与血液组成(血可化津,津可生血),需区分 “营气”(组成血液)与 “卫气”(护卫肌表)的功能差异。

13. 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和______两方面

  • 答案:奇经八脉
  • 解析:经络系统主要由 “十二正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连接脏腑)和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等,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组成,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附属部分,但核心分类为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需准确记忆。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______

  • 答案:离、入、出、合
  • 解析: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分支,循行特点为 “离”(从正经分出)、“入”(深入脏腑)、“出”(浅出体表)、“合”(合于表里经的经脉),其作用是加强脏腑与体表、表里经脉的联系,需准确记忆四字特点。

15. 手足阳明经相交会的部位是______

  • 答案:鼻旁(或迎香穴)
  • 解析: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端,上行至鼻旁(迎香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下行至足趾端,二者在鼻旁迎香穴相交会,需明确具体交会部位,避免混淆其他经脉交会点。

16. 暑邪的致病特点是:一为阳邪,其性炎热;二为______,易伤津耗气;三为______,易夹湿邪

  • 答案:暑性升散;暑多夹湿
  • 解析:暑邪为夏季特有外感邪,致病特点包括 “阳邪炎热”(高热、面红)、“升散伤津耗气”(汗多、口渴、乏力)、“多夹湿邪”(身重、苔腻),需准确记忆三大特点,区分 “升散”(向上向外发散)与其他邪的特性(如燥邪干涩)。

17. 湿邪易损伤______的功能,导致运化失司,且易袭______位

  • 答案:脾;下
  • 解析:脾喜燥恶湿,湿邪易困阻脾阳,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食少、便溏、腹胀);湿邪性重浊黏滞,易向下侵袭(如下肢水肿、淋浊、带下),需明确湿邪对脾的靶向性和易袭下位的特点。

18. 决定正气强弱的因素是______、______、精神状态

  • 答案:体质;营养(或饮食营养、劳逸)
  • 解析:正气是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其强弱取决于体质(先天禀赋)、营养(后天饮食)、精神状态(情志调节)及劳逸(过度劳累耗气),需准确填写 “体质” 和 “营养” 两大核心因素,体现中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思想。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 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刘完素 B. 张从正 C. 李杲 D. 朱丹溪
  • 答案:D
  • 解析: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A)为 “寒凉派”(善用寒凉药治热证),张从正(B)为 “攻下派”(善用汗吐下法攻邪),李杲(C)为 “补土派”(善健脾益气),朱丹溪(D)为 “滋阴派”(提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滋阴降火),需准确区分各流派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2. “寒病治阳” 适用于( )

A. 实热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虚寒证
  • 答案:D
  • 解析:“寒病治阳”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寒性病证若由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导致(虚寒证),需补阳以散寒,如用金匮肾气丸治肾阳虚畏寒;实寒证(B)需用温法(治寒以热),虚热证(C)需滋阴(治热以寒),实热证(A)需清热,需明确 “治阳” 针对阳虚,而非单纯寒证。

3. 肾之所不胜的脏腑是( )

A. 脾 B. 心 C. 肺 D. 肝
  • 答案:A
  • 解析: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所不胜” 指能克制本脏腑的脏腑(克我者)。肾属水,五行相克顺序为 “土克水”,脾属土,故脾是肾的 “所不胜”;肾的 “所胜” 为心(水克火),需准确对应五行与脏腑的相克关系。

4. 藏象学说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详脏略腑
C. 详功能略形态 D. 脏腑不单纯是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概念
  • 答案:A
  • 解析:藏象学说的核心特点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即通过五脏(心、肝、脾、肺、肾)统领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津液,形成人体整体系统;C、D 为藏象学说的特点,但非 “最主要”,B 表述错误(藏象学说既论脏也论腑),需把握核心整体观。

5. 肺的外候是( )

A. 爪 B. 唇 C. 皮 D. 毛
  • 答案:D
  • 解析:中医认为脏腑与体表组织有对应关系(“其华在表”):肝其华在爪(A)、脾其华在唇(B)、肺其华在毛(D)、心其华在面、肾其华在发;皮为肺之合(C,脏腑与体表组织的配合关系),需区分 “外候(其华)” 与 “合” 的差异。

6. 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

A. 脉 B. 胆 C. 脑 D. 骨
  • 答案:B
  • 解析: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因 “贮藏胆汁(似脏藏精气)” 属奇恒之腑,因 “传化胆汁(似腑传化水谷)” 属六腑,是唯一跨两类的脏腑,其余选项仅属一类,需准确记忆。

