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东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东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东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 东北大学 考研真题 样题(西方哲学史)

想要获取完整考研、考博真题及配套解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汇总多所高校各年份西方哲学史及其他人文学科考研考博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涵盖考点深度拆解、答题逻辑梳理、哲学史脉络串联等内容,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西方哲学发展主线,提升论述题的思辨性与专业性。

一、名词解释(共 10 题,每题 2.5 分,共 25 分)

1. 理念论

答案

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理论。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的可感事物是变动不居、不完美的,而存在一个独立于可感世界的 “理念世界”,理念是事物的本质原型与终极实在,如 “美本身”“善本身”“圆本身” 等。可感事物因 “分有” 或 “模仿” 理念而存在,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 “美” 的理念。理念具有永恒性、普遍性、完美性,是知识的对象;而可感事物是意见的对象。理念论为柏拉图的认识论(“回忆说”)、伦理学(追求善的理念)和政治哲学(理想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核心是区分 “理念世界” 与 “可感世界” 的二元对立,需点明理念的本质属性(永恒、普遍、完美)及可感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分有 / 模仿),同时关联柏拉图哲学的其他分支,体现理论的系统性。

2. 四因说

答案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解释事物存在与变化的理论,旨在克服柏拉图理念论脱离现实的缺陷。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存在都依赖四个原因:
  • 质料因:事物由之构成的原材料,如雕像的青铜;
  • 形式因:事物的本质结构与形状,如雕像的设计图纸;
  • 动力因:推动事物生成的力量,如雕刻雕像的工匠;
  • 目的因:事物生成的最终目的,如雕像用于装饰或纪念。
    四因相互关联,其中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常可统一(如自然事物的形式本身包含目的与动力),质料与形式的结合构成具体事物,推动事物从潜能向现实转化。

解析

需明确四因的具体内涵与实例,突出 “质料 - 形式” 的核心对立及 “潜能 - 现实” 的转化逻辑,说明该理论如何将哲学思考从 “理念世界” 拉回现实事物的生成过程。

3. 唯名论

答案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重要流派,与实在论相对立,代表人物有罗瑟林、奥卡姆等。唯名论认为,共相(如 “人”“正义” 等普遍概念)并非独立存在的实在,仅为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符号或概念,其存在依赖于个别事物与人类的思维活动。例如,“人” 的共相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只是对张三、李四等个别具体的人的统称。唯名论强调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推动了中世纪哲学对 “个别与普遍” 关系的探讨,也为近代经验论的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

核心是 “共相仅为名称,个别才是实在”,需对比实在论(共相独立存在)的观点,点明唯名论的理论焦点(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如经验论重视个别经验)。

4. 奥卡姆剃刀

答案

奥卡姆剃刀是中世纪唯名论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核心表述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该原则主张,在解释事物或构建理论时,若存在多个能同等解释现象的理论,应选择假设最少、最简洁的理论,剔除多余的实体或假设。例如,在解释 “共相” 时,无需假设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仅用 “名称” 即可解释,因此应剃除 “共相实体” 这一多余假设。奥卡姆剃刀体现了追求理论简洁性的思维,对近代科学方法论(如简化实验假设)和哲学(如经验论的简约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需明确核心口号与方法论内涵,结合唯名论背景(剔除 “共相实体”)说明其应用场景,突出 “简洁性优先” 的原则及对科学与哲学的影响。

5. 第二性质

答案

第二性质是近代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概念,与 “第一性质” 相对。洛克认为,物体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 第一性质:物体本身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感知的性质,如广延(大小)、形状、运动、数目等,其在人心中产生的观念与物体本身的性质相似;
  • 第二性质: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如分子运动)在人心中产生的感觉性质,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等,其在人心中的观念(如 “红色”)并非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物体与人类感官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物体本身的性质不相似。
    该区分体现了洛克经验论对 “物体性质 - 人类观念” 关系的探讨,为后来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否定物质实体)提供了理论起点。

解析

需对比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差异(是否依赖感知、观念与物体是否相似),点明洛克提出该区分的目的(解释感官经验的来源)及理论影响(经验论的发展与唯心主义的过渡)。

