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河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河南师范大学 354 汉语基础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考研的考生,获取权威真题及解析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河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专业教研团队结合汉语基础学科考点与命题规律编写,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核心知识点,梳理解题思路。以下为 2017 年河南师范大学 354 汉语基础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 2026 年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说文解字》

  •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阐释字义的语文辞书,共收录汉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它以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理论基础,首创 “部首检字法”,将汉字按部首归类,每个字先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最后注明读音,为后世汉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 解析:《说文解字》的核心价值在于 “形义统一”,它不仅是解读古汉字的重要文献,还保存了大量先秦两汉的语言资料,对汉字规范化、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汉语基础学科中 “文字学” 部分的核心考点。

2.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答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通用语言。它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在 20 世纪初逐步确立的,旨在消除汉民族内部的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流与文化传播。
  • 解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个核心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需准确记忆,其形成与推广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成果,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 “现代汉语语音、词汇” 部分的基础概念,需结合 “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理解其社会功能。

3. 《汉语拼音方案》

  • 答案:《汉语拼音方案》是 1958 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的一套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它主要用于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编制索引、拼写汉语书面语(如人名、地名),也是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标准,为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交流提供了便利。
  • 解析:《汉语拼音方案》的核心作用是 “辅助汉字使用”,需明确其与国际音标的区别(前者用于注音,后者用于记录语音),同时掌握其拼写规则(如隔音符号的使用:“西安” 拼作 “Xī’ān”),这是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高频考点。

4. 调值和调类

  • 答案:调值和调类是现代汉语声调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既相关又有区别。
    • 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音高变化,即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可用 “五度标记法”(将音高分为 5 个等级,从低到高标为 1-5 度)记录,如普通话 “妈(mā)” 的调值是 55 调(高平调);
    • 调类是指声调的类别,即根据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出来的类别,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简称 “四声”。
  • 解析:调值是 “实际音高”,具有物理属性;调类是 “分类结果”,具有归纳属性。需注意不同方言的调类数量可能不同(如粤语有 9 个调类),但调值是具体的音高表现,这是汉语语音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征。

5. 兼语句

  • 答案: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主谓句,由 “动宾短语” 和 “主谓短语” 套合而成,其中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是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形成 “宾语兼主语” 的双重身份(即 “兼语”)。常见格式为 “主语 + 动词 1 + 兼语 + 动词 2 + 其他成分”,如 “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中,“学生” 既是 “鼓励” 的宾语,又是 “努力学习” 的主语,是典型的兼语句。
  • 解析:兼语句的核心特征是 “兼语的双重身份”,需与连谓句区分(连谓句中两个动词共主语,如 “他出门买东西” 中 “出门” 和 “买东西” 的主语都是 “他”),这是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的重点辨析考点。

6. 主谓谓语句

  • 答案:主谓谓语句是现代汉语主谓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谓语部分本身是一个主谓短语,即 “大主语 +(小主语 + 小谓语)” 结构。根据大主语与小主语的语义关系,可分为四类:大主语是小主语的施事(如 “他身体很好”,“他” 是 “身体” 的领有者)、大主语是小主语的受事(如 “这本书我看完了”,“这本书” 是 “看完” 的受事)、大主语是小谓语的工具(如 “这支笔我写坏了”)、大主语表示范围或对象(如 “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 解析:主谓谓语句的关键是 “谓语由主谓短语充当”,需通过语义关系判断其类型,避免与 “主谓句作宾语” 混淆(如 “我知道他来了” 是 “主谓句作宾语”,而非主谓谓语句,因 “他来了” 是 “知道” 的宾语,不是谓语)。

二、分析题(48 分)

1. 请用国际音标给下列词注音并分析其结构类型(每词 3 分,共 15 分)

(1)地震

  • 国际音标:/ti⁵¹ tʂən⁵¹/
  • 结构类型:主谓型复合词(“地” 是主语,表示 “地震” 的主体;“震” 是谓语,表示主体的动作,即 “大地震动”,符合 “主语 + 谓语” 的结构关系)。
  • 解析:判断复合词结构需看语素间的语义关系,“地震” 中 “地”(名词性语素)与 “震”(动词性语素)是 “主体 + 动作” 的主谓关系,区别于 “动宾型”(如 “司令”)。

