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真题样题(综合英语)

北京科技大学综合英语考研真题,是备考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分布、熟悉命题风格、提升语言文学素养与应试能力。以下为 2003 年该校综合英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详细解析,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助力考生系统突破知识难点。若需获取更多考研、考博真题资源,可登录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下载。

一、填空题(23 分)

1. European culture is made up of many elements, which have gone through changes over the centuries. Two of these elements a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enduring and they are:

  • 答案:Greco-Roman heritage(希腊 - 罗马遗产)、Judeo-Christian tradition(犹太 - 基督教传统)
  • 解析:欧洲文化的两大核心根基为希腊 - 罗马遗产与犹太 - 基督教传统。希腊 - 罗马遗产奠定了欧洲的哲学、艺术、法律与政治思想(如柏拉图的哲学、罗马法);犹太 - 基督教传统塑造了欧洲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与宗教文化(如《圣经》的教义影响),二者历经千年传承,是欧洲文化最具持久性的元素。

2.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are the greatest names in early European philosophy. Among them, ______ is mostly known through what Plato recorded of him in the famous Dialogues.

  • 答案:Socrates(苏格拉底)
  • 解析:苏格拉底本人未留下著作,其思想主要通过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如《申辩篇》《理想国》)记录流传;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均有大量亲笔著作传世(如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因此符合 “通过柏拉图对话录闻名” 的是苏格拉底。

3. Aeschylus, Sophocles and Euripides are the three most distinguished dramatists of ancient Greece. It is based on Prometheus Bound written by ______ that Shelley writes his famous poem Prometheus Unbound.

  • 答案:Aeschylus(埃斯库罗斯)
  • 解析: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 “悲剧之父”,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讲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被宙斯惩罚的故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受此启发,创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赋予故事 “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的新内涵。

4. The Bible consists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The former is about God, the Laws of God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Jews; the latter, the life and doctrine of Jesus Christ. The word "Testament" means "______".

  • 答案:Covenant(契约)
  • 解析:“Testament” 源于拉丁语 “Testamentum”,原指 “契约、盟约”。《旧约》记录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盟约(如诺亚之约、摩西之约);《新约》记录耶稣基督与信徒订立的 “新盟约”,因此 “Testament” 在宗教语境中核心含义为 “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契约”。

5. Sonnets in English liter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Italian sonnet, the other, English sonnet or Shakespearean sonnet or ______ sonnet.

  • 答案:Elizabethan(伊丽莎白时代)
  • 解析:英语十四行诗主要分两类:意大利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结构为 “八行诗节 + 六行诗节”)与英国十四行诗。英国十四行诗因莎士比亚(活跃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大量创作而成熟,故又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或 “伊丽莎白时代十四行诗”,结构为 “三 quatrain(四行诗节)+ 一行 couplet(双行诗节)”。

6. Three greatest artists in Italian Renaissance are Leonardo da Vinci, Michelangelo and Raphael. And the most famous one is da Vinci, whose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______ and ______.

  • 答案:Mona Lisa(《蒙娜丽莎》)、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
  • 解析:达・芬奇是文艺复兴 “全才”,《蒙娜丽莎》以 “神秘的微笑” 和精湛的晕涂法(sfumato)闻名,是世界最著名画作之一;《最后的晚餐》是壁画杰作,以精准的人物表情与构图展现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的场景,二者均为其标志性作品。

7. The French-speaking Normans under Duke William came to England in ______. It was called the Norman Conquest, which marked the establishment of ______.

  • 答案:1066 年、feudalism in England(英国封建制度)
  • 解析: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征服英国(诺曼征服),取代盎格鲁 - 撒克逊王朝建立诺曼王朝。此次征服带来三方面影响:确立以土地分封制为核心的英国封建制度、引入法语影响英语发展、改变英国政治与社会结构,因此 “诺曼征服” 被视为英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8.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______ was the leader of the English poets and made the heroic couplet the fashion of poetry.

  • 答案: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蒲柏)
  • 解析:18 世纪英国 “新古典主义” 文学时期,蒲柏是核心诗人。他擅长运用 “英雄双行体”(heroic couplet,每两句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其代表作《批评论》《夺发记》均以英雄双行体创作,使该诗体成为 18 世纪英国诗歌的主流形式。

9. It is now commonly known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is based on a myth, that is, ______.

  • 答案:the myth of 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的神话)
  • 解析:“美国梦” 是美国文学的核心神话,其内涵为 “无论出身、种族、阶层,通过个人努力均可获得成功与幸福”。从早期殖民时期的开拓精神,到 19 世纪的西进运动,再到 20 世纪的个人奋斗主题(如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文学始终围绕 “美国梦” 的构建、追求与反思展开,因此 “美国梦的神话” 被视为美国文学的基石。

10. The science advanced in logical progression through modern history, first a breakthrough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n the 17th century, followed by rapid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s of chemistry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n a great leap in the 19th century, represented by ______, and in the 20th century, represented by ______.