6. 广延

答案

广延是近代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核心概念,指物体的本质属性。笛卡尔通过 “普遍怀疑” 得出 “我思故我在” 的第一原理后,进一步论证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物质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 “广延”—— 即物体具有的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空间属性,如大小、形状、位置等。笛卡尔强调,广延是物质实体的 “本质”,只要具有广延,就属于物质;而思想(精神实体的本质)与广延完全对立,精神实体无广延,物质实体无思想,由此确立了 “精神 - 物质” 的二元对立(心物二元论)。

解析

需明确广延的定义(物质的本质属性,空间维度),关联笛卡尔的实体观(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说明其在笛卡尔哲学中的作用(区分心物,论证物质实体存在)。

7. 预定和谐

答案

预定和谐是近代唯理论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理论,旨在解决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留下的 “身心互动” 难题。莱布尼茨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 “单子”(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构成,每个单子都具有自身的 “知觉”,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由于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已预先设定好所有单子的运动秩序,使得不同单子(包括人的心灵单子与身体单子)的运动看似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实则各自独立运行,如同两个同步运转却无机械连接的钟表。例如,心灵产生 “想抬手” 的知觉时,身体恰好做出 “抬手” 的动作,这并非心物互动,而是上帝预定的和谐秩序。该理论既维护了单子的独立性,又解释了现实中的身心协调现象。

解析

需结合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困境(身心如何互动),说明预定和谐的核心(上帝预设单子秩序)与实例(身心协调),突出莱布尼茨对 “心物关系” 的解决思路及神学背景。

8. 百科全书派

答案

百科全书派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哲学流派,因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等。该流派以唯物主义和经验论为思想基础,主张:
  • 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倡导理性、科学与自由;
  •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将科学、艺术、工艺知识纳入《百科全书》,传播启蒙思想;
  • 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批判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百科全书派通过编纂《百科全书》系统传播启蒙理念,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准备,也促进了近代科学与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解析

需明确流派的得名原因(编纂《百科全书》)、核心人物与思想(唯物主义、反神学专制、传播科学),说明其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思想传播与革命准备)。

9. 绝对精神

答案

绝对精神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指宇宙的终极实在与发展动力,是 “绝对理念” 在人类精神领域的体现。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的精神实体,其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 主观精神:个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如感觉、思维、意志;
  • 客观精神: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如法律、道德、国家、历史;
  • 绝对精神: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通过艺术(直观)、宗教(信仰)、哲学(概念)实现对自身的完全认识,达到 “绝对真理”。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正题 - 反题 - 合题)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历史、文化、哲学的发展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

解析

需关联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发展)与实体观(绝对精神是客观实在),说明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突出其在黑格尔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宇宙发展的动力与终极真理)。

10. 权力意志

答案

权力意志是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核心概念,用来取代传统哲学中的 “理性”“上帝” 等终极实在,成为宇宙与人类存在的根本动力。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理性或物质,而是 “权力意志”—— 一种追求自我超越、支配他人与环境、实现自身力量增长的生命本能。例如,生物的生存竞争、人类的创造活动、社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尼采强调,传统道德(如基督教的 “博爱”“谦卑”)压抑了权力意志,主张 “重估一切价值”,倡导人们释放权力意志,成为 “超人”(充分实现自身力量的人)。权力意志理论否定了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与宗教神学,对后世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需明确权力意志的定义(追求力量增长的生命本能)与实例(生存竞争、创造活动),关联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压抑权力意志)及 “超人” 理想,突出其反理性主义与生命哲学的特征。

二、简答题(共 5 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原子论与古代唯物论的区别

答案

原子论(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为代表)是古代唯物论的重要分支,但与早期古代唯物论(如泰勒斯的 “水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 “火本原说”)存在显著区别,核心差异如下:
  1. 本原的性质不同:早期古代唯物论以 “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 为世界本原,如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 “火是万物的本原”;原子论则以 “不可感知的原子与虚空” 为本原,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二者均非可直接感知的具体物质。
  2. 运动的解释不同:早期古代唯物论认为本原的运动是 “自发的” 或 “由外部力量推动”(如赫拉克利特的 “火” 按 “逻各斯” 运动),未深入解释运动的内在机制;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因 “重量” 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因相互碰撞产生偏斜运动,通过原子的组合与分离解释万物的生成与毁灭,运动机制更具体。
  3. 对 “个别与普遍” 的关注不同:早期古代唯物论侧重探讨 “万物的共同本原”(普遍),如 “水” 如何生成所有事物;原子论则既关注原子的普遍性(所有事物由原子构成),又强调原子的个别性(不同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不同,导致事物的差异),更注重 “普遍本原” 与 “个别事物” 的联系。