(2)司令

  • 国际音标:/sɿ⁵¹ liŋ⁵¹/
  • 结构类型:动宾型复合词(“司” 是动词性语素,意为 “掌管、指挥”;“令” 是名词性语素,意为 “命令”,“司令” 即 “掌管命令”,符合 “动词 + 宾语” 的结构关系)。
  • 解析:“司” 为动作语素,“令” 为动作支配的对象,二者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需注意 “司令” 是双音节复合词,而非单纯词。

(3)雪白

  • 国际音标:/ɕyɛ⁵¹ pai³⁵/
  • 结构类型:偏正型复合词(“雪” 是名词性语素,作定语,修饰 “白”;“白” 是形容词性语素,作中心语,“雪白” 即 “像雪一样白”,符合 “修饰语 + 中心语” 的偏正关系)。
  • 解析:偏正型复合词中,修饰语限制或描绘中心语,“雪” 通过比喻(喻体作修饰语)描绘 “白” 的程度和特征,区别于 “联合型”(如 “语言”)。

(4)提高

  • 国际音标:/tʰi⁴⁴ kau⁵¹/
  • 结构类型:补充型复合词(“提” 是动词性语素,作中心语;“高” 是形容词性语素,作补语,补充说明 “提” 的结果,即 “提” 的动作使事物达到 “高” 的状态,符合 “中心语 + 补语” 的补充关系)。
  • 解析:补充型复合词的核心是 “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趋向或程度”,“提高” 中 “高” 是 “提” 的结果,类似的还有 “扩大”“缩小” 等。

(5)语言

  • 国际音标:/y⁴⁴ nian³⁵/
  • 结构类型:联合型复合词(“语” 和 “言” 均为名词性语素,且语义相近,都指 “交流的工具”,二者地位平等,无主次之分,符合 “语素 1 + 语素 2”(语义并列)的联合关系)。
  • 解析:联合型复合词的语素多为同义、近义或反义关系,“语” 和 “言” 是同义语素,类似的还有 “朋友”“开关”(反义)等。

2. 请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法结构(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 “从大到小,逐层切分”,确保每一层切分的都是 “句法成分”(主谓、动宾、偏正等),且切分后的部分能搭配成合法的短语。

(1)他弟弟又吃光了家里的巧克力

  • 第一层切分:他弟弟(主语)// 又吃光了家里的巧克力(谓语)(主谓关系)
  • 第二层切分:
    • 他(定语)// 弟弟(中心语)(偏正关系,主语内部切分);
    • 又(状语)// 吃光了家里的巧克力(中心语)(偏正关系,谓语内部切分)
  • 第三层切分:
    • 吃(中心语)// 光了家里的巧克力(补语 + 宾语)(动补 + 动宾关系,“吃光了” 是动补,“家里的巧克力” 是宾语)
  • 第四层切分:
    • 吃(中心语)// 光(补语)(动补关系,“吃光” 内部切分);
    • 家里(定语)// 巧克力(中心语)(偏正关系,宾语内部切分)
  • 第五层切分:家(中心语)// 里(补语)(补充关系,“家里” 内部切分)
  • 图示简化:
    他弟弟 又 吃 光 了 家里 的 巧克力
    || | || | ||| |
    偏正 状 动补 助 偏正 宾
    |||
    动宾
    ||
    偏正
    |______|
    主谓
  • 解析:该句核心是 “他弟弟吃光巧克力”,“又” 表频率(状语),“家里的” 修饰 “巧克力”(定语),“光” 补充 “吃” 的结果(补语),需注意 “动补短语”(吃光)与 “宾语”(家里的巧克力)的先后顺序,先切分动补,再切分动宾。

