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全面而厚实的民俗学知识和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全面、系统地掌握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民俗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扎实的民俗学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能胜任与民俗文化相关联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用该门外语熟练地阅读经济文献,并具有初步的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民俗文化与现代化
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为移风易俗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指导。
2、 民俗旅游文化
以民间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为主。主要研究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为旅游文化部门培养高级策划、开发、管理人才。
3、民间文艺学
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总结民间创作的艺术经验及创作、及流传的内部规律,促进民间文化的健康发展。直接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培养理论人才。
三、学习年限
两年。第一年应 完成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的16个学分及1门自修课;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二年应完成自选课8个学分;撰写出硕士学位论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见下表)
五、学位论文
第一学年度的第二学期期末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度的第一学期期末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学位论文要求:选题恰当,论证及论据充分,方法合理,写作规范,无抄袭行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应用前景,努力创新,无抄袭行为。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利用寒、暑假到基层采风、调查、社会实践;争取参加一次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
七、培养方式
1.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授课、答疑、讨论、作业诸多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所学课程及主要参考书的基本内容。
2.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就本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与实际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新的探讨。
3.提倡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等活动,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