解析

需从 “本原性质”“运动机制”“个别与普遍的关系” 三个维度对比,突出原子论对早期唯物论的发展 —— 从 “具体可感本原” 到 “抽象物质微粒”,从 “模糊运动” 到 “具体碰撞机制”,体现古代唯物论的深化。

2. 理性与知性的区别(康德哲学语境)

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与知性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两个不同阶段,均属于 “先验逻辑” 的范畴,核心区别如下:
  1. 认识对象与范围不同:知性的认识对象是 “现象界”(可通过感官经验感知的事物),其作用是将感性直观提供的杂多材料,通过 “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进行综合统一,形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如 “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理性的认识对象是 “物自体”(不可感知的终极实在,如上帝、灵魂、宇宙整体),试图超越现象界,追求 “无条件的、绝对的知识”。
  2. 功能与作用不同:知性的功能是 “综合统一经验材料”,为自然立法(确立现象界的规律),其认识结果是 “有限的、有条件的知识”(如具体的科学定律);理性的功能是 “推理”,通过 “理念”(如 “灵魂不朽”“宇宙整体”)引导知性知识走向系统统一,但理性本身无法产生经验知识,仅起 “调节性作用”。
  3. 是否产生 “二律背反” 不同:知性在现象界范围内运用范畴,不会产生矛盾;理性若试图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物自体(如用 “因果性” 范畴证明 “宇宙有开端” 与 “宇宙无开端”),会陷入 “二律背反”(相互矛盾的命题均能被证明),表明理性超越现象界的认识是非法的。

解析

需结合康德 “现象界与物自体” 的二分法,从 “对象、功能、矛盾情况” 三个维度区分,突出康德对 “理性” 的限制 —— 理性无法认识物自体,仅能调节知性知识,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

3. 现实与普遍的区别(以黑格尔哲学为例)

答案

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 与 “普遍” 均与 “绝对精神” 的辩证发展相关,但内涵与关系存在区别:
  1. 内涵不同:“普遍” 指绝对精神的 “理念” 阶段,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具有抽象性与一般性,如 “国家的理念”(普遍的国家本质);“现实” 指 “理念与定在(具体存在)的统一”,是理念的具体实现,如 “具体的、符合国家理念的国家”(如黑格尔眼中的普鲁士王国)。黑格尔强调 “现实是合理的,合理是现实的”,只有符合理念的定在才是 “真正的现实”,而非一切现存事物都是现实。
  2. 在辩证发展中的地位不同:“普遍”(理念)是辩证发展的 “正题”,是潜在的、未实现的本质;“现实” 是理念(普遍)与定在(个别)的 “合题”,是理念的具体展开与实现。例如,“善的理念”(普遍)通过人类的道德实践(个别行为)转化为 “善的现实”,完成从 “普遍” 到 “现实” 的辩证统一。
  3. 与 “个别” 的关系不同:“普遍” 与 “个别” 是对立的,普遍是抽象的本质,个别是具体的存在;“现实” 则是 “普遍与个别” 的统一,既包含普遍的理念(本质),又包含个别的定在(具体形态),是 “本质与存在的结合”。

解析

需结合黑格尔的 “理念 - 定在 - 现实” 辩证链条与 “普遍 - 特殊 - 个别” 的三段论,突出 “现实是普遍的具体实现” 这一核心,说明黑格尔对 “现实” 的定义 —— 不是 “现存”,而是 “符合理念的存在”,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现实观。