(2)指导员昨天交给连长一份秘密文件

  • 第一层切分:指导员(主语)// 昨天交给连长一份秘密文件(谓语)(主谓关系)
  • 第二层切分:
    • 昨天(状语)// 交给连长一份秘密文件(中心语)(偏正关系,谓语内部切分)
  • 第三层切分:
    • 交(中心语)// 给连长一份秘密文件(补语 + 双宾语)(动补 + 双宾关系,“交给” 是动补,“连长” 是间接宾语,“一份秘密文件” 是直接宾语)
  • 第四层切分:
    • 交(中心语)// 给(补语)(动补关系,“交给” 内部切分);
    • 一份(定语)// 秘密文件(中心语)(偏正关系,直接宾语内部切分)
  • 第五层切分:
    • 秘 - 密(定语)// 文件(中心语)(联合 + 偏正关系,“秘密” 是联合型复合词,修饰 “文件”)
  • 图示简化:
    指导员 昨天 交 给 连长 一份 秘密 文件
    |****| | || || || |||
    主语 状 动补 间宾 定 偏正 直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宾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
  • 解析:该句含 “双宾语”(间接宾语 “连长”、直接宾语 “一份秘密文件”),需先切分 “动补短语”(交给),再区分双宾语的层次,“一份” 修饰 “秘密文件”,“秘密” 是联合型定语,需逐层拆解。

(3)我邀请妈妈来参加我的音乐会

  • 第一层切分:我(主语)// 邀请妈妈来参加我的音乐会(谓语)(主谓关系)
  • 第二层切分:
    • 邀请(中心语)// 妈妈来参加我的音乐会(兼语短语作宾语)(动宾关系,谓语内部切分,“妈妈” 是兼语)
  • 第三层切分:
    • 妈妈(小主语)// 来参加我的音乐会(小谓语)(主谓关系,兼语短语内部切分)
  • 第四层切分:
    • 来(中心语)// 参加我的音乐会(连谓短语作补语)(连谓关系,小谓语内部切分)
  • 第五层切分:
    • 参加(中心语)// 我的音乐会(宾语)(动宾关系,“参加” 内部切分)
  • 第六层切分:
    • 我的(定语)// 音乐会(中心语)(偏正关系,宾语内部切分)
  • 图示简化:
    我 邀请 妈妈 来 参加 我的 音乐会
    || || || || || ||**|
    主语 动 兼语 连谓 1 连谓 2 定 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语短语(作宾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
  • 解析:该句是 “主谓句 + 兼语句 + 连谓句” 的套合结构,“妈妈” 是 “邀请” 的宾语(兼语),又是 “来参加” 的主语;“来” 和 “参加” 是连谓关系(先 “来” 后 “参加”),需先切分主谓,再拆解兼语短语,最后分析连谓和动宾关系。

3. 同义词辨析(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

同义词辨析需从 “理性意义(词义范围、程度、侧重)、色彩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用法(搭配、词性、句法功能)” 三个维度展开,结合具体例句说明差异。

(1)漂亮 - 美丽

  • 理性意义差异:
    • 范围不同:“漂亮” 可形容人(外貌、衣着)、事物(风景、物品),范围较广,且可用于口语化的 “夸赞”(如 “这孩子长得漂亮”“这件衣服真漂亮”);
    • “美丽” 多形容抽象或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如 “美丽的心灵”“美丽的风景”“美丽的爱情”),范围较窄,更侧重 “内在或深层的美感”,较少用于形容衣着等具体物品。
  • 色彩意义差异:
    • 语体色彩:“漂亮” 口语、书面语通用,更显亲切;“美丽” 书面语色彩更浓,语气更庄重(如文学作品中常用 “美丽的夕阳”,而非 “漂亮的夕阳”)。
  • 用法差异:
    • “漂亮” 可作补语(如 “打扮得漂亮”),“美丽” 作补语较少(一般说 “变得美丽”,不说 “打扮得美丽”);
    • “漂亮” 可用于贬义语境(如 “耍漂亮”,指故意装样子),“美丽” 无贬义用法。
  • 例句对比:
    • 口语:“她今天穿得真漂亮!”(√);“她今天穿得真美丽!”(×,不自然)
    • 书面:“美丽的谎言虽假,却饱含善意。”(√);“漂亮的谎言虽假,却饱含善意。”(×,语气过轻)

