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东北师范大学 考研真题 样题(环境科学 - 环境影响评价)
想要获取完整考研、考博真题及配套解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汇总多所高校各年份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考研考博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涵盖环评技术流程、公式应用、计算步骤拆解等核心内容,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操方法与理论要点,提升解题准确性。
一、问答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 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其核心是 “事前评估”,通过科学方法识别项目对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潜在影响,为项目决策(如审批、选址、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解析
需明确环评的核心属性(事前评估、制度性)、核心内容(影响分析 - 对策提出 - 跟踪监测)及目的(协调发展与环保),避免仅简单描述 “评估环境影响”,需突出其 “方法与制度” 的双重属性,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评的定义。
2.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环评工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
我国环评工作自开展以来,主要经历以下 4 个阶段:
- 起步阶段(1973-1989 年):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环评概念,1979 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环评制度,此阶段以 “探索实践” 为主,仅针对少数大中型建设项目开展环评,技术方法较简单。
- 规范发展阶段(1990-2002 年):1998 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明确环评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制度,出台大气、水等专项环评技术导则,环评范围扩展至工业、交通等多领域,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4 年):2003 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将环评从 “建设项目” 扩展至 “规划”(如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建立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技术方法(如模型预测、生态风险评估)进一步成熟。
- 深化与转型阶段(2015 年至今):环评制度持续改革,推进 “放管服”(简化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纳入环评,聚焦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推动环评与生态环境治理深度融合。
解析
需按 “时间顺序 + 核心事件 + 阶段特征” 划分,突出关键节点(如法律颁布、制度扩展、改革方向),避免仅罗列时间,需体现各阶段环评工作的 “范围扩展、技术升级、制度完善” 趋势,符合我国环评发展的实际历程。
3.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大气环评工作等级划分的核心依据包括以下 3 项,需综合判定:
- 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Pmax):占标率是指评价因子的最大地面浓度预测值与对应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的比值(百分比),Pmax 越大,说明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越显著,等级越高。
- 评价因子的地面空气质量浓度达到标准限值 10%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D10% 是指评价因子浓度降至标准限值 10% 时的最远距离,D10% 越长,说明影响范围越广,等级越高。
-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执行严格标准)、二类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同一 Pmax 和 D10% 下,一类区的环评等级高于二类区,需更详细的影响分析。
解析
需紧扣现行导则(HJ 2.2-2018),明确 “Pmax、D10%、功能区类别” 三个核心依据,说明各依据的含义及对等级的影响逻辑(Pmax/D10% 越大、功能区越敏感,等级越高),避免遗漏 “功能区类别” 这一关键影响因素。
4.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内容能归为哪几大类
答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技术导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可归为以下 5 大类,覆盖 “项目分析 - 影响评估 - 对策 - 结论” 全流程:
- 项目与环境基础信息: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建设内容、选址、工艺、规模)、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环境保护目标(需保护的敏感点,如居民区、水源地、自然保护区)。
