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成都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成都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成都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成都大学 610 艺术原理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成都学院 610 艺术原理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艺术学相关专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艺术原理专业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成都学院 610 艺术原理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艺术理论依据及作品案例拓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艺术原理核心逻辑,高效掌握考试重点知识。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 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主要有表现说、______、形式 — 幻象说三种。
    • 答案:模仿说(或再现说)
    • 解析:艺术本质的核心学说中,“模仿说”(再现说)是最古老的理论之一,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 “现实的本质”);“表现说” 强调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抒发(如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 幻象说” 侧重艺术通过形式构建审美幻象(如现代主义艺术对形式的探索)。三者共同构成艺术本质理论的核心框架,需注意区分不同学说的核心主张。
  2. ______是连接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受众的桥梁。
    • 答案:艺术传播
    • 解析:艺术传播指艺术作品从艺术家创作完成到受众接收的过程,通过展览、出版、媒体报道等渠道实现。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受众是作品的接收者,而艺术传播通过具体渠道(如美术馆展览连接画家与观众、唱片发行连接音乐家与听众),让作品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艺术家与受众的审美沟通,是艺术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3.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一观点由英国艺术理论家______提出。
    • 答案: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 解析: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该观点,认为艺术的核心是 “有意味的形式”——“形式” 指艺术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组合,“意味” 指这些形式引发的审美情感,与作品的题材、内容无关。这一理论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对形式的重视(如抽象派绘画),但也因忽视作品的社会文化内涵存在争议,需结合具体艺术流派理解其适用范围。
  4. 根据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其中,绘画属于______艺术、音乐属于______艺术。
    • 答案:视觉;听觉
    • 解析:视觉艺术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依赖线条、色彩、造型等视觉元素(如绘画、雕塑、建筑);听觉艺术通过听觉器官感知,依赖声音、节奏、旋律等听觉元素(如音乐、相声);视听艺术结合视觉与听觉元素(如电影、戏剧)。绘画通过画面传递信息,需视觉接收;音乐通过声音传递情感,需听觉接收,二者分别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典型代表。
  5. 艺术功能可以分为审美娱乐功能、______功能和______功能。
    • 答案:认知;教育(两空顺序可互换)
    • 解析:艺术的三大核心功能相互关联:“审美娱乐功能” 是基础,指艺术为受众提供审美愉悦(如欣赏喜剧电影缓解压力);“认知功能” 指艺术帮助受众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如通过历史题材油画了解古代生活);“教育功能” 指艺术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通过红色主题艺术作品传递爱国精神)。三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同一艺术作品中综合体现(如《清明上河图》既提供审美体验,又帮助认知北宋市井生活,还蕴含对社会繁荣的赞颂)。
  6.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______和______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的活动。
    • 答案:艺术作品;艺术现象(两空顺序可互换)
    • 解析: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具体的艺术作品(如某幅绘画、某首音乐)和宏观的艺术现象(如某一艺术流派的兴起、某类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基于艺术理论(如美学原理、艺术史知识),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内容、价值,或总结艺术现象的规律,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参考,为受众提供审美指引(如批评家对 “当代装置艺术” 的分析,既点评具体作品,也探讨该流派的发展方向)。
  7. 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代表作《______》。
    • 答案:父亲
    • 解析:《父亲》是罗中立 1980 年创作的油画,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国农民形象(黝黑的皮肤、布满皱纹的脸、粗糙的手),既是对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也蕴含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怀,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也是 “伤痕美术” 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需掌握其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
  8. 19 世纪以来,艺术表现说成为艺术起源的主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______。
    • 答案:列夫・托尔斯泰(或维克多・雨果、浪漫主义理论家均可,托尔斯泰为典型代表)
    • 解析:艺术表现说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兴起,认为艺术起源于艺术家情感的表现与抒发。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出 “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认为艺术家将自身情感通过作品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产生共鸣,这一观点成为表现说的核心理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如雨果、拜伦)也通过作品实践了表现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9. 电影艺术的主要媒介是______和声波。
    • 答案:画面(或影像)
    • 解析:电影艺术是典型的视听艺术,其核心媒介由视觉层面的 “画面(影像)” 和听觉层面的 “声波(声音,包括对话、音乐、音效)” 构成。画面通过镜头语言(如构图、剪辑、色彩)传递视觉信息,声波通过声音设计增强画面的情感氛围与叙事逻辑,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电影审美体验(如电影《流浪地球》通过震撼的画面展现太空场景,配合激昂的音乐强化史诗感)。
  10. 艺术家的基本修养应该有艺术技巧和______。
    • 答案:文化素养(或审美素养、思想素养均可,核心为 “非技巧性的综合素养”)
    • 解析:艺术家的修养包括 “技术” 与 “文化” 两方面:艺术技巧是创作的基础(如画家的绘画技巧、音乐家的演奏技巧);文化素养是创作的灵魂,包括美学知识、历史文化积累、思想深度等(如鲁迅作为作家,既具备文字技巧,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才能创作出《阿 Q 正传》)。缺乏文化素养的技巧只是 “匠艺”,无法形成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11. 艺术风格的特性主要有______、稳定性和多样性。
    • 答案:独特性(或个体性)
    • 解析: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或艺术流派的创作特色,其核心特性包括:“独特性” 指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体或流派标识(如梵高的油画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扭曲的线条为独特风格);“稳定性” 指风格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固定(如齐白石的国画风格晚年虽有变化,但始终保持 “笔墨简练、意境生动” 的核心特质);“多样性” 指不同艺术家、流派的风格存在差异(如中西绘画风格的差异、同一流派内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差异)。三者共同构成风格的完整内涵。
  12. 文艺复兴 “三杰” 是______、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 答案:达・芬奇
    • 解析:文艺复兴 “三杰” 是 15-16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位艺术大师: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擅长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以优雅的人物造型、和谐的构图著称)、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大卫》雕塑、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以雄浑的力量感与精湛的技艺闻名)。三人共同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是西方艺术史的重要里程碑,需掌握其代表作与艺术特色。