(2)刚刚 - 刚才

  • 词性差异(核心区别):
    • “刚刚” 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作主语、宾语(如 “他刚刚走”“天刚刚亮”);
    • “刚才” 是名词,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也可作状语(如 “刚才下雨了”(主语)、“我记得刚才”(宾语)、“刚才的事”(定语)、“他刚才来了”(状语))。
  • 理性意义差异:
    • 时间范围:“刚刚” 强调 “动作发生在极短时间前”,时间更模糊(如 “他刚刚离开,可能还没走远”);
    • “刚才” 强调 “明确的过去时间点”,可与 “现在” 对比(如 “刚才还晴天,现在就下雨了”)。
  • 用法差异:
    • “刚刚” 可与 “就”“才” 搭配(如 “刚刚吃完饭,就有人敲门”);
    • “刚才” 不能与 “就”“才” 直接搭配(不说 “刚才吃完饭,就有人敲门”,需说 “刚才吃完饭,马上就有人敲门”)。
  • 例句对比:
    • 作主语:“刚才很安静。”(√);“刚刚很安静。”(×)
    • 作状语:“他刚刚回来。”(√);“他刚才回来。”(√)

(3)又 - 再

  • 理性意义差异(核心是 “动作是否已发生”):
    • “又” 表示 “动作已重复或继续”,用于过去时或现在时(如 “他昨天来了,今天又来的”(过去重复)、“雨又下起来了”(现在继续));
    • “再” 表示 “动作将重复或计划重复”,用于将来时(如 “明天我再来看你”(计划将来)、“请你再讲一遍”(请求将来重复))。
  • 用法差异:
    • “又” 可用于肯定句、否定句(如 “他又没迟到”),“再” 一般用于肯定句或请求句,否定句中需用 “不再”(如 “我不再吃了”,不说 “我再不吃饭了”);
    • “又” 可表示 “意外或不满”(如 “你怎么又犯错误了!”),“再” 无此用法;
    • “再” 可表示 “程度加深”(如 “再难也要坚持”),“又” 无此用法。
  • 例句对比:
    • 过去时:“他昨天来了,今天又来的。”(√);“他昨天来了,今天再来的。”(×)
    • 将来时:“明天我再去。”(√);“明天我又去。”(×,若未发生,不能用 “又”)

三、简答题(每小题 9 分,共 27 分)

1. 简述音位归纳的原则

音位是从语言中归纳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归纳需遵循三个核心原则,确保归纳结果能反映语音的功能差异:
  1. 对立原则(核心原则):
    若两个或多个语音形式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能区别词的意义,则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普通话中,/p/ 和 /pʰ/ 在 “bā(八)” 和 “pā(趴)” 中,仅送气与否不同,却区别了词义,因此 /p/ 和 /pʰ/ 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关键:“同环境、辨意义”,是判断音位差异的根本标准。)
  2. 互补原则:
    若两个或多个语音形式从不出现于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相互补充(即 “互补分布”),且语音相似,则可归纳为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例如普通话中,/a/ 的变体有 [a](如 “妈 mā”)、[A](如 “爸 bà”)、[ɑ](如 “帮 bāng”),三者从不共现([a] 出现在韵尾 - i 前,[A] 出现在单独作韵母时,[ɑ] 出现在韵尾 - ng 前),语音相似,因此归纳为同一个音位 /a/ 的变体。
    (关键:“不同环境、语音相似”,避免将变体误归为不同音位。)
  3. 语音相似原则:
    互补分布的语音形式需满足 “语音相似”,才能归纳为同一音位的变体;若语音差异过大,即使互补,也需归为不同音位。例如普通话中,/m/(如 “妈 mā”)和 /ŋ/(如 “刚 gāng”)虽互补(/m/ 只出现在音节开头,/ŋ/ 只出现在音节末尾),但语音差异大(一个是双唇鼻音,一个是舌根鼻音),因此归为两个不同的音位。
    (关键:“语音相似” 是互补原则的前提,防止无意义的合并。)
  • 解析:音位归纳的核心是 “功能优先”,即优先考虑语音是否区别意义(对立原则),再结合分布和语音相似性调整,这是现代汉语语音研究的基础方法,也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 “简化语音系统” 的依据。

