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中文专业)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中文专业)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语言学相关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中文专业)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及易错点提醒,帮助考生深入理解题目逻辑,高效掌握核心知识点。
二、名词解释(20 分)
-
语言的递归性
- 答案:语言的递归性是指语言结构中,同一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于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从而生成无限多、长度不限的句子的特性。递归性主要通过 “嵌套” 和 “联合” 两种方式实现,是语言能够灵活表达复杂思想的关键。
- 解析:例如 “我知道你喜欢他” 中,“你喜欢他” 作为宾语从句嵌套在主句 “我知道” 后;再如 “他买了书,还买了笔,也买了本”,通过联合结构重复使用 “买了” 这一动词短语。正是递归性让人类语言摆脱了有限句式的束缚,即使基础词汇和语法规则有限,也能生成无限多样的表达,这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交际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
句法同义
- 答案:句法同义是指不同的句法结构(如不同句式)表达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义内容的现象,这些结构在语法形式上有差异,但核心语义关系(如主谓、动宾关系)一致。
- 解析:例如 “小明打碎了杯子”(主动句)、“杯子被小明打碎了”(被动句)、“小明把杯子打碎了”(把字句),三种句式语法形式不同(主语分别是 “小明”“杯子”“小明”,句式标志分别为无、“被”“把”),但核心语义都是 “小明实施了‘打碎’动作,对象是‘杯子’”。句法同义为语言表达提供了灵活性,人们可根据语境(如强调动作主体、对象或语气)选择合适的句式。
-
国语
- 答案:国语是指一个国家内由政府正式规定或社会普遍认可,用于全国范围内公共事务(如行政、教育、传媒)的通用语言,通常是该国使用人口较多、影响较广的语言,旨在解决国内语言多样性带来的沟通障碍。
- 解析:例如中国的国语是汉语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用于政府公告、学校教学、电视广播等场景。国语与 “官方语言” 概念相近,但更侧重社会通用属性,部分多民族国家会同时确立多种官方语言,而国语可能是其中之一(如印度以印地语为主要国语,同时承认英语等为官方语言)。
-
语言的融合
- 答案:语言的融合(又称 “语言替代”)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接触过程中,其中一个民族的语言逐渐取代另一个民族的语言,被替代的语言最终不再被使用(即 “消亡”)的现象,融合的结果是一种语言保留,另一种或多种语言消失。
- 解析:语言融合的发生通常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相关,例如中国历史上,鲜卑族在与汉族长期接触中,因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鲜卑语逐渐被汉语替代,最终消亡;再如美洲原住民语言,因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文化影响,许多语言被英语、西班牙语替代。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双语阶段”,即两个民族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最终弱势语言逐渐退出。
-
语言的共性
- 答案:语言的共性(又称 “语言普遍性”)是指人类所有语言都具备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为 “绝对共性”(所有语言都必然具备的特征)和 “相对共性”(大部分语言具备的特征,存在少数例外),是人类语言能力普遍性的体现。
- 解析:绝对共性如 “所有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的区分”“都有语法规则来组织句子”;相对共性如 “大部分语言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或主宾谓”(仅有少数语言如爱尔兰语是谓主宾)、“大部分语言有复数语法范畴”。语言共性的存在,一方面源于人类生理结构(如口腔发音器官的共性决定语音类型的共性),另一方面源于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如对时间、空间的认知一致,导致相关语法范畴的共性)。
三、简答并举例(30 分)
-
语言表达中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 答案:语言表达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 抽象性是语言概括性的基础,具体性是语言落地的保障:语言的抽象性指语言符号能概括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摆脱具体情境的限制(如 “书” 可概括所有 “用于记录文字、供人阅读的印刷品”,而非特指某一本具体的书);具体性则指语言可通过修饰、语境补充等方式,将抽象概念落实到具体对象或情境(如 “那本蓝色封面、关于语言学的书”,通过 “蓝色封面”“关于语言学” 的修饰,让 “书” 的所指变得具体)。
