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安徽财经大学考研真题样题(含答案解析)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安徽财经大学考研真题样题(含答案解析)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安徽财经大学考研真题样题(含答案解析)

2026 年安徽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样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奥肯定理说明了( )
    A. 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B. 失业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D.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奥肯定理是宏观经济学中描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定理,其核心结论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 1 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将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 2 个百分点左右,这一规律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 通货膨胀是( )
    A. 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 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 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 通货膨胀的准确定义是指整体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涨。选项 B 仅关注货币与黄金的关系,忽略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特点;选项 C 混淆了 "商品价值量" 与 "商品价格总额" 的概念,货币发行量应与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而非价值量。只有选项 A 完整涵盖了 "普遍"" 持续 " 两个核心特征,符合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定义。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
    A.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 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无关
    答案:C
    解析: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基于英国数据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后经延伸形成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表明短期内政策制定者面临两难选择:若要降低失业率需容忍较高通胀,若要抑制通胀则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权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4. 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
    A. 失业率的下降
    B. 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C. 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 城市化速度加快
    答案:C
    解析: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能力的长期提升,通常以潜在 GDP 的增长为核心衡量标准。选项 A 失业率下降可能是短期经济复苏的表现,而非长期增长的标志;选项 B 技术应用是增长的手段而非标志;选项 D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伴随现象。只有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核心内涵。
  5. 根据哈罗德 - 多马模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时,经济将出现( )
    A. 均衡增长
    B. 累积性的扩张
    C. 累积性的收缩
    D. 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 哈罗德 - 多马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使厂商满意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是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当 Gw>G 时,意味着厂商的计划投资小于实际投资,产生非意愿存货积累,厂商将减少生产规模,导致产出和收入进一步下降,形成累积性的收缩过程,这一机制体现了该模型对经济增长不稳定性的分析。
  6. 下面哪一项经济活动可能引起正外部性( )
    A. 汽车排放尾气
    B. 在河流里倾倒工业废水
    C. 购买一台彩电
    D. 科学发明
    答案:D
    解析: 正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活动给他人带来额外收益而未获补偿的现象。选项 A 和 B 均属于负外部性,分别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选项 C 是纯粹的私人消费行为,不产生外部影响;科学发明则会产生广泛的知识溢出效应,其他主体可免费利用发明成果提升生产效率,符合正外部性的特征。
  7. 市场失灵是指( )
    A. 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稀缺资源
    B. 市场完全不好
    C. 收入分配不均
    D. 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配置不均
    答案:A
    解析: 市场失灵的核心定义是市场机制在配置稀缺资源时出现效率缺失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情形。选项 B 过于绝对,市场在多数领域仍能有效配置资源;选项 C 收入分配不均可能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非市场失灵的定义;选项 D 涉及的公私部门资源配置属于政府干预的范畴,并非市场失灵的本质内涵。
  8.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斜率越大(曲线越陡峭),意味着同样的价格变动幅度所对应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斜率越小(曲线越平缓),则价格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这一特性与利率效应、财富效应等总需求影响因素的强度直接相关。
  9.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失业率的准确计算口径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比,而非全部人口。劳动力人口是指处于劳动年龄且愿意参与劳动的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排除了非劳动年龄人口、退休人员及自愿不就业者等群体。混淆 "劳动力人口" 与 "全部人口" 的概念会导致对失业率的误判。
  10. 外部经济说明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外部经济又称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经济现象,对应的成本关系为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例如,企业的环保投入不仅自身受益,还改善了周边环境(社会收益),其私人投入(私人成本)高于社会实际承担的成本。而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是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的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总需求的构成包括( )
    A. 居民的消费
    B. 企业的投资
    C. 政府的支出
    D. 净出口
    E. 居民的收入
    答案:ABCD
    解析: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其经典构成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四个部分,即 AD=C+I+G+NX。选项 E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而非总需求的直接构成部分,因此排除。
  2. 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 )
    A. 劳动投入的增加
    B. 资本投入的增加
    C. 技术进步
    D. 制度创新
    E. 物价稳定
    答案:ABC
    解析: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技术是三大核心生产要素,其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源泉。选项 D 制度创新是促进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属于间接影响因素;选项 E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稳定的标志,与经济增长的源泉无直接关联。
  3.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罗德 - 多马模型的差别在于( )
    A. 假设生产函数不同
    B. 对技术进步的处理不同
    C. 对资本积累作用的认识不同
    D. 分析方法不同
    E. 政策主张不同
    答案:ACD
    解析: 两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①生产函数方面,新古典模型采用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哈罗德 - 多马模型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②资本积累作用方面,新古典模型认为资本积累影响人均产出但不影响长期增长率,哈罗德 - 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增长的核心;③分析方法方面,新古典模型采用均衡分析框架,哈罗德 - 多马模型侧重动态非均衡分析。两者均未系统纳入技术进步(外生增长理论共性),政策主张差异源于假设不同而非本质差别。
  4. 公共物品的特征包括( )
    A. 竞争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非排他性
    E. 可分割性
    答案:BD
    解析: 公共物品的两大核心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如路灯;非排他性指无法阻止他人免费享用,如国防。选项 A、C 是私人物品的特征,选项 E 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相悖,因此正确答案为 BD。
  5.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
    A. 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
    B. 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
    C. 资本存量的调整速度
    D. 工资粘性的程度
    E. 价格预期的调整速度
    答案:ABC
    解析: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价格变动对产出的影响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市场的供求特征和资本调整速度。劳动需求与供给曲线的斜率决定了工资对就业的敏感程度,资本存量的调整速度影响生产能力对价格信号的响应效率。选项 D、E 是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解释总供给曲线形状的核心因素,而非斜率本身的直接影响因素。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完全竞争企业在短期生产决策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答案解析: 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生产决策需围绕利润最大化目标解决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
    (1)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根据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原则确定最优产量,此时企业的收益增量与成本增量相等,无法通过调整产量进一步增加利润。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等于产品价格,因此决策规则可简化为 P=MC。
    (2)盈利状况的判断:在最优产量水平上,通过比较平均收益(AR)与平均总成本(AC)判断盈利情况。若 AR>AC 则企业盈利;若 AR=AC 则收支相抵(获得正常利润);若 AR<AC 则面临亏损。这里的正常利润已计入成本,属于隐性成本范畴。
    (3)停产与否的选择:当出现亏损时,需比较平均收益与平均可变成本(AVC)。若 AR>AVC,继续生产可覆盖可变成本并弥补部分固定成本,亏损小于停产;若 AR<AVC,停产可避免可变成本损失,亏损仅为固定成本;若 AR=AVC,则为停产临界点,两种选择结果一致。
  2. 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答案解析: 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的包络线,二者存在密切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
    (1)包络关系的形成:在长期中企业可调整所有生产要素,对于每个特定产量,总能找到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即对应的 SAC 曲线)使平均成本最低。将所有产量对应的最低平均成本点连接,便形成 LAC 曲线,因此 LAC 曲线始终与某条 SAC 曲线相切。
    (2)切点的位置特征:在 LAC 曲线下降阶段,切点位于 SAC 曲线最低点的左侧,表明此时扩大规模可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在 LAC 曲线上升阶段,切点位于 SAC 曲线最低点的右侧,表明规模扩大导致成本上升(规模不经济);在 LAC 曲线最低点,切点恰好是 SAC 曲线的最低点,此时达到最优规模。
    (3)核心区别:SAC 曲线反映短期固定规模下的平均成本,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支配;LAC 曲线反映长期可变规模下的平均成本,受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律支配。前者呈 U 型由要素边际报酬变化导致,后者呈 U 型由规模报酬变化导致。
  3. 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答案解析: 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主要表现及成因包括:
    (1)垄断:当市场存在垄断势力时,企业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导致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消费者剩余减少且社会总福利受损。成因包括自然垄断(如公用事业)、行政垄断(如特许经营)和技术垄断(如专利保护)等。
    (2)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未予补偿的影响。正外部性(如科学发明)导致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供给不足;负外部性(如污染排放)导致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过度供给。成因在于缺乏对外部影响的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
    (3)公共物品: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物品存在 "搭便车" 问题,私人部门缺乏供给激励,导致供给量远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典型例子包括国防、公共卫生等,需政府干预提供。
    (4)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逆向选择(如保险市场的高风险客户集中)和道德风险(如投保后的风险行为增加)会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成因在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差异和机会主义行为。