7. 具有 “喜条达而恶抑郁” 特性的脏腑是( )

A. 肺 B. 心 C. 脾 D. 肝
  • 答案:D
  • 解析:肝属木,具有 “喜条达(疏通畅达)、恶抑郁(情志压抑)” 的生理特性,若肝气郁结(抑郁),可出现胁痛、情绪低落、月经不调等症状;肺喜润恶燥(A)、脾喜燥恶湿(C)、心喜清恶热(B),需准确区分各脏腑特性。

8. “血海” 指的是( )

A. 冲脉 B. 膻中 C. 胃 D. 任脉
  • 答案:A
  • 解析: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且与女性月经密切相关(“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称 “血海”;任脉(D)主胞胎,膻中(B)为 “气海”,胃(C)为 “水谷之海”,需明确各 “海” 的对应经络 / 脏腑。

9. 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

A. 心与肺 B. 肝与肾 C. 肺与脾 D. 肺与肾
  • 答案:D
  • 解析:肺为 “气之主”(主呼吸之气,司呼吸),肾为 “气之根”(主纳气,维持呼吸深度),二者协同维持正常呼吸(肺主呼、肾主吸);肺与脾(C)主气血生成,心与肺(A)主气血运行,肝与肾(B)主精血同源,需明确呼吸的核心脏腑关联。

10. 具有加强表里两条经脉联系的是( )

A. 十二经别 B. 奇经八脉 C. 十二皮部 D. 十二经筋
  • 答案:A
  • 解析:十二经别通过 “离、入、出、合” 的循行,加强互为表里的经脉联系(如手阳明经别与手太阴经别相合);奇经八脉(B)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皮部(C)是经络在体表的分区,十二经筋(D)主肌肉运动,需准确区分各经络附属部分的功能。

11.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 )

A. 直接伤脏 B. 影响脏腑气机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 答案:C
  • 解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损伤对应脏腑(如喜伤心、怒伤肝),二是影响脏腑气机(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二者均为七情致病的核心特点,需全面选择,避免遗漏。

12. “至虚有盛候” 指的是( )

A. 虚证 B. 实证 C. 虚实夹杂证 D. 真虚假实证
  • 答案:D
  • 解析:“至虚有盛候” 是指正气极度虚弱,反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如脾虚腹胀、气虚便秘),属 “真虚假实证”;“大实有羸状” 指实证反现虚象(如阳明腑实证出现神疲乏力),属真实假虚证,需准确区分虚实真假的表述。

13. 纯属外邪,无内生者的是( )

A. 暑 B. 火 C. 风 D. 燥
  • 答案:A
  • 解析:六淫中,暑邪为夏季特有外感邪,仅外感(如中暑),无内生暑邪;火邪(B)有内生(如肝火、胃火),风邪(C)有内生(如肝风内动),燥邪(D)有内生(如肺燥、肠燥),需明确暑邪的 “纯外感” 特性。

14. 不属于 “通因通用” 治法的病症是( )

A. 食积腹痛 B. 瘀血所致的崩漏 C. 脾虚所致的腹泻 D. 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
  • 答案:C
  • 解析:“通因通用” 是反治法,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具有通泻假象的实证(如食积腹痛用消食导滞、瘀血崩漏用活血化瘀、膀胱湿热尿频用清热利湿);脾虚腹泻属虚证,需用健脾止泻(补法),属 “塞因塞用”,需区分反治法的适用证型。

15. 顺其疾病假象而治的治法称为( )

A. 反治 B. 正治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 答案:A
  • 解析:反治又称 “从治”,指针对疾病假象(证候与本质相反),顺其假象而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正治(B)逆证候本质而治,需明确 “顺假象” 对应反治,“逆本质” 对应正治的核心差异。

四、问答题(共 40 分)

1. 病机中阴阳失调包括哪几个类型?各出现哪些证候表现?(10 分)

  • 答案:阴阳失调是中医病机的核心,指机体阴阳双方失去平衡,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五大类型,各类型证候表现如下:

(1)阴阳偏盛(邪气盛实,属实证)

  • 阳偏盛(实热证):
    病机:外感阳邪(如暑、火)或内生动火,导致阳气过盛,机能亢奋。
    证候:高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如阳明腑实证(高热、便秘、腹痛)。
  • 阴偏盛(实寒证):
    病机:外感阴邪(如寒、湿)或内生寒湿,导致阴气过盛,机能抑制。
    证候:畏寒怕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如寒湿困脾证(畏寒、腹胀、便溏)。

