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安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样题
(考生请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考题纸上的无效)
一、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任选 8 个作答,8×5=40 分)
-
文学与文学研究
答案解析: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核心是审美性与情感性,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研究则是对文学现象的系统性探究,涵盖作品分析、作家研究、文学史梳理、文学理论建构等维度,旨在揭示文学的本质、规律与价值,二者是 “实践” 与 “理论反思” 的关系。
-
文学语言与文学话语
答案解析: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凝练性、情感性等特征(如杜甫 “感时花溅泪” 的拟人化表达),是构成文学文本的基础材料。文学话语则是更广义的概念,指文学活动中围绕文本形成的交流系统,包括作家的创作话语、读者的接受话语、批评家的阐释话语等,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与互动性。
-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
答案解析:文学意象是文本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如 “柳” 象征离别),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元,可分为情景意象、象征意象等。文学意境是意象组合形成的整体艺术氛围,具有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的特点(如王维《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营造的清幽意境),更侧重整体审美效果与深层意蕴。
-
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答案解析:文学传播是文学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流通过程,涉及传播媒介(如书籍、网络)、传播渠道(出版社、文学平台)等,影响作品的受众范围与影响力。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与反馈,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读者的知识背景、审美经验会影响接受效果,如不同读者对《红楼梦》的解读差异。
-
叙事话语
答案解析:叙事话语是叙事作品中用于讲述故事的语言系统,包括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 “我”、第三人称 “他”)、叙事时间(如倒叙、插叙)、叙事声音(叙述者与人物的声音关系)等要素。它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如《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有限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与批判性。
-
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学
答案解析:通俗文学侧重 “通俗性”,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主要目的,题材多为武侠、言情、侦探(如金庸武侠小说),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紧凑。大众文学是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学类型,涵盖通俗文学,更强调产业化与规模化(如网络爽文),二者都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但大众文学的商业属性更突出。
-
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答案解析: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形成的文化特征(如江南的水乡文化、西北的边塞文化)。地域风格是地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表现为题材、语言、审美取向的差异,如沈从文笔下湘西的诗意与淳朴,赵树理作品中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
“世界文学” 的标志
答案解析:“世界文学” 由歌德提出,核心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互鉴与共同价值的体现,其标志包括:一是优秀文学作品突破民族界限,获得全球受众(如《堂吉诃德》《红楼梦》的国际传播);二是文学创作吸收跨民族文化元素(如鲁迅作品对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借鉴);三是形成全球性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体系,推动文学价值的普遍认同。
-
阐释的循环
答案解析:阐释的循环是文学阐释中的重要现象,指理解文本需从局部细节入手,但局部的理解又依赖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把握,呈现 “整体 - 局部 - 整体” 的循环过程。例如解读《诗经》某一句,需结合全诗主题;而把握全诗主题,又需分析每一句的具体含义,其意义在于避免片面解读,推动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二)论述题(任选 4 题作答,4×15=60 分)
- 刘熙载说 “文,心学也。” 你如何看待?
