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with academic accuracy, including core connotation, anatomical/physiological basis (if applicabl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f applicable), ensuring the framework of "definition-essence-application".
- 盲(Blindness)
- 老视(Presbyopia)
- Ocular hypertension(高眼压症)
- Gonioscope(前房角镜)
-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视网膜色素上皮)
- 核心定义
盲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视力严重减退或丧失,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或各国制定的视力残疾诊断标准,显著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的眼部疾病状态。WHO 标准中,“盲” 的定义为:双眼中较好眼的矫正视力<0.05 或视野半径≤10°(即管状视野);我国《视力残疾等级分级》在此基础上补充:若双眼视力低下但未达此标准,需结合视野缺损、对比敏感度下降等综合判断。
- 病理生理基础
盲的发生与视觉传导通路或视觉中枢的结构 / 功能损伤直接相关,常见病理机制包括:
- 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导致光信号无法正常转化为神经信号;
- 视神经病变(如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
- 视觉中枢病变(如脑梗死、颅内肿瘤压迫)导致神经信号无法正常处理;
- 屈光间质混浊(如晚期白内障、角膜瘢痕)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进入眼内。
- 临床意义
- 诊断层面:需通过标准视力表、视野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综合判定,排除可逆性视力下降(如屈光不正、假性近视);
- 治疗层面:区分 “可治性盲”(如白内障、青光眼早期)与 “不可逆盲”(如晚期视神经萎缩),前者需尽早干预以挽救视力,后者需通过低视力康复(如助视器)、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公共卫生层面:盲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重点防控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病,通过 “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 等项目降低盲的发生率。
- 核心定义
老视是一种生理退行性改变,指 40 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睫状肌调节功能减退,导致眼睛无法有效聚焦于近处物体,表现为视近困难的屈光状态异常,属于 “生理性远视” 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非病理性疾病。
- 病理生理机制
- 晶状体改变:晶状体由年轻时的柔软、富有弹性状态逐渐变硬、弹性纤维减少,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屈光力无法有效增加,导致近点远移(眼睛能看清的最近距离逐渐变远);
- 睫状肌功能减退:睫状肌属于平滑肌,随年龄增长肌纤维萎缩、收缩力下降,无法通过收缩使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增加,进一步削弱调节能力;
- 关联因素:原有屈光状态影响老视出现时间 —— 远视者因本身调节负担重,老视出现更早(约 38-40 岁);近视者因近视度数抵消部分调节需求,老视出现较晚(约 45 岁后)。
- 临床意义
- 诊断:通过 “调节幅度检查”(如推近法、负镜片法)判定调节功能减退程度,结合患者视近困难症状(如阅读时需拿远报纸、视物模糊、眼疲劳)确诊,无需与病理性疾病鉴别;
- 矫正:首选 “渐进多焦点眼镜”(同时满足视远、视中、视近需求),其次为单光眼镜(仅用于视近)、双光眼镜;对于屈光不正合并老视者,可通过角膜激光手术(如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或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改善调节功能;
- 护理: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 30 分钟远眺放松睫状肌,减少眼疲劳症状,无需药物治疗(无药物可逆转晶状体弹性减退)。
- 核心定义
高眼压症是指眼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10-21mmHg),但经全面眼科检查(如眼底检查、视野检查、OCT 视神经分析)未发现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等青光眼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状态,又称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嫌疑者” 或 “无症状性高眼压”。
- 病理生理特征
- 眼压升高机制:多数患者因房水排出通道(小梁网 - Schlemm 管系统)阻力增加,导致房水流出率下降,眼压代偿性升高;少数患者因房水分泌过多(如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或眼轴短、角膜厚等解剖因素导致 “生理性高眼压”;
- 关键鉴别点: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 的核心区别在于无 “视神经 - 视野损害”,但部分高眼压症患者(约 5%-10%/ 年)可能进展为 POAG,需长期随访。
- 临床意义
- 诊断:需排除 “假性高眼压”(如角膜厚度>550μm 时,压平眼压计测量值偏高,需通过角膜厚度校正眼压),完善 “24 小时眼压监测”(观察眼压波动幅度,波动>8mmHg 者进展风险更高);
- 管理:
- 低风险者(眼压<25mmHg、无青光眼家族史、角膜厚):每 6-12 个月随访 1 次,无需药物治疗;
- 高风险者(眼压>28mmHg、有青光眼家族史、视神经纤维层变薄):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类滴眼液),将眼压控制在 “目标眼压”(通常<21mmHg);
- 预后:多数患者长期稳定无进展,仅少数进展为青光眼,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进展风险。
- 核心定义
前房角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前房角解剖结构(如小梁网、Schlemm 管、虹膜根部、睫状体带)的专业眼科检查仪器,通过特殊光学原理(棱镜折射或反射)克服角膜屈光力的影响,使医生能直接观察到位于眼球内周的前房角,是诊断青光眼、判断房角开放状态的核心工具。
- 仪器分类与工作原理
- 分类:
- 直接型前房角镜(如 Goldmann 前房角镜):需与裂隙灯显微镜配合使用,通过接触镜(含棱镜)直接接触角膜,分辨率高,为临床首选;
- 间接型前房角镜(如 Zeiss 前房角镜):无需接触角膜,通过裂隙灯的反射镜观察,分辨率较低,多用于儿童或角膜敏感患者;
- 原理:角膜为凸面屈光体,直接观察前房角时会因光线折射导致视野盲区,前房角镜的棱镜可将前房角的光线折射至观察者眼中,实现 “直视” 效果。
- 临床意义
- 青光眼诊断与分型:
- 开角型青光眼:前房角镜下可见房角完全开放(小梁网可见),眼压升高源于小梁网功能异常;
- 闭角型青光眼:房角镜下可见房角部分或完全关闭(虹膜根部贴附小梁网),眼压升高源于房水排出通道阻塞;
- 手术指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如小梁切除术)前,通过前房角镜评估小梁网功能状态,确定手术范围;术后观察房角是否存在粘连、出血等并发症;
- 其他疾病诊断:如前房角异物、房角新生血管(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的定位与评估。
- 核心定义
