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 “通研院”)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推动成立的非营利性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扶持下,致力于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具备人类核心认知能力的通用智能体,是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有组织的科研,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研院与上海科技大学本着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 “通计划” 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旨在贯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重大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科领域内拥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把握世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趋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催生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上海科技大学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拟依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为全日制,就业方式为非定向,基本学制 3 年,学籍在上海科技大学,具体遵守上海科技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并由上海科技大学按相关规定转接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
“通计划” 联合培养专项采取 “双导师制”,由通研院导师与校内导师对专项录取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通计划” 联合培养采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在上海科技大学进行。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前,须完成上海科技大学相关学科培养方案中所列的必修课程,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并达到学校的考核标准。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在北京通研院完成,由通研院导师联合校内导师主要培养。
“通计划”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实践方向及学位论文选题须依据通研院的科研任务布局,并取得校内导师及通研院导师双方认可。校内导师和通研院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环节,论文达到上海科技大学本专业博士生毕业标准,方可按照学校和相关学院的有关规定申请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经上海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将颁发上海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下表为 “通计划” 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 2025 年拟外招的招生学科、方向及双方导师信息(“通计划” 为专项计划单列,名额数量以教育部最终下达为准):
招生学院 |
招生专业及代码 |
校内导师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邮箱) |
通研院导师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邮箱)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肖晨曦 |
机器人触觉与物体操作、遥操作与人机交互、运动规划与控制 |
xiaochx@shanghaitech.edu.cn |
焦子元 |
机器人,任务和运动规划,移动操作 |
jiaoziyuan@bigai.ai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汪婧雅 |
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
wangjingya@shanghaitech.edu.cn |
贾宝雄 |
世界模型学习,视觉与语言理解,行为、视频理解与预测,三维场景理解与表征学习,视觉机器人 |
jiabaoxiong@bigai.ai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赵登吉 |
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算法博弈论,机制设计,AIAgents |
zhaodj@shanghaitech.edu.cn |
封雪 |
演化博弈、价值学习 |
fengxue@bigai.ai |
2025 年 “通计划” 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拟通过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 - 考核制方式招生。
符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2025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规定的报考条件,具体如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 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 (应届生须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持境外大学硕士学位证书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报告)。新生入学注册时,无法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及教育部相关认证报告者,不予报到注册。
- 外语水平一般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 大学英语六级 CET6≥425 分;
-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 (TEM-4) 考试合格;
- WSK (PETS 5) 考试合格;
- 新 GRE≥305 分;
- TOEFL≥90 分 (IBT);
- IELTS (A 类)≥6.0;
- 在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并获得学位;
- 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英文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1 篇及以上;
- 完成上海科技大学硕士阶段综合英语系列核心课程且成绩合格。
-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 符合招生学院要求的其他条件。
报名时间:2024 年 12 月 18 日 —2025 年 2 月 16 日(含)。
注意: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院系及专业提出的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通过申请材料审核及综合考核。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我校在读硕士研究生申请我校 2025 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需同时参照《上海科技大学 2025 年秋季入学博士生(硕转博)网上报名公告》完成报名。
- 上海科技大学网上报名完成后下载的报名表;
- 个人介绍(英文个人陈述 + 中文个人陈述 + 英文简历 + 中文简历);
- 硕士生提交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成绩单须加盖学校相关部门公章;
- 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
- 代表性科学研究成果、科研经历情况,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全文)、授权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 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研究工作进展报告等;
- 可证明考生个人能力水平的其他材料,例如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其它专业技能证明材料。
注意:考生须保证所有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弊行为,经核实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
上海科技大学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通计划” 2025 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审核分为申请材料审核和综合考核两个阶段。申请材料审核由上海科技大学通计划专项分会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审核。材料审核完成后将进行考生综合能力考核,形式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采用线上测试 + 线下面试考核的方式进行:考生准备 PPT,向考核小组做课题介绍报告。具体考核程序及要求如下:
- 上海科技大学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进行资格审核,通知通过资格初审考生。
- 综合素质考核:本环节以在线测试的方式进行,考察内容为非专业知识。未参加综合素质考核者无法参与到后续面试环节。
- 考生准备材料,参加面试考核。
- 面试考察内容:科研自述(不超过 10 分钟)+ 专业基础问答(约 10 分钟)。
- 具体要求如下:
- 科研自述要求准备全英文 PPT,需包含过往研究经历,研究背景,研究进展情况,博士阶段科研计划(结合报考通计划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列表含已发表、待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等(如有)。
- 材料提交:请按如下顺序将材料合并为一个 PDF 文件:个人中英文简历 + 研究生期间的成绩单 + 科研自述 PPT(要求使用英文),以姓名 + 报考校内导师 + 硕士学校命名(例:张三–XX 教授 - XX 大学),上述材料请按后续邮件通知要求提交。
- 面试时间:具体安排请关注后续通知。
- 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导师组成,每个考核小组评委人数不少于 5 人。
拟录取工作及其它相关手续,依据上海科技大学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若考生与现工作 / 学习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问题而造成考生不能报名、考试、录取、报到、注册、就读等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因提交信息有误等原因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考生入学时须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按照上科大相关管理规定取消入学资格或保留入学资格一年。根据科研进展和实际需要,考生录取后培养导师可能会进行调整。录取者入学前须将人事档案等转入上科大。本章程未及事项,以教育部和学校相关规定为准。如教育部 2025 年度出台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将结合实际做出相应调整,并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 座机:010-85413687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邮箱:tongprogram@bigai.ai
-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联系人:傅老师
- 电话:021-20684459
- 邮箱:admission.sist@shanghaitech.edu.cn
-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 联系人:胡老师
- 电话:021-20685399
- 邮箱:gadmission@shanghaitech.edu.cn
上海科技大学
2024 年 12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