(2)阴阳偏衰(正气不足,属虚证)

  • 阳偏衰(虚寒证):
    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阳气虚弱,温煦功能减退。
    证候:畏寒肢冷、面色㿠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如肾阳虚证(畏寒、腰膝酸软、夜尿多)。
  • 阴偏衰(虚热证):
    病机:久病耗伤或先天阴虚,阴液不足,滋润功能减退,虚热内生。
    证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如肾阴虚证(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3)阴阳互损(阴阳双方相互耗伤,属虚证)

  • 阴损及阳:
    病机:阴液先虚,日久耗伤阳气,形成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
    证候:既有阴虚(潮热、口干),又有阳虚(畏寒、乏力),如肺肾阴虚日久致肾阳虚,出现咳嗽少痰、潮热兼畏寒肢冷。
  • 阳损及阴:
    病机:阳气先虚,日久耗伤阴液,形成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
    证候:既有阳虚(畏寒、水肿),又有阴虚(口干、盗汗),如脾肾阳虚日久致肾阴虚,出现腹胀便溏、畏寒兼潮热盗汗。

(4)阴阳格拒(阴阳双方相互排斥,属虚实夹杂,有假象)

  •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病机:阳热过盛,深伏于里,排斥阴气于外,出现假寒象。
    证候:里有实热(高热、口渴、舌红苔黄),外见假寒(四肢厥冷、脉沉迟),如阳明腑实证见四肢厥冷。
  •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病机:阴寒过盛,深伏于里,排斥阳气于外,出现假热象。
    证候:里有实寒(畏寒、尿清便溏),外见假热(面红如妆、口渴不欲饮),如肾阳虚衰见面部潮红。

(5)阴阳亡失(阴阳衰竭,属危重证)

  • 亡阳:
    病机:阳气突然大量耗失,生命垂危。
    证候: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神志淡漠、舌淡苔白、脉微欲绝,如大出血、大汗后出现的休克。
  • 亡阴:
    病机:阴液突然大量耗失,生命垂危。
    证候:汗出如油、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如高热、呕吐腹泻后出现的脱水危重状态。
综上,阴阳失调的各类型需结合 “寒热、虚实、有无假象” 区分,证候表现需紧扣阴阳的温煦、滋润功能异常,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病机依据。
  • 解析:答题需按 “类型 - 病机 - 证候” 的逻辑,每个类型分阴阳两侧(如阳偏盛 / 阴偏盛),结合具体证型案例(如阳明腑实证、肾阳虚证)支撑,重点突出 “虚实”“真假”“危重” 的差异,避免混淆各类型的病机与证候,体现中医病机学的系统性,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 的考查深度。

2. 什么叫藏象学说?简述其形成的原因。(10 分)

  • 答案: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定义与形成原因如下:

(1)藏象学说的定义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等六腑,脑、髓等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经络、气血津液)、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其中,“藏” 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 指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脉象、症状),藏象学说的核心是 “以象测藏”,即通过外在表现推断脏腑内在状态,体现中医 “整体观念” 和 “辨证论治” 的思想。

(2)藏象学说形成的原因

藏象学说的形成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与理论总结中逐步完成的,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
  1. 古代解剖学实践:
    古代医家通过人体解剖(如战场尸体解剖、祭祀后的脏腑观察),初步了解脏腑的形态位置(如心脏位于胸腔、肝脏位于右上腹),为藏象学说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例如《灵枢・经水》记载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明确了解剖对脏腑认识的作用。
  2. 长期生活与医疗实践观察:
    医家通过观察人体生理现象(如呼吸与肺、消化与脾胃)、病理反应(如咳嗽与肺、腹泻与脾),总结脏腑功能与外在表现的关联。例如观察到 “久咳伤肺”(咳嗽日久出现气短),推断肺主呼吸;观察到 “食少便溏”(饮食少且腹泻),推断脾主运化,这些实践观察是藏象学说形成的核心依据。
  3.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阴阳五行学说为藏象学说提供了理论框架 —— 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解释脏腑间的协同与制约(如肝木克脾土,肝火盛可致脾失运化),使藏象学说从零散的脏腑认识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医 “哲学与医学结合” 的特点。
  4. 临床疗效的验证与优化:
    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 —— 根据 “肺主通调水道” 理论,用宣肺利水法治疗水肿,疗效显著,进一步证实肺与水液代谢的关联;根据 “肾主骨生髓” 理论,用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明确,反过来强化了脏腑功能的认识。临床疗效的反馈使藏象学说的理论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成为指导中医诊疗的核心理论。
综上,藏象学说的形成是解剖实践、生活观察、哲学指导与临床验证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对人体脏腑的认识,更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石。
  • 解析:答题需先明确 “藏象” 的定义(藏 + 象),再按 “解剖 - 观察 - 哲学 - 临床” 的逻辑梳理形成原因,每个原因结合具体案例(如解剖记载、肺主通调水道的临床应用)支撑,避免空泛表述,突出 “实践与理论结合” 的形成过程,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的考查要求。

