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广州大学考研真题样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代汉语)
想要高效备考 2026 年广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研,历年真题是核心复习资料。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提供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下载资源,涵盖多学科多院校历年考题,助力考生精准把握备考方向。本文精选广州大学该专业古代汉语 2003 年考研真题,并配备详细答案解析,同时说明所有年份真题均有高分答案详解,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
“六书” 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 答案解析:“六书” 是古代汉字的造字和用字理论,出自《说文解字》。象形通过描绘事物形状造字(如 “日”“月”),指事通过符号标注表抽象概念(如 “本”“末”),会意组合多字表新义(如 “休”“采”),形声由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构成(如 “河”“湖”),这四种为造字基础。转注是同义字互释,假借是借同音字代本字,二者属于用字方法。
-
古代汉语中,“裳” 的读音是cháng,在现代汉语中常读为 shang。
- 答案解析:古代汉语中 “裳” 特指下裙,为单音节词,读 cháng;现代汉语中 “衣裳” 为双音节词,“裳” 读轻声 shang,体现了古今语音的演变。
-
“夫晋,何厌之有?” 一句中,“厌” 的意思是满足,该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式。
- 答案解析:“厌” 在此处为古今异义词,今义多为 “厌恶”,古义为 “满足”。句子中 “何厌” 是宾语,“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为 “夫晋,有何厌之?”,通过宾语前置强调 “没有满足的时候”。
-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将古代汉语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上古时期指先秦两汉。
- 答案解析: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提出的汉语分期标准具有权威性,上古汉语以先秦两汉为核心,中古汉语涵盖魏晋至唐宋,近代汉语则从元明清延续至近代,该分期为古代汉语研究提供了清晰框架。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中,“然” 的意思是这样,“后” 通 **“後”**。
- 答案解析:“然” 在此处为指示代词,指代前文 “岁寒” 的情况。“后” 是 “後” 的简化字,在古代汉语中二者可通用,均表示 “在…… 之后”。
-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形训、音训、义训。
- 答案解析:形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解释词义,音训借助语音关系探求词义联系,义训直接解释词语含义,这三种方法构成了训诂学的核心体系,是解读古代文献的关键工具。
-
“沛公不胜桮杓” 中,“桮杓”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酒。
- 答案解析:“桮杓” 本指盛酒的器具,此处以器具代指所盛之物 “酒”,属于借代中的 “以工具代本体”,这种修辞在古代汉语中可使表达更简洁形象。
-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 答案解析: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形容,兴是借物起兴引发联想,三者相互配合,构成了《诗经》的经典艺术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
下列各组字中,全部为象形字的一组是( )
A. 月、刃、屰、牛
B. 及、夕、人、車
C. 皿、貝、女、犬
D. 行、燕、大、上
- 答案:C
- 解析:象形字通过描摹事物形态造字。C 项中 “皿” 像器皿,“貝” 像贝壳,“女” 像跪坐女子,“犬” 像狗,均为象形字。A 项 “刃”“屰” 是指事字;B 项 “及” 是会意字;D 项 “上” 是指事字,故排除 ABD 项。
-
下列句子中,“王” 字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遂王天下
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王曰:“何以利吾国?”
- 答案:B
- 解析:B 项中 “王” 意为 “称王、统治”,由名词活用为动词。A、D 项中 “王” 均为名词,指 “君王”;C 项 “王” 指 “王侯”,也是名词,故答案为 B。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古代汉语虚词的是( )
A. 也
B. 而
C. 之
D. 马
- 答案:D
- 解析:虚词无实在意义,主要起语法作用。A 项 “也” 表判断或停顿,B 项 “而” 表连接,C 项 “之” 可作助词、代词,均为虚词。D 项 “马” 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属于实词。
-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中,“辟” 的本字是( )
A. 避
B. 僻
C. 譬
D. 壁
- 答案:A
- 解析:“辟” 在此处为通假字,通 “避”,意为 “躲避”。古代汉语中,通假字是常见现象,需结合语境判断本字含义,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句意。
-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 )
A. 受制于人
B. 沛公安在
C. 甚矣,汝之不惠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答案:A
- 解析:A 项 “受制于人” 意为 “被别人控制”,“于” 表被动,是典型的被动句。B 项是宾语前置句,C 项是主谓倒装句,D 项是陈述句,故答案为 A。
-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
A. 许慎
B. 王力
C. 朱熹
D. 郑玄
- 答案:A
- 解析:《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由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王力是现代语言学泰斗,朱熹、郑玄为古代经学家,均非该书作者。
-
古代汉语中,“行李” 的意思是( )
A. 外交使节
B. 出行包裹
C. 打扫工具
D. 旅途费用
- 答案:A
- 解析:“行李” 在古代汉语中为古今异义词,特指 “外交使节”,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现代汉语中则指 “出行时所带的包裹等物品”,属于词义转移现象。
-
下列哪项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
A. 名词作动词
B. 形容词作名词
C. 动词作状语
D. 助词作连词
- 答案:D
- 解析: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指词语临时改变词性或语法功能,常见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作状语等。助词和连词分属不同虚词类别,不存在 “助词作连词” 的活用现象。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中,“颁白” 通( )
A. 斑白
B. 花白
C. 苍白
D. 雪白
- 答案:A
- 解析:“颁” 在此处为通假字,通 “斑”,“颁白” 即 “斑白”,形容头发花白。该句体现了古代汉语中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需结合语境准确识别。
-
下列关于 “赋、比、兴”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B. 比是比喻
C. 兴是借物起兴
D. 三者不可同时使用
- 答案:D
- 解析:“赋、比、兴” 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侧重铺陈,比侧重比喻,兴侧重借物起兴。三者并非相互独立,很多诗歌中会同时运用两种或三种手法,故 D 项说法错误。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题 2 分,共 20 分)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加点词:说
- 解释:通 “悦”,意为 “高兴、愉快”。