  • 答案:biology(生物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physics(物理学,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
  • 解析:近代科学发展呈阶梯式推进:17 世纪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与数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突破;18 世纪化学(拉瓦锡元素周期律)发展;19 世纪生物学迎来飞跃 —— 达尔文 1859 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 “自然选择进化论”,颠覆传统物种起源观;20 世纪物理学爆发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玻尔、海森堡等)重塑人类对时空、物质的认知,成为该世纪科学的代表。

11. Ancient Greeks considered Homer to be the author of their two great epics: ______ and ______.

  • 答案:Iliad(《伊利亚特》)、Odyssey(《奥德赛》)
  • 解析: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巅峰之作,《伊利亚特》聚焦特洛伊战争中 “阿喀琉斯之怒” 的故事,展现战争与英雄主义;《奥德赛》讲述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乡的历程,二者共同构成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内核,被视为西方文学的源头。

12. The Renaissance was the golden age of geographical discovery.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 among them was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World by ______ in 1492.

  • 答案:Christopher Columbus(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解析:1492 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资助,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巴哈马群岛,误以为到达印度,故称当地居民为 “印第安人”。此次航行虽未到达印度,却 “发现” 了美洲新大陆,打破了新旧大陆的隔绝状态,是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3. In ______, the British Civil War broke ou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Parliament.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won the victory, Charles I was captured and beheaded, and ______ became the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 答案:1642 年、Oliver Cromwell(奥利弗・克伦威尔)
  •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的核心阶段为内战:1642 年,国王查理一世(代表封建王权)与议会(代表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爆发战争;1649 年,议会军获胜,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成立共和国(Commonwealth),克伦威尔作为议会军领袖成为共和国元首,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14. The greatest German poet since the Renaissance is ______. Chinese readers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his lyric poem The Erl-King, but his masterpiece which gives him a perpetual position in world literature is ______.

  • 答案: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Faust(《浮士德》)
  • 解析: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被视为 “魏玛古典主义” 的代表。其抒情诗《魔王》(The Erl-King)以紧张的情节与韵律感闻名,是德语抒情诗经典;而诗剧《浮士德》是其毕生心血之作,通过浮士德追求知识与理想的历程,探讨人性、善恶与人类命运,被誉为 “近代欧洲文学的巅峰”,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15. The Russian composer, Tchaikovsky, represents a genius in symphonic music to be ranked close to Beethoven and ahead of Brahms. But the work that is best known in China is his ballet ______.

  • 答案:Swan Lake(《天鹅湖》)
  • 解析: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其交响乐(如《第六交响曲 “悲怆”》)享誉世界,但在中国最知名的作品是芭蕾舞剧《天鹅湖》。该舞剧以优美的旋律(如《天鹅主题》)、动人的爱情故事(公主奥洁塔与王子齐格飞)成为世界芭蕾经典,自 20 世纪传入中国后,始终是最受欢迎的芭蕾舞剧之一。

二、名词解释(45 分)

1. Lyrical Ballads

  • 答案解析:《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是 1798 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联合出版的诗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其核心特点:① 题材革新,突破传统诗歌的 “贵族化” 倾向,以乡村生活、普通民众、自然场景为主题(如华兹华斯《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② 语言革新,主张用 “普通人的日常语言” 创作,反对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格律;③ 强调 “情感与想象力”,认为诗歌是 “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与华兹华斯的多篇抒情诗,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范本。

2. Geoffrey Chaucer

  • 答案解析: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是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 “英国文学之父”。
    其文学成就:①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朝圣的途中讲故事为框架,收录 24 个故事,涵盖骑士、巴斯妇人、磨坊主等不同阶层的人物,生动反映了中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② 语言贡献,首创用 “伦敦方言”(中古英语)写作,打破拉丁语与法语在英国文学中的垄断地位,为现代英语的形成奠定基础;③ 风格融合幽默与讽刺,故事形式多样(骑士传奇、市民故事、动物寓言),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

3. Blank Verse

  • 答案解析:无韵诗(Blank Verse)是英语诗歌的重要形式,指 “不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iambic pentameter without rhyme)。
    其特点与应用:① 节奏规律,每句含 5 个抑扬格(弱拍 + 强拍),读来自然流畅,接近口语;② 无押韵限制,更适合展现复杂的叙事与思想,广泛用于戏剧、史诗与哲理诗;③ 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哈姆雷特》的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华兹华斯的哲理诗,是英语文学中最具表现力的诗体之一。