答案解析:
“文,心学也” 强调文学与作者内心世界的紧密关联,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 文学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文学创作源于作者的情感、思想与人生体验,如屈原《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其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的直接表达;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折射出他归隐后的淡泊心境。
- 文学需展现 “真心” 与 “个性”:刘熙载的观点反对无病呻吟与形式主义,主张文学应传递真实的心灵感受。如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源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密不可分,“真心” 是文学打动读者的核心。
- 文学对读者心灵的影响:文学不仅是作者的 “心学”,也是读者的 “心学”。优秀作品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反思,如鲁迅《阿 Q 正传》通过阿 Q 的形象,让读者反思国民性,实现心灵层面的启迪。
综上,“文,心学也” 揭示了文学的情感本质与人文价值,强调 “以心为文” 是文学创作与接受的核心逻辑。
- 以一部古典喜剧为例,谈谈喜剧的艺术特点。
答案解析:
以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例,古典喜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点:
- 以 “丑” 衬 “美”,讽刺社会现实:剧中周舍贪图美色、欺骗妓女宋引章,是 “丑” 的代表;赵盼儿机智勇敢、救助同伴,是 “美” 的化身。通过周舍的虚伪与狼狈(如被赵盼儿设计休妻),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与流氓阶层的卑劣,实现 “寓讽于乐”。
- 情节的巧合性与夸张性:喜剧常通过巧合推动情节,增强趣味性。如赵盼儿恰好得知宋引章被周舍虐待,又恰好能以 “风月手段” 接近周舍;周舍的贪婪与愚蠢被夸张化(如轻易相信赵盼儿的谎言),让情节充满戏剧张力,引发观众发笑。
- 结局的圆满性与情感的愉悦性:古典喜剧多以 “大团圆” 结局,如《救风尘》中宋引章成功脱离苦海,周舍受到惩罚,正义得以伸张。这种结局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如善恶有报),带来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 罗曼・英加登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案解析:
罗曼・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各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 语音层:作品的语音与音响形式,包括字词的发音、节奏、韵律等,是作品的物质基础。如杜甫诗歌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精准的语音组合形成韵律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 意义单元层:由语音层承载的语义系统,包括字词的意义、句子的逻辑关系、段落的主题等,是作品传达信息的核心。如《论语》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简洁的句子传递儒家伦理思想,是意义单元层的体现。
- 再现的客体层:作品中通过语言再现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作者构建的虚拟世界。如《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 的情节、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再现的客体,让读者产生 “身临其境” 的感受。
- 形而上品质层:作品中蕴含的超越具体情节的精神价值,如崇高、悲剧性、幽默感等,是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如《红楼梦》通过贾府的兴衰,传递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体现形而上品质。
这四个层次从 “物质形式” 到 “精神内涵” 逐步递进,共同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 试述 “诗无达诂” 的根源。
答案解析:
“诗无达诂” 指诗歌没有唯一确定的解读,其根源主要有三点:
-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义性:诗歌常使用比喻、象征、隐喻等手法,语言具有模糊性。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解读为爱情的忠贞,也可引申为对理想的执着,语言的多义性导致解读的多样性。
- 作者与读者的差异:作者创作时的语境(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读者的接受语境(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存在差异。如汉代读者解读《诗经》多侧重 “美刺” 功能,现代读者则更关注其文学性与情感表达,语境差异导致解读方向不同。