3. 何谓肝主藏血?其生理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10 分)

  • 答案:肝主藏血是中医藏象学说中肝的核心生理功能之一,其定义与生理意义如下:

(1)肝主藏血的定义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与脾主统血协同)的生理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 “血库”,在人体活动时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在休息时将血液收纳贮藏,同时通过肝气的固摄作用,辅助脾统血,维持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避免出血。

(2)肝主藏血的生理意义

肝主藏血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贮藏血液,濡养肝脏自身及筋目:
    肝脏需依赖自身贮藏的血液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疏泄功能),若肝血不足,可导致肝失濡养,出现肝阴不足(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同时,肝血濡养筋脉(肝主筋),维持肌肉关节的正常运动,肝血不足可致筋脉失养(肢体麻木、抽筋);肝血濡养眼睛(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视物清晰,肝血不足则视物模糊、夜盲。
  2. 调节血量,适应人体活动需求:
    人体血量随活动状态变化,肝主藏血可动态调节血量 —— 在剧烈活动(如运动、工作)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将贮藏的血液输送至全身(尤其是肌肉、大脑),满足能量需求;在休息或睡眠时,人体对血液的需求减少,肝脏将血液收纳贮藏,恢复血库储备。例如运动时面色红润(血液充盛于体表肌肉),睡眠时面色苍白(血液贮藏于肝),均是肝调节血量的体现。
  3. 防止出血,维持血液运行秩序:
    肝主藏血与脾主统血协同,共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 脾通过益气固摄脉管,肝通过肝气固摄血液,二者配合维持血液正常运行。若肝藏血功能失常(如肝气虚、肝阴不足),可导致肝气失摄,血液溢出脉外,出现吐血、衄血、崩漏、皮下出血等症状,临床常用疏肝理气、滋阴养肝之法治疗(如用逍遥散治肝郁出血)。
  4. 为肝气疏泄提供物质基础,协调脏腑功能: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节月经)需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足则肝气疏泄有度,情志舒畅、消化正常、月经规律;若肝血不足,肝气疏泄失司,可导致情志抑郁(肝血不足以濡养肝气)、食少腹胀(肝疏泄失常致脾失运化)、月经不调(肝血不足致血海空虚),体现肝藏血对肝疏泄及全身脏腑功能的支撑作用。
综上,肝主藏血是肝脏生理功能的核心,其贮藏、调节、固摄血液的作用,不仅维持肝脏自身功能,更保障全身脏腑、组织的血液濡养,是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 解析:答题需先明确 “藏血” 的定义(贮藏 + 调节 + 固摄),再按 “濡养 - 调节 - 止血 - 支撑疏泄” 的逻辑梳理生理意义,每个意义结合病理表现(如肝血不足致眼干、出血)支撑,避免仅描述功能,突出 “功能 - 物质 - 病理” 的关联,体现中医 “藏象功能与临床病理结合” 的考查逻辑。

4. 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0 分)

  • 答案:气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功能多样,核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各功能相互协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1)推动作用

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及气血津液运行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 推动生长发育:从胚胎到成年,气的充盛与否决定生长速度,如气虚可致生长迟缓(小儿发育不良);
  • 推动脏腑功能:心气虚可致心动无力(心悸),肺气虚可致呼吸无力(气短),脾气虚可致运化失常(食少);
  • 推动气血津液: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气能行津(肺气推动津液输布),气虚可致血瘀(如肢体麻木)、津停(如水肿)。

(2)温煦作用

气具有温养人体脏腑、组织、经络,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又称 “阳气的温煦功能”。具体表现为:
  • 温养脏腑组织:肾气(肾阳)温煦全身,肾阳虚可致畏寒肢冷、脘腹冷痛;
  • 维持体温:气的温煦功能正常,体温恒定(36-37℃),气虚(尤其是阳气虚)可致体温偏低(畏寒、手脚冰凉);
  • 促进代谢:温煦作用能加速气血津液代谢,如脾阳不足可致水湿代谢失常(便溏、水肿)。