2. 简述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是指词的本义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产生新的意义(引申义),主要有四种常见方式,每种方式均体现了词义的扩展逻辑:
  1. 辐射式引申(“本义为中心,多向扩展”):
    以词的本义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多个引申义,各引申义与本义直接相关,但引申义之间不一定相关。例如 “节” 的本义是 “竹节”,可引申为:
    • 物体的分段(如 “关节”“树节”);
    • 时间的分段(如 “节日”“节气”);
    • 行为的约束(如 “节约”“节制”);
      各引申义均与 “分段、约束” 的本义相关,但彼此无直接关联。
  2. 连锁式引申(“本义→引申义 1→引申义 2,链式扩展”):
    从本义出发,先引申出引申义 1,再从引申义 1 引申出引申义 2,各引申义之间呈链条式关联,最后一个引申义与本义可能距离较远。例如 “兵” 的本义是 “兵器”,引申为:
    • 引申义 1:使用兵器的人(“士兵”);
    • 引申义 2:士兵组成的集体(“军队”);
    • 引申义 3:军队的行动(“战争”,如 “兵戎相见”);
      从 “兵器” 到 “战争”,通过链式扩展逐步远离本义。
  3. 比喻式引申(“通过比喻联想,将具体义引申为抽象义”):
    用词的本义(多为具体事物)比喻抽象的概念或特征,产生引申义。例如 “心腹” 的本义是 “心脏和腹部”(具体器官),比喻 “亲信的人”(抽象关系);“桥梁” 的本义是 “跨越河流的建筑”(具体事物),比喻 “连接两个事物的媒介”(抽象功能)。
  4. 借代式引申(“通过借代联想,用相关事物指代本体”):
    用与词的本义相关的事物指代本义,产生引申义。例如 “红领巾” 的本义是 “红色的领巾”(具体物品),借代 “少先队员”(相关人群);“笔墨” 的本义是 “毛笔和墨水”(具体工具),借代 “文章或写作”(相关行为)。
  • 解析:词义引申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方式,理解引申方式可帮助掌握一词多义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在文言文阅读中(如 “兵” 的多义),能通过本义推断引申义,减少记忆负担。

3. 简述 “白、老、净、怪” 的词性及其语法特征

“白、老、净、怪” 均为兼类词,可作形容词或副词,部分还可作名词,不同词性的语法特征差异显著,具体如下:

(1)白

  1. 形容词:
    • 语法特征:可作定语(修饰名词)、谓语、补语,可受 “很、非常” 等程度副词修饰,表 “颜色、空白、无代价” 等意义。
    • 例句:“白衬衫”(定语,表颜色)、“纸很白”(谓语,受 “很” 修饰)、“刷得白”(补语)、“白吃白喝”(定语,表无代价)。
  2. 副词:
    • 语法特征: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表 “徒劳、无效果”,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无比较级。
    • 例句:“白跑一趟”(状语,表徒劳)、“白等了半天”(状语,表无效果)。
  3. 名词:
    • 语法特征:可作主语、宾语,表 “白色、姓氏”。
    • 例句:“白是纯洁的颜色”(主语)、“他姓白”(宾语)。

(2)老

  1. 形容词:
    • 语法特征:可作定语、谓语、补语,受程度副词修饰,表 “年龄大、时间长、陈旧”。
    • 例句:“老人”(定语,表年龄大)、“他很老”(谓语,受 “很” 修饰)、“房子住老了”(补语,表陈旧)。
  2. 副词:
    • 语法特征: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表 “经常、一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 例句:“他老迟到”(状语,表经常)、“天气老不好”(状语,表一直)。
  3. 前缀(附属性语素):
    • 语法特征:加在名词前,构成新名词,无实在意义,仅表 “亲昵或泛称”。
    • 例句:“老师”“老虎”“老鼠”(“老” 无 “年龄大” 义,仅为前缀)。

(3)净

  1. 形容词:
    • 语法特征:可作定语、谓语、补语,受程度副词修饰,表 “干净、无杂质”。
    • 例句:“净手”(定语,表干净)、“衣服很净”(谓语,受 “很” 修饰)、“洗得净”(补语)。
  2. 副词:
    • 语法特征: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名词,表 “全、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 例句:“桌上净书”(状语,修饰名词,表全是书)、“他净说废话”(状语,修饰动词,表全说废话)。