- 抽象性与具体性可根据交际需求灵活转换:同一语义可通过抽象或具体的表达传递,例如表达 “人多”,抽象表达为 “人群密集”,具体表达为 “广场上挤满了人,连走路都要侧着身子”。抽象表达简洁高效,适合概括性描述;具体表达生动形象,适合场景化描述,二者结合能让语言表达既准确又丰富。
- 解析:若只有抽象性,语言会因缺乏具体所指而无法准确传递信息(如只说 “买了东西”,对方无法知道买的是什么);若只有具体性,语言会因无法概括而变得冗余(如每次提到 “书” 都要描述其封面、内容,无法高效交流)。二者的平衡是语言实现 “高效且准确” 交际的关键。
-
词义的基本特点
- 答案: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对应的语义内容,其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具体如下:
- 客观性:词义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或人们的主观感受,其形成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例如 “树” 的词义对应客观存在的木本植物,“快乐” 的词义对应人们愉悦的主观感受,并非凭空虚构。
- 概括性:词义是对一类事物或现象共同特征的概括,而非指向单个具体对象,例如 “猫” 的词义概括了所有 “胎生、哺乳动物,有尖牙、利爪,会捉老鼠” 的动物,而非特指某一只具体的猫。
- 模糊性:词义的所指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 “青年” 的年龄范围(是 18-25 岁还是 18-35 岁)、“高” 的身高标准(是 1.8 米以上还是 1.85 米以上),不同语境下界限不同,这种模糊性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而非词义不明确。
- 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中,词义的范围、感情色彩可能存在差异,反映民族的文化特征,例如汉语 “龙” 的词义带有 “吉祥、权威” 的褒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英语 “dragon” 的词义带有 “邪恶、凶猛” 的贬义(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再如汉语 “叔叔” 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男性长辈,英语需用 “uncle”(父亲的兄弟)、“younger male elder”(年轻男性长辈)区分,体现词义范围的民族差异。
- 解析:这四个特点共同构成词义的本质属性,客观性和概括性确保词义能准确反映现实、高效传递信息,模糊性和民族性则让词义适应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是语言多样性的体现。
-
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 答案:语音演变是指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音系统(包括音位、音位组合规则)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其规律具有三个核心特点:
- 条件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特定条件下(如特定的语音环境、特定的词类)生效,而非无条件适用于所有语音,例如汉语普通话中 “浊声母清化” 规律(古代汉语的浊声母如 “并、定”,在普通话中变为清声母),只适用于 “非声调语言环境”,且在 “平声字” 中变为送气清声母(如 “婆” pó),在 “仄声字” 中变为不送气清声母(如 “罢” bà),体现条件性。
- 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生效,过了这一时期,规律可能停止作用或发生变化,例如中古汉语的 “入声字” 在宋代以后逐渐消失,部分并入平、上、去声,这一演变只发生在宋至明清时期,现代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入声字的演变规律。
- 地域性:语音演变规律的传播有地域限制,不同地区的语音演变可能遵循不同规律,导致方言差异,例如汉语 “古无轻唇音” 规律(古代汉语没有 f 声母,现代 f 声母由古代 b、p 声母演变而来),在北方方言中普遍适用(如 “飞” 古代读 pī,现代读 fēi),但在吴方言中,部分字仍保留古代的 p 声母(如 “飞” 在吴方言中读 pī),体现地域性。
- 解析:语音演变规律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语音变化是 “有序且有边界” 的,而非随机混乱的。条件性让演变有章可循,时间性和地域性则是方言形成、语言分化的重要原因(如不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遵循不同语音规律,最终形成差异显著的方言)。
四、判断分析(30 分)
-
改进文字中不适应记录语言的方面,不仅可以使文字更好地记录语言,而且还可以改进已记录的语言。