- 解析:“说” 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通假字,其本字为 “悦”,表示心理活动,该用法在先秦文献中较为常见。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 加点词:共
- 解释:通 “供”,意为 “供给、供应”。
- 解析:“共” 在此处承担 “供给” 的意义,后来 “供” 字产生,分担了这一义项,体现了汉字义项的分化过程。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加点词:私
- 解释:动词,意为 “偏爱”。
- 解析:“私” 本为名词 “私情”,此处活用为动词,表 “对…… 有偏爱”,属于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现象。
-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 加点词:假借
- 解释:宽容、原谅。
- 解析:“假借” 在古代汉语中并非 “借用” 之意,而是表示 “宽容”,与现代汉语词义差异较大,属于古今异义词。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加点词:廷
- 解释:名词作状语,意为 “在朝廷上”。
- 解析:名词放在动词前,不作主语时多为状语,此处 “廷” 修饰 “叱”,说明动作发生的地点,是名词作状语的典型用法。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加点词:军
- 解释:名词作动词,意为 “驻军、驻扎”。
- 解析:“军” 本为名词 “军队”,此处临时改变词性,表示 “驻扎军队” 的动作,符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规律。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加点词:有
- 解释:通 “又”,表示递进关系。
- 解析:“有” 在此处为通假字,通 “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或表示动作的重复,该用法在《荀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常见。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加点词:鄙
- 解释:形容词,意为 “目光短浅”。
- 解析:“鄙” 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指 “边境”,后引申为 “见识浅陋”,此处形容 “肉食者” 缺乏长远眼光,体现了词义的引申变化。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 加点词:飨
- 解释:动词,意为 “用酒食款待、犒劳”。
- 解析:“飨” 是古代祭祀或宴请时的常用词,此处指犒劳士兵,反映了古代军队中的礼仪和后勤习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加点词:须臾
- 解释:名词,意为 “片刻、一会儿”。
- 解析:“须臾” 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虚词,与 “终日” 形成对比,强调学习的高效性。
四、翻译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解析:该句体现了孔子的学习态度。“三人行” 中 “三” 为虚指,表 “多个”;“焉” 为兼词,相当于 “于之”;“从之”“改之” 后均省略宾语 “吾”,翻译时需补出,使语义完整。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译文: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任命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国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解析:“以为” 即 “以之为”,意为 “把它任命为”;“是…… 也” 表判断,为判断句;“何以伐为”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以何伐为”,“为” 表反问语气,翻译时需体现反问语气。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 解析:“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 为名词作状语,分别意为 “向上”“向下”;“用心一也” 表原因,“一” 意为 “专一”。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 译文:我不能早点任用您,现在事情紧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 解析:“子” 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译为 “您”;“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句,“是” 为指示代词 “这”;句中通过 “早用” 与 “今急而求” 的对比,体现了郑伯的悔意。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送行。
- 解析:“宾客知其事者” 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知其事之宾客”;“白衣冠” 为名词作动词,意为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体现了送别时的庄重与悲壮氛围。
五、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常见类型,并举例说明。
- 答案: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常见类型: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安” 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 “在” 之前,正常语序为 “沛公在安?”。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 表否定,“余” 是代词宾语,置于动词 “欺” 之前,正常语序为 “古之人不欺余也”。
- 用 “之”“是” 等标志词强调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将宾语 “何厌” 置于动词 “有” 之前,以加强语气。
- 解析: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重要区别,其核心是通过语序变化实现强调或符合特定句式规则。掌握宾语前置类型需结合句式特征(疑问、否定)和标志词,同时联系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可参考王力《古代汉语》中关于语法部分的讲解强化理解。
-
结合实例,说明训诂学中 “义训” 的含义及主要方法。
- 答案:义训是训诂学中直接解释词语含义的方法,不依赖字形或语音分析,是最常用的训诂手段。其主要方法包括:
- 直训:用单个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的含义。例如《说文解字》中 “元,始也”,直接用 “始” 解释 “元” 的含义。
- 描述训: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性质等解释词义。例如 “葱,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圆筒形,中空,可作调味品”,通过描述葱的形态和用途解释其含义。
- 比较训:通过对比近义词或反义词说明词义。例如 “藐,小也;硕,大也”,通过反义词对比明确 “藐” 和 “硕” 的含义。
- 举例训:通过列举实例解释词义。例如 “鸟,其种类繁多,如鸡、鸭、鹰、燕等皆属之”,通过具体例子让词义更易理解。
- 解析:义训注重对词义本身的阐释,适用于各类词语的解读。在古代文献阅读中,义训是理解陌生词汇的基础,结合形训、音训可更全面地把握词义。广州大学考研中对训诂学的考查常结合经典文献例句,考生需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六、参考答案说明
本文所呈现的真题解析为广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考研真题详解的典型示例。实际上,该专业所有年份的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解析内容不仅包含标准答案,还涵盖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易错点分析等板块,帮助考生从 “知答案” 到 “会解题”。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更多考研及考博真题资源,结合广州大学指定参考书目(如王力《古代汉语》、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等),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