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谈研究生课程改革创新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分数线 >> 正文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谈研究生课程改革创新

考研试卷库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谈研究生课程改革创新

  2002年秋,上海大学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文献阅读研讨课。这门课程占研究生总学分的50%-60%,而原来的专业课则被砍掉了一半!

  这一大动作引发了巨大争议。6年多过去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争议仍时有耳闻。对此,该项改革的“始作俑者”、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是怎么看的呢?他说:“有争议和矛盾不是坏事,正是由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一项课程改革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关注,正说明它触到了问题的核心。”

  既然是研究生,就要进行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传统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必须改变

  记者:我们知道,研究生导师一般会对学生提出阅读相关文献的要求并开列篇目,而上海大学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且占到全部学分的一半以上,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叶志明: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课程教育改革是关键。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本科化”的倾向,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教给的东西,缺乏自学能力和质疑、实证精神。这种“填鸭式”教学从小学延续到大学本科,积重难返,要逆转必须下猛药。我们如此大力度地推行文献阅读研讨课,一是觉得研究生教育中单向灌输的课程太多,采取“矫枉先过正”的做法,二是因为如果没有制度规定和一定的文献量的保障,难以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一再提倡研究生要做“有创造性的人,不是背书人”,研究生教育“要少上课,让学生自己去做研究”。我的理解是少上水平不高的课,少上传统的“填鸭式”的课。既然是研究生,就要进行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研究生”。

  记者:文献阅读研讨课如何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主动性?

  叶志明:所谓文献阅读研讨课,顾名思义,不仅要进行文献阅读,还要进行研讨。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任课教师选取该专业领域近3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献约40篇,交给研究生查阅。

  研究生在课堂上讲解所读文献主要内容和自己的见解,教师从旁指导点评,学生开展集体讨论。上课时一个班20人左右,一般是几个导师带的学生在一起上,不一定是同一个专业方向,这样有利于大家开拓视野,促进交叉融合。

  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我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阅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会查找资料,会从资料中提炼出最有用的东西并与自己所学挂上钩,能从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这是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最基本路径。通过阅读文献,他们可以掌握阅读文献的技巧,学习前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二是通过研讨可以锻炼研究生立论与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研究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对所读文献的认识,并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因此,准备一次文献研讨课,相当于准备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或进行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是普通的课堂讲授所无法比及的。

  三是有助于催生创新性思维。研究生在文献研讨课上的集体讨论,正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思想碰撞过程,是吸纳他人意见和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同时,由于文献阅读研讨课是按专业进行设置的,本专业内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涉猎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与进展情况,从而有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达到宽口径培养的目标。

  文献阅读研讨课推行之初遇到很大的阻力,教师和学生普遍觉得压力大、跟不上,这恰恰说明改革击中了“软肋”

  记者:听说文献阅读研讨课推行之初,遭到许多人强烈反对,甚至有人到教育部去告状?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