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02研究生
一
随着03年研究生考试成绩的出来,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也许“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上的暗自庆幸,从此为自己的艰难历程划上圆满的句号;但更多的落榜生则黯然神伤,又一次明年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了。
而此时,复旦校园里、周边大街上,04年考研辅导班又在叫嚣了,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了。望着那曾经熟悉的考研辅导广告,穿梭于那曾经考研经过的地方,许多事情似乎就在眼前却又亘古一般。年复一年,时间过得可是真快,从2002又到2004了。对于我来说,考研已经成为过去,自己也有些不想去回忆那过去的事情。虽然我是作为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校园,但回想那段非人性的历程和那么激烈的竞争,至今想来依然感到十分后怕。
考研,就我而言也许那只是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那样的激情和冲动我真的不会再有第二次,而如果现在要我对那时工作与考研做一次重新选择,我想现在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至今想来,也许我唯一佩服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二
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
时下,考研已经成为大潮,蔚为大观。应届本科生想考,而毕业以后工作好几年的也要考,甚至还有好些考研专业户,在北京我就碰上这么一些。他们住在比较廉价的地下室,生活和学习环境都不好,两年、三年、五年甚至更多的都有。他们有些人,打半年工然后再读半年书,而有些人就根本是在专职考研,我不知道他们家里是否那么有钱,那么能折腾?当然有钱是无可厚非的,要折腾也是他们的权利,只是我觉得他们实在是冥顽不灵、愚不可及。浪费钱财或许还能承受,可那三五年的大好青春,人生的黄金时段就这么过了实在是不值得的,还不如早还家,孝敬于父母膝下,而或安心工作,结婚生子。说句实在话,除了钦佩他们的坚持精神以外,我只是觉得他们可怜。
人似乎应该理智一点。01年在辞职考研的时候,我曾经对朋友说过我要争取一年考上,如果万一有差错我也只能给自己一次的机会。如果两次都没有上,那么我也只有怨自己命苦,不是块研究生的料,那就马上再次面对工作好了。因为那时我已经二十六七了,生命不能再允许我有犯错误和重新来过的机会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抱着什么目的而能这样坚持三五年甚至更久的,也许对他们来说已经欲罢不能,每年就差那么一点点实在是不甘心。我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大概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但有个时候我觉得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收获,跳出那个死胡同,生命的境界就可以换成另外一番天地了,何必如此。
也许考研,是为了未来的更好工作,是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不想探究。其实,如果一个人将考研当作唯一的目的来对待,那他(她)的动机肯定是错误的。毕竟,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这是一个流于浮躁甚至庸俗的时代,人生的短暂需要我们善待属于自己的时间。记得诗人北岛的一句诗,“在这样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做一个真正的人也便成为了英雄”,我们是人不是英雄,更不要去做一些考研或其他什么的英雄证明给人看。要把自己当人看,有个时候我们必须甘于平凡,放弃一些虚名,而或撕破一点面子,这样就会活得轻松许多的。
其实考研,不过是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方式的一种改变,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又何必考研了?因为考研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你能不能一次性考上暂且不说,而即使上了三年以后你未必比人家在单位踏实干三年强,虽说你的起点可能比人家高。此外,现在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也未必明朗,譬如我们新闻专业。所谓“新闻无学”,新闻其实理论不多,只是实践性很强而已。人家媒体的那些活一个本科生、专科生干起来依然虎虎生风、绰绰有余了,人家要你们这些高学历、高工资、难管理而思维或许已经僵化、动手能力或许不强的研究生做什么,用来装饰门面人家还有更高学历的。再则,人家即使要了你,二十七八甚至更大的年纪了,你想从头干起,听命于一干小弟小妹你不愿意,你想走上层路线,发号施令你还没有那么个资历,是不尴不尬吧。
所以啊,考研不要一窝蜂,要适时而动、量力而行。
三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我也不奢求。不过说句实在话,考名校还是要公平一点,猫腻的成分似乎要少一点,但难度却是更大。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复旦的门外徘徊,而今年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准备帮忙03级研究生的复试了。那天给考生一个一个地封寄成绩单的时候,突然之间我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多少人就这么残酷地被宣判了“死刑”,他们要么放弃要么重新开始,别无选择。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今年新闻学院研究生一共招收50人(没有扩招),可其实保送的就有23人,剩下这区区的27个名额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公费的?可是,今年的报考人数却是将近1200人,虽然有些人在考试这一轮就已经放弃竞争了,但有效试卷还是有800多份的。在这800多人中,只有27个人能够胜利突围,而这27人还要接受复试的淘汰,从32人(总分340以上,没有偏科的)中再次刷下5人。我无法想象那5名已经一只脚踏进复旦新闻学院,却又被扫地出门的考生的心情,也许就如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你让他看到生存的希望然后又残酷地结束他的生命。也许这样的激烈和残酷,除了有利新闻学院直面更优秀的生源,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之外,更多的只是对考生心身的摧残。
我不知道现行的考试体制是不是公平的,但在没有取代的方法之前,似乎这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没有批驳的权利除非有更好的方式,而事实上我们没有。长年以来,大家也许习惯了这样中考、高考、硕考等选拔人才的模式,而每年相应的考试不知道要折磨多少考生,包括家长。一考定终身,尤其是硕士考试,你就只能报一个学校,只有一次选择权利,这对那些优秀的学生很不公平。就拿复旦新闻来说吧,作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源地和现在的权威地位,一则它的专业试卷本身不可能出得很容易,二则老师对专业的阅卷分数也控制严格以显示其权威,再加上这么多人考,自然是水涨船高,需要借专业分数的控制刷掉一大批竞争者。
不言而喻,如果一门专业挂了或者低于60分(当然包括公共课),这对考生将是毁灭性的,要想上复旦新闻那是没门的。这还在其次,新闻专业的分数压得过低,总分肯定不是很高的,那么连调剂的希望也不是很大了,虽然人家可能看看你考的学校,掂掂你成绩的含金量。即使侥幸调剂成功了,而这还需要一个提前,那就是各门功课至少不能低于国家线,否则就只能准备找工作或卷土重来了。2002年我在考试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来自广东的朋友,也是辞职考研的。他不是很幸运,总分341,最低分新闻业务57分,而这也达到了国家线,可在调剂的时候湖南某高校就是不要他。那时他已经是第二年考了,这对他的心身打击很大。他回了单位,和我约定再继续第三次,但他终究放弃了一年。如今,经历了一年多的休整和准备,他又打来电话说将开始第三次冲击。我想我会尽力提供点信息给他,毕竟这不是他不优秀,而是这个制度的因素,也许硕士招生至少要像博士那样给考生多一点机会。
我知道自己很幸运,我没有成为考试的牺牲品,可是每年不知道要多少优秀的人怨死其中了。2001年在北京考研的时候,我碰到这样一人,他已经是第五次报清华大学某专业了,而前一年他的总分过了,可惜一门专业课只有30多分。在他那执著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情有独衷,看到了他屡败屡战的勇气,而除了震惊和佩服,我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惋惜和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但那年他依然名落孙山。也许,对于那样的结果,如果换着我,我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考和活的勇气。
或者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
四
考研的人们,不要只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啊!我并不是反对考研,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考研,考怎样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