(4)怪

  1. 形容词:
    • 语法特征:可作定语、谓语、补语,受程度副词修饰,表 “奇怪、反常”。
    • 例句:“怪事”(定语,表奇怪)、“这事很怪”(谓语,受 “很” 修饰)、“长得怪”(补语,表反常)。
  2. 副词:
    • 语法特征:只能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 “非常、很”,口语色彩浓,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 例句:“怪好的”(状语,修饰形容词,表很好)、“怪想你的”(状语,修饰动词,表很想)。
  3. 名词:
    • 语法特征:可作主语、宾语,表 “妖怪、奇怪的事物”。
    • 例句:“捉怪”(宾语,表妖怪)、“这是个怪”(主语,表奇怪的事物)。
  • 解析:“白、老、净、怪” 的兼类现象是现代汉语词汇的典型特征,需通过 “句法功能”(能否作定语、状语、受程度副词修饰)判断词性,避免因词性混淆导致理解错误(如 “白跑” 的 “白” 是副词,而非形容词)。

四、请给下面的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1. 加标点符号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解析:标点需结合 “对话标志”(曰)、“语气词”(兮、而)和 “动作衔接”(孔子下、趋而辟之)。“凤兮凤兮” 是接舆对孔子的感叹,用感叹号;“何德之衰” 是反问,用问号;“已而” 表劝止,用感叹号;“孔子下” 后断开,因 “欲与之言” 是后续动作。

2. 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身边经过,说:“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如此衰败呢?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却快步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解析:翻译需遵循 “信、达、雅” 原则:
    • “楚狂接舆”:“狂” 指 “狂人”(古代隐士的一种表现),“接舆” 是人名,保留专名;
    • “凤兮”:以 “凤凰” 比喻孔子,表尊敬,直译 “凤凰啊”;
    • “何德之衰”:“衰” 指 “德行衰败”(因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却不得志),需补充语境;
    • “不可谏”“犹可追”:“谏” 指 “挽回”,“追” 指 “补救”,避免直译 “劝谏”“追赶”;
    • “趋而辟之”:“趋” 指 “快步走”,“辟” 通 “避”,译为 “快步避开”,符合古人行为习惯。

五、请论述经济、政治和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25 分)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其中经济、政治、文化是最核心的三大因素,它们从词汇、语音、语法等多个层面推动或制约语言的演变,具体如下:

1. 经济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核心是 “词汇创新与传播”)

经济是语言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的需求直接推动词汇的产生、演变和传播,同时影响语言的使用范围:
  1. 推动新词汇的产生:
    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现象会催生大量新词汇,丰富语言的词汇系统。例如:
    • 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机器、铁路” 等词汇随工业经济产生;
    • 互联网经济时期,“电商、直播、区块链、人工智能” 等词汇快速涌现;
    • 中国改革开放后,“个体户、农民工、脱贫、乡村振兴” 等词汇因经济政策和实践产生,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促进词汇的演变与淘汰:
    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旧词汇的淘汰或语义变化。例如:
    • 计划经济时期的 “票证(粮票、布票)、公社、大锅饭” 等词汇,因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减少使用;
    • “银行” 一词古代指 “储存银钱的库房”,现代因金融经济发展,演变为 “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机构”,语义扩大。
  3. 扩大语言的使用范围与影响力:
    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或地区,其语言往往具有更强的传播力。例如:
    • 近代英国因工业革命成为 “日不落帝国”,英语随经济扩张传播至全球,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 中国经济崛起后,“汉语热” 在全球兴起,“孔子学院” 推广汉语,“一带一路”“高铁” 等中文词汇通过经济合作被国际社会接受(如 “高铁” 直接音译为 “Gaotie”)。

2. 政治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核心是 “语言规范化与推广”)