- 影响预测与评估:针对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土壤等),分析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通过模型预测影响程度与范围,评估是否满足环境质量标准。
-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包括污染治理措施(如废气处理、污水处理工艺)、生态修复措施(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如应急预案)。
- 公众参与:说明公众参与的方式(如问卷调查、听证会)、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及未采纳理由,体现环评的民主性与公开性。
- 结论与建议:总结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如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提出后续管理建议(如监测计划、审批要求)。
解析
需按 “逻辑流程” 分类(基础信息→影响评估→对策→公众参与→结论),每类内容需明确核心要素,避免简单罗列章节标题,突出报告书 “为决策提供依据” 的核心功能,符合导则对报告书内容的规范性要求。
5. 写出 W 值分级法的 “数学公式” 并解释其各项的意义
答案
W 值分级法是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综合指数法,用于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核心公式及各项意义如下:
(1)数学公式
W=∑i=1nWi⋅PiPi=SiCi
其中:
- W: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 值),数值越大,说明区域环境质量越差;
- n:参与评价的环境因子总数(如大气环境中的 SO₂、NO₂、PM₂.₅,水环境中的 COD、BOD₅等);
- W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反映该因子对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程度(权重总和为 1,可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如敏感因子权重更高);
- Pi:第i个评价因子的单因子指数,反映该因子的污染程度;
- Ci:第i个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单位需与Si一致,如 mg/m³、mg/L);
- Si:第i个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如国家 GB 3095-2012 中 PM₂.₅的年平均二级标准为 35μg/m³)。
(2)分级逻辑
根据 W 值大小将环境质量分为不同等级(如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具体分级标准需结合评价区域的功能区类别确定(如一类区的 “优” 对应的 W 值低于二类区)。
解析
需先写出 “综合指数公式” 与 “单因子指数公式”(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 W 值分级法),再逐一解释符号意义,重点说明 “权重Wi” 的作用(体现因子重要性差异)和 “单因子指数Pi” 的含义(单个因子污染程度),避免仅写综合指数公式而遗漏单因子指数的计算,确保公式逻辑完整。
二、预测计算题(15 分)
题目
某城市燃煤工厂,每小时燃烧硫份为 0.3% 的煤 60 吨,在 D 类稳定度下,地面正下风 500 米处的σy=18.5米,该排气筒几何高度 35 米,当地面平均风速为 4.4 米 / 秒,烟气抬升高度为 25 米时,此处的SO2浓度为3.3×10−7mg/m3。试预测同一条件下,同样下风距离,横向距 X 轴 50 米处的SO2地面浓度。
答案
(1)明确计算依据
本题需采用高斯扩散模型(地面轴线浓度与横向浓度的关系) 计算。高斯模型中,地面下风向某点的浓度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横向(y 方向)浓度与轴线(y=0)浓度的关系为:C(x,y,0,H)=C(x,0,0,H)⋅exp(−2σy2y2)
(2)确定已知条件
- 地面正下风 500 米处(轴线 y=0)的SO2浓度C(x,0,0,H)=3.3×10−7mg/m3;
- 横向距离y=50米;
- 横向扩散参数σy=18.5米;
- 其他条件(稳定度、风速、排气筒高度、烟气抬升高度)不变,扩散参数与源强均无变化,仅需考虑横向距离对浓度的影响。
(3)代入公式计算
-
计算指数部分:−2σy2y2=−2×18.52502=−2×342.252500=−684.52500≈−3.65
-
计算指数值:exp(−3.65)≈0.0259(可通过计算器或指数表查询)
-
计算横向 50 米处的浓度:C(x,50,0,H)=3.3×10−7×0.0259≈8.55×10−9mg/m3
(4)最终结果
同一条件下,横向距 X 轴 50 米处的SO2地面浓度约为8.6×10−9mg/m3(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核心思路是 “利用高斯模型的正态分布特性,通过轴线浓度推导横向浓度”,无需重新计算源强(题目已给出轴线浓度,源强、扩散参数等条件不变),重点在于掌握 “横向浓度与轴线浓度的指数关系”,计算时需注意指数部分的正负号及σy的平方运算,避免因公式记错或计算失误导致结果偏差。
三、预测计算题(15 分)
题目
某河段长 3km,该河段河水平均流速 4m/s,河水流量为32m3/s,河段起始点 BOD₅浓度为 40mg/L,河段末端点的 BOD₅平均浓度为 15mg/L。某工程拟从起始点向河中排放 BOD₅浓度为 120mg/L、流量为2m3/s的污水,排入后即与河水充分混合,请预测此种情况下河段下断面的 BOD₅浓度。
答案
(1)明确计算步骤