4. 实用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联系

答案

实用主义(以皮尔士、詹姆斯、杜威为代表)与相对主义在 “真理观”“价值观” 上存在一定联系,核心关联如下:
  1. 真理的非绝对化:传统哲学认为真理是 “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具有绝对客观性;实用主义主张 “真理是有用的信念”,真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如 “科学理论是否为真,取决于它能否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否认真理的绝对不变性;相对主义则进一步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完全依赖于个人或群体的视角(如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真理”)。二者均反对 “绝对真理”,强调真理的 “条件性” 或 “相对性”。
  2. 价值观的多元倾向:实用主义认为,价值的判断标准是 “是否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不同,因此价值具有多元性(如 “一种道德规范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相对主义则主张价值完全是 “主观的、相对的”,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如 “没有绝对的善,善的标准因人而异”)。二者均认可价值的多元性,反对 “单一普遍的价值体系”。
  3. 对传统权威的批判:实用主义批判传统哲学对 “抽象真理” 的崇拜,主张真理应服务于人的实践;相对主义批判传统价值观对 “绝对权威”(如宗教、理性)的依赖,主张打破权威束缚。二者均具有反传统、重现实的倾向,为多元文化与个性化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解析

需从 “真理观”“价值观”“反传统倾向” 三个维度关联,同时需注意:实用主义并非完全的相对主义 —— 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的 “实践效果” 是客观的(如科学理论的效果可验证),而相对主义否认任何客观标准,二者的联系在于 “反对绝对化”,差异在于 “是否承认实践效果的客观性”。

5. 思维与经验的联系(近代经验论语境)

答案

在近代经验论(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中,思维与经验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两个核心环节,联系如下:
  1. 经验是思维的来源:经验论主张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洛克),思维所使用的一切概念、观念,其最终来源都是感官经验。例如,“正义”“因果性” 等抽象概念,都是对个别经验(如 “公正的行为”“事件的先后顺序”)的概括与抽象,思维本身不能凭空产生概念,必须依赖经验提供的材料。
  2. 思维对经验的加工是知识形成的关键:经验提供的是 “个别、零散的感觉印象”(如 “这朵花是红的”“那棵草是绿的”),思维的作用是对这些印象进行 “比较、概括、抽象”,形成普遍概念与判断,进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例如,洛克认为思维通过 “反省”(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经验)与 “感觉”(对外界的经验)结合,形成知识;休谟则认为思维通过 “联想”(相似、接近、因果)将印象连接为观念,形成知识。
  3. 思维的范围受经验的限制:经验论强调 “思维不能超越经验的范围”,任何无法通过经验验证的概念(如 “物自体”“上帝的存在”)都是不可知的或无意义的。例如,休谟认为 “因果性” 只是思维对经验中 “事件先后顺序” 的联想,并非客观存在的规律,思维无法证明 “因果性” 的绝对必然性,只能基于经验接受其习惯性。

解析

需围绕 “经验是思维的来源”“思维加工经验形成知识”“思维受经验限制” 三个层面展开,体现经验论的核心原则 ——“经验优先,思维依赖经验”,同时关联不同经验论者的观点(洛克的 “感觉与反省”、休谟的 “印象与观念”),说明联系的具体表现。

三、论述题(共 4 题,共 50 分)

1. 试述古希腊哲学的一般特征(15 分)

答案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时间跨度从公元前 6 世纪(米利都学派)到公元 5 世纪(新柏拉图主义),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从 “自然本原” 到 “人自身” 的主题转向,体现 “从神本到人本” 的觉醒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主题转向:
  • 早期(公元前 6-5 世纪):以 “自然本原” 为核心,探讨 “万物由什么构成”,如泰勒斯的 “水本原说”、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论”,试图用自然物质解释世界,摆脱神话(神创造世界)的束缚,体现 “自然哲学” 的特征;
  • 中期(公元前 5-4 世纪):以 “人” 为核心,智者学派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将哲学关注从 “自然” 转向 “人类社会与道德”;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 “认识你自己”,强调通过 “辩证法” 探讨 “正义”“美德” 等伦理问题,标志着 “伦理哲学” 的兴起;
  • 晚期(公元前 4 世纪 - 公元 5 世纪):以 “心灵与实在的关系” 为核心,柏拉图探讨 “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亚里士多德构建 “形而上学”(研究 “存在本身”),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提出 “太一” 是万物的终极本原,哲学从 “现实人” 转向 “精神实在”。
    这一转向过程,本质是从 “依赖神的解释” 到 “关注人的理性与自然”,再到 “探索精神与实在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以 “理性” 为核心,追求 “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普遍重视 “理性” 的作用,反对仅凭感官或神话得出结论,试图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法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
  • 赫拉克利特提出 “逻各斯”(事物的规律),认为人应通过理性把握逻各斯,而非依赖感觉;
  • 苏格拉底创立 “辩证法”(问答法),通过不断追问揭示概念的本质(如 “什么是美德”),强调理性对概念的澄清;
  • 柏拉图认为 “理念” 是理性的对象,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永恒的真理;
  • 亚里士多德创立 “形式逻辑”(三段论),为理性推理提供系统的方法论,主张通过逻辑论证获得科学知识。
    这种 “理性优先” 的传统,奠定了西方哲学 “追求真理、重视逻辑” 的基础。