4. Sonnet

  • 答案解析:十四行诗(Sonnet)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抒情诗体,16 世纪传入英国后发展出两种主要形式:
    ① 意大利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结构为 “八行诗节(octave)+ 六行诗节(sestet)”,八行诗节提出问题或主题,六行诗节回应或深化,押韵方式通常为 “abbaabba + cdecde/cdcdcd”;② 英国十四行诗(Shakespearean Sonnet):结构为 “三阕四行诗节(quatrain)+ 一阕双行诗节(couplet)”,押韵方式为 “abab cdcd efef gg”,双行诗节常对前文主题进行总结或转折。
    十四行诗多以爱情、哲理为主题,代表诗人包括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英国的莎士比亚与斯宾塞,是西方抒情诗中最经典的诗体之一。

5. Metaphysical Poetry

  • 答案解析: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是 17 世纪英国的诗歌流派,以约翰・多恩(John Donne)为代表,核心特点是 “用哲学思维与奇特比喻表达情感与思想”。
    其典型特征:① “巧智”(wit),将看似无关的事物通过逻辑联想联系起来,如多恩《跳蚤》中把 “跳蚤叮咬” 比作 “爱情的结合”,此类比喻被称为 “玄学派奇喻”(conceit);② 主题融合爱情、宗教与哲学,既表达个人情感(如爱情的复杂性),也探讨生死、信仰等深刻议题(如多恩的宗教诗《神圣十四行诗》);③ 语言口语化,节奏灵活,突破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该流派在 17 世纪曾被忽视,20 世纪经 T.S. 艾略特推崇后重新被重视,成为英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分支。

6. Paradise Lost

  • 答案解析:《失乐园》(Paradise Lost)是 17 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创作的史诗,共 12 卷,以《圣经》中 “亚当夏娃堕落” 与 “撒旦反抗上帝” 的故事为蓝本,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史诗之一。
    其核心思想与艺术特点:① 主题宏大,探讨 “罪恶与救赎”“自由意志与命运”“正义与反抗” 等终极议题,撒旦(“不屈的反抗者” 形象)与上帝(“正义的统治者” 形象)的对立,体现了弥尔顿对人性与神性的深刻思考;② 采用无韵诗(blank verse)创作,语言庄严雄浑,充满崇高感,适合展现史诗的宏大叙事;③ 弥尔顿因晚年失明,通过口述完成该作品,其 “为信仰牺牲” 的精神与史诗中 “追求自由与真理” 的主题相呼应。《失乐园》不仅是宗教文学的经典,也被视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总结。

7. Sigmund Freud

  • 答案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对 20 世纪文学、艺术、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理论:① 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构成,潜意识中的欲望(如性本能、攻击本能)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② 人格结构理论,提出 “本我(id,追求快乐)、自我(ego,平衡现实与欲望)、超我(superego,道德规范)” 的人格三结构;③ 梦的解析,认为梦是 “潜意识欲望的满足”,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被压抑的情感(如《梦的解析》)。
    对文学的影响:推动现代主义文学关注 “内心世界”,如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心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均受其潜意识理论启发,注重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非理性欲望。

8. T.S. Eliot

  • 答案解析: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 20 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诗人、文学评论家、剧作家,194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成就:① 诗歌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1922),以碎片化的意象、多语言引用、复杂的象征,描绘一战后西方社会的 “精神荒原”,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反映了战后人类的迷茫与信仰危机;② 文学理论贡献,提出 “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人应 “熄灭个人情感”,将个人经验融入 “文学传统”;③ 其他作品如《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以及戏剧《大教堂谋杀案》,均以深刻的哲理与精湛的技巧,奠定了他在 20 世纪文学中的核心地位。

9. Religious Reformation

  • 答案解析: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ation)是 16 世纪欧洲基督教内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与社会运动,始于 1517 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核心是 “反对教会腐败,主张信仰得救”。
    主要流派与主张:① 路德宗(Lutheranism),马丁・路德提出 “因信称义”,认为人只需通过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无需通过教会与神职人员,反对教会出售 “赎罪券”;② 加尔文宗(Calvinism),加尔文提出 “预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先决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强调勤奋与节俭;③ 英国国教(Anglicanism),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英国国教会,国王成为教会领袖。
    历史影响:打破罗马天主教会的垄断,推动基督教的多元化;促进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向启蒙运动过渡奠定基础;对欧洲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如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教育的普及。