- 文学接受的主体性: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并非被动 “复制” 作者意图,而是主动参与意义建构。如不同读者对《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 “悲”,可能因自身经历联想到思乡、衰老或家国之痛,主体性让解读具有个性化特征。
“诗无达诂” 并非否定解读的合理性,而是承认文学意义的丰富性,推动对诗歌的多角度、深层次理解。
- 从孔子的 “兴观群怨”,说说文学功能的多样性。
答案解析:
孔子提出的 “兴观群怨”,全面概括了文学的四大功能,体现其多样性:
- “兴”:审美启蒙功能:“兴” 指文学通过形象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实现心灵的启蒙。如《诗经・关雎》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起兴,引发读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 “观”:认知反映功能:“观” 指文学可帮助读者观察社会现实、了解民情风俗。如《诗经・国风》中的《硕鼠》反映当时的阶级压迫,《七月》展现农夫的生活状况,读者可通过这些诗歌认知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
- “群”:社交凝聚功能:“群” 指文学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群体凝聚力。如古代文人通过唱和诗歌增进友谊,现代读者通过文学讨论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文学成为连接个体的精神纽带。
- “怨”:批判干预功能:“怨” 指文学可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实现对现实的批判。如屈原《离骚》控诉奸佞当道,杜甫《三吏》《三别》批判战乱对百姓的摧残,文学成为传递民声、推动社会反思的工具。
“兴观群怨” 表明文学兼具审美、认知、社交、批判等多重功能,是古代文学功能理论的核心。
(三)评论写作(任选一题作答,共 50 分)
- 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写一篇评论文章(600 字以内)
示例:《夜游中的旷达: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仅 84 字,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的月夜图,更藏着他贬谪后的旷达心境。
文章开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叙事平淡却暗含情绪转折 ——“解衣欲睡” 是白日的疲惫,“月色入户” 是意外的惊喜,“欣然起行” 则是文人对美的本能追寻,寥寥数语,人物的闲适与敏感跃然纸上。
接着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 字见出孤独,“寻” 字显出品友之切。而 “怀民亦未寝” 一句,无需多言,知己间的默契与深夜相伴的温暖尽在其中,为清冷的月夜添了一丝人情暖意。
最妙的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 “积水空明” 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以 “藻荇交横” 喻竹柏影,将静态的影子写得灵动如水中植物,虚实相生,画面清新淡雅,无一字写 “月”,却处处是月。
结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闲人” 二字,既是自嘲贬谪后的清闲,也是自赏远离官场纷扰的超脱 —— 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唯有 “闲人” 能停下脚步欣赏这份宁静。苏轼以小见大,将个人的失意化为对生活之美的体悟,让这篇短文超越了记游本身,成为他旷达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 阅读陈敬容《假如你走来》,写一篇评论文章(800 字以内)
示例:《温柔的期待:陈敬容〈假如你走来〉的情感表达》
陈敬容的《假如你走来》是一首充满温柔期待的抒情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与迎接的喜悦,融入日常场景的描摹中,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
诗的开篇 “假如你走来,从我们往日的忧伤”,以 “假如” 奠定假设的语境,“往日的忧伤” 则暗示两人曾共历困境,为 “走来” 的重逢埋下情感伏笔 —— 重逢不是偶然,而是对过往羁绊的延续。接着 “从遥远的、模糊的记忆里走来”,“遥远”“模糊” 写出时间的距离,却更凸显思念的绵长,仿佛对方的身影虽隔时空,却始终萦绕在诗人心中。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用一系列日常场景展现 “迎接” 的准备:“我将对你说一些温柔的话”“我将给你我的书”“我将给你一瓣刚从园里摘下的花”。“温柔的话” 是情感的倾诉,“书” 是精神的共鸣,“花” 是生活的诗意,这些细碎的事物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最贴近生活本真,让期待变得具体可感 —— 不是轰轰烈烈的迎接,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更动人的是诗人对 “变化” 的包容:“假如你走来,带着深的叹息”“假如你走来,带着浅的微笑”。无论对方是忧伤还是喜悦,诗人都以接纳的姿态迎接,“叹息” 会被温柔化解,“微笑” 会被共同分享,这种不设条件的期待,展现了情感的纯粹与深厚。
