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北京交通大学考研真题样题(西方哲学史)
北京交通大学西方哲学史(科目代码:810)考研真题,是备考学子把握学科命题逻辑、梳理哲学发展脉络、提升理论分析能力的核心资料。以下为 2009 年该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真题及详细解析,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助力考生精准突破考点、构建系统知识体系。若需获取更多考研、考博真题资源,可登录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下载。
一、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写 “对” 或 “错”)
1. 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
- 答案:错
- 解析: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他提出 “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对世界本质的哲学探究;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非首位哲学家。
2. “人为自然立法” 是普罗泰戈拉的名言。
- 答案:错
- 解析:“人为自然立法” 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命题,强调人的理性为自然确立规律(如因果律),属于先验哲学范畴;普罗泰戈拉的核心名言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分属不同哲学时期与理论体系。
3. “我思故我在” 是笛卡尔的哲学观点。
- 答案:对
- 解析:“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笛卡尔近代哲学的 “第一原理”。他通过普遍怀疑,发现 “我在思考” 这一不可怀疑的事实,进而推出 “我” 的存在,为近代哲学确立了理性主义的起点。
4. 拉美特利明确提出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论断。
- 答案:错
- 解析:“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贝克莱的核心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拉美特利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其代表观点是 “人是机器”,强调物质是唯一实体。
5.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体系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 答案:对
- 解析:黑格尔《精神哲学》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 “精神的自我发展” 逻辑分为三阶段: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如灵魂、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如法、道德、伦理)、绝对精神(精神的最高形态,如艺术、宗教、哲学)。
6.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 答案:对
- 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书中通过 “洞穴喻”“理念论”“正义观” 等核心内容,系统阐述了其政治哲学、伦理学与认识论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典籍。
7.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
- 答案:错
- 解析: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奠基人,提出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外交权)等思想,对民主政治理论影响深远;但 “创始人” 表述过于绝对,此前的霍布斯、斯宾诺莎等已对自由主义有初步论述,洛克是集大成与发展者。
8. 哲学领域的 “哥白尼革命” 指的是培根的哲学。
- 答案:错
- 解析:哲学史上的 “哥白尼革命” 是康德对自身哲学的定位,指他将传统 “知识符合对象” 的认知模式反转为 “对象符合知识”,强调理性的先验性;培根是经验论创始人,其核心贡献是提出 “归纳法” 与 “知识就是力量”,与 “哥白尼革命” 无关。
9.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著作。
- 答案:对
- 解析:《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早期重要著作,被称为 “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书中通过 “意识的经验历程”,从感性确定性逐步发展到绝对知识,为其后续哲学体系奠定了方法论与逻辑基础。
10. 笛卡尔建立了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他被称为西方 “近代哲学之父” 是当之无愧的。
- 答案:对
- 解析:笛卡尔以 “我思故我在” 为起点,构建了以理性为核心、包含认识论(天赋观念论)、形而上学(心物二元论)、物理学(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哲学体系,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垄断,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近代哲学之父” 的称号名副其实。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原子论的创始人是( )
A、阿那克萨戈拉 B、恩披多克勒 C、德谟克利特 D、留基波
- 答案:D
- 解析:留基波是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首次提出 “原子与虚空” 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原子论,使其成为系统理论;阿那克萨戈拉主张 “种子说”,恩披多克勒主张 “四根说”,均与原子论不同。
2.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所接受的是( )
A、可感形式 B、可感事物 C、可知形式 D、可感质料
- 答案:A
- 解析:亚里士多德提出 “形式与质料” 二分法,认为感觉的作用是 “接受可感事物的形式而不接受质料”,类似 “蜡块接受图章的印记而不接受蜡”;可知形式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可感质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均非感觉的接受对象。
3.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 是( )
A、第一本体 B、第二本体 C、第三本体 D、第四本体
- 答案:B
- 解析: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其 “本体论” 分为三层次:第一本体是 “太一”(绝对完满的终极实在),第二本体是 “理智”(太一的自我展开,即理念世界),第三本体是 “灵魂”(理智的产物,连接理智与可感世界),不存在第四本体。
5. 在时间问题上,奥古斯丁认为存在着( )
A、一种现在 B、两种现在 C、三种现在 D、四种现在
- 答案:C
- 解析: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探讨时间问题,提出 “三种现在” 理论:过去的现在(记忆,如对已发生事件的回忆)、现在的现在(直接感知,如当下的感受)、未来的现在(期望,如对未发生事件的期待),否定 “绝对时间”,强调时间是心灵的延展。
6. 罗色林认为共相表示( )
A、单个事物 B、一群个别事物 C、个别之外的实在 D、上帝
- 答案:A
- 解析:罗色林是中世纪极端唯名论的代表,认为 “共相(如‘人’‘善’)只是声音的振动或名称”,仅单个事物(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具有实在性,共相不独立存在,也不表示一群事物或实在。
7. 托马斯・阿奎那在共相问题上的观点属于( )
A、极端实论 B、温和唯实论 C、极端唯名论 D、温和唯名论
- 答案:B
- 解析:中世纪共相问题中,实论认为共相独立存在,唯名论认为共相仅为名称。托马斯・阿奎那主张 “共相既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也存在于心灵之中(作为概念),还存在于上帝之中(作为创世的理念)”,属于温和唯实论,区别于极端实论(共相先于事物)与唯名论。