(3)关注 “个别与普遍”“现象与本质” 的关系,构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 “个别具体的事物” 与 “普遍抽象的本质” 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
  • 自然哲学中,泰勒斯的 “水”(普遍)与具体事物(个别)、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普遍)与 “具体物体”(个别),探讨 “普遍本原” 如何生成 “个别事物”;
  • 柏拉图的 “理念世界”(本质、普遍)与 “可感世界”(现象、个别),认为现象是本质的模仿,本质更真实;
  • 亚里士多德的 “形式”(本质、普遍)与 “质料”(现象、个别),认为形式与质料结合构成具体事物,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既推动了对 “本质” 的探讨,也为后世哲学(如中世纪的共相问题、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埋下了伏笔。

(4)哲学与科学、伦理学的融合,具有 “综合性” 特征

古希腊哲学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 “哲学”“科学”“伦理学” 的学科划分,三者往往融为一体:
  • 自然哲学既是哲学(探讨本原),也是早期科学(如泰勒斯预测日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 “地球是球形”);
  • 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既探讨 “美德” 的本质(哲学),也关注 “如何过好的生活”(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涵盖 “形而上学”(哲学)、“物理学”(科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伦理学),构建了综合的知识体系。
    这种综合性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 “世界整体” 的探索,而非局限于某一领域,为西方学术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需从 “主题转向”“理性核心”“二元思维”“学科融合” 四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结合具体哲学家的观点(如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体现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整体特征,突出其对西方哲学的奠基作用。

2. “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5 分)

答案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其通过 “普遍怀疑” 确立的哲学基石,在整个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地位:“我思故我在” 是笛卡尔哲学的 “第一原理”,是所有知识的起点

笛卡尔为重建哲学的确定性,提出 “普遍怀疑” 的方法 —— 怀疑一切可怀疑的事物,包括感官经验(如 “我看到的桌子可能是幻觉”)、数学知识(如 “2+3=5 可能是上帝的欺骗”)、外部世界的存在(如 “是否存在真实的物体”)。但在怀疑过程中,笛卡尔发现 “我在怀疑” 这一行为本身无法被怀疑 —— 若怀疑 “我在怀疑”,则怀疑行为依然存在,而 “怀疑” 是一种 “思维活动”,因此 “我在思维” 是确定无疑的;同时,“思维” 必须有一个主体,即 “我”,因此 “我思故我在” 成为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
这一原理打破了普遍怀疑的僵局,为笛卡尔构建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绝对确定的起点,所有后续知识(如上帝存在、物质世界存在)都以 “我思故我在” 为基础推导得出。

(2)作用一:确立 “精神实体” 的存在,奠定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我思故我在” 中的 “我”,是 “思维的主体”(精神实体),其本质属性是 “思想”(包括怀疑、意愿、感觉、判断等),不具有广延(空间属性);而笛卡尔后续通过 “上帝存在” 的证明(我心中有 “上帝” 的清晰观念,上帝是完满的,必然存在),推导出 “物质实体” 的存在 —— 上帝不会欺骗我,我对物质世界的清晰观念是真实的,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是 “广延”,不具有思想。
由此,笛卡尔以 “我思故我在” 为起点,确立了 “精神实体” 与 “物质实体” 的二元对立(心物二元论),区分了 “心灵” 与 “身体”,这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框架。

