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考查目标... 2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III 考查内容... 2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3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是为我校招收相关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哲学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便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管理、研究和宣传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了全国统一考外语、政治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考生: 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或者与此相似的哲学教材。 2、《西方哲学史》(黑格尔之前)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考试卷有以下四种题型: 一、名词解释(6个,共30分)
二、简答题(4个,共40分)
三、辨析题(4个,共40分)
四、论述题(2个,共40分)
III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查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3、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4、意识的起源、本质、人工智能
5、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6、社会的实践本质
7、生产力
8、生产关系
9、经济基础
10、上层建筑
11、意识形态
12、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
1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与客观事物的辩证法的统一
16、对立统一规律
17、质量互变规律
18、否定之否定规律
19、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20、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本质
2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22、真理
23、价值
2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5、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6、人的本质、自由、人的全面发展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
一、名词解释(6个,共30分)
1、选择
2、价值
3、文化
4、辩证的否定
5、先进生产力
6、决定论
二、简答题(4个,共40分)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 用辩证法观点说明“适度”原则
3、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4、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三、辨析题(4个,共40分)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
4、真理就是主观映象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
四、论述题(2个,共40分)
1、从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30分)
1、 选择
选择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反映活动所具有,是反映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所谓选择性,就是反映者由其自身的需要、结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的特性。 2、 价值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在直接的意义上是相对于“事实”而言的。如果说事实可以用“真假”来描述,那么价值则是用“好坏”、“善恶”、“美丑”等等来描述的。抽象一点说,如果事实是“是”,那么价值便是“应该”。 3、 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广义的文化是以各种各样民族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映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4、 辩证的否定
首先,肯定和否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其次,肯定和否定相互包含。最后,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所引起的,是自我否定。第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任何事物只有被否定,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才有发展。第二,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新事物发展的基础。因此,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否定中有肯定,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抛弃,又保留、吸收。只有经过扬弃,才能促成事物自身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和完善。 5、 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和程度。先进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在一定阶段上获得的最新成果,是集中体现该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它以先进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先进方式,形成远高于以往生产力的现实思想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6、 决定论
决定论承认事物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主张事物只服从某种绝对的必然规律,不具有任何偶然性,是机械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个必然规律必然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论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 二、 简答题(共40分)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解决了吃、穿、住、用等基本问题之后才能进行精神生产;第二,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源泉,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离开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第三,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革。当然,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承认社会意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性;其次,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其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直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 用辩证法观点说明“适度”原则
“度”是度量,“适度”是适应于限度,是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和准则。在哲学的意义上就是体现质和量的统一的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的限度、幅度、范围。任何度两段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适度”是人们的重要认识和实践的原则: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从事物整体来说,量变不是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两者不能混同。第二,从事物发展过程看,两者又密切相联。首先,两者相互渗透。其次,两者相互依存。最后,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事物的质变条件尚不成熟时,应脚踏实地做事物量的积累工作,既不能守株待兔,又不能拔苗助长。当事物质变条件成熟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而不能坐失良机,功败垂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既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形式,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又要看准时机及时促进事物的发展。 3、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体现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第二,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过程既然是一个主动地创造地反映现实的能动过程,必然地要见之于客观,要转化为实践。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人的心理意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例如:人们首先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4、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和谐”理论的理论资源。它强调的是:中国哲人首先倾向于将天地自然视为秩序和谐、有条不紊的演化过程,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道家称之为“道法自然”,儒家则称之为“天行有常”,并主张人可“胜天”,但不可破坏自然的内在平衡,并赋予天地自然以养生万物之意义。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人必须对天地自然这一整体负责,追求一种共生共存的“天”与“人”、的和谐,并且在与自然交往中求均匀,从平衡中求变化,衍生万物。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还要对自己赖以存在的环境负责。 三、辨析题(共40分)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而工业电气化的出现,则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容纳生产力的范围,除了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外,还受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特定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未全部发挥出来之前,生产关系总是有一定生命力的;而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调整,也能使其可容性有所扩大;当原有生产关系再不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时,势必发生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首先表现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于新生产关系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能够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旧生产关系不能把生产力的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相反使它们受到压抑和摧残。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马克思说关于认识本质的重要观点,他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有两个要点: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器官是人脑这种高度严密而复杂的物质体系,没有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在认识时,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沿着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意识过程。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原材料”只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表现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结论。第一,意识就形式来讲是主观的,就内容来讲是客观的。第二,意识是有主观差别的,但这些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第三,正因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3、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特别是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明。认识不是终点,而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就是对实践范畴的科学规定与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主义首次将实践引入哲学,并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揭示了物质实践在社会生活、认识过程以及“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之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的种种缺陷,归结起来就是没有从实践中、从人的“客观的活动”中来理解与把握现实、事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来建构自己的全新的哲学的。马克思直截了当地称自己的新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总之,正是在实践范畴与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实践的作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中具有基础的地位,更表现在它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实际地改变世界和事物的现状。这一简洁的表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全部意义。 4、 真理是主观映象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
真理是主观映象与客观实际的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这与真理的两重性联系在一起。 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它作为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第二,人类认识能力就其本性来说,能够不断克服种种条件的制约,不断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逼近”。第三,虽然任何一个具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有限部分的正确反映,但是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一切有限物都具有无限物的本性,因而反映某一种有限物的真理性认识,自然都这样那样地具有无限的、绝对的本性。 真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广度来看,相对于整个客观世界而言,每一真理性的认识是对其中某个具体事物的正确反映。第二,从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深度看,即使是对某一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某种层次、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第三,从真理的适用范围来看,任何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在特定条件和特定范围内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如果超出了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甚至可能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作为真理所固有的属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共处于同一个真理之中。如果提出“真理是主观映象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就会在理论上犯绝对主义错误,在实践上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四 、论述题(2个,共40分)
1、从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案:第一,反映社会存在功能;第二,维护或批判现实功能;第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功能;第四,创新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答案: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中央最近提出了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以人为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提出了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出了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任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深度开发。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的意思,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人民从事劳动生产的根本动因。人的需要同人的劳动生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关系:需要推动人们从事劳动生产,而劳动生产一 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人们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劳动生产。在这里,需要表现为目的,是人们从事劳动生产的内在动因,劳动生产则 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快速的发展,正是由于充分 地开发了这一动因。现在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动因的深度开发。以人为本,不是仅仅把人当作手段,而是同时把人当作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动能的全面开发 。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都是死的“物”。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生产力发展就没有活力。而人不仅具有内容无限丰 富的需要,而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只有以人为本,把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才能 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无限发展的生机。动能的开发,首先,应不断提高我国劳 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应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没有健康的体魄,蕴藏在劳动者身 上的能量就无法充分地发挥。第三,应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在劳动生产中积 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从深层的意义上说,决定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四,应促进人 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属于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思维方式的树立, 应成为动能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建立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即实现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动力开发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要求。例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