10. Modernism

  • 答案解析:现代主义(Modernism)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方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运动,源于对传统价值观与艺术形式的反叛,核心是 “创新与实验”。
    文学领域的特点:① 主题聚焦 “现代社会的危机”,如战争创伤(一战、二战)、信仰失落、人性异化(如卡夫卡《变形记》中 “人变甲虫” 的异化主题);② 形式革新,打破传统叙事结构,采用意识流(乔伊斯《尤利西斯》)、碎片化叙事(艾略特《荒原》)、荒诞情节(贝克特《等待戈多》)等手法;③ 强调 “内心世界”,注重展现人物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与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现实;④ 代表流派与作家:意识流小说(伍尔夫、福克纳)、荒诞派戏剧(贝克特、尤内斯库)、表现主义(卡夫卡)、意象派诗歌(庞德)。现代主义文学深刻反映了 20 世纪西方社会的剧烈变革与人类精神的困境。

11. Transcendentalism

  • 答案解析: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 19 世纪中期美国的哲学与文学运动,以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为代表,核心思想源于德国唯心主义与东方哲学,主张 “超越感官经验,追求精神真理”。
    核心观点:① “超灵”(Over-Soul),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精神力量,连接上帝、自然与人类,人类可通过直觉与自然沟通,认识 “超灵”;②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精神自由,反对传统权威(教会、社会习俗)的束缚,主张 “相信自己的内心”(爱默生《论自助》);③ 自然崇拜,认为自然是 “超灵” 的体现,是人类精神的源泉,倡导回归自然、简化生活(梭罗《瓦尔登湖》)。
    影响:超验主义是美国文学 “独立精神” 的标志,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思想基础,其个人主义与自然观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如惠特曼诗歌)、环保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12.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 答案解析:荒诞派戏剧(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戏剧流派,源于存在主义哲学(萨特、加缪),核心是 “展现人类生存的荒诞性”。
    特点与代表作品:① 主题 “荒诞”,认为人类在无意义的宇宙中追求意义,最终注定失败,如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无休止地等待 “戈多”(象征未知的希望),却始终无果;② 形式突破传统,无完整的情节、连贯的对话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碎片化、重复化(如《等待戈多》中大量无意义的对话),舞台场景简化(如一张桌子、两棵树);③ 代表作家与作品: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终局》)、尤金・尤内斯库(《秃头歌女》)、哈罗德・品特(《生日派对》)。荒诞派戏剧通过 “反戏剧” 的形式,深刻揭示了二战后人类的孤独、迷茫与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3. Enlightenment

  • 答案解析: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是 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是 “理性至上”,反对封建专制与宗教迷信,倡导科学、自由、平等与民主。
    主要思想家与观点:①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主张 “天赋人权” 与 “君主立宪”,孟德斯鸠提出 “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倡导 “人民主权” 与 “公意”;②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 “白板说” 与 “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权),休谟强调 “经验主义” 与 “怀疑精神”;③ 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提出 “人非工具”,强调理性的边界与道德的自主性。
    影响:为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与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打破宗教对知识的垄断;奠定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法治)与价值观(自由、平等),是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思想基石。

14. Tolstoy

  • 答案解析: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是 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 “俄国文学的泰斗”,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为 “俄国文学的双峰”。
    文学成就:①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以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通过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等四大家族的命运,展现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融合历史叙事、哲学思考与人物刻画,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史诗级作品;②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却悲剧收场)与列文(探索人生意义)两条线索,批判俄国贵族社会的虚伪与道德堕落,探讨爱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冲突;③ 《复活》,通过贵族聂赫留朵夫为玛斯洛娃赎罪的历程,反思阶级压迫与道德救赎,体现托尔斯泰晚年的 “博爱” 思想与宗教信仰。
    创作风格:擅长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对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作品作者匹配(35 分)