本题需分两步计算:① 计算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起始点 BOD₅浓度(混合浓度);② 利用河段的 BOD₅衰减规律,计算混合后河段下断面的 BOD₅浓度。
(2)第一步:计算混合后的起始点 BOD₅浓度(Cmix)
采用质量守恒定律(稀释公式),混合后浓度计算公式为:Cmix=Q1+Q2Q1C1+Q2C2
(3)第二步:计算混合后河段下断面的 BOD₅浓度(Cend)
首先需确定河段的 BOD₅衰减系数(k),再利用一级反应衰减公式计算下断面浓度。
① 计算河段水流时间(t)
河段长度L=3km=3000m,水流速v=4m/s,则:t=vL=43000=750s=3600750≈0.2083h
② 计算 BOD₅衰减系数(k)
无污水排放时,河段起始点浓度C0=40mg/L,末端浓度C=15mg/L,一级衰减公式为:C=C0exp(−kt)
变形求k:k=−t1ln(C0C)
代入数据:k=−0.20831ln(4015)≈−4.8×(−1.015)≈4.87h−1
③ 计算混合后下断面的 BOD₅浓度
混合后起始浓度Cmix≈44.71mg/L,代入一级衰减公式:Cend=Cmixexp(−kt)
代入数据:Cend=44.71×exp(−4.87×0.2083)≈44.71×exp(−1.015)≈44.71×0.362≈16.2mg/L
(4)最终结果
排放污水后,河段下断面的 BOD₅浓度约为 16.2 mg/L(或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为 16 mg/L)。
解析
核心逻辑是 “先混合稀释,再衰减预测”,需注意两个关键步骤:① 混合浓度计算需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单位需统一(本题均为 mg/L,无需换算);② 衰减系数k的计算是关键,需利用原有河段的 BOD₅浓度变化反推,再代入混合后的浓度计算下断面值,避免直接使用原有衰减结果而忽略混合浓度的变化。
四、论述题(5 分)
题目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并简要划出技术工作程序图。
答案
(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四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遵循 “准备 - 现状调查 - 预测评估 - 结论对策” 的逻辑,可分为以下 4 个阶段,各阶段紧密衔接:
① 准备阶段(前期策划)
- 明确评价任务:接收建设单位委托,确定评价项目、评价范围(如大气影响评价范围、水影响评价范围)、评价等级(根据导则划分);
-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域环境规划、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如大气、水监测数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 制定评价方案:确定评价因子(如大气中的 SO₂、水环境中的 COD)、监测计划、预测模型与方法,明确各环节时间节点。
② 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基础分析)
- 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现场监测(如大气采样、河水监测),收集区域生态、土壤、声环境等现状数据,识别环境保护敏感点(如居民区、水源地);
- 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等,分析现状环境质量是否满足对应功能区标准,判断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③ 影响预测与评估阶段(核心分析)
- 工程分析:梳理项目工艺流程,识别污染源强(如废气排放量、污水排放量),确定污染排放特征(如排放时间、排放方式);
- 影响预测:针对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采用专业模型(如高斯模型、S-P 模型)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的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
- 影响评估:判断预测影响是否超出环境质量标准,分析项目对敏感点的潜在风险,评估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④ 对策制定与报告编制阶段(结论输出)
- 提出环保对策:针对预测的不良影响,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如废气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站设计)、生态保护措施(如植被恢复)、风险应急预案;
- 公众参与: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整理并回应公众关切,完善对策措施;
- 编制环评报告:汇总各阶段成果,形成环境影响报告书 / 报告表,明确项目环境可行性结论与后续管理建议,提交审批。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准备阶段 → 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 → 影响预测与评估阶段 → 对策制定与报告编制阶段
(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定方案) (现场监测/现状分析) (工程分析/模型预测/影响评估)
(提对策/公众参与/编报告)
(注:实际程序图可采用箭头流程图形式,各阶段用方框表示,箭头表示流程顺序,核心要素标注于方框内)
解析
技术工作程序需按 “时间顺序 + 逻辑递进” 描述,每个阶段需明确核心任务,避免遗漏 “公众参与”(对策制定阶段)与 “工程分析”(影响预测阶段)等关键环节;程序图需简洁清晰,体现各阶段的先后关系,符合环评技术导则对工作流程的规范性要求,突出 “从基础准备到结论输出” 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