- 答案:该说法错误。
- 解析: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其核心功能是 “记录语言”,而非 “改变语言”。改进文字中不适应记录语言的方面(如简化复杂字形、规范用字),确实能让文字更高效、准确地记录语言(例如汉字简化让书写更便捷,更好地记录汉语口语),但文字的改进无法改变已有的语言系统 —— 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由社会群体共同使用和维护,文字只是语言的 “载体”,载体的优化不会影响载体所记录的内容(语言)本身。例如汉字从甲骨文演变为楷书,文字形式不断改进,但汉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并未因文字改进而改变。
-
从任何语言都有拟声词这一语言现象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有必然联系。
- 答案:该说法错误。
- 解析: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是 “形式与意义的任意性”,即语音形式(形式)与语义内容(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上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如 “猫” 的语音形式 māo 与 “猫” 这种动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同语言中 “猫” 的语音形式不同,如英语 cat、法语 chat)。拟声词(如 “叮咚”“哗啦”)虽然模拟客观声音,形式与意义有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是 “相对的” 而非 “必然的”:一方面,拟声词的语音形式仍需社会约定(如汉语用 “汪汪” 模拟狗叫,英语用 “woof”,两种形式不同,但都能被各自社会群体理解);另一方面,拟声词在语言词汇中占比极低,无法代表语言符号的整体特征。因此,拟声词的存在不能否定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任意性,也无法证明二者有必然联系。
-
每一种语法范畴不但具有共同语法形式,而且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 答案:该说法正确。
- 解析:语法范畴是指通过语法形式(如形态变化、虚词、语序)表达的同一类语法意义的聚合,其核心特征是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统一”,即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备 “共同的语法形式” 和 “共同的意义领域”:
- 共同的语法形式:同一语法范畴的语法意义,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语法形式表达,例如 “数” 范畴(表示名词数量),在英语中通过 “复数词尾 - s”(如 book→books)这一共同语法形式表达;“时” 范畴(表示动作发生时间),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如 go→went→gone)表达。
- 共同的意义领域:同一语法范畴的语法意义都围绕同一核心语义展开,例如 “性” 范畴的意义领域是 “名词的性别分类”(如德语名词分阳性、阴性、中性),“格” 范畴的意义领域是 “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如俄语名词分主格、宾格、与格)。
- 例如汉语的 “体” 范畴(表示动作进行状态),语法形式是 “着、了、过”(如 “看着”“看了”“看过”),意义领域是 “动作的进行、完成、经历状态”,完全符合 “共同语法形式 + 共同意义领域” 的特征,因此该说法成立。
五、语言分类(10 分)
将以下语言按亲属关系分类:英语、维吾尔语、印地语、傣语、印尼语、汉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
- 答案:根据语言亲属关系,可分为以下 5 个语系,具体分类如下:
- 印欧语系:英语、印地语、印尼语
- 解析: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系之一,英语(日耳曼语族)、印地语(印度 - 伊朗语族)、印尼语(印度 - 伊朗语族)均属于该语系,其共同特征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名词的数、动词的时),且词汇中有大量同源词(如英语 “mother”、印地语 “matā” 均表示 “母亲”)。
- 汉藏语系:汉语、傣语、越南语
- 解析: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汉语(汉语族)、傣语(壮侗语族)、越南语(壮侗语族)均属于该语系,其共同特征是缺乏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如汉语 “我吃饭”“饭我吃” 通过语序区分主谓、动宾关系)。
- 阿尔泰语系:维吾尔语、蒙古语、土耳其语
- 解析: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地区,维吾尔语(突厥语族)、蒙古语(蒙古语族)、土耳其语(突厥语族)均属于该语系,其共同特征是有黏着语的形态特点(通过添加词缀表达语法意义,如土耳其语名词加 “-lar” 表示复数),且多为 SOV(主宾谓)语序。