作品名称 作者 解析
1. The Songs of Experience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 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早期诗人,《经验之歌》(1794)与《天真之歌》(1789)是其代表作,前者以 “经验” 视角揭露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阴暗(如《老虎》),与后者的 “天真” 形成对比。
2.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Thomas Hardy(托马斯・哈代) 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远离尘嚣》是其 “威塞克斯小说” 的开篇之作,以乡村姑娘芭丝谢芭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英国乡村的生活与社会变革。
3.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James Joyce(詹姆斯・乔伊斯) 乔伊斯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该作品是其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探讨艺术与宗教、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是意识流小说的早期尝试。
4. The Call of the Wild Jack London(杰克・伦敦) 伦敦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该小说以狗 “巴克” 的视角,讲述其从文明社会回归荒野的历程,探讨 “适者生存” 与原始本能,是美国文学中 “荒野叙事” 的经典。
5. The Mask of Anarchy Percy Bysshe Shelley(珀西・雪莱)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该诗是为抗议 1819 年 “彼得卢屠杀” 而作,批判英国政府的暴力镇压,倡导自由与正义,体现其激进的政治思想。
6. Jude the Obscure Thomas Hardy(托马斯・哈代) 哈代的晚期小说,以主人公裘德(追求知识却被社会压迫)的悲剧,批判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制度、婚姻制度与宗教教条,因思想激进曾被称为 “淫秽之作”。
7. Ode to a Nightingale John Keats(约翰・济慈)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 “湖畔派” 诗人,该诗是其 “颂诗” 代表作,通过聆听夜莺歌声的体验,表达对永恒美的追求与对现实痛苦的超越,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8. The Divine Comedy Dante Alighieri(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该作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史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以诗人穿越三界的旅程,融合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与政治批判,采用 “三行连锁押韵”(terza rima)形式。
9. Dombey and Son 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该小说以商人董贝先生的家庭悲剧,批判资产阶级的冷漠与功利主义,展现 19 世纪英国的社会矛盾,兼具幽默与讽刺。
10. Major Barbara 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 萧伯纳是爱尔兰剧作家,该剧本通过芭芭拉(救世军军官)与父亲安德谢夫(军火商)的冲突,探讨 “贫困与道德”“理想与现实” 的关系,体现其社会批判思想。
11. Look Back in Anger John Osborne(约翰・奥斯本) 奥斯本是英国 “愤怒的青年” 文学流派代表,该剧本通过主人公吉米(对社会现状不满却无力改变)的愤怒与迷茫,反映二战后英国青年的 “异化”,开启了英国现代戏剧的新风格。
12. Ulysses James Joyce(詹姆斯・乔伊斯) 乔伊斯的代表作,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以 1904 年 6 月 16 日(布鲁姆日)都柏林三个人物(布鲁姆、斯蒂芬、莫莉)的一天生活,映射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语言与形式极具实验性。
13.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缪尔・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该诗收录于《抒情歌谣集》,以老水手射杀信天翁后遭遇的一系列灾难,探讨 “罪恶与救赎”“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神秘主义与象征色彩。
14. Sister Carrie Theodore Dreiser(西奥多・德莱塞) 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该小说是其处女作,通过农村姑娘嘉莉来到芝加哥后追求物质与成功的历程,展现美国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异化与 “美国梦” 的虚幻,开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
15.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Stephen Crane(斯蒂芬・克莱恩) 克莱恩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该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士兵亨利的心理变化(从恐惧到勇敢),展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战争小说。
16. The Gilded Age Mark Twain(马克・吐温)与 Charles Dudley Warner(查尔斯・达德利・华纳)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该小说是其与华纳合作创作,以 “镀金时代”(19 世纪后期美国经济繁荣下的腐败与投机)为背景,讽刺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与政治腐败,“镀金时代” 一词也因该小说而得名。
17.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是美国 19 世纪女诗人,该诗以 “死亡” 为主题,将死亡拟人化为 “绅士”,描写与死亡同行的旅程,语言简洁,意象独特,体现其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18. I Hear America Singing Walt Whitman(沃尔特・惠特曼) 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该诗收录于《草叶集》,以 “歌唱” 为意象,展现美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活力与乐观,体现其 “民主精神” 与对普通民众的赞美,采用自由诗体。
19.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Edgar Allan Poe(埃德加・爱伦・坡) 坡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该小说是其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以 “厄舍府的倒塌” 象征家族的衰败与精神的崩溃,充满神秘、压抑的氛围,注重心理恐怖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20. After Apple-Picking Robert Frost(罗伯特・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诗人,该诗以 “摘苹果” 的日常场景,探讨劳动、收获与人生的疲惫,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其 “以日常事物隐喻人生哲理” 的创作风格。
21. The Red Wheelbarrow William Carlos Williams(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威廉斯是美国意象派诗人,该诗以简洁的语言与鲜明的意象(“红色手推车 / 雨水淋透 / 旁边是白色的小鸡”),主张 “诗即生活”,打破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
22. The Catcher in the Rye J.D. Salinger(J.D. 塞林格) 塞林格是美国现代作家,该小说以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讲述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的 “漫游”,批判成人社会的 “虚伪”,探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成长困惑,成为 “青春文学” 的经典。
23. Song of Solomon Toni Morrison(托妮・莫里森) 莫里森是美国非裔女作家,199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以非裔美国人 “奶娃” 的寻根之旅,探讨黑人的身份认同、种族压迫与文化传承,融合神话、传说与现实,语言富有诗意。
24. Capital Karl Marx(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资本论》是其代表作,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与剥削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25. Utopia Thomas More(托马斯・莫尔) 莫尔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该作品是 “乌托邦” 文学的起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同时批判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如圈地运动),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26.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Charles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 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该著作(1859)提出 “自然选择进化论”,认为物种通过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逐步进化,颠覆了传统的 “神创论”,对生物学、社会学、哲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27. A Doll's House Henrik Ibsen(亨利克・易卜生) 易卜生是挪威剧作家,“现代戏剧之父”,该剧本通过娜拉(从 “玩偶妻子” 到觉醒独立)的形象,批判传统婚姻的不平等与女性的依附地位,倡导女性解放,引发了 “易卜生主义” 的讨论。
28. Song of Myself Walt Whitman(沃尔特・惠特曼) 惠特曼《草叶集》的核心诗篇,以 “我” 的视角歌颂自我、自然与民主,语言自由奔放,采用 “自由诗体”,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束缚,体现了美国浪漫主义的 “个人主义” 与 “民主精神”。
29.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lbert Einstei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德国物理学家,1905 年提出 “狭义相对论”,核心公式为 “E=mc²”,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光速是恒定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30. The Rainbow D.H. Lawrence(D.H. 劳伦斯) 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该小说通过布兰文家族三代人的爱情与婚姻,探讨 “性与精神” 的关系,批判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因涉及大胆的性描写曾被禁止出版,是其 “心理小说” 的代表作。
31.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omas Gray(托马斯・格雷) 格雷是英国 18 世纪 “墓园派” 诗人,该诗是英语文学中最著名的挽歌,以乡村教堂墓地为背景,反思生死、荣誉与平凡人生的价值,语言庄重典雅,情感深沉,体现了 “墓园派” 的忧郁风格。
32. A Red, Red Rose 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 彭斯是苏格兰民族诗人,该诗是其抒情诗代表作,以 “红玫瑰”“旋律” 为意象,表达真挚的爱情,语言质朴,充满苏格兰民间歌谣的韵律,是英语爱情诗的经典。
33. The School for Scandal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 谢里丹是英国 18 世纪喜剧作家,该剧本是英国风俗喜剧的巅峰之作,通过对 “造谣学校” 成员(如斯尼威尔夫人)的讽刺,揭露英国贵族社会的虚伪、 gossip 与道德堕落,情节幽默,语言机智。
34. Waiting for Godot Samuel Beckett(塞缪尔・贝克特) 贝克特是爱尔兰荒诞派戏剧作家,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剧本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以两个流浪汉等待 “戈多” 的荒诞情节,展现人类生存的迷茫与无意义,是现代主义戏剧的里程碑。
35. Invisible Man Ralph Ellison(拉尔夫・埃里森) 埃里森是美国非裔作家,该小说以 “隐形人”(因种族歧视被社会忽视)的视角,探讨美国黑人的身份认同与种族压迫,融合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与荒诞元素,是 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诗歌阅读理解(38 分)

