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复试)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复试)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中医药专业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复试)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中医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拓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中医内科核心逻辑,高效掌握复试重点知识。
二、复试考核概况
- 复试总分及构成:复试总分 150 分,具体分值分布如下:
- 英语考核:30 分(含口语测试)
- 笔试考核:50 分(内科专业知识)
- 面试考核:30 分(专业问答与综合素养评估)
- 临床考核:40 分(全面查体操作)
- 淘汰规则:
- 复试总分低于 60%(即 90 分),自动淘汰;
- 外语单项考核不及格(具体分数线以院校当年规定为准),自动淘汰。
三、内科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5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
-
逆流挽舟
- 答案:逆流挽舟是中医治疗痢疾的一种治法,特指用解表剂(如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白脉浮)的方法。其原理是将病邪(湿热、寒湿之邪)从表而解,如同逆流而上挽舟行船,防止病邪深入肠道,故得名 “逆流挽舟”。
- 解析:该治法源于《伤寒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思路延伸,适用于痢疾初起、表邪未解、里邪初结的证型。需注意与 “通因通用”(治疗湿热痢疾用清热导滞药)的区别 —— 逆流挽舟侧重 “解表散邪以治痢”,通因通用侧重 “通下积滞以治痢”。临床应用时,若痢疾无表证(如但热不寒、里急后重明显),则不可使用此治法,以免引邪入里。
-
上盛下虚
- 答案:上盛下虚是中医辨证中一种虚实错杂的证型,指机体上部(如头面、胸膈)表现为实邪壅盛(如痰浊、水饮、肝火),下部(如腰膝、下肢)表现为正气亏虚(如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的病理状态。常见于慢性肺病(如肺胀)、眩晕、心悸等疾病。
- 解析:例如肺胀患者,上部可见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痰浊壅肺,属实),下部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阳不足,属虚),即为典型的上盛下虚证。治疗需 “上清下补”,兼顾祛邪与扶正,如用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降气化痰以治上盛,肉桂、当归温肾纳气以治下虚)。需注意与 “上虚下实”(上部气虚、下部实邪)区分,避免治法颠倒。
-
提壶揭盖
- 答案:提壶揭盖是中医治疗小便不利(如癃闭)的一种比喻性治法,特指通过宣肺解表、开宣肺气的方法,促进小便排泄。其原理是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郁闭则水道不通,如同水壶盖子紧闭导致水无法倒出,打开盖子(宣肺)则水液自然通畅,故得名 “提壶揭盖”。
- 解析:该治法适用于肺气郁闭所致的小便不利,常见症状为小便量少、点滴而出,兼见咳嗽、胸闷、苔薄白、脉浮等肺失宣降表现。常用方剂如麻黄汤(麻黄宣肺解表)、越婢加术汤(麻黄宣肺、白术利水)。需注意与 “利水渗湿”(直接用茯苓、泽泻等药利水)的区别 —— 提壶揭盖侧重 “调畅上源以通下”,利水渗湿侧重 “直接通利下焦”,临床需根据病机选择,若为肾阳虚所致小便不利(兼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则不可使用此治法。
(二)问答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
-
血证论治 “血四法”
- 答案:中医治疗血证(如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的核心治法为 “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循序渐进、相互配合,具体如下:
- 止血:为血证急救之首要治法,适用于血证急性发作期,以快速控制出血为目的。需根据出血部位和病机选择药物,如咳血用白及、仙鹤草(润肺止血),吐血用三七、蒲黄(化瘀止血),尿血用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 消瘀:出血后易致瘀血内停,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止血后需及时消瘀。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避免瘀血阻滞脉络导致再次出血。
- 宁血:即调理脏腑功能,防止血液再次妄行,是血证恢复期的关键治法。需根据脏腑病机调理,如肝火犯肺所致咳血,用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以宁血;脾不统血所致便血,用党参、黄芪健脾益气以摄血。