政治通过政策、制度等手段直接干预语言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地位、规范和使用范围,是语言发展的 “导向性因素”:
  1. 确立官方语言,推动语言规范化:
    国家通过政治权力确立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制定语言规范,统一语言使用标准。例如:
    • 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其在政府、教育、媒体等领域的使用,同时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推动汉语的规范化;
    • 法国通过 “法兰西学院” 制定法语规范,禁止外来词(如英语 “email”)随意进入法语,维护法语的纯洁性,这是政治干预语言的典型案例。
  2. 影响语言的地位与分布:
    政治格局的变化会改变语言的地位和使用区域。例如:
    • 清朝统一中国后,满语曾作为官方语言,但因汉语的广泛使用和汉文化的影响,最终满语使用范围缩小,成为濒危语言;
    •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纷纷确立本国语言为官方语言,俄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显著下降,体现政治对语言地位的直接影响。
  3. 催生政治相关词汇的产生与演变:
    政治事件、政策、制度会产生大量专用词汇,同时影响词汇的感情色彩。例如:
    • 中国现代史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词汇因重大政治事件或政策产生;
    • “民主、自由、平等” 等词汇,在不同政治语境中感情色彩不同(如在西方语境中多为褒义,在部分政治话语中可能被赋予特定含义)。

3. 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核心是 “语言的文化内涵与表达”)

文化是语言的 “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价值观、审美取向、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语义内涵和文学作品,具体如下:
  1. 影响词汇的语义内涵与文化色彩:
    不同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独特的文化内涵,导致词汇的 “文化义” 差异。例如:
    • 汉语中 “龙” 象征 “吉祥、权威”(如 “龙的传人”),因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兽;但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 象征 “邪恶、暴力”,这一文化差异导致词汇语义的根本不同;
    • 汉语中 “梅、兰、竹、菊” 被称为 “四君子”,因传统文化赋予它们 “高洁、坚韧” 的象征义,这类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文化影响语言的直接体现。
  2. 推动语言表达形式的创新:
    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会创新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例如:
    • 中国古代诗歌(唐诗、宋词)推动了汉语韵律、对仗等修辞的发展(如 “对偶”“押韵”),影响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广告语中的对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带来 “刹那、菩萨、轮回” 等梵语借词,同时影响汉语的句法结构(如 “主谓谓语句” 的部分用法受佛教偈语影响)。
  3. 塑造语言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
    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表达逻辑。例如:
    •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 “整体思维”,汉语表达多从整体到局部(如地址表达:“中国河南省新乡市”,先国家后地方);西方文化注重 “个体思维”,英语表达多从局部到整体(如地址表达:“Xinxiang City, Henan Province, China”);
    • 汉语中的 “谦辞”(如 “鄙人、寒舍”)和 “敬辞”(如 “您、贵府”),是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观念” 在语言中的体现,这类表达习惯受文化价值观的直接制约。

4. 三者的协同作用与综合影响

经济、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的:
  • 经济为语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如经济实力支撑语言推广),政治为语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官方语言确立),文化为语言发展赋予精神内涵(如词汇的文化义);
  • 例如 “汉语国际教育” 的发展:经济崛起(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合作)产生汉语学习需求,政治推动(孔子学院的设立)提供推广渠道,文化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吸引学习者,三者共同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 总结:语言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决定 “语言的需求与传播范围”,政治决定 “语言的规范与地位”,文化决定 “语言的内涵与表达”。理解三者的影响,不仅能掌握语言发展的规律,还能更深入地认识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更是理解汉语教学背景、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真题使用建议

  1. 聚焦核心模块:河南师范大学 354 汉语基础考研真题覆盖 “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文言文” 五大核心模块,名词解释考查基础概念(如《说文解字》、兼语句),分析题侧重实操能力(国际音标、层次分析、同义词辨析),论述题强调 “社会与语言的关联”(经济、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考生需结合考博信息网的高分答案详解,针对性巩固高频考点,尤其注重 “语法分析” 和 “文言文翻译” 的实操训练。
  2. 强化实操能力:分析题(层次分析、国际音标、同义词辨析)是得分难点,需通过大量练习掌握方法 —— 层次分析需牢记 “逐层切分、句法成分合法” 原则,国际音标需熟练掌握普通话声韵母的发音,同义词辨析需从 “理性意义、色彩、用法” 三维度展开,避免遗漏要点。
  3. 结合专业需求:该真题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生需在复习中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 背景(如《汉语拼音方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使答案更贴合专业定位,这也是高分答案的关键。
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提供河南师范大学 354 汉语基础历年完整真题及解析,建议 2026 年考生尽早下载使用,结合教材(如《现代汉语》黄伯荣版、《古代汉语》王力版)和真题形成 “知识点 — 解题思路 — 实战技巧” 的完整复习体系。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