结尾 “我将怎样地告诉你呢?我将说:‘好久不见,你还好吗?’”,以最朴素的问候收尾,却胜过千言万语。没有夸张的抒情,只有日常的关切,让整首诗的情感落到实处。陈敬容用平淡的语言、日常的意象,将抽象的 “期待” 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与动作,让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 不是热烈的告白,而是 “好久不见” 里藏着的深深牵挂。
二、古代文学题(每题 25 分,共 150 分)
- 举例说明《诗经》中 “比”“兴” 的表达方式,再论述其在屈原《离骚》中的发展。
答案解析:
一、《诗经》中的 “比”“兴”
-
“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诗经》中 “比” 的运用直接明了,多为简单比喻。如《魏风・硕鼠》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喻贪婪的统治者,将剥削者的丑恶形象与 “硕鼠” 绑定,直白批判;《卫风・硕人》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喻庄姜的美貌,用具体事物形容抽象的 “美”,生动形象。
-
“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 多以自然景物开篇,引发下文情感或叙事,常与下文形成隐约的关联。如《周南・关雎》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起兴,用雎鸠的和鸣引发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向往,景物与情感和谐统一;《秦风・蒹葭》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兴,用萧瑟的秋景引出对 “伊人” 的追寻,营造迷茫的意境。
二、《离骚》对 “比”“兴” 的发展
屈原在《离骚》中继承了《诗经》的 “比”“兴”,但突破了其简单性,形成 “香草美人” 的象征体系,让 “比”“兴” 更复杂、更富内涵:
-
“比” 的深化:从简单比喻到系统象征
《离骚》中 “比” 不再是单一比喻,而是将 “香草”“美人”“恶草”“丑怪” 等意象系统化,分别象征不同的事物。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 “江离”“芷”“兰” 等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 “众女” 喻奸佞小人,“蛾眉” 喻诗人的才华,形成 “正面意象 - 诗人 / 贤臣”“负面意象 - 小人 / 奸佞” 的对应关系,让批判与自喻更具系统性。
-
“兴” 的扩展:情景交融与情感深化
《离骚》的 “兴” 不再局限于开篇起兴,而是融入全诗的情感与叙事,形成 “景 - 情 - 理” 的融合。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 “木兰”“秋菊” 等香草起兴,既引出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又将情感融入景物,让 “坚守理想” 的主题更具感染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 “漫漫长路” 起兴,既象征追求理想的艰难,又传递出执着的精神,让 “兴” 与情感、哲理深度结合。
综上,《诗经》的 “比”“兴” 是基础的修辞手段,而《离骚》将其升华为系统的象征体系,为后世文学的意象运用奠定了基础。
- 结合以下材料,以建安文人作品为例,说说建安文风的变化。
材料:
①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② 刘勰《文心雕龙》:“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答案解析:
结合材料与建安文人作品,建安文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内容情感” 与 “艺术形式” 两方面,核心是从 “质木无文” 到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的转变:
一、内容情感:从 “言志” 到 “慷慨任气”,题材更丰富
建安之前的文人诗(如《古诗十九首》)多侧重个人愁绪(如思乡、怀人),建安文风则突破这一局限,融入时代情怀与个人抱负,呈现 “慷慨悲凉” 的特点:
- 述志咏怀,彰显理想: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将个人对生命的感慨与统一天下的抱负结合,情感慷慨激昂,体现 “任气” 的文风。
- 叙宴述恩,贴近生活:如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描绘文人宴饮的场景,“怜风月,狎池苑”,题材贴近文人生活,突破了此前诗歌的局限;同时 “述恩荣”(如感谢曹操的赏识),情感真挚,不矫饰。
- 反映现实,饱含悲悯: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直面汉末战乱的现实,情感悲凉,体现建安文人 “忧世伤时” 的情怀,与材料中 “造怀指事” 的特点一致。
二、艺术形式:从 “质朴” 到 “文质兼备”,技巧更成熟
建安文风突破了汉诗 “质木无文” 的局限,在语言、体裁、表现手法上更具艺术性,实现 “以文被质”(用文采修饰内容):
- 五言腾踊,体裁成熟:如材料所述 “五言腾踊”,建安文人将五言诗推向成熟。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曹植《洛神赋》则在辞赋体中融入五言句式,拓展了诗歌体裁;同时,五言诗的句式更灵活,能更好地承载复杂情感,如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五言句式展现松树的坚韧,语言凝练却情感饱满。
