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是由原工业经济和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而来的。两专业均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学科专业;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并第一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国内第一次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产业经济学”,并编撰了《产业经济学导论》、《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教材,被国内产业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学科调整后,本学科点被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编写“产业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于1999年6月成为获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点,率先推出产业经济专业系列教材,发行量达到40多万册;并于2001年以全国第一的身份再次获评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在流通产业研究方面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显著的流通研究特色,自2004年起,我校又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了产业经济学的兄弟专业流通经济学。2007年产业经济学科再次通过教育部的考核评估,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称号。
经过多年努力,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专业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界形成了如下优势和特色:
(1)教学科研基础雄厚,成果突出。两专业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延续了以《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商品流通论》为核心的第二代教学科研基础,完成了从传统产业经济学向以流通研究为特色的研究转型,在全国率先搭建起了流通产业经济学的学术平台。近五年,两专业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分工定位”、“零售业技术装备”、“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等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2)形成了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两专业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开展研究生起点教育,近五年共培养经济学博士113名,硕士143名。在校研究生人均论文发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博士毕业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3)理论联系实践,社会影响广泛。两专业的学术骨干有10人次兼职于全国性的学术和科研学会(协会)组织,有19人次担任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级顾问或独立董事,还有1人直接参与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工作,他们的影响力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具有跨学科集中攻关优势。本学科点构架在中国人民大学基础雄厚的经济学科研平台之上,研究方向跨越多个应用经济学科,涉及产业经济理论、企业发展理论、流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商品学理论等诸多分支,并已经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是流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1)市场体系与市场运行
以纪宝成、王晓东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秉承原有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研究传统,融入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学术理念,以宏观市场的重构、规范、规划、运行和发展为对象,研究重点涉及决定市场运行规律与因素、新型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秩序规制、市场供求调节、市场运行模式转换与机制矫正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等。
(2)产业发展与战略产业
以徐佳宾、郑适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融汇了原有的“企业发展与产业选择”和“产业调整与产业融合”两大研究方向,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引入管理学的思想,以产业并购整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强调“在产业融合和调整中实现产业发展,在产业选择中确立战略产业”的战略思维。
(3)产业组织与市场竞争政策
以陈甬军、蔡荣生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对市场进行形成全新的交叉研究,运用产业组织研究视角和方法探讨解决市场与产业结构矛盾的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经济时代产业组织基本矛盾的转化以及各国市场竞争政策的变化进行研究,系统剖析了我国市场垄断的发展历程及反垄断政策的重点。
(4)市场监测与流通创新
以马龙龙、刘向东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商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引向了更为具体也更具战略价值的消费品市场和流通产业层面,通过对消费品市场的监控、分析和预测以及对流通产业运行的深度探讨,发现了流通产业在活跃消费品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优化升级的演进规律。
(5)国际产业与贸易政策
以谷克鉴、王亚星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秉承“国际产业”的经济学通用范式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理论研究需求,基于本学科在产业经济学和市场理论方面的优势研究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政策学两大边缘研究领域,对国际产业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3、专业培养目标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产业分析人员、政府公务员和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制定依据的收集和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人员上,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产业分析的基本方法,通晓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对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致力培养既精通微观管理技术和技巧,又具备中宏观产业眼光和市场意识的人才,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证券公司行业分析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输送“中宏观理论头脑+实用管理技术”的高级人才。
(2)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在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的植入,强化其理论修养和学术眼光,并在导师辅助下找到理论突破点,形成理论特长。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博士应当成为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者、行业协会或经济组织的行业分析专家或国家产业和市场政策制定的决策人员。他们就学期间所作的研究和毕业后作从事的工作,都会从产业的层次上对某一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有所影响。
4、本专业师资力量
两专业现有学术梯队共20名教师,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5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其中85%具有国外留学背景;本学科点学术带头人纪宝成教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评议组成员(应用经济学科组召集人);领衔五大研究方向的其他学术带头人也均在学术背景、社会影响、学界声誉等方面处于国内优势地位。
5、对外学术交流
两专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近五年中参加了相关领域8次国际理论研讨会,组织了2次国内大型的理论研讨会,资助了“WTO、中国和亚洲经济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商务部、统计局、粮食局等其他市场监测单位实现了横向交流和合作。
6、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流通经济学科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充分利用我校在国内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为优秀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开设“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为研究生开展本学科领域的专项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平台;开设“外贸与国际产业专题”、“跨国经营与全球产业竞争”、“产业创新与融合”、“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零售学”等专业课程,健全流通经济研究的知识结构;开设“经济社会政策”、“商品流通体制研究”、“流通产业政策”等中观政策课程,强化流通经济研究的中宏观视角;并重点打造“流通产业经济学”交叉学科课程,强化流通经济研究的理论综合运用能力。
(1)流通经济学
(2)产业经济学
(3)服务经济学
(4)外贸与国际产业专题
(5)经济社会政策
(6)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
(7)流通产业经济学
(8)产业创新与融合
(9)跨国经营与全球产业竞争
(10)商品流通体制研究
(11)流通产业政策
(12)零售学
流通经济学 纪宝成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纪宝成,男,江苏扬州人, 1944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5年以来,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商业部、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2000年9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国内贸易部部级专家”称号,并被我国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等院校聘为名誉教授或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主要著作:
1、《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规划、体制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市场营销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现代市场经济专题丛书》, 2001年版。
10、《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发表论文:
1、《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2、《努力开创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载《理论前沿》,200602
3、《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4、《市场秩序的构建模式及其治理的基本原则》,载《经济学动态》,200402
5、《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5
6、《关于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03
7、《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1
8、《与时俱进 发展流通经济理论——评《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载《财贸经济》,200308
9、《从利益关系的协调看我国市场秩序的治理》,载《财贸经济》,200307
10、《建设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06
11、《以发展为主题 以改革为动力 面向新世纪加强学科建设》,载《中国高教研究》,200204
1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载《求是》,200204
13、《教育产业不能“市场产业化”》,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15
科研项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一市场问题研究(教育部项目)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项目)
3、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社会兼职: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2、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3、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4、中国市场营销学会副会长
5、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
6、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会长
7、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1、市场与商品流通
2、商业经济
3、市场营销
4、高等教育
联系方式:
电 话:010-82509989
E-mail:leader@ruc.edu.cn
流通经济学 李金轩 博士生导师
李金轩(1936-11-7—),男,黑龙江省阿城人。中共党员,教授。
李金轩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全国高校商业经济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现在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英剑桥商务管理、金融管理专家组长,中英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管理专家组长等职。
199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并作为一名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金轩196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到铁道部齐齐哈尔铁路局办公室做秘书、办公室主任工作。1978年,调回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商业经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自励对联:讲课翻译写文章,著书立说教授当,横批:面壁十年。结果在第九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市场运行原理》、《商业经济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商业经济概论》、《商业管理学》(译著)以及学习马克思关于商业的理论,重视、加强、改进商业>、论商业活动的一般规律>、从多角度认识商业的地位>、再谈重新认识商业的地位>、四律求方圆,细处创佳绩>、发掘儒文化之精华,恢弘企业仁爱精神>等教材、专著与论文。
李金轩在致力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商业和专业建设方面的国内国际调研与学术活动,自1990年至今曾先后赴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流通经济学 黄国雄 博士生导师
黄国雄,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195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196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工作,1980年调入北京商学院,曾任商学研究所副所长,商业经济系主任,1990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先后担任系总支书记、系主任、市场调查所所长。现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特聘专家。
2005年被评为1985—2005年推广商业进程的商业精英,2006年被评为1997―2006年连锁商业发展新闻人物和2006年零售业年度人物。
20世纪80年代,黄国雄针对商业不创造利润的主流观点提出了商业利润多元化理论,他认为商业不仅存在着让渡利润,还存在自身创造的追加利润,存在着级差利润、转移利润和管理利润,肯定了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和利润机制的作用,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90年代初,他针对百货“衰亡论”和“业态生命周期论”,提出中国百货店有广阔的发展前途,零售业态作为一个经营形态和经营是不存在生命周期,各业态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不是取代的关系。并针对大型百货店求多、求全的传统经营观念,提出(1+N)的市场定位,即举办一个超市加几大类商品,做到“超市保必须,低价引客流”,实行“大而专、专而全,全而特”的经营模式,得到不少企业的认可,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黄国雄针对流通领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发表了《大型国有百货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型百货店发展的十大误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大误区》、《连锁商业发展的十大误区》、《连锁重组中的十大误区》、《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零售十论》、《流通新论》等大量文章,针对性强,切中时弊,在业界产生较大反映。
黄国雄首先提出“现代商业”的概念,论述了“我们的时代是商业时代”、“21世纪是商业世纪”、“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道即人道、商业而人业”,论证和提出“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这一创新观点,对于摆正流通地位,发挥流通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流通产业论的提出,在流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评价认为:流通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基础产业的全部特征,这恐怕是近年来最具有震撼力的思想结晶,这是对中国现代流通业包括现代零售业发展成果的最高总结。
黄国雄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组织学生的社会调查,改革初期受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委托,组织了150多名同学对河北十大专业市场兴起、安徽明光,河南尉氏、河北滦平等县农村市场现状、上海、北京、郑州、武汉、广州、沈阳六大城市蔬菜流通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有的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有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参政。90年初调入人大以后,组织成立市场调查所、先后对百家大型商场效益状况、千家生产企业应对加入WTO现状和农村贫富差别原因分析等问题进行调查,并接受社会企业的委托进行多项专业调查,受到社会重视和学生的欢迎。
黄国雄的著作有《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经济学》、《跨国承包》、《商学概论》、《现代商学通论》、《商务现代化》等,并结合改革发表三百多篇论文。
流通经济学 马龙龙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基本资料:
马龙龙,男,北京人,1952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日本神户商科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从事流通产业和市场运行教学和研究;1999年4月,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从事政府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研究;2002年12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从事流通政策研究。自1987年起,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贸易系副主任、贸易经济系主任等职;指导本科生数百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产业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主要著作:
1、《物流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流通产业组织》、《流通产业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流通产业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政府、政策与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消费者行为与管理决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商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批发商品流通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
8、世界各国特色商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发表论文:
1、《中国当前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其运行机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5。
2、《马克思论批发商品流通》,载《财贸经济》,200501。
3、《论工商关系的演进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06。
4、《我国城市流通规划引入GIS技术可行性研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03。
5、《对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载《中国流通经济》,200307。
6、《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滥用及其对策研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5。
7、《价格行为监管中若干问题分析》,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07。
8、《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及其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原因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10。
9、《加入WTO面临的两个问题》,载《财政研究》,200201。
10、《论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载《中国流通经济》,200105。
科研项目:
1、2008奥运特许商品销售体系设计(奥组委项目)
2、中国有形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教育部项目)
3、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诸产业的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科技部“科技兴贸计划”发展规划研究(科技部项目)
5、中国零售业技术装备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中国消费品市场监测与物流体系创新(教育部“211工程二期”重点项目)
7、中国:市场现代化研究(原国家经贸委项目)
8、我国农村市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研究(教育部项目)
社会兼职:
1、中国人民大学流通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2、中国高校商业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科技部、商务部等投资和建设项目的评议委员和咨询专家
4、首都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1、流通产业和市场运行
2、政府政策与经济政策
3、中国市场发展研究
开设课程:
硕士课程
流通产业分析、物流学、商业学
博士课程
流通产业政策、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组织
联系方式:
电 话:010-82503680
E-mail:profma@x263.net
流通经济学 徐从才 博士生导师
徐从才,男,安徽人,1951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贸易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99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任安徽财贸学院商业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南京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8月任南京经济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教育部经济学科委员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研究10多项,指导本科生数百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现为南京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
1、《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追赶与超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发表论文:
1、《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载《理论参考》,200609。
2、《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06。
3、《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载《财贸经济》,200604。
4、《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与要素优势——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研究评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2。
5、《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载《中国流通经济》,200602。
6、《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载《经济学动态》,200403。
7、《创新市场链——中国杉杉集团市场营销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02。
8、《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载《财贸经济》,200108。
9、《经济转轨的路径依赖与现代市场制度创新》,载《经济研究参考》,200006。
10、《论流通业发展对工业化进程的支持》,载《财贸经济》,200009。
11、《流通转型转型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载《中国流通经济》,199906。
科研项目:
1、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
2、流通革命与中国流通产业结构及现代化研究中国有形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路径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4、江苏沿江开发与生产者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5、网络经济(教育部课程建设项目)
6、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教育改革重点项目)
7、安徽省滁州市十一五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安徽省滁州市项目)
社会兼职:
1、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2、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3、中国商业经济学副会长
4、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
5、中国粮食学会副会长
荣誉称号:
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贸易部部级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1985年被评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
研究领域:
1、市场运行机制
2、商品流通
流通经济学 王晓东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姓名:王晓东 出生年月:1962年11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经济学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学校教务处副处长
兼职: 1、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2、中国高校商业经济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E-mail wxdstone@tom.com
研究方向: 国内市场与商品流通,包括市场体系问题、统一市场问题、流通组织化问题等。
讲授课程: 商品市场管理(本科) 商品流通体制研究(研究生)
出国经历:2000年1-7月,受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资助,赴英国东伦敦大学作访问学者。
近期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问题研究”(05BJY083)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结合与完善》
3、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一市场问题研究”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 :
1、《论市场体系建设—资源配置的制度思考》(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供求关系与买方市场》(编著)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关于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管理世界》2005.4。
4、“关于统一市场问题的一个研究构架”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6。
5、“转型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秩序问题思考”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6。
6、“商品流通渠道的整合和优化”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7。
7、“关于假冒伪劣问题的经济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8、“制度成本、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 《管理世界》2002年增刊。
9、“关于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思考”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10、 “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城乡商品流通” 《农村工作通讯》2005.6。
11、“新世纪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12、“The Policy-Created Buyer’s Market in China—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EL.
13、Developing the Discipline of Bus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China’s foreign trade(中国对外贸易)
近年来获奖情况:
1、2005年首届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征文比赛一等奖。(独立)
2、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参与)
3、2004年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与)
4、2005年第11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参与)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