三、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 简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作品所反映的题材、主题、情感等)与形式(作品的表现手法、结构、媒介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具体如下:
    1. 相互依存:内容是形式的载体,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内容无法脱离形式独立存在,需通过具体形式呈现(如《红楼梦》的 “反封建主题”,需通过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文字等形式传递);形式也不能脱离内容空谈,失去内容的形式只是无意义的符号(如一幅仅有无序线条的绘画,若无任何题材或情感内容,无法成为完整艺术作品)。二者如同 “灵魂与躯体”,缺一不可。
    2. 相互制约:内容决定形式的选择,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
      内容的特性决定了形式的适配性 —— 表现 “宏大历史场景” 的题材(如《开国大典》),需采用大尺幅、写实的绘画形式;表达 “细腻情感” 的题材(如抒情诗),需采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形式。同时,形式的优劣也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效果 —— 同一 “思乡主题”,通过 “诗歌” 形式可能更含蓄深情,通过 “油画” 形式可能更直观具象,若形式选择不当(如用摇滚音乐表达悲伤的思乡情),会导致内容传递偏差。
    3. 相互转化: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同一内容可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故事,可转化为越剧、小提琴协奏曲、电影等不同形式);同一形式也可承载不同内容(如 “水墨画” 形式,既可以表现山水题材,也可以表现人物题材)。此外,在艺术发展中,形式的创新有时会反作用于内容,推动新内容的产生(如印象派绘画对 “光影” 形式的探索,拓展了艺术对 “瞬间视觉体验” 这一新内容的表现)。
  • 解析:理解二者关系需避免 “重内容轻形式” 或 “重形式轻内容” 的误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既以 “与命运抗争” 为深刻内容,又以 “强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 为适配形式,二者共同造就经典)。

2. 简述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 答案: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从产生创作灵感到完成作品的完整过程,通常分为 “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共同构成艺术创作的闭环,具体如下:
    1. 第一阶段:艺术体验(素材积累与灵感触发)
      这是创作的基础阶段,指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社会,积累创作素材,并在特定情境下触发创作灵感的过程。艺术体验既包括 “直接体验”(艺术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如画家深入乡村写生),也包括 “间接体验”(通过书籍、影像、他人讲述获取的素材,如作家通过历史资料创作历史小说)。灵感的触发往往源于体验中的情感共鸣(如杜甫因 “安史之乱” 的亲身经历,触发创作《三吏》《三别》的灵感)。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积累素材、激发情感”,为后续构思奠定基础。
    2. 第二阶段:艺术构思(意象形成与方案设计)
      这是创作的核心阶段,指艺术家将艺术体验中的素材与情感,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具体艺术意象,并设计作品呈现方案的过程。“艺术意象” 是艺术家脑海中对作品的初步设想(如导演在拍摄前构思的电影画面、作家在写作前构思的人物形象),需明确作品的题材、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同时,艺术家会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如画家选择绘画媒介、构图方式,音乐家确定乐曲的调式、节奏)。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艺术蓝图”,是连接体验与传达的关键。
    3. 第三阶段:艺术传达(作品制作与修改完善)
      这是创作的落地阶段,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和媒介,将艺术构思中的意象与方案转化为实体艺术作品,并通过修改完善提升作品质量的过程。艺术传达需依赖专业技巧(如雕塑家的雕刻技巧、舞蹈家的编排技巧),同时需根据实际创作情况调整方案(如画家在创作中发现某一色彩不合适,及时修改)。作品完成后,艺术家还会进行反复打磨(如作家修改文章措辞、音乐家调整乐曲细节),确保作品符合创作初衷。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将艺术蓝图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作品”,是创作的最终呈现。
  • 解析:三个阶段并非严格割裂,而是可能交叉进行(如在艺术传达中发现新灵感,返回艺术构思阶段调整方案)。实际创作中,艺术家的个人习惯不同,阶段划分可能略有差异,但 “体验 — 构思 — 传达” 的核心逻辑具有普遍性(如梵高创作《星夜》,先通过观察夜晚星空获得体验,再构思画面的色彩与构图,最后通过油画技巧完成传达)。