A) 诗歌节选(出自弥尔顿《失乐园》)

1. 问题:演讲者是谁?在何种情境下发表该演讲?“downfall” 指什么事件?

  • 答案解析:
    • 演讲者是撒旦(Satan)。
    • 情境:撒旦率领反叛天使与上帝作战失败,被打入地狱深渊,面对地狱的苦难与绝望,他发表该演讲以鼓舞自己与同伴,表达 “永不屈服” 的反抗意志。
    • “downfall” 指 “撒旦及其反叛天使被上帝击败,从天堂坠落至地狱” 的事件,这是《失乐园》开篇的核心情节,标志着撒旦 “反抗者” 形象的确立。

2. 问题:该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他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创作这部史诗?

  • 答案解析:
    • 作者是 17 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 历史背景:① 政治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期间,弥尔顿积极支持议会军与共和国,曾担任克伦威尔政府的拉丁文秘书,反对君主专制;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弥尔顿失势并失明,《失乐园》是他在失明后口述完成的作品,暗含对 “反抗专制、追求自由” 的政治理想的坚守;② 宗教背景,17 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后,国教与清教徒的矛盾尖锐,弥尔顿作为清教徒,对教会腐败与宗教专制不满,作品中 “撒旦反抗上帝” 的情节,也隐喻对宗教权威的反思。

3. 问题:解析你所标注的诗句(以 “All is not lost the unconquerable will...” 为例)

  • 答案解析:
    诗句 “All is not lost the unconquerable will, / And study of revenge, immortal hate, / And courage never to submit or yield” 是撒旦演讲的核心,体现了他的 “反抗精神”:
    • “All is not lost”(并非一切都已失去):面对地狱的绝境,撒旦拒绝绝望,强调 “精神意志” 的不可摧毁性,打破 “失败即毁灭” 的宿命;
    • “unconquerable will”(不可征服的意志)、“courage never to submit or yield”(永不屈服的勇气):突出撒旦的核心特质 —— 即使肉体被击败,精神上仍坚持反抗,拒绝向上帝 “低头求饶”;
    • “study of revenge, immortal hate”(复仇的计划,永恒的仇恨):揭示撒旦反抗的动力不仅是 “自由”,也包含对上帝的仇恨,使人物形象更复杂,既非纯粹的 “英雄”,也非纯粹的 “恶魔”,体现了弥尔顿对 “反抗与正义” 的深刻思考。

B) 诗歌节选(出自雪莱《西风颂》)

1. 问题:这是谁的诗歌?诗人通过 “西风” 这一核心意象想表达什么?中国读者熟悉的该诗中最著名的诗句是什么?

