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是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类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核心专业科目,其真题对把握中国哲学命题方向、提升学术分析与理论应用能力具有关键指导意义。考生可通过以下权威渠道获取该校全学科考博真题(含英语、中国哲学史、专业课等)及配套高分答案详解,为备考提供精准资源支撑:
-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 湖南师范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1202431.html
湖南师范大学 2052 中国哲学史考博真题覆盖 2012-2025 年关键年份,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完整、精准的高分答案详解,解析由中国哲学史专业教研团队编写,涵盖考点定位、理论逻辑推导、经典文本解读及学术观点梳理,能帮助考生高效掌握命题规律与应试策略。以下为 2016 年湖南师范大学 2052 中国哲学史考博真题(精选题目)及答案详解,助力考生针对性备考。

论儒学人性论的逻辑发展
本题考查儒学核心理论 “人性论” 的历史演进,聚焦先秦至宋明儒学人性论的逻辑脉络,是中国哲学史中儒学研究的重点命题方向。
-
先秦奠基: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是儒学人性论的开创者,提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首次将 “性” 作为哲学范畴探讨,认为人性先天相近,后天习染导致差异,为儒学人性论奠定了 “先天基础 + 后天塑造” 的基本框架,但其对人性善恶未作明确判定,留有理论发展空间。
-
孟子 “性善论”:扩充本心,成就善性
孟子主张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些 “四端” 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人需通过 “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的修养功夫,扩充本心之善端,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将儒学人性论推向 “内在超越” 的发展路径。
-
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礼义教化
荀子提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认为人性本恶,“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自然欲望若不加节制会导致恶行。因此需通过 “化性起伪”,即依靠后天的礼义教化、法律约束,将人性导向善,强调外在规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与孟子形成 “内求” 与 “外铄” 的理论分野,丰富了儒学人性论的维度。
-
汉唐整合:董仲舒 “性三品” 与韩愈 “性情说”
董仲舒提出 “性三品” 说,认为 “圣人之性” 先天至善,“斗筲之性” 先天至恶,“中民之性” 可善可恶,需通过教化引导。韩愈在《原性》中提出 “性情说”,认为 “性” 是先天的仁义礼智信,“情” 是后天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主张通过节制情欲来彰显本性之善,是对先秦人性论的汉唐式整合。
-
宋明理学深化:张载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 “性即理”、王阳明 “良知本体”
张载区分 “天地之性”(先天的道德本性,纯善)与 “气质之性”(后天的生理禀赋,有善有恶),主张通过 “变化气质” 回归天地之性。朱熹认为 “性即理”,人性的本质是天理之善,气质之偏导致人性有恶,需通过 “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的修养功夫复其本性。王阳明提出 “良知” 是人性本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性本具良知,只需 “致良知” 即可明善去恶,将儒学人性论的 “内在超越” 路径推向极致。
儒学人性论的逻辑发展体现了 “问题驱动、理论回应” 的学术演进规律,从孔子的 “性相近” 到宋明理学的 “性即理”“致良知”,是对 “人性善恶、如何成善” 这一核心问题的层层深入解答。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儒学的道德形上学,更在于为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对当代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博备考需依托权威真题资源,湖南师范大学 2052 中国哲学史考博真题及全学科考博资料(含英语、专业课)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
-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 湖南师范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1202431.html
建议考生结合真题及答案详解系统备考,重点掌握 “中国哲学经典解读”“学术脉络梳理”“理论现实关联” 三大能力,同时关注中国哲学史前沿研究(如传统人性论的现代转化等),提升学术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预祝各位考生考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