- 驱辞逐貌,注重形象:建安文人 “不求纤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注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形象。如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用 “惊鸿”“游龙” 喻洛神的姿态,形象鲜明,文采斐然,既保留了 “质”(对洛神的赞美),又以 “文”(华丽的辞藻)修饰,实现 “文质兼备”。
- 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曹操的诗刚健雄浑(如《观沧海》),曹植的诗辞采华茂(如《名都篇》),王粲的诗悲凉沉郁(如《登楼赋》),建安文人 “纵辔以骋节”“望路而争驱”,打破了此前诗歌风格的单一性,展现出 “磊落以使才” 的个性色彩。
综上,建安文风的变化是文学从 “实用” 向 “审美” 的重要转折,为后世文人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李白、李贺、李商隐被称为 “三李”,简述李白和李贺、李贺与李商隐的异同。
答案解析:
“三李” 均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著称,但因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不同,风格又各有差异,具体异同如下:
一、李白与李贺的异同
(一)相同点:浪漫主义的共同追求
- 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以夸张手法写蜀道之险;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 “黑云压城” 的奇特想象渲染战争的紧张氛围,二者都突破现实逻辑,展现浪漫主义的张力。
- 情感强烈,个性鲜明:李白的诗充满豪放不羁的情感(如《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贺的诗则饱含悲愤与孤高(如《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均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个人个性。
(二)不同点:风格与内涵的差异
维度 |
李白 |
李贺 |
风格基调 |
豪放飘逸,充满自信 |
奇崛冷艳,略带幽寒 |
意象选择 |
多用 “长江”“明月”“美酒” 等阔大、明快的意象(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
多用 “鬼火”“寒蟾”“秋坟” 等冷僻、幽峭的意象(如《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
情感内涵 |
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与对理想的执着,充满盛唐气象(如《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生命的焦虑,反映中唐的社会危机(如《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二、李贺与李商隐的异同
(一)相同点:幽微的情感与象征手法
- 情感细腻,多写愁绪:李贺《昌谷北园新笋》“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笋喻自身,暗含怀才不遇的愁绪;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蜡炬喻爱情的执着与痛苦,二者情感均细腻幽微。
- 善用象征,意境朦胧:李贺以 “香草”“宝剑” 象征理想(如《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李商隐以 “青鸟”“蓬山” 象征爱情与理想(如《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均通过象征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
(二)不同点:题材与风格的差异
维度 |
李贺 |
李商隐 |
题材侧重 |
多写边塞、游仙、咏物,题材奇崛(如《雁门太守行》《梦天》) |
多写爱情、无题、咏史,题材含蓄(如《无题》《锦瑟》《咏史》) |
风格基调 |
奇崛冷艳,充满力度感(如 “昆山玉碎凤凰叫”) |
深情绵邈,更显婉约(如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语言特点 |
语言峭奇,喜用生僻字词(如 “羲和敲日玻璃声”) |
语言华美,对仗工整(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综上,“三李” 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但李白的 “豪放”、李贺的 “奇崛”、李商隐的 “含蓄”,又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印记与个人特色。
- 南唐词在花间词基础上有什么变化?请以南唐词人作品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
花间词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多写男女情爱、闺阁闲愁,风格秾艳柔婉;南唐词(以冯延巳、李璟、李煜为代表)在花间词基础上,突破了 “艳情” 的局限,在内容情感与艺术境界上均有重要变化,具体如下:
一、内容情感:从 “闺阁闲愁” 到 “家国情怀”,情感更深厚
