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安徽大学比较文学考研真题样题(含答案解析)
一、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异同
答案解析:
一、相同点
- 均属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范畴,核心目标是探索不同文学体系间的关联,打破单一文学研究的地域局限,关注文学交流中的互动关系。
- 都以 “文学文本” 为研究基础,需结合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展开分析,避免脱离文本的抽象理论探讨,注重实证性与文本关联性。
二、不同点
维度 |
影响研究 |
接受研究 |
理论基础 |
法国学派实证主义,强调 “事实联系” |
阐释学、接受美学,侧重 “读者主体性” |
研究核心 |
聚焦 “发送者→传播路径→接收者” 的单向影响链条,如 A 作家对 B 作家的具体影响(作品借鉴、创作手法模仿) |
关注 “文本→读者→接受效果” 的双向互动,重点分析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重构与接受差异 |
研究方法 |
以文献考证为核心,通过书信、日记、评论等史料佐证影响事实,注重 “可考性” |
以文本阐释为核心,结合读者背景(时代、文化、个体经历)分析接受过程,允许 “阐释多样性” |
研究范围 |
多局限于有明确史料支撑的跨文化文学交流,如欧洲作家间的影响、中日古典文学交流 |
可覆盖无直接事实联系的文学接受,如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同一文本的差异化理解 |
2. 原型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答案解析:
一、核心意义
- 突破文本微观分析局限:将单个文学文本纳入 “人类集体文化语境” 中解读,揭示文本背后共通的文化原型(如 “英雄之旅”“救赎主题”),丰富文学研究的宏观视角。
- 建立跨时空文学关联:通过挖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原型(如中国 “夸父追日” 与希腊 “伊卡洛斯” 的 “超越极限” 原型),实现文学作品的跨时空对话,凸显文学的普遍性价值。
- 推动文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借鉴人类学、神话学、心理学(如荣格 “集体无意识” 理论)的研究成果,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维度,促进学科交叉。
二、主要局限
- 过度强调 “原型普遍性”,忽视文本个性:将复杂文学作品简单套入预设原型框架,可能削弱文本的独特艺术价值与时代内涵,如将《红楼梦》仅解读为 “家族兴衰” 原型,忽略其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 原型界定模糊,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者对 “原型” 的定义与分类存在差异(如弗莱的 “神话原型” 与荣格的 “心理原型”),导致研究结论难以形成共识,易陷入主观阐释误区。
- 实证支撑不足:原型多源于人类早期神话与集体无意识,难以通过具体史料考证,研究过程中易出现 “过度解读”,如强行关联无实质联系的文本与原型。
3. 概述当代形象学的特点
答案解析:
当代形象学(20 世纪 70 年代后)以 “跨文化形象建构与解读” 为核心,相比传统形象研究,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 研究视角从 “单向描述” 转向 “双向互动”:不再单纯罗列 A 文化对 B 文化的形象塑造(如 “西方文学中的东方形象”),而是分析 “形象建构的双向影响”,如东方文化对西方形象的反向塑造,以及双方在互动中的形象重构。
- 研究核心从 “形象真实性” 转向 “形象建构机制”:弱化 “形象是否符合现实” 的判断,重点探讨 “形象如何被建构”,如分析媒体、政治、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如殖民时期西方文学中 “野蛮东方” 形象的政治动因)。
- 研究方法融合多学科理论:借鉴后殖民理论(萨义德 “东方主义”)、文化研究、符号学等理论,从 “权力关系”“话语建构”“符号解码” 等角度解读形象,如用后殖民理论分析文学中 “殖民他者” 形象的权力隐喻。
- 研究范围拓展至 “微观日常形象”:突破传统 “宏大国家 / 民族形象” 的研究范畴,关注文学中 “日常异国形象”(如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的描写),通过微观形象折射深层文化观念差异,如通过文学中 “中国茶” 的形象,解读中西方对 “生活方式” 的不同认知。
4. 宗教对文学有哪些影响?