3. 简述艺术教育与人的关系

  • 答案: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审美体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活动,其与人的关系体现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从 “审美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创造力激发” 三个维度分析:
    1. 艺术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艺术教育通过引导人欣赏艺术作品(如分析绘画的色彩构图、聆听音乐的旋律节奏),教授审美知识(如美学原理、艺术史),帮助人掌握 “如何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 的方法。例如,通过欣赏达芬奇《蒙娜丽莎》,学习 “黄金分割”“明暗透视” 等审美知识,提升对绘画美的感知能力;通过参与书法练习,体会汉字的线条美与结构美。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欣赏自然风景、选择服饰搭配)也能发现美、享受美,丰富精神世界。
    2. 艺术教育塑造人的健全人格,传递正向价值观
      艺术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艺术教育通过解读作品的深层价值,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欣赏红色主题艺术作品(如油画《开国大典》),感受国家成立的庄严与自豪,培养爱国情怀;通过接触公益主题艺术(如反对战争的雕塑),树立和平、友善的理念。同时,艺术教育中的集体创作(如合唱、集体绘画)能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孤独创作(如独奏、独立绘画)能锻炼人的专注力与抗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3. 艺术教育激发人的创造力,拓展思维边界
      艺术创作强调个性表达与创新思维,艺术教育通过鼓励人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表演),引导人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儿童艺术教育中,鼓励孩子用非常规材料(如树叶、石头)创作手工,激发想象力;成人艺术教育中,引导学习者尝试 “跨媒介创作”(如将音乐与绘画结合),拓展创作思路。这种创造力的激发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也能迁移到工作与生活中(如设计师的艺术素养能提升产品设计的创新性,教师的艺术思维能丰富教学方法)。
  • 解析:艺术教育与人的关系是 “双向促进”—— 艺术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撑,人的发展也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如人对多元审美的需求,促使艺术教育增加新媒体艺术、跨文化艺术等内容)。需注意,艺术教育并非 “培养艺术家” 的专属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 “美育”,其核心目标是 “让人成为更完整、更有精神追求的人”。

4. 简述艺术继承与艺术创新的关系

  • 答案:艺术继承是指艺术发展中对前代艺术成果(如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经典作品)的借鉴与吸收;艺术创新是指在继承基础上,突破传统模式,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内容或理念。二者是艺术发展的两大动力,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具体关系如下:
    1. 艺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无继承则无创新
      艺术创新并非 “凭空创造”,而是在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借鉴中产生。前代艺术积累的思想、技巧、题材,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经验。例如,中国当代水墨画家的创新(如将抽象元素融入水墨),需以继承传统水墨画的 “笔墨技巧”“意境追求” 为基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虽打破传统写实模式,但仍继承了西方绘画的 “色彩运用”“构图逻辑”。若完全抛弃继承(如拒绝学习传统绘画技巧,盲目追求 “新形式”),创新会沦为无根基的 “噱头”,无法形成有深度的艺术价值。
    2. 艺术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与发展,无创新则继承僵化
      艺术继承不是 “复制传统”,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艺术发展,创新是继承的最终归宿。随着社会文化、科技、受众需求的变化,传统艺术若不创新,会因脱离时代而被淘汰。例如,传统京剧的继承,不仅是保留经典剧目,更需要创新(如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剧目),才能吸引年轻受众;传统书法的继承,也需要在字体、章法上创新(如将书法与设计结合),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创新能让传统艺术 “活” 在当下,实现真正的传承。
    3. 继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推动艺术持续发展
      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 “继承 — 创新 — 再继承 — 再创新” 的循环过程:某一时代的艺术创新,会成为下一时代的 “传统”,被后续艺术家继承,进而催生新的创新。例如,文艺复兴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 “人文精神” 与 “写实技巧”,创新出 “透视法”“人体解剖学” 的运用;巴洛克艺术又在继承文艺复兴写实基础上,创新出 “动态构图”“强烈色彩对比” 的风格。这种动态平衡,既保证了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不割裂传统),又确保了艺术的生命力(不断适应时代)。
  • 解析:理解二者关系需避免 “复古主义”(只继承不创新)与 “虚无主义”(只创新不继承)的极端。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 “继承传统的创新者”(如齐白石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的观点,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优秀的艺术流派也必然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如中国 “新文人画”,既继承文人画的 “笔墨意境”,又创新题材与表现手法)。

