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启示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启示

考研试卷库
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启示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这种压力,带给人们许多宝贵的启示,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达46.2%。从宏观就业形势看,全国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企业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超过1000万,“三峰叠加”的局面,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6月3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要求全社会动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十一条规定”。

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各地、各部门和各高校奏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大合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报名的4万多名毕业生中选拔出6000名,到西部基层从事1—2年的志愿服务,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为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出台了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优惠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对困难毕业生实行临时救助的政策措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政策,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就业整体规划,对毕业后半年内未能就业而有就业要求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据统计,2003年一年,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107项。各地党委和政府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各高校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大力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过共同努力,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实现了不低于2002年同期水平的预定目标。到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4%,本科生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

“盘点”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更为关键的是,一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启示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参加工作,并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2002年高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3年高校在校生为19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7%,高等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工作总体严峻的形势将持续存在,将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件很正常的事。

启示二:随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毕业生就业情况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的重要标准。

有的高校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甚至供不应求;有的高校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甚至严重“滞销”。这种局部的、结构性的反差说明,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质量、结构、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看,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过于僵化,缺乏应变性。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情况虽然不是衡量高等学校的唯一标准,却应成为重要标准之一。

启示三:随着就业大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就业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找不到工作,属“无业可就”;一种是“挑肥拣瘦”,属“有业不就”。一些大学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一心想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和岗位就职,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去。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

顺应就业大环境的变化,要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