视网膜色素上皮是位于视网膜最外层的单层立方上皮细胞,介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感光细胞所在层)与脉络膜之间,通过紧密连接形成 “血 - 视网膜外屏障”,是维持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结构,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 解剖生理功能
- 光吸收与保护:RPE 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可吸收进入眼内的多余光线,避免光线散射对感光细胞的干扰,同时保护脉络膜血管免受光损伤;
- 物质转运: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将脉络膜毛细血管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维生素 A)转运至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同时将视网膜代谢产物(如乳酸)转运至脉络膜排出;
- 感光细胞修复:参与视紫红质的再生过程 —— 将感光细胞外节脱落的膜盘吞噬、降解,并将维生素 A 转化为视黄醛,为视紫红质合成提供原料;
- 血 - 视网膜屏障:RPE 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可阻止脉络膜血管内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炎症因子)进入视网膜,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稳定。
- 临床意义
- 疾病关联:多种眼底疾病与 RPE 功能异常相关: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RPE 细胞老化、凋亡,导致感光细胞失去营养支持,出现黄斑区萎缩或新生血管;
- 视网膜色素变性(RP):RPE 细胞无法正常吞噬感光细胞外节,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引发感光细胞进行性死亡;
- 诊断标志物:通过眼底检查(如眼底镜、OCT)观察 RPE 层的形态改变(如色素紊乱、萎缩、增厚),可早期诊断眼底疾病;
- 治疗靶点:针对 RPE 相关疾病,目前研究热点包括 RPE 细胞移植、基因治疗(修复 RPE 细胞功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抑制 RPE 异常诱导的新生血管)。
Direction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systematic clinical logic,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path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f applicable), ensuring the framework of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clinical relevance".
- 简述青光眼的分类
- 简述化学眼外伤的急救原则及措施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为特征,伴或不伴眼压升高的眼病,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及解剖特征,国际通用分类如下,不同类型的诊疗原则差异显著:
- 原发性青光眼(最常见,占青光眼总数的 70%)
- 定义:病因不明,与遗传因素相关,无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诱因的青光眼;
- 亚型及特征: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多见于中老年人,双眼发病,前房角始终开放,眼压升高源于小梁网房水排出阻力增加,早期无症状,晚期出现管状视野;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见于东亚人群(尤其是远视者),前房浅、房角窄为解剖基础,情绪激动、暗环境等因素诱发房角突然关闭,表现为急性眼压升高(眼痛、头痛、视力骤降),可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慢性期、绝对期;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眼压在正常范围(<21mmHg),但仍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可能与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性降低相关。
- 继发性青光眼(占青光眼总数的 25%)
- 定义:由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青光眼,病因明确;
- 常见亚型:
-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滴眼液、口服药)导致小梁网功能异常,眼压升高;
- 白内障相关性青光眼:白内障膨胀期晶状体前移压迫房角,或术后晶状体碎片阻塞房角;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诱发前房角新生血管,阻塞房水排出通道;
- 外伤性青光眼:眼外伤导致前房出血、房角后退、晶状体脱位等,继发眼压升高。
- 先天性 / 发育性青光眼(占青光眼总数的 5%)
- 定义:胚胎发育时期前房角发育异常,导致房水排出障碍,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发病;
- 亚型:
- 婴幼儿型青光眼: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幼儿,表现为 “牛眼”(角膜增大、混浊)、眼压升高、畏光流泪;
- 青少年型青光眼:青春期发病,症状与 POAG 相似,进展缓慢,易漏诊;
- 合并其他先天异常的青光眼:如 Axenfeld-Rieger 综合征、Peter 异常等,常伴眼部其他结构异常。
- 临床意义
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治疗策略不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首选药物治疗(如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无效时行滤过性手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需紧急降眼压(如甘露醇静脉滴注),缓解后行激光或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继发性青光眼需同时治疗原发病与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多需早期手术干预,避免视神经不可逆损伤。
- 以《眼科学》(第八版,赵堪兴主编)为核心教材,整理高频名词,明确每个概念的 “核心定义、解剖生理基础、临床关联疾病”,避免仅记忆术语表面意思;
- 关注英文缩写对应的中文全称与内涵(如 ICGA 对应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需明确其检查原理与临床应用);
- 结合临床案例记忆,如学习 “RPE” 时,关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强化术语与疾病的联系。
- 针对 “分类类” 题目(如青光眼分类),先明确分类标准,再分亚型阐述 “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最后总结不同类型的诊疗差异;
- 针对 “急救类” 题目(如化学眼外伤),按 “原则 - 步骤 - 注意事项” 逻辑答题,突出 “临床实用性”,避免理论化表述;
- 注重逻辑衔接,使用 “首先 - 其次 - 最后”“第一 - 第二 - 第三” 等连接词,确保答题层次清晰。
- 针对 “鉴别诊断类” 题目(如白瞳症),按 “年龄分层 - 疾病特征 - 辅助检查” 逻辑展开,突出 “关键鉴别点”(如钙化灶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
- 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如《中国青光眼诊疗指南》《眼外伤诊疗规范》),补充诊疗新进展,体现学术前沿性;
- 答题时兼顾 “理论深度” 与 “临床实操性”,如分析疾病时不仅描述病理机制,还需说明具体检查方法与治疗措施,符合博士研究生 “理论 - 实践结合” 的能力要求。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眼科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