  • 答案解析:
    • 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该诗是其代表作《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节选。
    • “西风” 的意象内涵:① 自然层面,西风是秋天的 “破坏者”(吹落枯叶)与春天的 “创造者”(将种子吹向大地,孕育新生),象征自然的循环与力量;② 精神层面,雪莱将西风视为 “革命的力量” 与 “自由的使者”,借西风表达对当时欧洲封建专制的反抗(如拿破仑战争后的复辟王朝),以及对人类自由与社会变革的渴望;③ 个人层面,诗人希望自己的思想与诗歌能像西风一样,“驱散死亡的思想,唤醒新生”,实现 “精神的重生”。
    • 中国读者熟悉的著名诗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句位于诗的结尾,以乐观的口吻表达对未来的希望,成为跨越时代的励志名言。

2. 问题:Paraphrase the first six lines(释义前六行)

  • 答案解析:
    原句:“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 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 Sweet though in sadness. Be thou, Spirit fierce, /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释义:“让我成为你的竖琴吧,就像那片森林一样!/ 即使我的叶子像森林的叶子一样飘落,又有何妨!/ 你那强大和谐的轰鸣之声,/ 将从我们二者(我与森林)中提炼出一种深沉的、秋日的音调,/ 虽带着悲伤,却也甜美。凶猛的精灵啊,/ 请成为我的灵魂!请你化作我,这狂热不羁的精灵!”
    释义要点:保留原诗的比喻(“我 = 竖琴”“叶子飘落 = 生命的消逝”)、情感(悲伤中的甜美)与祈使语气,准确传达诗人渴望与西风融合的愿望。

3. 问题:诗人在最后四行使用了哪两个意象或隐喻?请解析。

  • 答案解析:
    最后四行:“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 /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两个核心意象:
    ① “未熄灭的壁炉(unextinguished hearth)” 与 “灰烬和火星(ashes and sparks)”:壁炉象征 “诗人的思想与灵感”,即使表面看似 “灰烬”(微弱),仍有 “火星”(未熄灭的力量);诗人希望西风将自己的 “话语”(诗歌与思想)像壁炉中的火星一样散播到人类中,唤醒沉睡的人们,隐喻 “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具有持久性,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点燃希望”。
    ② “预言的号角(trumpet of a prophecy)”:号角是 “唤醒与号召” 的象征,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嘴唇(诗歌),向西风未唤醒的大地(未觉醒的人类社会)吹响 “预言的号角”,预告 “变革与新生” 的到来,体现了雪莱作为 “革命诗人” 的理想 —— 用诗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C) 诗歌节选(出自惠特曼《草叶集》)

1. 问题:惠特曼的写作风格有何特点?

  • 答案解析:
    惠特曼的写作风格颠覆了传统英语诗歌的形式,核心特点:① 自由诗体(Free Verse),无固定的格律、押韵与诗节结构,诗句长短不一,节奏自然流畅,接近口语(如选段中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句式灵活);② “我” 的广泛使用,诗中的 “我” 既是惠特曼本人,也是 “所有普通人” 的代表,体现 “个人与集体的统一”;③ 意象质朴,贴近生活,以自然场景(夏日的草叶)、日常行为(闲逛、呼吸)为意象,反对华丽的辞藻,主张 “诗即生活”;④ 民主精神与包容性,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打破阶级、种族的界限,如选段中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as belongs to you”,体现 “人人平等” 的民主思想。

2. 问题:如何理解他诗歌中的 “我”?从哪些方面可以说他的作品体现了民主精神?