(3)防御作用

气具有抵御外邪侵袭、保护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 “卫气” 实现。具体表现为:
  • 护卫肌表:卫气行于脉外,能阻挡外邪(如风、寒)入侵,卫气虚可致易感外邪(常感冒);
  • 驱邪外出:外邪入侵时,气能调动机体力量驱邪,如感冒初期的发热、恶寒,是气与邪斗争的表现,气虚可致邪留体内(感冒迁延不愈)。

(4)固摄作用

气具有固摄、控制体内液态物质(血液、津液、精液)不溢出脉外或体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 固摄血液:脾气、肝气协同固摄血液,防止出血(如脾不统血致便血);
  • 固摄津液:肺气固摄汗液(自汗多为肺气虚),肾气固摄尿液(尿失禁多为肾气虚)、唾液(流涎多为脾气虚);
  • 固摄精液:肾气固摄精液,肾虚可致遗精、滑精。

(5)气化作用

气具有促进体内物质转化与能量代谢的作用,即 “气化”(物质形态与能量的转化)。具体表现为:
  • 水液代谢:气将水转化为津液、汗液、尿液(如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代谢);
  • 气血转化:气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组成血液)、卫气(护卫肌表);
  • 能量转化:气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脏腑活动的动力,气虚可致代谢减慢(乏力、嗜睡)。

(6)中介作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经络之间传递信息、协调功能的媒介。具体表现为:
  • 脏腑间协调: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辅助呼吸,二者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协同维持气血运行;
  • 体表与脏腑沟通:体表受邪(如风寒侵袭肌表)可通过气的传递影响脏腑(如风寒犯肺致咳嗽),脏腑功能异常也可通过气的中介表现于体表(如肝火盛致面红目赤)。
综上,气的六大功能相互关联(如推动与温煦协同促进代谢,固摄与推动平衡防止出血),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功能失常(气虚、气滞、气逆)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病机之一。
  • 解析:答题需按 “推动 - 温煦 - 防御 - 固摄 - 气化 - 中介” 的逻辑,每个功能结合具体生理表现与病理案例(如卫气虚致感冒、肾气虚致尿失禁)支撑,避免抽象表述,突出 “功能 - 生理 - 病理” 的对应关系,体现中医 “气是生命活动核心” 的理论,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气血津液” 的考查重点。

五、备考建议与真题使用指南

  1. 中医基础理论备考:构建 “核心理论 + 临床关联” 知识体系
    从 1992 年真题可见,考查重点围绕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五大模块,备考时需:
    • 按 “模块” 梳理核心概念:如藏象模块重点记忆五脏六腑的功能、特性及相互关系,病因模块区分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差异,避免碎片化记忆;
    • 强化 “理论与临床” 关联:如学习 “肝主藏血” 时,结合肝血不足的症状(眼干、抽筋)及治法(滋阴养肝),学习 “气的功能” 时,结合气虚的表现(乏力、易感),避免 “死记硬背”;
    • 利用 “对比记忆”:如对比正治与反治、虚实真假、五行相生与相克,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明确差异,提升记忆准确性。
  2. 答题技巧:掌握 “定义 - 核心 - 案例” 的分层答题法
    • 名词解释:按 “定义 - 核心内涵 - 临床意义”,如 “正治” 需说明 “逆证候而治 + 寒温清补泻 + 案例”;
    • 填空题:聚焦高频考点(如中医基本特点、藏象功能、经络分类),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如 “水火既济”“通因通用”),避免错别字;
    • 选择题:通过 “排除法 + 理论关联” 答题,如区分流派代表人物、脏腑特性,结合病理表现判断选项(如 “至虚有盛候” 对应真虚假实证);
    • 问答题:按 “总 - 分 - 总” 结构,分点论述(如阴阳失调的五大类型),每个要点配病理案例,体现 “理论 - 病理 - 临床” 的逻辑。
  3. 真题演练:结合高分答案详解优化答题规范
    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下载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历年真题,按 “3 小时限时答题” 模拟考试,完成后对照高分答案详解:
    • 检查 “术语准确性”:如 “藏象”“正治” 的表述是否规范,避免口语化;
    • 优化 “案例匹配度”:如答 “气的推动作用” 是否结合 “心气虚致心悸”;
    • 提升 “逻辑连贯性”:如答 “肝主藏血” 是否按 “定义 - 意义” 递进,避免跳跃。
如需获取更多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下载,该平台资源覆盖多年份、多专业,能为 2026 年考研备考提供全面支持。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