- 闪 - 含语系:阿拉伯语
- 解析:闪 - 含语系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阿拉伯语(闪米特语族)是该语系的代表语言,其共同特征是有辅音根字母系统(词汇由 3 个辅音根构成,通过添加元音和词缀变化词义和语法形式),且有丰富的声调变化。
六、语言现象分析(10 分)
当代汉语中出现许多诸如 “零距离、零增长、零利率、零首付”“追星族、上班族、持卡族、工薪族” 等 “(0+X)” 或 “(X + 族)” 类词,此现象产生机制是什么?阐释并举两组(4 例)语言现象。
- 答案:
- 产生机制: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是 “语言类推机制” 和 “社会需求驱动” 共同作用的结果:
- 类推机制:语言使用者会根据已有的词语结构(如 “零 + X”“X + 族”),将新的语素填入结构中,生成新词语,是语言经济性和系统性的体现。“零 + X” 中,“零” 的语义被固定为 “没有、趋近于零”,可与表示 “距离、增长、利率” 等的语素组合;“X + 族” 中,“族” 的语义被固定为 “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可与表示 “行为、身份、状态” 的语素组合。
- 社会需求驱动:这类新词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中对 “新事物、新群体” 的命名需求。例如 “零首付” 对应房地产市场的新型付款方式,“追星族” 对应因娱乐产业发展而出现的粉丝群体,新词的产生让社会新现象得以准确、简洁地表达。
- 举例:
- “(0+X)” 类:零排放(指没有污染物排放)、零容忍(指对某种行为完全不宽容);
- “(X + 族)” 类:考研族(指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群体)、养生族(指注重养生的群体)。
- 解析:类推机制让新词生成有章可循,确保新词语能被语言使用者快速理解(如看到 “零排放”,可根据 “零距离” 的结构类推其含义);社会需求则为新词提供了产生的土壤,让语言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这是语言动态发展的重要体现。
七、语言理论应用(14 分)
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阐述孤立语的特点,且将汉语归入孤立语。可是汉语的词序有时可以比较方便地发生变化,例如:1. 爷爷早就把房子卖了 2. 爷爷早就卖了房子了 3. 房子早被爷爷卖了 4. 房子,爷爷早就卖了 5. 房子早就卖了。阐述孤立语特点与例子中汉语词序现象的关系。
- 答案:
- 孤立语的核心特点:孤立语(又称 “分析语”)的主要特点是 “缺乏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表达”,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由其位置(语序)和辅助虚词决定,而非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如名词的格、动词的人称变化)。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例如 “书” 在 “我看书” 中作宾语、在 “书很好” 中作主语,仅通过语序区分,无形态变化。
- 汉语词序变化与孤立语特点的一致性:例子中汉语词序的变化,并未违背孤立语的特点,反而体现了孤立语 “语序灵活可控,依赖虚词辅助” 的优势:
- 词序变化以 “不改变核心语义” 为前提,且依赖虚词或停顿:例如 “爷爷早就卖了房子了”(主动句,无虚词)、“房子早被爷爷卖了”(被动句,用 “被” 标记被动关系)、“房子,爷爷早就卖了”(话题句,用停顿将 “房子” 标记为话题),词序变化时,通过虚词(被)或停顿明确语法关系,确保语义不混乱,符合孤立语 “依赖语序和虚词” 的特点。
- 词序变化是 “话题化” 需求,而非语法规则的突破:孤立语的语序并非 “固定不变”,而是 “核心语序稳定,可根据话题需求调整”。例子中 “房子” 从宾语位置(爷爷卖房子)变为话题位置(房子被卖了),是为了强调 “房子” 这一话题,属于 “话题优先” 的表达策略,而非语法规则的改变 —— 核心语法关系(“卖” 的主体是爷爷,对象是房子)并未因词序变化而改变,仍通过语序和虚词清晰呈现,与孤立语 “语法关系依赖语序和虚词” 的核心特点完全一致。
- 解析:孤立语的 “语序稳定” 是指 “核心语法关系的语序(如主谓、动宾)相对固定”,而非 “词序绝对不能变”。汉语词序的灵活变化,是在孤立语语法规则框架内的 “表达优化”,通过虚词和话题化调整,既保持了语法关系的清晰,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是孤立语优势的体现。
八、概念区分(12 分)
洋泾浜与克里奥耳语的区别
- 答案:洋泾浜(Pidgin)和克里奥耳语(Creole)均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但二者在形成过程、使用人群、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具体如下:
- 形成过程与使用人群不同:
- 洋泾浜:是不同民族在临时、有限的接触(如贸易、殖民)中,为满足基本交际需求而形成的 “临时交际语”,没有 native speaker(母语使用者),使用者均以其他语言为母语,仅在特定场景(如贸易谈判)中使用。例如 19 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的 “洋泾浜英语”,是中国人与外国人贸易时使用的临时语言。
