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Ds 因子
- QTL
-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请对每一因素作简单的论述?
- 生物的可遗传性变异有哪些类型,请做简单的论述?
答案详解:
Ac-Ds 因子是玉米中发现的
自主型与非自主型转座子构成的双因子转座系统,由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通过玉米遗传学实验首次发现,为转座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核心基础,其分子机制与生物学意义如下:
-
核心结构与功能分工
- Ac(Activator,激活因子):属于自主型转座子,全长约 4.5kb,含完整的转座酶基因(tpase),可自主启动转座过程,无需依赖其他因子即可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或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 Ds(Dissociation,解离因子):属于非自主型转座子,长度为 0.4~4kb,是 Ac 因子缺失转座酶基因后的衍生物,自身无法启动转座,必须依赖 Ac 因子表达的转座酶才能发生位移。
-
转座机制与遗传效应
- 转座过程:Ac 因子表达的转座酶识别 Ac 和 Ds 因子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IR),切割 DNA 双链后将 Ac/Ds 因子插入新的靶位点,导致靶位点产生 8bp 的正向重复序列(特征性标记)。
- 遗传效应:当 Ds 因子插入某一功能基因内部时,会破坏基因结构导致基因突变(如玉米籽粒颜色相关基因),使表型发生改变;当 Ds 因子在 Ac 因子激活下从基因中跳出时,基因功能可恢复,表型也随之恢复,形成 “花斑表型” 等特征性遗传现象。
-
学术价值
- 打破 “基因在染色体上固定不动” 的传统认知,证实基因可在基因组内移动,完善了遗传学理论体系;
- 为后续其他生物(如细菌、果蝇、人类)中转座子的发现提供了范式,推动了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发展;
- 麦克林托克因该发现获得 198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凸显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里程碑意义。
答案详解: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数量性状位点)是指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其核心是通过遗传标记与性状表型的连锁分析,定位影响连续变异性状(如产量、株高、抗病性等)的染色体区域,而非单个明确的基因,具体解析如下:
-
核心特征
- 控制对象: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表型呈连续分布,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非质量性状(单基因控制,表型呈不连续分布);
- 遗传效应:单个 QTL 对性状的影响通常较小,需通过统计分析才能检测,多个 QTL 协同作用决定性状的最终表型;
- 定位基础:依赖分子标记(如 SSR、SNP、RFLP 等)与 QTL 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关系,通过遗传图谱构建与表型数据分析实现定位。
-
定位方法与步骤
- 构建遗传群体:如 F2 群体、回交群体(BC)、重组自交系(RIL)、双单倍体(DH)等,要求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基因型分析:检测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分子标记基因型,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 表型鉴定:在多个环境条件下测定群体的目标数量性状表型值,降低环境误差;
- 连锁分析:通过软件(如 MapQTL、QTL Cartographer)分析标记与性状的连锁关系,确定 QTL 的染色体位置、效应值及置信区间。
-
应用价值
- 农业领域:用于作物、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如作物产量、畜禽生长速度)的遗传解析,指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 基础研究:揭示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如基因互作、基因与环境互作),为克隆控制数量性状的关键基因提供靶点;
- 医学领域: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易感位点定位,为疾病机制研究与诊断提供依据。
答案详解:
群体遗传平衡(哈迪 - 温伯格平衡)是指理想群体(大群体、随机交配、无突变、无迁移、无自然选择)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世代保持不变。实际自然群体中,遗传平衡常被以下因素打破,这些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核心驱动力:
-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 核心定义:基因内部核苷酸序列的改变(如碱基替换、插入、缺失),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 作用机制: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如 A 基因突变为 a 基因,会使 A 基因频率下降、a 基因频率上升;
- 进化意义: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尽管突变率通常较低(10⁻⁶~10⁻⁹/ 世代),但长期积累可显著改变群体遗传结构。
-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 核心定义:环境对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能力进行筛选,适应环境的基因型个体留下更多后代,不适应者被淘汰;
- 作用机制:通过改变个体的适合度(存活到繁殖年龄并产生后代的能力)影响基因频率,如抗病基因型个体在病害环境中适合度高,其抗病基因频率会逐代升高;
- 类型划分:包括定向选择(如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选择)、稳定选择(如人类新生儿体重的选择)、分裂选择(如环境分化导致的选择),不同选择类型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方向不同。
-
迁移(Migration)
- 核心定义:个体在不同群体间的移动并参与繁殖,导致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 作用机制:迁移可引入新的基因或改变现有基因的频率,如群体 A 中 a 基因频率为 0.2,群体 B 中 a 基因频率为 0.8,若群体 A 有部分个体迁移到群体 B 并繁殖,会使群体 B 的 a 基因频率降低;
- 影响因素:迁移率(迁移个体占接收群体的比例)越高、两群体的基因频率差异越大,对接收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越显著。
-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 核心定义:由于群体规模较小,抽样误差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与自然选择无关;
- 作用机制:小群体中,某些基因可能因偶然因素(如个体死亡、繁殖失败)丢失或固定(基因频率为 1 或 0),群体规模越小,漂变效应越明显,如岛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常低于大陆群体;
- 特殊情况:包括瓶颈效应(群体数量骤减后恢复,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和奠基者效应(少数个体建立新群体,其基因频率代表原始群体的抽样频率)。
-
非随机交配(Non-random Mating)
- 核心定义:个体不是随机选择交配伙伴,而是根据表型、基因型或血缘关系选择配偶;
- 作用机制:本身不直接改变基因频率,但会改变基因型频率,如近交(近亲交配)会增加纯合子频率、降低杂合子频率,可能导致近交衰退;远交(非近亲交配)则会增加杂合子频率,提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常见类型:包括选型交配(选择表型相似或不同的个体交配)、近交(血缘相近个体交配)等。
答案详解:
可遗传性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致的变异,能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表观遗传学变异四大类型,具体解析如下:
-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 核心定义:基因内部的分子结构改变,又称点突变,不改变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 类型划分:根据突变方式可分为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碱基插入 / 缺失(移码突变);根据突变效应可分为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 发生时期:主要发生在 DNA 复制时期(细胞分裂间期),也可由物理因素(如紫外线)、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生物因素(如病毒)诱导产生;
-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方向性、多害少利性。
-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 核心定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基因;
- 类型划分:
- 同源重组:减数分裂 Ⅰ 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等位基因重组;
-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分裂 Ⅰ 后期,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导致非等位基因重组;
-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特定 DNA 序列之间的重组(如噬菌体整合到细菌基因组);
- 转座重组:转座子在基因组内移动导致的基因重组;
- 发生时期: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通过基因工程(人工重组)实现。
-
染色体变异(Chromosomal Variation)
- 核心定义: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可通过细胞学观察直接鉴定;
- 类型划分:
-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如单倍体、多倍体,如小麦为六倍体)和非整倍体变异(如单体、三体,如唐氏综合征为 21 号染色体三体);
-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染色体片段丢失)、重复(染色体片段增加)、倒位(染色体片段颠倒)、易位(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
- 遗传效应:通常对表型影响显著,多导致个体发育异常或死亡,少数可成为新物种形成的基础(如多倍体植物)。
-
表观遗传学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
- 核心定义:遗传物质(DNA 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主要通过表观修饰实现;
- 主要类型:
- DNA 甲基化:DNA 甲基转移酶将甲基添加到胞嘧啶上,抑制基因表达,如基因组印记;
-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影响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
- RNA 干扰(RNAi):小分子 RNA(miRNA、siRNA)降解靶 mRNA 或抑制其翻译,调控基因表达;
- 特点:可遗传(如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可逆性、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在发育调控、逆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