- 突破艳情题材,拓展词的内容:花间词多聚焦 “女子相思”(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南唐词则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人生感悟结合。如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情” 不再是单纯的男女相思,而是融入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以 “落梅” 喻离别之痛,情感不再局限于闺阁,而是扩展到人生的离别与孤独。
- 融入家国情怀,情感更显沉痛:南唐后期,国势衰微,李煜的词更是将 “个人愁” 升华为 “家国恨”。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直接抒发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的悲痛,突破了花间词 “为艳情而艳情” 的局限,让词成为承载深沉情感的载体。
二、艺术境界:从 “秾艳柔婉” 到 “清空自然”,意境更开阔
- 语言风格:从秾艳到清丽:花间词喜用华丽辞藻(如温庭筠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中的 “画蛾眉”“弄妆”),南唐词则语言更清丽自然。如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以 “菡萏”“翠叶”“绿波” 等自然意象开篇,无过多修饰,却营造出萧瑟的意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语言简洁,“月如钩”“梧桐深院” 等意象直白却意境深远,摆脱了花间词的秾艳。
- 意境营造:从狭窄到开阔:花间词的意境多局限于 “闺阁”“庭院”(如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南唐词则将意境扩展到 “天地”“人生”。如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 “帘外雨”“春意” 等阔大的自然景象开篇,融入 “梦里客” 的人生感悟,意境从 “室内” 扩展到 “室外”,从 “当下” 延伸到 “过往”,更显开阔与深沉。
三、词人举例:冯延巳、李煜的突破
-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虽写女子闲情,但 “吹皱一池春水” 以小见大,将 “闲愁” 与自然景象结合,意境比花间词更空灵,为李煜的 “家国词” 奠定了基础。
- 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无限江山” 直接指向故国,“流水落花” 喻家国的衰败,情感沉痛,意境开阔,彻底突破了花间词的局限,让词从 “艳科” 走向 “言志” 的新境界。
综上,南唐词在花间词基础上,实现了 “内容的深化” 与 “境界的拓展”,为宋代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以唐传奇《会真记》、诸宫调《董西厢》、杂剧《西厢记》说明 “崔莺莺待月西厢” 故事的流变,并作评析。
答案解析:
“崔莺莺待月西厢” 故事源于元稹《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简称《王西厢》)的改编,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逐步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经典,具体流变与评析如下:
一、故事流变:从 “始乱终弃” 到 “有情人终成眷属”
1. 唐传奇《会真记》:悲剧结局,宣扬 “始乱终弃”
- 主题:元稹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讲述张生对崔莺莺 “始乱终弃” 的故事,结尾张生称莺莺为 “妖孽”,以 “忍情” 为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主题带有封建文人的自私与功利色彩,反映唐代士人的婚恋观。
- 人物:崔莺莺温柔含蓄,面对张生的追求既羞涩又动情,被抛弃后虽痛苦却无力反抗;张生则虚伪自私,将爱情视为 “游戏”,体现唐代科举制度下士人对婚恋的功利态度(为仕途放弃爱情)。
- 情节:情节简单,核心是 “相遇 - 相恋 - 抛弃”,无复杂的冲突与反抗,结尾以张生的 “辩白” 收束,缺乏对爱情的肯定。
2. 诸宫调《董西厢》:主题转向,歌颂爱情反抗
- 主题:董解元突破《会真记》的悲剧结局,将主题改为 “歌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张生不再 “始乱终弃”,而是与莺莺共同反抗崔母的阻挠,体现市民阶层的爱情观。
- 人物:崔莺莺更具反抗精神,面对崔母的反对,敢于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张生从 “自私” 变为 “痴情”,为了莺莺不惜放弃功名;新增 “红娘” 角色,聪明机智,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如帮助二人传书递简),人物形象更丰满。
- 情节:新增 “崔母悔婚”“张生求救白马将军” 等情节,冲突更激烈,情节更完整,为《王西厢》的结构奠定基础。
3. 杂剧《王西厢》:圆满结局,升华爱情理想
- 主题: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主题,提出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理想,彻底否定 “始乱终弃”,肯定自由爱情的价值,反映元代市民阶层对婚姻自主的追求。
- 人物:崔莺莺的反抗精神更强烈(如 “闹简”“赖简” 等情节,展现她的羞涩与勇敢);红娘成为 “反抗封建礼教” 的象征,“拷红” 情节中,她直面崔母,为二人的爱情辩护;张生的 “痴情” 与 “执着” 更突出,如 “长亭送别” 时的不舍,体现爱情的真挚。
- 情节:情节更复杂完整,分为五本二十一折,新增 “长亭送别”“草桥惊梦” 等经典情节,冲突更具层次感(崔母的阻挠、郑恒的破坏),结局张生考取功名后与莺莺团圆,实现 “才子佳人” 的圆满,符合大众的情感期待。