  • 答案解析:
    • 对 “我” 的理解:惠特曼诗歌中的 “我” 具有双重性:① 个体的 “我”,代表惠特曼个人的经历与情感(如选段中 “我” 的闲逛、观察草叶,是个人体验的真实写照);② 集体的 “我”,“我” 不仅是自己,也是所有普通人的化身,是美国民众的 “共同声音”。这种 “我” 的扩大,打破了传统抒情诗中 “个人情感” 的局限,体现了 “个人与社会的融合”。
    • 民主精神的体现:① 题材的民主,突破传统诗歌对 “贵族、英雄” 的聚焦,以普通民众(劳动者、农民、流浪者)、日常场景(闲逛、呼吸、自然)为主题,如选段中 “我” 与 “你” 的平等(“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as belongs to you”),强调 “普通人的价值”;② 语言的民主,采用 “普通人的日常语言” 写作,反对拉丁语化的复杂词汇与格律,使诗歌成为 “人人可读” 的艺术,打破文学的 “贵族化” 壁垒;③ 思想的民主,主张 “人人平等、自由”,反对阶级压迫与种族歧视,如《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中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赞美,体现 “所有劳动者都是美国的主人” 的民主理念。

3. 问题:“a spear of summer grass”(夏日的一片草叶)在此处象征什么?

  • 答案解析:
    “夏日的一片草叶” 是惠特曼诗歌中的核心象征,具有多重含义:① 生命的平凡与伟大,草叶是自然界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夏日生长旺盛),象征 “普通人的生命价值”—— 即使平凡,也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意义;② 民主与平等,草叶遍布大地,无高低贵贱之分,象征 “人人平等” 的民主精神,与选段中 “我” 与 “你” 的平等(“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as belongs to you”)相呼应;③ 自然与人类的统一,草叶是自然的一部分,“我” 观察草叶的过程,是 “人类与自然沟通” 的体现,象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符合惠特曼 “回归自然” 的思想。

4. 问题:在 B 部分中,“perfume”(香水)与 “atmosphere”(空气)对诗人而言代表两种事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 答案解析:
    惠特曼通过 “香水” 与 “空气” 的对比,表达对 “虚假与真实”“人工与自然” 的态度:① “香水” 象征人工的、虚假的美,香水是经过提炼的 “人造芬芳”,虽浓郁却不自然,代表 “社会中刻意修饰的、虚伪的价值观”(如贵族社会的浮华、虚假的礼仪),诗人 “不愿被香水陶醉”(“The distillation would intoxicate me also, but I shall not let it”),体现对这种虚假美的拒绝;② “空气” 象征自然的、真实的美,空气是无形、无味的,却无处不在,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代表 “自然的、真实的生活与人性”(如普通人的日常、自然的本真),诗人 “爱上空气”(“I am in love with it”),体现对真实、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5. 问题:当诗人说 “I will go to the bank by the wood and become undisguised and naked / I am mad for it to be in contact with me” 时,他想获得什么?

  • 答案解析:
    诗人的这一愿望,核心是追求 “与自然的彻底融合” 与 “精神的自由解放”:① 摆脱社会的束缚,回归本真,“undisguised and naked”(不加掩饰、赤裸)不仅指身体的赤裸,更象征 “摆脱社会强加的身份、礼仪、阶级的伪装”,回归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拒绝被社会规范 “异化”;②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获得精神滋养,“去树林边的河岸” 是 “回归自然” 的具体行动,诗人渴望通过与自然(空气、河流、树林)的直接接触,获得精神的慰藉与力量,摆脱城市文明的压抑与虚伪;③ 实现 “自我与自然的统一”,惠特曼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接触能让 “自我” 融入更广阔的 “宇宙精神”(超灵),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升华,这正是他 “自然崇拜” 与 “超验主义” 思想的体现。

五、作家评论(9 分,以 Charles Dickens 为例)

Charles Dickens: A Master of Victorian Realism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ovelists in Victorian England, whose works vividly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 of 19th-century Britain and have left a profound legacy in world literature.
Dickens’ life experience deeply shaped his writing. Born into a middle-class family, he suffered great hardship when his father was imprisoned for debt, forcing him to work in a shoe polish factory at the age of 12. This painful experience made him keenly aware of the suffering of the poor, especially children, and became a recurring theme in his works.
His major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ssues. Oliver Twist exposes the cruelty of the workhouse system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 David Copperfield,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traces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from hardship to maturity, reflecting the author’s own life journey; A Tale of Two Cities uses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a backdrop to explore themes of love, sacrifice and social upheaval; Great Expectations critiques the corruption of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illusion of “great expectations” (social advancement through wealth).
Dickens’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vivid character portrayal, humor and satire, and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created a gallery of memorabl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kind-hearted Mr. Brownlow (Oliver Twist), the miserly Scrooge (A Christmas Carol), and the ambitious Pip (Great Expectations). His humor lightens the seriousness of social criticism, while his satire targets the hypocrisy of the nobility,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bourgeoisie.
As a master of Victorian realism, Dickens’ works not only entertained readers but also promoted social reform. His exposure of social evils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orkhouse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rights, and the reform of the legal system in 19th-century Britain. Today, his works remain popular worldwide, continuing to inspire readers with their timeless themes of justice, compass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a better life.
(字数:298)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