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是由原工业经济和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而来的。两专业均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学科专业;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并第一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国内第一次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产业经济学”,并编撰了《产业经济学导论》、《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教材,被国内产业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学科调整后,本学科点被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编写“产业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于1999年6月成为获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点,率先推出产业经济专业系列教材,发行量达到40多万册;并于2001年以全国第一的身份再次获评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在流通产业研究方面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显著的流通研究特色,自2004年起,我校又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了产业经济学的兄弟专业流通经济学。2007年产业经济学科再次通过教育部的考核评估,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称号。
经过多年努力,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专业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产业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界形成了如下优势和特色:
(1)教学科研基础雄厚,成果突出。两专业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延续了以《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商品流通论》为核心的第二代教学科研基础,完成了从传统产业经济学向以流通研究为特色的研究转型,在全国率先搭建起了流通产业经济学的学术平台。近五年,两专业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分工定位”、“零售业技术装备”、“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等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2)形成了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两专业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开展研究生起点教育,近五年共培养经济学博士113名,硕士143名。在校研究生人均论文发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博士毕业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3)理论联系实践,社会影响广泛。两专业的学术骨干有10人次兼职于全国性的学术和科研学会(协会)组织,有19人次担任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级顾问或独立董事,还有1人直接参与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工作,他们的影响力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具有跨学科集中攻关优势。本学科点构架在中国人民大学基础雄厚的经济学科研平台之上,研究方向跨越多个应用经济学科,涉及产业经济理论、企业发展理论、流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商品学理论等诸多分支,并已经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是流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1)市场体系与市场运行
以纪宝成、王晓东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秉承原有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研究传统,融入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学术理念,以宏观市场的重构、规范、规划、运行和发展为对象,研究重点涉及决定市场运行规律与因素、新型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秩序规制、市场供求调节、市场运行模式转换与机制矫正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等。
(2)产业发展与战略产业
以徐佳宾、郑适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融汇了原有的“企业发展与产业选择”和“产业调整与产业融合”两大研究方向,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引入管理学的思想,以产业并购整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强调“在产业融合和调整中实现产业发展,在产业选择中确立战略产业”的战略思维。
(3)产业组织与市场竞争政策
以陈甬军、蔡荣生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对市场进行形成全新的交叉研究,运用产业组织研究视角和方法探讨解决市场与产业结构矛盾的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经济时代产业组织基本矛盾的转化以及各国市场竞争政策的变化进行研究,系统剖析了我国市场垄断的发展历程及反垄断政策的重点。
(4)市场监测与流通创新
以马龙龙、刘向东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商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引向了更为具体也更具战略价值的消费品市场和流通产业层面,通过对消费品市场的监控、分析和预测以及对流通产业运行的深度探讨,发现了流通产业在活跃消费品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优化升级的演进规律。
(5)国际产业与贸易政策
以谷克鉴、王亚星为带头人。本研究方向秉承“国际产业”的经济学通用范式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理论研究需求,基于本学科在产业经济学和市场理论方面的优势研究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政策学两大边缘研究领域,对国际产业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3、专业培养目标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产业分析人员、政府公务员和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制定依据的收集和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人员上,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产业分析的基本方法,通晓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对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致力培养既精通微观管理技术和技巧,又具备中宏观产业眼光和市场意识的人才,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证券公司行业分析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输送“中宏观理论头脑+实用管理技术”的高级人才。
(2)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在硕士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的植入,强化其理论修养和学术眼光,并在导师辅助下找到理论突破点,形成理论特长。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博士应当成为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者、行业协会或经济组织的行业分析专家或国家产业和市场政策制定的决策人员。他们就学期间所作的研究和毕业后作从事的工作,都会从产业的层次上对某一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有所影响。
4、本专业师资力量
两专业现有学术梯队共20名教师,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5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其中85%具有国外留学背景;本学科点学术带头人纪宝成教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评议组成员(应用经济学科组召集人);领衔五大研究方向的其他学术带头人也均在学术背景、社会影响、学界声誉等方面处于国内优势地位。
5、对外学术交流
两专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近五年中参加了相关领域8次国际理论研讨会,组织了2次国内大型的理论研讨会,资助了“WTO、中国和亚洲经济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商务部、统计局、粮食局等其他市场监测单位实现了横向交流和合作。
6、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产业经济学科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充分利用我校在国内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为优秀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开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为研究生开展本学科领域的专项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平台;开设“外贸与国际产业专题”、“跨国经营与全球产业竞争”、“产业创新与融合”、“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零售学”等专业课程,健全产业经济研究的知识结构;开设“经济社会政策”、“商品流通体制研究”、“流通产业政策”等中观政策课程,强化产业经济研究的中宏观视角;并重点打造“流通产业经济学”交叉学科课程,强化产业经济研究的理论综合运用能力。
(1)流通经济学
(2)产业经济学
(3)服务经济学
(4)外贸与国际产业专题
(5)经济社会政策
(6)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
(7)流通产业经济学
(8)产业创新与融合
(9)跨国经营与全球产业竞争
(10)商品流通体制研究
(11)流通产业政策
(12)零售学
产业经济学 李悦 博士生导师
一、基本资料
李悦,经济学家,天津市宝坻县人。1932年8月16日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本科学习,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先在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任教,后到北京大学任教,现任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北京市劳模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二、社会兼职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个人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高级顾问;现任中国生产力学会荣誉理事;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兼事。
三、讲授课程
工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列原著选读、组织行为学等。
四、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工业经济和产业经济学,其中主要有工业和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企业发展等内容。
五、科研项目与课题
