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组。在历经近70年的演变和发展后,目前已经形成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业科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动物遗传与繁殖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业科学、水产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和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学6个农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养殖方向、草业科学2个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和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4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42人,本科生1900余人。
学院现有在职人员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1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7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较强,学术造诣较高,学历、年龄、专业和学缘结构合理,整体规模和学术水平保持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目前有国家杰出贡献高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全国模范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各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行业科学家1人。
学院拥有我校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开放实验室――畜禽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和草业生态工程实验室,1个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研究室――养羊、养猪和养禽研究室。有各类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总价值约3312.3万元,教学科研猪场、禽场、奶牛场等8个教学实验实习场(站),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近20,000㎡,其装备水平与国际国内同类实验场地相当,在本科教学实践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建立了20余个校外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这些中心、实验室、场站和实习基地,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学院始终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5项,科研总经费达2530万元。其中国家973基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73项、国际国内横向合作项目15项;获部省级奖14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审定牧草新品种3个,省级审定畜禽新品种审定8个,获专利1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50余篇,被SCI收录16篇,其中两篇影响因子达4.213(2005年);出版专著、教材43部。在畜禽资源研究、新品种培育与生物技术应用、动物繁殖及胚胎生物技术、数量遗传与生物信息学、动物安全生产与品质育种、牧草育种、草地资源与生态、草坪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5年来,共获教学成果奖6个,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动物科学专业继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院校品牌专业后,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第二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拥有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家禽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普通遗传学等5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近年来,学院派出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和合作研究、出国交流人员22人次,出席国内各种学术会议174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3人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有近10人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