8. 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是( )
A、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 B、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 C、推理知识 D、直观知识
- 答案:D
- 解析: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意见或想象”(A、B 选项,如传闻、表面经验,具有偶然性);第二类是 “理性知识”(C 选项,如推理得出的知识,具有必然性但非最高级);第三类是 “直观知识”(真观念,直接把握事物本质,是最高级、最可靠的知识)。
9. 莱布尼茨提出了( )
A、充足理由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矛盾律
- 答案:A
- 解析:莱布尼茨在传统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基础上,新增 “充足理由律”,认为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理由”,该规律成为其单子论与形而上学的核心逻辑原则;B、C、D 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非莱布尼茨提出。
10. 卢梭的 “公意” 概念指( )
A、个别意志的总和 B、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 C、众意 D、有限权力的政府
- 答案:B
- 解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区分 “公意” 与 “众意”:公意是 “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公共利益的共同意志”,具有普遍性与公正性,代表公共人格;众意是 “个别意志的总和”(A、C 选项),可能受私人利益影响;D 选项 “有限权力政府” 是公意的实现载体,非公意本身。
11. 康德认为数学是( )
A、分析命题 B、后天综合命题 C、先天综合命题 D、自然科学命题
- 答案:C
- 解析: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 “先天综合命题” 概念,指既具有先天必然性(不依赖经验),又能增加新知识(非同义反复)的命题。数学(如 “7+5=12”)是典型的先天综合命题:“7+5” 的概念不包含 “12”,需直观辅助,属于综合命题;同时数学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属于先天命题。
12.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B、人的感觉经验 C、单子的客观性质 D、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 答案:A
- 解析:康德的 “先验感性论” 指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D 选项错误),也不是经验的产物(B 选项错误),而是人先天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用于整理感性材料;C 选项 “单子的客观性质” 是莱布尼茨的观点,与康德无关。
13. 康德认为,决定论适用于现象界,而( )适用于本体。
A、善良意志 B、自由观 C、绝对命令 D、道德公设
- 答案:B
- 解析:康德的 “二律背反” 指出,现象界(可经验的世界)受因果律支配,遵循决定论;本体界(不可经验的自在之物)是自由的领域,因为自由是 “不受因果律限制的自因”。善良意志(A)、绝对命令(C)是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德公设(D)是实现道德的前提,均以自由为基础,自由观是本体界的核心原则。
14. 费希特认为,自我意识的第一原则包括自我设定( )、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和非我统一。
A、物质 B、精神 C、上帝 D、自身
- 答案:D
- 解析:费希特的 “知识学” 以 “自我” 为核心,提出三条第一原则:第一条是 “自我设定自身”(自我是绝对自足的,自身就是存在的根据);第二条是 “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为了认识自身,设定与自身对立的 “非我”,即客观世界);第三条是 “自我与非我统一”(自我与非我在自我中实现对立统一),不存在 “设定物质 / 精神 / 上帝” 的表述。
15. 谢林认为,理智直观或艺术直观作为意识发展最高阶段把握的对象是( )
A、绝对同一 B、绝对差别 C、天启 D、自然
- 答案:A
- 解析:谢林的 “同一哲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绝对同一”(无差别的绝对实在),意识的发展是从 “自然” 到 “精神” 的过程。理智直观(哲学的直观)和艺术直观(艺术的直观)是把握 “绝对同一” 的最高方式,艺术直观更是 “绝对同一的最高表现”,因为艺术能将无意识的自然与有意识的精神统一。
16. 黑格尔哲学力图取消康德哲学的( )
A、自由概念 B、物自体概念 C、先天综合判断 D、善良意志
- 答案:B
- 解析:康德提出 “物自体” 概念,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是现象界的基础;黑格尔反对 “不可知论”,认为通过 “辩证法” 的自我发展,精神可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 “绝对知识”,从而取消了康德 “物自体不可知” 的界限,将物自体纳入精神的可知范围。
17. 黑格尔说,“实体就是( )”
A、主体 B、客体 C、精神 D、绝对精神
- 答案:A
- 解析: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 “实体即主体” 的核心命题,强调实体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存在,而是具有能动性的 “自我展开的主体”。实体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辩证法),逐步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最终成为 “绝对精神”,这一命题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本体论统一的关键。
18. 黑格尔说 “( )哲学是在理论方面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
A、培根 B、休谟 C、康德 D、笛卡尔
- 答案:C
- 解析: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是 “理性至上”,康德哲学通过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系统论证了理性在认识、道德、审美领域的界限与作用,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理论化、体系化;培根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休谟是经验论的终结者,笛卡尔是近代哲学创始人,均未系统陈述启蒙运动理论。
19. 黑格尔认为所有人都在不自觉地实现着理性的目的和安排,他称之为( )
A、道德的理性 B、观察的理性 C、自律的理性 D、理性的狡计
- 答案:D
- 解析:“理性的狡计”(List der Vernunft)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理性通过人的 “私人利益” 和 “主观目的”,在不自觉中实现其客观目的(如历史的进步、自由的实现)。例如,个人追求财富的行为,最终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这是理性借助个人行为实现自身计划的体现。
20.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
A、神学 B、自然哲学 C、人本学 D、唯物论
- 答案:C
- 解析: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提出 “人本学唯物主义”,认为哲学的对象是 “人” 和 “自然”,核心是 “人”,因此将自己的哲学称为 “人本学”;A 选项是他批判的对象,B 选项是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分支,D 选项 “唯物论” 是其哲学的性质,非名称。
三、简答题(每题 16 分,共 80 分)
1. 简述柏拉图的 “四线段”
2. 解释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含义
3. 简述洛克 “白板说” 的主要内容
4. “百科全书派” 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团体?