- 补血:出血日久易致血虚,故后期需补血以恢复正气。常用药物如熟地黄、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若兼气虚(乏力、气短),可加党参、黄芪益气生血(“气能生血”)。
- 解析:“血四法” 源于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其核心逻辑是 “先治其标(止血),再治其本(消瘀、宁血、补血)”,临床需根据血证阶段灵活组合,如急性出血期以 “止血 + 消瘀” 为主,恢复期以 “宁血 + 补血” 为主。需注意避免 “单纯止血而不留瘀”“过度消瘀而伤正”,确保治法兼顾疗效与正气。
-
辨别中风 “闭证” 与 “脱证”
- 答案:中风闭证与脱证均为中风重证,主要区别在于 “邪气盛实” 与 “正气衰竭”,临床需从神志、面色、肢体、二便、舌脉等方面辨别,具体如下:
辨证要点 |
闭证 |
脱证 |
神志状态 |
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神志闭阻) |
神志昏迷,呼之不应,手撒肢冷(神志衰竭) |
面色 |
面赤气粗(实热内盛)或面白唇暗(痰湿壅盛) |
面色苍白或青紫,汗出如油(阳气衰竭) |
肢体状态 |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邪气阻络) |
肢体瘫软无力,不能自主活动(正气亏虚) |
二便 |
大小便闭(腑气不通) |
大小便失禁(肾气不固) |
舌脉 |
舌绛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而数(实脉) |
舌淡苔白,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虚脉) |
治法 |
开窍醒神,根据寒热分 “凉开”(安宫牛黄丸)、“温开”(苏合香丸) |
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参附汤、生脉散) |
- 解析:闭证属 “实”,多因风、火、痰、瘀闭阻清窍所致,治疗以 “开窍祛邪” 为主;脱证属 “虚”,多因元气衰竭、阴阳离决所致,治疗以 “固脱救逆” 为主。二者预后差异大,闭证及时治疗可恢复,脱证病情危重,需立即抢救,临床需严格辨别,避免 “虚证用攻法”“实证用补法” 的错误。
-
黄疸、鼓胀、积聚之间的病理变化与转化
- 答案:黄疸、鼓胀、积聚均为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三者均与 “肝、脾、肾” 三脏功能失调及 “气滞、血瘀、水停” 相关,病理变化密切,可相互转化,具体如下:
- 黄疸转化为积聚、鼓胀:黄疸多因湿热、寒湿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若黄疸日久不愈,湿热 / 寒湿之邪阻滞气血,肝失疏泄则气滞,脾失健运则湿停,气滞湿停日久成瘀,瘀血内结则形成积聚(如肝脾肿大);若积聚进一步发展,气血水互结,腹部渐大,则转化为鼓胀(如肝硬化腹水)。例如: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 慢性肝炎伴肝脾肿大(积聚)→ 肝硬化腹水(鼓胀)。
- 积聚转化为鼓胀:积聚多因气滞血瘀内结所致,病位在肝脾。若积聚日久,肝脾功能受损,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肾失气化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与瘀血互结,腹部渐胀,形成鼓胀。例如:肝血管瘤(积聚)→ 肝功能受损 → 腹水(鼓胀)。
- 鼓胀兼见黄疸、积聚:鼓胀患者若病情进展,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胆汁排泄不畅则兼见黄疸(如肝硬化腹水伴黄疸);鼓胀本身即有 “积聚” 的病理基础(腹部包块),故三者常同时存在,形成 “黄疸→积聚→鼓胀” 的病理链条。
- 解析:三者的核心病理因素是 “瘀血”,黄疸日久致瘀成积聚,积聚日久致水停成鼓胀,治疗需兼顾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根据疾病阶段侧重不同,如黄疸期侧重 “清热利湿 / 温化寒湿”,积聚期侧重 “行气活血”,鼓胀期侧重 “利水消肿、活血化瘀”。
-
尪痹的病因、机理、治法
- 答案:尪痹是中医痹证的一种,特指以 “关节疼痛、变形、僵硬、活动受限” 为主要表现的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类风湿关节炎等),其病因、机理、治法如下:
- 病因:
- 外感因素:风寒湿邪侵袭,其中 “湿邪” 为关键,湿性黏滞,易与风寒结合,阻滞关节经络;
- 内伤因素:正气亏虚(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气血虚弱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
- 机理: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阻滞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 “不通则痛”;日久邪留伤正,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气血不足则脉络失荣,致关节变形、僵硬(“不荣则痛”);邪正交争日久,可化热生痰,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关节损害。
- 治法:以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为核心,根据证型加减:
- 风寒湿痹型:用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祛风湿,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杜仲、牛膝补肝肾);
- 风湿热痹型(关节红肿热痛):用宣痹汤(防己、薏苡仁清热利湿,连翘、栀子清热解毒);
- 痰瘀痹阻型(关节变形、有硬结):用双合汤(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茯苓化痰祛湿);
- 肝肾亏虚型(关节僵硬、腰膝酸软):用河车大造丸(紫河车、熟地黄补肝肾、益精血)。
- 解析:尪痹的特点是 “本虚标实”,标为风寒湿痰瘀,本为肝肾气血亏虚,治疗需 “标本兼顾”,不可单纯祛邪而伤正,也不可单纯扶正而留邪。临床需结合患者年龄、病程(急性期侧重祛邪,慢性期侧重扶正)调整治法,同时配合外治法(如针灸、艾灸)缓解关节疼痛。
-
消渴的病理特点及 “无痰不作眩” 的临床应用
-
答案:
(1)消渴的病理特点:消渴是因 “阴虚燥热” 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其病理特点可概括为 “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涉及肺、胃、肾”,具体如下:
- 阴虚为本:消渴初起多为肺燥津伤(多饮,即 “上消”),日久伤及胃阴(多食,即 “中消”),进一步耗伤肾阴(多尿,即 “下消”),故阴虚是贯穿消渴病程的根本病理基础;
- 燥热为标:阴虚则生内热,内热则耗伤津液,形成 “阴虚→燥热→更阴虚” 的恶性循环;
- 并发症多:病程日久,阴虚燥热可致瘀血内停(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痰浊内生(如糖尿病肾病)、肝肾亏虚(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故消渴后期常兼见多种并发症。
(2)“无痰不作眩” 的临床应用:“无痰不作眩” 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指眩晕的发生多与 “痰浊” 相关,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头晕目眩,临床应用需把握以下要点:
- 辨证要点:痰浊型眩晕的典型症状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天麻平肝息风止眩);
- 加减应用:若痰浊化热(兼口苦、苔黄腻),加黄芩、栀子清热化痰;若痰浊阻滞气机(兼胸闷、脉涩),加枳壳、厚朴理气化痰。
-
解析:消渴的病理特点决定其治疗需 “滋阴清热”,兼顾肺、胃、肾三脏,如消渴上消用消渴方(清热润肺),中消用玉女煎(清胃滋阴),下消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无痰不作眩” 是眩晕的重要病机理论,需与 “无风不作眩”(肝风内动)、“无虚不作眩”(气血亏虚)区分,临床需根据症状、舌脉综合辨证,避免单一病机判断。
(三)病历题(10 分)
题目:患者,男,65 岁,反复咳嗽、咳痰 20 年,加重伴胸闷、气喘 1 周。现症见:咳嗽痰多,色白黏腻,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请结合上述症状,诊断该患者所患疾病,并阐述其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 答案:
- 疾病诊断:肺胀(属 “肺肾气虚、痰浊壅肺证”)。
- 病机分析:患者反复咳嗽、咳痰 20 年,属慢性肺病迁延,肺主气司呼吸,久病肺气虚则宣降失司,痰浊内生(咳嗽痰多、白黏腻);肺虚日久及肾,肾主纳气,肾阳虚则纳气无力,故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均为肺肾气虚、痰浊壅肺之象。
- 治法:补肺益肾,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 代表方剂:苏子降气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 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厚朴降气化痰平喘,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活血);
- 金水六君煎(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化痰,熟地黄、当归补肾养血);
- 加减:若畏寒肢冷明显,加附子、干姜温补肾阳;若痰多难咳,加莱菔子、白芥子化痰止咳。
- 解析:肺胀的核心病机是 “肺脾肾气虚,痰浊、水饮、瘀血互结”,临床需根据 “标实”(痰浊、水饮)与 “本虚”(气虚、阳虚)的侧重调整治法。本题患者以 “本虚(肺肾气虚)为主,标实(痰浊)为辅”,故用 “补肺益肾” 治其本,“化痰平喘” 治其标,体现 “标本兼顾” 的治疗原则。
四、英语口试考核(30 分)
(一)考核形式
考官随机提问,以日常交流和专业相关话题为主,无固定题库,考核时长约 5-10 分钟。
(二)常见提问方向及应答思路
-
日常话题:
- 提问示例:“Could you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你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庭吗?)“How old are you and what are your hobbies?”(你多大了?有什么爱好?)