二、评析:故事流变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学价值:推动爱情文学的成熟
从《会真记》到《王西厢》,故事的主题从 “否定爱情” 到 “歌颂爱情”,人物从 “单薄” 到 “丰满”,情节从 “简单” 到 “复杂”,逐步形成 “才子佳人” 的爱情模式,为后世《牡丹亭》《红楼梦》等爱情文学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成熟。
-
社会意义:反映时代婚恋观的变化
- 《会真记》反映唐代士人 “重仕途轻爱情” 的功利婚恋观;
- 《董西厢》反映金代市民阶层 “追求爱情自由” 的初步觉醒;
- 《王西厢》反映元代市民阶层 “婚姻自主” 的强烈诉求,尤其是 “红娘” 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
- 局限:仍未完全突破封建框架
尽管《王西厢》歌颂爱情自由,但结局仍以 “张生考取功名” 为团圆的前提,未摆脱 “才子佳人 + 科举” 的封建模式,反映出古代文学在反抗封建礼教时的局限性。
综上,“崔莺莺待月西厢” 故事的流变,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观念变化的缩影,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经典范式。
- 什么是章回小说?请结合作品说明章回小说的体制特点。
答案解析: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体裁,起源于宋代话本,成熟于明代,以 “分章回叙事” 为核心特征,每回有标题,情节连贯且相对独立,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其体制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结合作品说明如下:
一、分章回,有回目:结构清晰,概括内容
章回小说将全书分为若干 “回”(或 “卷”“则”),每回有 “回目”(多为对偶句),概括本回核心情节,方便读者把握内容。
-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回目以对偶句概括 “桃园三结义” 与 “斩黄巾” 两个核心情节,结构清晰;
- 《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回目既交代了贾雨村的仕途进展,又点明林黛玉进入贾府的关键情节,兼顾两条叙事线索。
二、情节连贯,回间勾连:保持故事完整性
章回小说的情节具有连贯性,前一回的结尾常以 “且听下回分解”“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等语句收束,引发读者兴趣;后一回的开头则承接前一回的情节,形成 “勾连”。
- 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结尾 “武松正吃酒时,只见那妇人把两只袖子捏在手里,深深地道了三个万福”,未交代后续发展,以 “且听下回分解” 收尾;第二十四回开头 “话说当时武都头回到家里,换了衣服,赶出前厅来”,直接承接前一回的 “武松与潘金莲相遇”,保持情节的连贯。
三、有开场与结尾:营造叙事氛围
章回小说多有 “开场” 与 “结尾”,开场常以诗词、议论引入,交代故事背景或主题;结尾常以诗词总结,升华主题或暗示后续。
- 开场:《三国演义》开篇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议论引入,点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全书的 “兴亡” 主题奠定基调;
- 结尾:《西游记》结尾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的诗词总结,升华 “取经成佛” 的主题,传递佛教思想。
四、多线索叙事:拓展故事容量
章回小说常采用 “主线 + 副线” 的多线索叙事,主线推动核心情节(如《三国演义》的 “三国争霸”),副线补充人物故事(如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拓展故事容量,丰富内容。
- 如《红楼梦》以 “宝黛爱情” 和 “贾府兴衰” 为主线,同时穿插 “十二钗” 的个人命运、贾氏家族的日常琐事等副线,多条线索交织,展现出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
- 《水浒传》以 “梁山好汉聚义” 为主线,同时为每位好汉设置 “个人列传”(如林冲 “风雪山神庙”、武松 “景阳冈打虎”),副线丰富了人物形象,为主线服务。
五、语言通俗,贴近大众:适应市民阅读
章回小说源于话本,语言通俗易懂,多使用口语化表达,适应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同时兼顾文学性。
- 如《三国演义》虽为历史小说,但语言简洁明快,如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中,曹操与刘备的对话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直白却富有张力;
- 《水浒传》的语言更贴近口语,如李逵的 “哥哥,我杀将去,救俺哥哥”,符合人物的鲁莽性格,让读者倍感亲切。
综上,章回小说的体制特点是为适应长篇叙事与大众阅读而形成的,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复杂性,又贴近市民的审美需求,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体裁。
三、2010 年安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复试题目(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5 分)