- 克里奥耳语:是洋泾浜在长期使用中,被下一代当作母语学习和使用,逐渐发展为 “完整语言”,有稳定的 native speaker(如克里奥耳语使用者的子女),可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传媒等所有交际场景。例如加勒比海地区的 “海地克里奥耳语”,是当地居民的母语,用于所有社会交际。
- 语言结构不同:
- 洋泾浜:语言结构简单,词汇量有限(仅包含基本交际所需词汇,如数字、贸易术语),语法规则不完整(如缺乏复杂的句法结构,无形态变化),表达粗糙(如 “洋泾浜英语” 中 “no have” 表示 “没有”,语法结构不完整)。
- 克里奥耳语:语言结构完整,词汇量丰富(在洋泾浜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日常、文化词汇),语法规则系统(形成了完整的句法结构和形态变化,如动词的时、体范畴),能满足复杂交际需求(如可用于文学创作、学术讨论)。
- 社会功能不同:
- 洋泾浜:社会功能单一,仅用于特定的临时交际(如贸易、服务),无官方地位,也不用于教育、文化传承。
- 克里奥耳语:社会功能全面,是使用者的母语,部分克里奥耳语还被赋予官方地位(如苏里南的 “苏里南克里奥耳语” 是官方语言之一),用于学校教学、政府公告、文化传播等所有社会领域。
- 解析:洋泾浜是 “语言接触的初级阶段产物”,结构不完整且无母语使用者;克里奥耳语是 “语言接触的成熟阶段产物”,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结构完整且有母语使用者,二者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种语言形态。
九、论述题(12 分)
以汉语为例,阐述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 答案:汉语的书面语与口语是汉语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汉语的完整交际系统,具体关系如下:
- 联系: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的规范与升华:
- 口语是书面语的来源:书面语的词汇、语法规则均源于口语,是对口语的记录和整理。例如汉语书面语中的 “你好”“吃饭了吗” 等表达,直接源于日常口语;书面语的基本句法结构(如主谓宾语序)也与口语一致,确保书面语能被理解。
- 书面语规范口语:书面语通过 “标准化、系统化” 的整理,为口语提供规范(如汉语普通话书面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规范了口语的发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纠正了口语中的不规范表达,如 “甭” 在口语中常用,但书面语中通常用 “不用”)。
- 书面语丰富口语:书面语中的词汇、表达可被口语吸收,丰富口语的表达内容。例如书面语中的 “创新”“可持续发展” 等词,已逐渐进入日常口语,用于讨论社会话题。
- 区别:在表达形式、使用场景、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 表达形式:口语以语音为载体,依赖语调、重音、停顿传递情感和语义(如口语中 “你真行”,语调上扬表示赞扬,语调下降表示讽刺);书面语以文字为载体,依赖标点符号(如逗号、感叹号)、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传递情感和语义,无语音辅助。
- 使用场景:口语用于面对面的即时交际(如聊天、对话),场景灵活,允许临时调整表达(如说话时可停顿、重复、修正);书面语用于非即时、非面对面的交际(如写作、书信、公告),场景正式,表达需提前规划,不允许随意修改(如书籍、政府公告一旦出版,无法临时调整)。
- 语言风格:口语风格随意、简洁,多用短句、口头禅(如 “嗯”“然后呢”)、方言词汇(如北方口语中的 “啥”,南方口语中的 “啥子”);书面语风格正式、严谨,多用长句、书面词汇(如 “因此”“综上所述”)、规范表达,避免方言和口头禅(如书面语中用 “什么” 而非 “啥”“啥子”)。
- 互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 口语推动书面语变革:口语的变化会促使书面语调整,例如网络口语中的 “给力”“点赞”,因使用广泛,已被纳入书面语(如新闻报道、官方文件中出现 “点赞正能量”);口语中简洁化的表达需求,推动书面语从古代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转变(古代文言文与口语差异大,现代白话文更贴近口语)。
- 书面语引导口语发展:书面语中的新表达、新词汇会渗透到口语中,提升口语的表达层次,例如书面语中的 “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专业词汇,通过媒体传播进入口语,让口语能讨论更复杂的科技话题。
- 解析: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是 “同源异流、相互依存”—— 没有口语的基础,书面语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书面语的规范,口语会陷入混乱。二者的平衡与互动,确保汉语既能满足日常随意交际的需求(口语),又能满足正式、复杂交际的需求(书面语),推动汉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