答案解析: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组成部分,从内容、形式、思想等多维度影响文学发展,具体表现为:
- 为文学提供丰富素材与原型:宗教经典(如《圣经》《古兰经》《佛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例如,弥尔顿《失乐园》取材于《圣经》“亚当夏娃堕落” 故事,泰戈尔《吉檀迦利》融入印度教 “梵我合一” 的神话原型。
- 塑造文学的思想主题与价值取向:宗教的核心观念(如救赎、轮回、善恶、超越)深刻影响文学主题。如基督教 “救赎” 思想催生了托尔斯泰《复活》中 “精神忏悔与重生” 的主题;佛教 “轮回转世” 观念影响了《红楼梦》中 “因果报应” 的情节设计。
- 影响文学的叙事结构与艺术形式:部分文学作品借鉴宗教文本的叙事模式,如中世纪欧洲 “宗教剧” 模仿《圣经》的 “救赎叙事” 结构;佛教 “偈颂体” 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哲理表达(如王维山水诗中的 “禅意” 句式)。
- 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宗教的传播路径往往伴随文学交流,如佛教东传推动了中国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的兴起(如《搜神记》中的佛教故事元素);基督教传教活动促进了西方文学在亚非拉地区的传播,同时也催生了 “本土化宗教文学”(如非洲 “基督教黑人文学”)。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90 分)
1.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各有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学派的观点?
答案解析:
一、两大学派主要观点
(一)法国学派(20 世纪 20-50 年代,代表人物:梵・第根、基亚)
- 核心定位:将比较文学定义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研究 “有事实联系” 的跨文化文学交流。
- 研究范围:聚焦 “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 的具体影响链条,如作家间的直接交往、作品的翻译传播、文学思潮的跨国扩散,拒绝研究无实证联系的 “平行比较”。
- 研究方法:以 “文献考证” 为核心,通过书信、日记、书评、翻译版本等史料,实证文学影响的具体事实,注重研究的 “客观性” 与 “科学性”。
- 学科目标:梳理不同文学间的 “实际关联”,构建清晰的国际文学交流史,服务于 “文学关系史” 的梳理与考证。
(二)美国学派(20 世纪 50 年代后,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 核心定位:将比较文学定义为 “跨越国界与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突破 “事实联系” 的局限。
- 研究范围:
- 主张 “平行研究”:对无直接影响但有相似之处的文学作品、作家、思潮进行比较(如屈原与但丁的 “悲剧精神” 比较);
- 主张 “跨学科研究”:将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学科结合研究(如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
- 研究方法:以 “文本阐释”“美学分析” 为核心,注重挖掘文学的 “普遍性规律” 与 “美学价值”,允许一定的主观阐释,强调研究的 “创造性” 与 “开放性”。
- 学科目标:探索文学的共通美学原则与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推动文学研究的 “全球化视野” 与 “学科融合”。
二、对两大学派观点的评价
(一)法国学派的价值与局限
- 价值:
- 为比较文学奠定 “实证基础”,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厘清了大量模糊的国际文学关系(如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传播路径),避免比较文学陷入 “主观臆断”;
- 明确了比较文学的 “跨文化属性”,将其从 “国别文学研究” 中独立出来,确立了学科早期的核心研究范畴。
- 局限:
- 研究范围过窄:“事实联系” 的限制排除了无实证但有深度的平行比较(如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差异),导致学科发展受限;
- 忽视文学的 “美学价值”:过度强调 “史料考证”,弱化对文本艺术特色、审美内涵的分析,使比较文学沦为 “文学关系史料汇编”。
(二)美国学派的价值与局限
- 价值:
- 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平行研究” 打破了 “事实联系” 的束缚,使中西文学、古今文学的跨时空比较成为可能;“跨学科研究” 则丰富了学科理论维度,推动比较文学与其他人文社科的融合;
- 回归文学的 “美学本质”:强调文本阐释与审美分析,使比较文学重新聚焦 “文学性”,避免学科沦为 “文化史研究” 的附庸。
- 局限:
- 存在 “泛比较” 风险:缺乏实证约束的平行研究,易出现 “牵强比较”(如强行关联无本质相似性的文本),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
- 跨学科边界模糊:过度强调 “跨学科”,可能使比较文学失去自身核心(文学研究),陷入 “学科身份危机”(如混淆文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三)综合评价
两大学派并非 “对立关系”,而是比较文学发展的 “互补阶段”:法国学派奠定了学科的 “实证根基”,美国学派拓展了学科的 “理论视野”。当代比较文学研究应兼顾两者优势 —— 以 “实证” 为基础(避免泛比较),以 “美学与跨文化” 为核心(避免局限于史料),在 “事实联系” 与 “平行阐释” 的平衡中,推动学科向更开放、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2. 试从自然观、伦理观、思想认识方法及历史观上谈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解析:
中西文化因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路径不同,在核心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与成因如下:
一、自然观:“天人合一” 与 “天人对立”
(一)差异表现
- 中国文化:主张 “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 “有机整体”,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儒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将自然与道德修养结合,道家 “道法自然” 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干预。
- 西方文化:主张 “天人对立”,认为人与自然是 “主体与客体” 的关系,强调人应通过理性认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实现自身目的。如古希腊哲学将自然视为 “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探索自然规律),文艺复兴后 “人类中心主义” 兴起,推动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开发。
(二)形成原因
- 中国: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为主,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气候、水土),需顺应自然节律(如二十四节气),长期农耕经验使中国人形成 “依赖自然、敬畏自然” 的观念;
- 西方:古希腊海洋文明与地中海商业文明为主,航海与商业活动需应对自然风险(风暴、海洋环境),需通过技术、理性改造自然以保障生存,形成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的观念。
二、伦理观:“集体本位” 与 “个体本位”
(一)差异表现
- 中国文化:以 “集体本位” 为核心,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家族、国家),伦理规范围绕 “血缘关系” 展开(如儒家 “三纲五常”,以 “孝” 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延伸至 “忠” 的国家伦理),注重 “人际关系和谐”,个人价值通过 “对集体的贡献” 实现。
- 西方文化:以 “个体本位” 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伦理规范围绕 “个体平等” 展开(如古希腊 “城邦公民平等”,近代 “天赋人权” 思想),注重 “个人自主选择”,个人价值通过 “个体成就与自我实现” 体现。
(二)形成原因
- 中国:长期封建宗法社会结构,以 “家族” 为社会基本单位,农业生产需家族协作(如灌溉、耕作),集体利益直接关系个体生存,形成 “集体优先” 的伦理观;
- 西方:古希腊城邦制下 “公民个体独立”,中世纪后 “市民阶层兴起”,商业活动强调 “个体契约精神”,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 “个人权利” 思想普及,形成 “个体优先” 的伦理观。
三、思想认识方法:“直觉整体” 与 “理性分析”
(一)差异表现
- 中国文化:侧重 “直觉整体” 思维,通过 “体悟、直觉” 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不注重逻辑拆解,如中医 “整体辨证施治”(从全身气血、经络关系诊断病情),中国哲学 “道” 的概念(不可言说,需直觉体悟)。
- 西方文化:侧重 “理性分析” 思维,通过 “逻辑推理、分类拆解” 认识事物,注重 “因果关系” 与 “局部细节”,如西方医学 “解剖学”(拆解人体器官研究功能),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通过逻辑论证探索事物本质)。
(二)形成原因
- 中国:农耕文明关注 “自然整体关联”(如季节、水土对农业的综合影响),无需对事物进行精细拆解;儒家 “中庸” 思想强调 “平衡整体”,反对极端分析,强化了整体思维;
- 西方:古希腊哲学重视 “逻辑论证”(如苏格拉底 “辩证法”、亚里士多德 “形式逻辑”),近代科学革命(如牛顿力学)推动 “分析还原法” 普及,形成理性分析思维。
四、历史观:“循环史观” 与 “线性进步史观”
(一)差异表现
- 中国文化:以 “循环史观” 为主,认为历史在 “治乱交替、王朝循环” 中发展,如儒家 “五德终始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对应王朝更替),道家 “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致会回归本源),缺乏 “历史单向进步” 的观念。
- 西方文化:以 “线性进步史观” 为主,认为历史是 “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 的单向进步过程,如基督教 “救赎史观”(从 “原罪” 到 “末日审判” 的线性时间),近代 “启蒙运动” 主张 “理性推动历史进步”,现代 “现代化理论” 强调历史向 “工业文明、民主政治” 迈进。
(二)形成原因
- 中国:长期封建王朝更替模式(如秦、汉、唐、宋的兴衰循环),社会结构长期稳定(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未发生根本变革),使人们认为历史是 “循环重复”;
- 西方:历史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古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中世纪封建制→近代资本主义),每次变革都伴随生产力、文化的显著提升(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使人们形成 “历史单向进步” 的认知。
3. 典型与意境之比较
答案解析:
“典型” 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 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二者分别代表中西文学的审美追求,既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具体比较如下:
一、核心内涵差异
(一)典型:“以个性显共性” 的人物形象