(3)作用二:为 “理性主义认识论” 提供辩护,确立 “天赋观念论” 的合法性

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创始人,主张知识的来源是 “理性” 而非 “经验”,“我思故我在” 为这一主张提供了辩护:
  • “我思” 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不依赖感官经验(即使没有感官,我仍能思维),其确定性来自理性本身,证明 “理性可以独立于经验获得确定知识”;
  • 以 “我思” 为基础,笛卡尔提出 “天赋观念论”—— 人类心中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清晰明确的观念(如上帝、数学公理、因果性),这些观念不是来自经验,而是理性本身固有的,通过理性的反思即可获得。例如,“上帝” 的观念是天赋的,通过 “我思” 中的 “完满性” 观念推导得出;数学公理(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天赋的,通过理性直观即可把握。
    “我思故我在” 的确定性,为 “天赋观念论” 提供了保障 —— 既然理性能确立 “我思” 的确定性,也能确立天赋观念的确定性,进而构建普遍、必然的知识体系(如数学、物理学)。

(4)作用三:影响后世哲学,成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开端

“我思故我在” 将 “思维的主体(我)” 置于哲学的核心,首次强调 “人的理性” 是知识的来源与确定性的保障,打破了中世纪哲学以 “上帝” 为核心的传统,开启了近代 “主体性哲学” 的潮流。后世哲学家(如康德的 “先验自我”、胡塞尔的 “先验现象学”)均受此影响,关注 “认识主体” 的作用,“我思” 成为近代哲学探讨 “人与世界关系” 的重要起点。

解析

需从 “地位(第一原理)”“作用(确立心物二元论、辩护理性主义、开启主体性哲学)” 展开,结合笛卡尔的 “普遍怀疑”“上帝存在证明”“天赋观念论”,说明 “我思故我在” 如何贯穿其整个体系,既是起点,又是核心,体现笛卡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与二元论特征。

3. 康德如何解决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15 分)

答案

唯理论(笛卡尔、莱布尼茨)主张知识来源于理性与天赋观念,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经验论(洛克、休谟)主张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知识是偶然的。康德通过 “哥白尼式的革命”(反转 “知识符合对象” 为 “对象符合知识”),融合二者的合理成分,解决了这一对立,具体路径如下:

(1)提出 “先验感性论”:为经验论提供 “先天形式”,保障经验的普遍性

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但无法解释经验为何具有普遍性(如 “所有物体都有广延” 为何对一切物体成立)。康德提出,人类的感性认识具有 “先天形式”—— 时间与空间,这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固有方式,不依赖于经验,是 “先验的”。
  • 感性直观(如看到 “桌子”)的形成,需要 “后天的经验材料”(桌子的颜色、形状等感觉)与 “先天的时空形式”(将感觉材料纳入时间与空间框架)结合;
  • 时空形式是所有感性经验的 “必要条件”,任何经验都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中呈现,因此经验具有 “先天的普遍性”(如所有经验对象都在时空中,都有广延)。
    这一理论认可经验论 “知识依赖经验材料” 的合理成分,同时通过 “先天时空形式” 弥补了经验论 “无法解释普遍性” 的缺陷。

(2)提出 “先验知性论”:为唯理论提供 “经验限制”,避免理性的独断

唯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天赋观念(如范畴),但无法解释这些观念为何能应用于经验(如 “因果性” 范畴为何能解释 “太阳晒石头热”)。康德提出,人类的知性认识具有 “先天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量、质等 12 对范畴),这些范畴是理性固有的,但必须 “应用于感性经验” 才能产生知识。
  • 知性的作用是将感性直观提供的杂多材料,通过范畴进行综合统一,形成 “先天综合判断”(如 “凡事皆有原因”)——“先天” 保证普遍性、必然性(来自范畴),“综合” 保证知识的扩展性(来自经验材料);
  • 范畴的应用范围仅限于 “现象界”(可经验的事物),无法应用于 “物自体”(不可经验的实在,如上帝),这就限制了唯理论 “理性可以超越经验获得知识” 的独断性,避免了莱布尼茨式的 “天赋观念直接产生知识” 的错误。
    这一理论认可唯理论 “理性具有先天范畴” 的合理成分,同时通过 “范畴必须应用于经验” 弥补了唯理论 “脱离经验、独断论” 的缺陷。