四、论述题(20 分)

结合 AD-AS 模型,分析房价大幅下跌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及不同情境下的政策选择。
答案解析: 房价作为资产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幅下跌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等渠道影响总需求,结合 AD-AS 模型可分阶段分析如下:
  1. 短期经济影响:
    初始状态下,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点 A(AD 与 LRAS、SRAS 的交点),产出为潜在产出 Y*,通胀率为目标水平 π*。房价大幅下跌通过两个渠道抑制总需求:①财富效应,家庭房产价值缩水导致消费支出减少;②投资效应,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恶化导致投资下降。总需求曲线由 AD 左移至 AD',与 SRAS 交于新的短期均衡点 B。此时经济出现收缩性缺口(Y*-Y'),产出降至 Y',通胀率从 π* 下降至 π',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与物价下行压力并存。
  2. 不同情境下的政策选择:
    (1)情境一:初始通胀率处于央行目标水平(π=π*)
    此时房价下跌导致的需求萎缩会使经济偏离均衡状态,若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调整过程缓慢且可能引发失业上升。最适宜的政策是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财政政策)或降低利率(货币政策)推动 AD' 曲线右移回至 AD,使经济从 B 点回归 A 点,在恢复潜在产出的同时维持目标通胀率。这一政策选择的核心是通过需求管理弥补收缩性缺口,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2)情境二:初始通胀率高于央行目标水平(π>π*)
若经济初始处于高通胀状态,房价下跌带来的需求收缩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导致产出下降,另一方面缓解通胀压力。此时最优政策选择为 "政策观望 + 市场自发调节":短期不急于出台扩张性政策,利用房价下跌的通缩效应抑制通胀,同时市场自身的工资和价格调整机制会使 SRAS 曲线右移至 SRAS',与 AD' 交于新的长期均衡点 C。此时产出恢复至 Y*,通胀率降至 π''(低于初始水平但可能接近目标),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复苏。若通胀下降过快,可适度实施温和扩张政策,使 AD' 小幅右移,在缩短调整时间的同时避免通缩风险。
  1. 政策选择的核心逻辑:
    两种情境的政策差异源于初始通胀水平的不同约束。当通胀达标时,政策重点是稳定产出;当通胀过高时,政策可借助外部冲击实现 "无痛降通胀"。但需注意,扩张性政策需把握力度,过度刺激可能引发后续通胀反弹;而完全依赖市场调节则可能面临短期失业激增的风险,因此政策选择需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均衡。

真题备考说明

安徽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始终围绕学科核心知识点命题,涵盖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成本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增长、通胀、政策分析等重点内容。为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不仅提供准确答案,更注重解题思路梳理与考点延伸拓展,助力考生掌握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如需获取更多考研及考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汇聚各类学科真题资料,为升学备考提供专业支持。建议考生结合历年真题详解系统复习,通过模拟训练提升答题规范性与时间把控能力,为考研复试奠定坚实基础。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