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家成功之路——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案例分析》。
六、研究成果及获奖
主要著作:《产业经济研究》、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教程——《产业经济学》、《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第一版和第二版(获得朱镕基同志的好评、《工业经济》(经济学丛书)、《生产力经济学教程》、《企业家成功之路——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案例研究》等12本。
论文有近200篇,主要有《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获得胡耀邦同志的好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论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调整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与理论框架》、《正确处理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的关系》等
荣获一项全国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两项全国生产力优秀著作一等奖,四项全国生产力优秀论文奖;四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四项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产业经济学 卢东斌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产业经济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198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生,1991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留校至今。1996年被评为教授、带博士生和博士后。已培养18位经济学或管理学博士,两届博士后,指导222位硕士学位论文。曾在日本东海大学、新泻大学、崎玉大学,台湾逢甲大学,韩国高丽大学进行讲学、交流。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副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主要著作:
1.《产业组织论》
2.《商业企业管理》
3.《圆规哲学--企业经营环境学概略》
4.《中国产业组织分析》
5.《工业经济管理概论》
6.《股份制比较.探索.展望》
7.《国际商战与策略》
8.《国际企业比较经营学》
9.《中国公司法与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实务指南》
10.《最新企业管理实务指南》
11.《国际营销》
12.《专家学者论企业改革》
发表论文:
1. “中日产业集中的比较分析”
2.“对我国产权交易若干问题的探讨”
3.“判断企业资产流失与增值的标准”
4.“欧美企业的中国战略”
5.“药品回扣风的市场分析”
6.“股权结构及其转换”
7.“企业家与资产重组”
8.“推进企业兼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环境建设”
10.“企业兼并与产权转让”
11.“知识经济时代的成长之路”-论高新技术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
12.“研究竞争对手 增强国际竞争力”
13.“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4.“资本经营:中国资本浪潮中的亮丽风景线”
15.“面向21世纪的新课题-知识生产率”
16.“企业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距离与文化差异”
17.“跨国公司中国战略的新动向”
18.“关于黄金股的几个问题”
19.“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障碍及其对策”
20.“小康社会与协同发展”
2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
22.“ 国际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与协同发展”
2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24.“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研究”
25.“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26.“基于网络关系的公司治理”
27.“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
28.“我国大陆国有控股垄断性产业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维度实证研究”
社会兼职: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工业专家顾问;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
企业并购与重组
企业国际化经营
开设课程:
本科生:
管理学原理
硕士生:
企业并购与重组
企业国际化经营
博士生:
经济学、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联系方式:
(010)82572951、(010)82500579
产业经济学 陈淮 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信息
姓名:陈淮
职务: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
职称:研究员
二、教育背景
1. 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
2. 1987年3月至1989年3月在日本东海大学进修
3. 1992年2月至1993年4月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客座研究员
三、工作背景
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88年获硕士生导师资格
2. 1992年2月2004年4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3年获研究员职称
3. 现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四、研究领域
1. 工业化理论
2. 产业结构理论
3. 区域经济理论
4. 人口就业理论
5. 城市化理论等
五、社会兼职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2. 铁道部顾问
3. 北京市政府顾问
4. 信息产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六、荣誉与奖励
1.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
2. 国家发展奖一、二等奖(集体)
3. 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个人)
4. 辽宁省社会科学一等奖(个人)
七、资助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参与“UNDP”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国内外合作项目数十项。其中主要的课题:
1. 《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
2. 《重要基础产业的资产重组研究》;
3. 《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
4. 《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与房价问题研究》;
5. 《1999: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
6. 《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增长》;
7. 《中国国有投资公司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定位》;
8.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路》
9. 《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
八、讲授课程
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分析
2. 日本产业政策
3. 房地产经济学
4. 中国城市化战略
九、主要论著
1. 《工业化-中国面临的挑战》
2. 《日本产业政策研究》
3. 《对话“十五”-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再审视》
4. 《走过世纪之交:战略与政策研究》
5. 《热点随想》
6. 《大道至简-给EMBA讲经济学》
十、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邮编:100835
电话:58934490
电传:58933560
E-Mail:58934490@sohu.com, huaichen@mail.cin.gov.cn
产业经济学 谷克鉴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1960年3月生于湖北安陆,1982、1987年, 1994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度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高级研究学者;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12月由中南财经大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任贸易经济系主任。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6年起享受省级专项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1.对外贸易与国际产业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3.国际商务管理
开设课程:
本科生:
《WTO概论》
硕士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经济管理研究方法论》
MBA: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管理》
博士生:
《国际贸易前沿专题》
主要学术奖励:
1.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三等奖、1996年
2. “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7年
3.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一等奖,1999年度
4.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年
5.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 2001年
6. “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
7. “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4年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
美国《家庭与经济学杂志》编委
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贸易政策评审专家组成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著作:
1.《制度变迁与市场国际化》1995年
2.《中国的经济转型与贸易流动—基于制度和技术因素的理论考察和计量研究》 2006年
主要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 2000.3
应用于中国贸易政策内生化的模型综合 经济研究 2003.9
中国利用外资实践的功能评价与战略选择:基于经济与管理学视角的实证描述 财贸经济 2005.3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世界经济 2001.2
1990-98中国国民部门与外资部门出口波动差异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 2000.2
Gu, Kejian Impact of New Economy on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Time Spanning 1996-98 March,2000, Proceeding of NEDSI, USA
Gu, Kejian Outward Trade Diversion Evidence from China in Transitional Economy March,2003, Proceeding of NEDSI, USA