- 定义:典型是 “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蕴含普遍社会意义” 的人物形象,强调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西方文学理论中又称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 内涵特点:
- 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独特的性格、行为、心理(如哈姆雷特的 “犹豫与沉思”、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
- 共性深刻:人物形象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矛盾、阶级特征或人类普遍困境(如哈姆雷特反映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的困惑”,阿 Q 反映近代中国国民的 “精神麻木”);
- 依赖 “典型环境”:人物性格的形成与所处环境(社会、时代、生活场景)紧密关联,环境塑造人物,人物也反映环境(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 “敏感多愁”,与 “封建家族衰落” 的环境密不可分)。
(二)意境:“情景交融” 的审美空间
- 定义:意境是 “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形成的,能引发读者无限联想的审美空间”,强调 “情与景的统一”“实与虚的统一”,是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的核心审美追求。
- 内涵特点:
- 情景交融:将作者情感融入景物描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 “空山秋雨” 之景,融 “闲适淡泊” 之情);
- 虚实相生:“实” 指具体景物描写,“虚” 指景物引发的情感、联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是 “实”,“断肠人在天涯” 的思乡之情与孤独感是 “虚”);
- 韵味无穷:意境不直接表达情感或哲理,而是通过 “意象组合” 引发读者自主联想,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 “浮云”“落日” 意象,让读者体会离别之愁)。
二、审美追求差异
- 典型:以 “再现现实” 为核心,追求 “社会认识价值”。通过典型人物,读者可认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甚至把握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具有 “现实主义” 的审美倾向(如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中的典型人物,被称为 “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 意境:以 “表现情感” 为核心,追求 “审美体验价值”。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读者获得 “物我两忘” 的审美感受,注重 “抒情性” 与 “哲理性” 的结合(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中既有归隐之情,也有 “人与自然和谐” 的哲理)。
三、艺术表现方法差异
- 典型:依赖 “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环境烘托”。通过具体的行为、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人物个性(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 “眼神的变化” 反映其内心挣扎),通过环境描写(如 “巴黎的繁华与阴暗”)凸显人物的社会背景。
- 意境:依赖 “意象组合”“含蓄表达”“留白手法”。通过选取具有情感象征意义的意象(如 “月” 象征思乡、“柳” 象征离别),组合成画面;不直接抒情,而是 “借景抒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 “草木深” 的荒凉之景,含蓄表达亡国之痛);通过 “留白”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未写 “离别不舍”,但读者可通过 “孤帆远去” 的画面体会情感)。
四、相通之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尽管典型与意境分属中西文学理论,但二者本质上都追求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典型的 “个性” 是具体人物特征,“共性” 是社会意义与人类困境;
- 意境的 “个性” 是具体情景(如 “空山秋雨”“枯藤老树”),“共性” 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如闲适、孤独、思乡)。
两者都通过 “具体可感的形象”,传递超越个体的普遍意义,实现 “以小见大” 的审美效果,这是中西文学审美追求的共通本质。
真题备考说明
安徽大学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始终围绕 “中西文学对比”“比较文学核心理论”“跨文化文学关系” 三大核心模块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跨文化分析能力。为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不仅提供精准的答案框架,还包含 “考点延伸”“答题技巧”“易错点提醒” 等内容,助力考生把握命题规律、提升答题深度。
如需获取更多比较文学考研及考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所高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年真题及解析,为考生提供权威、全面的备考资料支持。建议考生结合历年真题详解,系统梳理比较文学理论体系,通过 “理论 + 案例” 的答题模式(如用具体文学作品佐证理论观点),提升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