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their cor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origin,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 直观的反映论
- 异化劳动
- 抽象与具体
- 核心定义
直观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旧唯物主义(如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其核心是将人的认识视为对客观世界的 “被动、直观、机械的反映”,认为认识如同镜子映照物体,仅能消极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像,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 理论特征与局限
- 理论特征:
- 坚持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唯物主义立场,承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
- 以 “直观性” 为核心,将认识过程简化为 “客体→主体” 的单向映射,无实践参与,也无认识的辩证发展(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根本局限:
- 忽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未认识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动形成的,而非被动接受;
- 缺乏辩证思维:否认认识是 “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的辩证过程,将认识视为静态、一次性的反映;
- 脱离人的社会性:把认识主体抽象为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与历史背景对认识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超越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突破在于:
- 引入实践范畴,强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通过实践主动改造世界并形成认识;
- 揭示认识的辩证性,指出认识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发展过程;
- 明确认识的社会性,认为认识主体是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 学术意义
直观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思想素材;其局限性也警示后世哲学研究:脱离实践与辩证思维的认识论,无法科学解释人的认识本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辩证的” 认识论的科学性。
- 理论溯源与核心定义
“异化劳动” 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其核心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及其成果与劳动者自身相分离、相对立,劳动从 “人的本质活动” 异化为 “压迫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具体表现为四个维度的异化。
- 四个维度的具体内涵
-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作为 “异己的存在物” 与劳动者相对立,产品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劳动者越贫困,产品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力量(如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身越贫困);
-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 “外在的、被迫的活动”,劳动者在劳动中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成为负担而非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工人在劳动中感到痛苦,仅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
-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确证自身价值),而资本主义劳动异化使劳动脱离人的类本质,人不再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反而丧失类本质;
-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同时劳动者之间也因竞争而相互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如商品、资本)所支配。
- 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
- 理论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 “哲学批判” 转向 “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关键环节,为《资本论》中 “剩余价值理论”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与劳动者的悲惨处境;
- 当代价值:在数字化、平台化劳动兴起的今天,异化劳动理论仍具有解释力 —— 如平台劳动者(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时间被算法支配、劳动成果被平台抽取,本质上仍是劳动异化的新表现,为当代劳动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
- 核心内涵与哲学定位
“抽象与具体” 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一对核心范畴,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内涵是:
- 抽象: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某一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属性,形成对事物的片面、简单的认识(如从 “苹果、梨、香蕉” 中抽取 “水果” 的本质属性,形成 “水果” 的抽象概念);
- 具体:分为 “感性具体” 与 “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整体感知(如看到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形成对苹果的直观认识);理性具体是在抽象基础上,将事物的多种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形成对事物 “多方面本质的统一认识”(如从 “水果” 的抽象概念,结合苹果的生长规律、营养成分、经济价值等,形成对 “苹果” 的全面认识)。
- 辩证关系与认识过程
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体现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即 “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 的螺旋上升过程:
- 第一步: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是人对事物的直观感知,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把握本质;
- 第二步:抽象是认识的深化,通过思维抽象提取事物本质属性,突破感性具体的局限,但抽象认识是片面的、孤立的(如仅认识 “苹果是水果”,未涉及其他属性);
- 第三步:理性具体是认识的完成,将多个抽象规定综合起来,形成对事物 “本质与现象、片面与整体” 相统一的认识,是 “具体的抽象”(如综合苹果的 “水果属性、生长属性、经济属性”,形成对苹果的全面认识)。
-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运用 “抽象与具体” 的方法:
- 从 “商品” 这一感性具体出发,抽象出 “使用价值”“价值”“剩余价值” 等本质属性;
- 再将这些抽象规定综合起来,形成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性具体认识,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
这一方法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需从具体现象出发,通过抽象提取本质,再回归具体,形成科学理论。
Directions: Analyz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riefly, including their core logic,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Ensure the content is concise and logical.
2. 简析《共产党宣言》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理论背景与核心逻辑
《共产党宣言》(1848 年)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性文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出自宣言结尾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发展” 与 “共产主义社会” 的核心命题之一。其核心逻辑是:
- 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束缚: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受资本、私有制、分工的制约,“每个人的发展” 被异化为 “少数人的发展以多数人的不发展为代价”(如资本家的自由以工人的不自由为条件);
- 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与阶级对立,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为前提 —— 只有当个体摆脱束缚、实现自由发展时,全体人的自由发展才可能实现,个体自由与全体自由是辩证统一的。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 “自由发展” 并非 “无拘无束的自由”,而是 “摆脱剥削与压迫、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具体包括:
- 摆脱经济束缚:消灭私有制与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不再为资本而劳动,而是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劳动;
- 摆脱分工束缚:消灭 “旧式分工”(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人可以 “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
- 摆脱社会关系束缚:消灭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是 “自由联合” 的关系,而非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个体发展不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
- “每个人” 与 “一切人” 的辩证关系
- 个体自由是全体自由的基础:无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就是空洞的口号 —— 若多数个体仍受剥削、无法自由发展,全体自由便无从谈起;
- 全体自由是个体自由的保障:共产主义社会通过 “自由人联合体” 为个体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如公共资源共享、社会福利保障),个体自由在全体自由的框架下才能充分实现,避免个体自由走向 “极端个人主义”。
- 当代价值
这一命题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我国 “共同富裕” 战略与这一命题高度契合,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共享,更是 “每个人自由发展” 的保障,只有让每个个体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
- 对人的发展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需警惕 “资本逻辑” 对人的异化(如 996 工作制、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剥削),通过完善社会保障、规范资本行为,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为核心教材,精读经典文本(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杜林论》),梳理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 四大板块的理论体系,明确核心概念(如异化劳动、自由与必然)的文本出处与理论脉络,避免孤立记忆。
针对名词解释,需涵盖 “定义 + 理论溯源 + 内涵 + 意义”;针对论述题,遵循 “理论内涵→辩证关系→经典支撑→现实应用” 的逻辑,结合当代中国实践(如共同富裕、生态建设)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避免纯理论堆砌;注重使用哲学专业术语(如 “实践范畴”“辩证统一”),体现学术规范性。
备考时可阅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如 “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当代自由观的发展”);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研究方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本校学术成果(如学者关于 “自由与必然在当代的发展” 的论文)融入答案,增强针对性与专业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