- 应答思路:回答需简洁明了,包含核心信息(如家庭人数、成员职业;年龄、爱好及爱好的意义),避免冗长,语法准确即可,无需复杂句式。例如:“My family has 3 people. My parents are both doctors, and they inspired me to study TCM. I’m 23 years old, and my hobby is reading TCM classics, which helps me underst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etter.”
-
专业相关话题:
- 提问示例:“Why did you choose to study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你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内科?)“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advantage of TCM in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你认为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优势是什么?)
- 应答思路:结合中医内科特点(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个人认知,突出专业性与个人动机,例如:“I choose TCM internal medicine because it focuses on ‘treating the root cause’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chronic diseases like hypertension, TCM can regulate the patient’s overall condition, not just control symptoms, which is more beneficial for long-term health.”
(三)备考建议
- 提前准备日常话题(家庭、爱好、考研动机)和专业话题(中医优势、心仪方向)的英文应答模板,熟练记忆核心词汇(如 “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 注重发音准确,语速适中,若未听清问题,可礼貌请求重复(如 “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e question?”),避免随意猜测作答。
五、临床考核(40 分)
(一)考核内容
全面查体操作,涵盖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和西医体格检查(如生命体征测量、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神经系统检查)。
(二)考核重点及评分标准
-
中医四诊:
- 望诊:重点观察面色(如苍白、潮红)、舌象(舌质、舌苔、舌形)、脉象(脉位、脉率、脉势),需准确描述观察结果(如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咳嗽、气喘的声音特点)、嗅气味(痰液、口气等);
- 问诊:按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系统询问,重点关注主诉相关症状(如肺胀患者需问咳嗽、咳痰、气喘的发作时间、诱因、伴随症状);
- 切诊:包括脉诊(寸关尺三部九候)和按诊(腹部压痛、包块),需掌握正确操作手法(如脉诊用指目按触,按诊力度适中)。
-
西医体格检查:
- 生命体征:准确测量体温(腋温 / 口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数值规范;
- 心肺听诊:能指出心音听诊区(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等),辨别正常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与异常呼吸音(如湿啰音、哮鸣音);
- 腹部触诊:按 “逆时针” 方向触诊,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描述触诊结果;
-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膝反射、巴氏征等,操作规范,能判断反射是否正常。
(三)备考建议
- 熟练掌握中医四诊和西医体格检查的操作流程,可通过模拟患者练习(如与同学互相查体);
- 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和条理性,例如体格检查时先洗手,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操作后整理患者衣物,体现人文关怀。
六、面试考核(30 分)
(一)考核形式
考官围绕专业知识、科研经历、职业规划等话题随机提问,无固定范围,考核时长约 10-15 分钟,重点评估考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常见提问方向及应答策略
-
专业知识提问:
- 提问示例:“如何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简述真武汤的组成和主治病症。”
- 应答策略:回答需准确、条理清晰,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例如鉴别风寒与风热感冒,可从 “恶寒发热轻重、舌苔脉象、治法方药” 三方面对比,避免遗漏核心要点。
-
科研 / 实践经历提问:
- 提问示例:“你之前参与过中医相关的科研项目吗?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在医院实习时,你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什么?”
- 应答策略:如实描述经历,突出个人贡献和收获,例如参与科研项目可说明 “负责数据收集和病例整理,学会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分享病例可简述 “病例特点、诊断思路、治疗效果”,体现临床思维能力。
-
职业规划提问:
- 提问示例:“你读研期间的学习计划是什么?”“未来想从事中医内科的哪个亚方向(如心血管、呼吸)?”
- 应答策略:规划需具体、贴合中医内科专业,例如 “读研期间计划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经典(如《金匮要略》),参与临床实践,尝试发表 1-2 篇相关学术论文;未来想从事呼吸内科方向,因为对肺胀、哮喘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有浓厚兴趣”。
(三)备考建议
- 提前梳理本科期间的专业知识、科研 / 实习经历,准备简洁的应答框架;
- 回答问题时保持自信、语速适中,若遇到不会的问题,可礼貌说明 “这个问题我目前掌握得还不够深入,后续会加强学习”,避免随意编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