5. 阐述 “人为自然立法” 的主要含义
四、论述题(40 分)
试述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答案解析:
实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贯穿于《范畴篇》《形而上学》等著作,他通过对 “存在” 的追问,逐步构建了系统的实体理论,成为西方形而上学的重要基石。
一、实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随思想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核心围绕 “什么是最根本的存在(实体)” 展开:
1. 《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
在早期著作《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 “范畴”(存在的基本类型)的分析,将 “实体” 列为十大范畴之首,并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指个别具体的事物,如 “苏格拉底”“这棵树”“这匹马”。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存在,因为:① 它是其他范畴(如性质、数量、关系)的载体,例如 “苏格拉底是白的” 中,“白的”(性质)依赖 “苏格拉底”(第一实体)而存在;② 第一实体不表述其他事物,也不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是 “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 的存在。
- 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指个别事物所属的 “种” 和 “属”,如 “人”(种)、“动物”(属)。第二实体是对第一实体的抽象与概括,虽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如 “人” 是 “苏格拉底” 的本质规定),但依赖第一实体而存在,实在性低于第一实体。
这一阶段的理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强调个别事物的基础性。
2. 《形而上学》中的实体理论:形式是第一实体
在后期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 “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 的辩证法,对实体理论进行了深化与修正,核心观点是 “形式是第一实体”:
- 实体的构成: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个别事物都是 “形式”(事物的本质、结构、目的)与 “质料”(事物的物质基础)的结合体,例如 “苏格拉底” 的质料是身体(肉、骨),形式是 “人的本质”(理性、灵魂)。
- 形式是第一实体: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中,形式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质料是被动的、被决定的。例如,“铜球” 的质料是 “铜”,形式是 “球形”,“球形” 决定了 “铜” 成为 “铜球”,而非 “铜块”。因此,形式是事物的本质与存在的核心,是比个别事物更根本的第一实体;质料是潜在的实体,形式是现实的实体,实体的发展是 “质料向形式的转化”(潜能向现实的实现)。
- 最高实体:不动的推动者:亚里士多德通过 “因果链” 的追溯,认为所有事物的运动都需要一个 “第一推动者”,这个推动者自身不动(否则会陷入无限倒退),是纯粹的形式、纯粹的现实,即 “不动的推动者”,也就是神。它是最高的实体,是所有事物运动与存在的终极原因。
这一阶段的理论从朴素唯物主义转向了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形式与本质的重要性。
二、实体理论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后续哲学、科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作用
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探讨了 “存在的本质” 问题,提出 “实体” 这一核心范畴,确立了西方形而上学以 “追求实体(本质、终极实在)” 为核心的研究传统。后来的笛卡尔(心物二元实体)、斯宾诺莎(唯一实体)、黑格尔(绝对精神实体)等哲学家,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为起点,展开对存在问题的探讨。
2. 对认识论与科学的推动
亚里士多德强调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推动了人们对 “事物本质与规律” 的探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例如,他对 “种属” 的分类思想(第二实体),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生物学分类学;其 “形式决定质料” 的观点,也为科学研究 “事物的结构与功能” 提供了哲学依据。
3. 对中世纪哲学与神学的影响
中世纪经院哲学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与基督教神学结合:托马斯・阿奎那将 “不动的推动者” 解释为上帝,将 “形式” 解释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念,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支柱,影响了中世纪的思想格局。
4. 对辩证法发展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 “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 的辩证关系,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后来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黑格尔曾评价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 “是真正的思辨哲学”,可见其思想的深远性。
三、理论局限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也存在明显局限:例如,他将 “形式” 与 “质料” 最终割裂(最高实体是纯粹形式),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其 “不动的推动者” 概念为神学留下了空间;同时,他对 “个别事物与普遍本质” 的关系未能完全厘清,导致后来唯名论与唯实论的长期争论。但总体而言,其理论仍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实体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