-
“兴观群怨”
答案解析:孔子提出的文学功能理论,出自《论语・阳货》,“兴” 指文学引发情感共鸣与联想(审美功能),“观” 指文学反映社会现实(认知功能),“群” 指文学促进人际交流(社交功能),“怨” 指文学批判社会不公(批判功能),是中国古代文学功能理论的核心。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答案解析:老子提出的美学观点,出自《道德经》,“大音希声” 指最伟大的音乐往往听不见声音,“大象无形” 指最宏大的形象往往没有固定形态,强调 “含蓄”“自然” 的审美境界,对后世文学(如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艺术(如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影响深远。
-
刘勰 “神思说”
答案解析: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创作理论,“神思” 指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强调想象不受时空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需结合 “志气”(情感)与 “辞令”(语言),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论述艺术想象的理论,为后世创作论奠定基础。
-
陈子昂 “兴寄说”
答案解析: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诗歌理论,“兴” 指比兴手法,“寄” 指寄托思想情感,主张诗歌应通过比兴手法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反对齐梁时期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的形式主义诗风,推动了唐代诗歌的革新。
-
袁枚 “性灵说”
答案解析:袁枚在清代提出的诗歌理论,核心是 “诗写性情”,主张诗歌应抒发真实的个人情感与个性,反对模拟复古(如前后七子的 “文必秦汉”)与理学对文学的束缚,强调 “真情”“个性”“自然”,对清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二)论述题(4 选 3,每题 25 分,共 75 分)
- 《毛诗序》中有 “诗有六义焉”,请解释六义,并以《诗经》诗句为例说明 “赋、比、兴” 的含义。
答案解析:
- 严羽是如何评价近代诸公的宋诗的?请以宋代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严羽的评价。
答案解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判宋代 “近代诸公”(主要指江西诗派)的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认为其违背了诗歌的审美本质,具体评价与分析如下:
- 批判 “以文字为诗”:严羽认为宋诗过于注重文字技巧(如炼字、用典),忽视情感表达。如黄庭坚(江西诗派代表)《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虽文字工整,但过于追求 “无一字无来处”,缺乏自然的情感流露,符合严羽 “以文字为诗” 的批判。
- 批判 “以才学为诗”:严羽认为宋诗过于堆砌才学(如用典过多),让诗歌晦涩难懂。如陈师道(江西诗派)的诗多化用古人诗句,如《后山诗话》中记载其 “闭门觅句”,诗歌如《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虽有哲理,但才学有余而情感不足,符合严羽的批判。
- 批判 “以议论为诗”:严羽认为宋诗过于注重议论,失去诗歌的含蓄美。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虽有爱国情怀,但开篇直接议论 “世事艰”,缺乏诗歌的形象性,符合严羽 “以议论为诗” 的批判。
严羽的评价虽有一定片面性(忽视了宋诗的创新,如苏轼的豪放词、陆游的爱国诗),但也指出了宋诗过度追求技巧与议论的弊端,对后世诗歌回归审美本质有重要启示。
- 王骥德:“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解释选文并作评析。
答案解析:
-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请做评析。
答案解析: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的这一观点,是 “小说界革命” 的核心理论,强调小说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具体评析如下:
四、备考资源推荐
古代文学考研的核心在于吃透真题与夯实基础,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提供安徽师范大学及全国多所院校各年份古代文学考研、考博真题下载服务,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 —— 从名词解释的核心要点,到论述题的逻辑框架,再到评论写作的思路技巧,全方位帮助考生拆解考点、掌握答题方法。
此外,网站还收录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文学史脉络梳理等配套资料,能有效辅助考生构建知识体系。建议考生结合真题系统复习,重点关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高频考点板块,同时注重作品阅读与理论积累,提升综合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