四、论述题(60 分)

请根据艺术创作及其鉴赏原理,对自己熟悉的一件艺术或设计作品进行艺术鉴赏分析。
  • 答案:以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的装置艺术作品《向日葵籽》(2010 年,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为例,结合艺术创作原理(创作背景、表现手法)与鉴赏原理(审美体验、价值分析),进行如下鉴赏分析:
    1. 作品背景与创作语境(艺术创作原理视角)
      《向日葵籽》的创作源于艾未未对 “个体与集体”“手工与工业” 关系的思考:作品由 1.6 亿颗手工绘制的陶瓷向日葵籽组成,每颗籽均由中国景德镇工匠手工烧制、彩绘,再运至英国展厅平铺成巨大的 “籽海”,观众可步入其中感受 “被籽包围” 的体验。创作背景蕴含两层深意:一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 的手工技艺与西方当代艺术场景的碰撞;二是通过 “亿颗相同又不同的籽”,隐喻 “集体中的个体”—— 每颗籽手工绘制(有个体差异),但整体又构成统一的 “籽海”(集体形态),呼应现代社会中 “个体身份与集体归属” 的矛盾。
    2. 表现手法与形式分析(艺术创作原理视角)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体现了 “装置艺术” 的核心特征,同时融合了传统工艺与当代理念:
      • 媒介选择:以 “陶瓷” 这一中国传统媒介为载体,打破陶瓷 “实用器具” 的传统定位,赋予其当代艺术内涵;1.6 亿颗籽的 “数量规模” 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让观众直观感受 “集体” 的宏大与 “个体” 的微小。
      • 空间利用: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巨大涡轮大厅中,平铺的籽海与空旷的空间形成对比,观众步入其中时,身体与籽的互动(如踩踏、触摸)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 “观众被动欣赏” 的传统模式,实现 “沉浸式体验”。
      • 手工与工业的对比:每颗籽的手工绘制(耗时两年,涉及上千工匠)与整体展览的 “工业化运输、铺设” 形成反差,批判了现代社会 “重工业效率、轻手工价值” 的倾向,也凸显了 “个体劳动” 在集体项目中的意义。
    3. 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艺术鉴赏原理视角)
      鉴赏该作品时,观众的审美体验呈现 “多层次递进”:
      • 直观视觉体验:初入展厅时,“无边无际的籽海” 带来强烈视觉震撼,黄色的籽与灰色的展厅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引发 “好奇与敬畏” 的初始情感;
      • 细节感知体验:近距离观察单颗籽,发现每颗籽的彩绘图案(如笑脸、花纹、符号)均不相同,意识到 “宏大集体” 由无数 “独特个体” 构成,产生 “对个体价值的关注”;
      • 互动参与体验:步入籽海时,脚下籽的触感、踩踏的声音,让观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感受 “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引发 “身份认同” 的思考(如 “我是这亿颗籽中的哪一颗?”)。
    4.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艺术鉴赏原理视角)
      从鉴赏的深层价值来看,《向日葵籽》的意义远超 “装置作品” 本身,具有三重核心价值:
      • 文化交流价值: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引入西方当代艺术殿堂,打破 “东方艺术 = 传统、西方艺术 = 现代” 的刻板印象,推动跨文化艺术对话;
      • 社会批判价值:通过 “手工绘制 vs 工业效率”“个体 vs 集体” 的对比,批判现代社会的 “同质化”“效率至上” 倾向,呼吁对个体劳动与独特性的尊重;
      • 艺术观念价值:打破 “艺术作品 = 固定实体” 的传统认知,将 “观众互动”“创作过程(工匠劳动)” 纳入作品范畴,拓展了装置艺术的边界,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参考。
    5. 鉴赏总结
      《向日葵籽》并非简单的 “陶瓷装置”,而是艾未未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代理念,对 “个体、集体、文化、社会” 的深度思考的结晶。其创作既继承了中国陶瓷的手工技艺,又创新了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鉴赏过程中,观众从 “视觉震撼” 到 “情感共鸣” 再到 “价值思考”,实现了审美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统一。该作品证明,优秀的当代艺术不仅能提供感官愉悦,更能引发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层反思,这也是艺术 “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 的综合体现。
  • 解析:论述题需结合 “创作原理”(背景、手法)与 “鉴赏原理”(体验、价值),选择熟悉的作品(如绘画、音乐、设计均可),确保分析有具体细节(如作品的媒介、形式、观众互动),避免空泛论述。同时,需体现 “个人见解”(如对作品价值的独特理解),而非单纯复述作品信息,让鉴赏分析更具深度。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