主持科研项目:
1. “中国开放进程中地区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增长核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1-03
2. 当代国际贸易若干前沿问题的综合研究和教学应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 2001.01-2005.12
3.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和贸易流向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2000
4.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TO (In the New WTO Negotiations) Im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Chin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anada, 2000-2001
5.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和贸易流向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01-2000.12
6. 新一轮全球化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06-2006.12
联系方式:
010-82500539
产业经济学 王亚星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1960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回族。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4年晋升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贸易系副主任
研究领域
1、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制度
2、对外经济贸易与产业发展
3、国际经济法
开设课程
硕士生:
1、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
2、国际商法
博士生:
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主要著作:
1、《国际贸易原理》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3、《国际市场》
4、《外贸体制改革方略》
5、《政府采购制度创新》
6、《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
发表论文:
1、《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法律框架》
2、《试论倾销与反倾销的关系》
3、《澄清“入世”认识上的几个误解》
4、《对国外频繁发动反倾销的策略分析》
5、《“入世”后该如何规范政府管理经济行为》
6、《入世后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壁垒》
7、《我国加入WTO的深层思考》
8、《关于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问题探讨》
9、《浅谈当前我国对外反倾销的应诉策略》
10、《抑制恶性出口竞争的制度化对策》
11、《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制化发展对策》
12、《油价暴涨催生能源新思路》
13、《美国337条款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威胁》
14、《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关系探析》
15、《国际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综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科研项目:
1、《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国际市场分工定位与制度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抑制恶性出口竞争制度化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现状、发展前景及政策支持研究》商务部
联系方式:
010-82500525
E-mail:wangyaxing@263.net
产业经济学 陈甬军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010-82509060 传真:010-82509169
Email:chenyj1108@ruc.edu.cn
通信地址:100872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教育背景:
1982年,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厦门大学贸易经济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年,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2年参加工作 ,1992年起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97年起任教授; 1998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正处长级); 1999年任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2001年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3年主持研究生院全面工作)。 2005年11月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
市场与流通理论、市场经济改革、市场与产业政策、市场与区域发展
教学内容:
市场分析与研究(本科课程)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研究生课程)
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中国转轨经济研究(博士生课程)
高级市场理论研究(博士生课程)
主要出版物:
著作:
《中国地区间市场封锁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通论》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选择》
《过渡市场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
《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中译本)
《市场通论》
代表性论文:
《社会主义流通是有计划的自由流通》
《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研究》
《过渡经济学的本质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性质》
《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走向与对策》
《反垄断与管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主持的科研项目:
已完成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十五”规划项目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国招标项目。
目前在研的项目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结合与完善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市场势力的测量及其福利损失的估计
获奖情况(省部级):
参编教材《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译著),2005年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过渡市场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专著),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改革道路选择》(专著),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社会主义市场通论》(专著),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地区间市场封锁问题研究》(专著), 1998年获中国高等学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社会兼职:
全国高等学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政治经济学评论》、《产业经济学评论》等十多家学术刊物编委。
对外交流:
200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访问研究半年。
2004年入选美国富布赖特基金项目,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在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访问研究一年。
1996年至2006年到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学术活动十余次。
产业经济学 蔡荣生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基本情况
姓名:蔡荣生 出生年月:1965年4月
籍贯:吉林省长春市 民族:汉 性别:男
工作经历
2003年4月~今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 处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教授
1992年10月~2003年4月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副处长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1987年8月~1989年6月 长春一汽集团 助理工程师
教育背景
1999年8月~2002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在职攻读博士
1989年8月~1992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 硕士
1982年8月~1987年7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 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产业政策、市场营销等
著作及发表文章
《电子商务及其标准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经济政策学》(经济日报出版社)
《国际贸易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
《论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浅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韩流”的经济学启示》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中的“次优”问题及其政策解析》
科研课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大型流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首都市场消费特征与趋势研究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聚区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教育部科研课题——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商务部课题——“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面临的形势和规划编制
获奖情况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
中国人民大学
2004.11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
中国人民大学
2004.11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等
北京市
2004.12
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个人
先进
北京市
2005.1
商务部200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
优秀
商务部
2005.2
北京市教育先进个人
先进
北京市教委
2006.10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