(3)提出 “先验理性论”:调节知性与理性的关系,为二者划定界限

唯理论试图用理性超越经验,追求 “绝对知识”(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导致矛盾(二律背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的超越作用,导致怀疑论(如休谟否认因果性的客观性)。康德提出,理性的功能是 “调节性的”,而非 “构成性的”:
  • 理性通过 “理念”(如 “宇宙整体”“灵魂”“上帝”)引导知性知识走向系统统一(如将分散的科学定律整合为体系),但理性本身不能产生知识,仅起 “指导作用”;
  • 理性若试图将范畴应用于物自体(如用 “因果性” 证明 “宇宙有开端”),会陷入二律背反,表明理性超越经验的认识是非法的。
    这一理论既肯定了唯理论 “理性具有引导作用” 的价值,又接受了经验论 “理性不能超越经验” 的限制,避免了独断论与怀疑论。

(4)提出 “先天综合判断”:融合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识定义

唯理论认为知识是 “先天分析判断”(如 “三角形有三个角”,宾词包含在主词中,无新内容),经验论认为知识是 “后天综合判断”(如 “这朵花是红的”,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中,有新内容但无普遍性)。康德提出 “先天综合判断”,兼具二者特征:
  • “先天” 对应唯理论的普遍性、必然性(来自先天形式与范畴);
  • “综合” 对应经验论的扩展性、新内容(来自经验材料);
  • 例如,“凡事皆有原因” 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 保证其对所有经验对象成立(普遍性),“综合” 保证其揭示了事物的因果关系(新内容)。
    “先天综合判断” 的提出,标志着康德对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融合 —— 知识既需要理性的先天形式(唯理论),也需要经验的后天材料(经验论),二者缺一不可。

解析

需从 “先验感性论(时空形式)”“先验知性论(范畴与经验结合)”“先验理性论(理性的调节作用)”“先天综合判断(知识定义融合)” 四个层面展开,说明康德如何 “取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 用先天形式保障普遍性(唯理论),用经验材料保障扩展性(经验论),为唯理论划定经验界限,为经验论提供先天基础,最终解决对立。

4. 评析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一个部分” 这一观点(5 分)

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一个部分” 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渊源、思维方式、核心议题上均与西方思想传统存在密切联系,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具体评析如下:

(1)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思想传统的核心要素

  • 哲学渊源上,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的社会理想),这些均属于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马克思将黑格尔的 “唯心辩证法” 改造为 “唯物辩证法”,继承了西方哲学 “辩证法” 的思维传统;
  • 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延续了西方哲学 “理性批判” 的传统,如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剥削本质,这与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 “辩证法批判” 到康德 “批判哲学” 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
  • 核心议题上,马克思主义关注 “人的解放”“社会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这些议题均源于西方思想传统 —— 从古希腊哲学的 “幸福生活” 到近代启蒙哲学的 “人的自由”,从黑格尔的 “历史辩证法” 到空想社会主义的 “社会平等”,马克思主义对这些议题的探讨是西方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深化。

(2)超越性: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思想传统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继承西方思想传统,而是通过 “实践” 概念实现了突破:
  • 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唯理论、经验论、德国古典哲学)多侧重 “解释世界”(如黑格尔用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则提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将 “实践”(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作为哲学的核心,突破了传统哲学的 “理论思辨” 局限;
  • 西方传统思想多从 “抽象的人”(如启蒙哲学的 “理性人”)出发探讨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则从 “具体的、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出发,提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指出 “人类解放” 的路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 “抽象人本主义” 局限。

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一个部分” 这一观点,正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想传统的渊源关系,但需补充其 “超越性”—— 马克思主义既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革命与突破,最终形成了以 “实践” 为核心、以 “人类解放” 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解析

需从 “继承性” 与 “超越性” 两方面评析,既肯定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又强调其 “实践转向”“具体的人” 对传统的突破,避免 “完全属于传统” 或 “完全脱离传统” 的极端观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革命性。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