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湖北汽车工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809 有机化学 A 考研真题样题
注意事项
- 考试时间为 3 小时,试卷满分 150 分;
- 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 考试结束后,试题需随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根据化合物结构命名或根据命名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式(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1,1,2,3 - 四甲基环丁烷(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四元环丁烷结构,1 号碳原子连接 2 个甲基,2 号和 3 号碳原子各连接 1 个甲基,4 号碳原子无取代基)
- 命名依据:环烷烃命名以环为母体,编号遵循 “取代基位置之和最小” 原则,此处 1 位连 2 个甲基,2、3 位各 1 个甲基,故命名为 1,1,2,3 - 四甲基环丁烷。
2. 2 - 甲基 - 3 - 环丙基庚烷(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7 个碳原子的庚烷为主链,2 号碳原子连接 1 个甲基,3 号碳原子连接 1 个环丙基(三元环),其余碳原子均连氢原子)
- 命名依据:烷烃命名以最长碳链(庚烷,7 个碳)为主链,编号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2 位有甲基、3 位有环丙基,按 “先简单取代基(甲基)后复杂取代基(环丙基)” 的顺序命名。
3. (原文档未明确结构,推测为 “根据结构命名” 类,此处补充常见类似结构示例:如结构为 “环辛烷 1 位连乙基,4 位连正己基”)
答案解析
- 命名:1 - 乙基 - 4 - 正己基环辛烷
- 命名依据:环辛烷为母体,编号使两个取代基(乙基、正己基)位置之和最小,1 位连乙基(-CH₂CH₃),4 位连正己基(-CH₂CH₂CH₂CH₂CH₂CH₃),取代基按 “乙基(E)在正己基(H)前” 的字母顺序排列,故得此名。
4. 2,3 - 二甲基环己烯(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六元环己烯环,双键位于 1-2 号碳原子之间,2 号和 3 号碳原子各连接 1 个甲基)
- 命名依据:环己烯以含双键的环为母体,双键两端编号为 1、2 位,再按 “取代基位置之和最小” 给甲基编号,2、3 位各 1 个甲基,故命名为 2,3 - 二甲基环己烯。
5. (E)-2,3 - 二氯 - 2 - 丁烯(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4 个碳原子的 2 - 丁烯主链,2 号和 3 号碳原子各连 1 个氯原子,双键两端的甲基(-CH₃)处于反位,符合 E 构型(双键两端较优基团分处两侧,Cl>CH₃,故 Cl 原子反位为 E 型))
- 构型判断:E/Z 构型按 “次序规则”,Cl 原子优先级高于甲基,双键两端的 Cl 原子分别位于双键平面两侧,故为 E 型。
6. (Z)-2 - 甲基 - 1 - 氟 - 1 - 氯 - 1 - 丁烯(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4 个碳原子的 1 - 丁烯主链,1 号碳原子连氟(-F)和氯(-Cl),2 号碳原子连甲基(-CH₃),双键两端的较优基团(F>Cl,CH (CH₃)->H)处于同侧,符合 Z 构型)
- 构型判断:次序规则中,F 优先级>Cl,2 号碳上的 “-CH (CH₃)-” 优先级>H,两组较优基团在双键同侧,故为 Z 型。
7. 1,4 - 二甲基萘(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萘环(α 位为 1、4、5、8 位,β 位为 2、3、6、7 位),1 号和 4 号(均为 α 位)碳原子各连接 1 个甲基)
- 命名依据:萘环编号固定,α 位(1、4、5、8)优先编号,1、4 位连甲基,故命名为 1,4 - 二甲基萘。
8. 8 - 氯 - 1 - 萘甲酸(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萘环 1 号碳原子连接羧基(-COOH),8 号碳原子连接氯原子(-Cl),羧基为主要官能团,作为母体后缀 “甲酸”)
- 命名依据:羧基(-COOH)优先级高于氯原子,故以 “萘甲酸” 为母体,羧基所在碳为 1 位,按萘环编号,8 位连氯,得此名。
9. 3 - 甲基 - 4 - 羟基苯乙酮(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苯环为母体,连接乙酰基(-COCH₃,酮羰基官能团,命名为 “苯乙酮”),苯环上乙酰基的邻位(3 位)连甲基,对位(4 位)连羟基(-OH))
- 命名依据:酮羰基(-CO-)为主要官能团,母体为 “苯乙酮”,羟基(-OH)优先级高于甲基,编号从乙酰基相邻碳开始,4 位为 OH,3 位为 CH₃。
10. 4 - 羟基 - 5 - 溴 - 1,3 - 苯二磺酸(写结构式)
答案解析
- 结构式:
(文字描述:苯环 1 号和 3 号碳原子各连接磺酸基(-SO₃H),4 号碳原子连羟基(-OH),5 号碳原子连溴原子(-Br))
- 命名依据:磺酸基(-SO₃H)优先级最高,为母体后缀 “苯二磺酸”,编号使磺酸基位置之和最小(1、3 位),再依次编号 OH(4 位)和 Br(5 位)。
11. (原文档结构缺失,按常见考点补充:如 “N,N - 二甲基苯胺”,此处以 “根据结构命名示例” 说明)
答案解析
- 若结构为 “苯环连 - N (CH₃)₂”,命名为N,N - 二甲基苯胺;
- 命名依据:氨基(-NH₂)为母体,两个甲基取代氨基上的氢,故在 “苯胺” 前加 “N,N - 二甲基”(N 表示取代基在氮原子上)。
12. (原文档结构缺失,推测为 “卤代烃类”,如结构为 “CH3CH2CH (CH3) Br”,命名为3 - 溴戊烷)
答案解析
- 命名依据:烷烃主链为 5 个碳(戊烷),编号从靠近溴的一端开始,3 号碳连溴,故为 3 - 溴戊烷。
13. ClCOCH₂COOH(根据结构命名)
答案解析
- 命名:氯甲酰基乙酸(或 3 - 氯甲酰基丙酸,更准确命名为氯乙酰基甲酸)
- 解析:分子含两个官能团:酰氯基(-COCl)和羧基(-COOH),羧基优先级高于酰氯,主链为含羧基的 3 个碳(丙酸),2 号碳连酰氯基(-COCl,命名为 “氯甲酰基”),故为 3 - 氯甲酰基丙酸;简化命名为氯乙酰基甲酸(酰氯基与甲基相连形成氯乙酰基,再与甲酸相连)。
14. (原文档结构缺失,补充常见 “醇类” 示例:结构为 “CH3CH (OH) CH2CH3”,命名为2 - 丁醇)
答案解析
- 命名依据:醇为母体,主链 4 个碳(丁醇),羟基在 2 号碳,故为 2 - 丁醇。
15. (原文档结构缺失,推测为 “酚类”,如结构为 “邻甲基苯酚”,命名为2 - 甲基苯酚)
答案解析
- 命名依据:酚为母体,苯环上羟基为 1 位,甲基在 2 位(邻位),故为 2 - 甲基苯酚。
16. CH₃NH₂ClOH(结构推测为 “CH3NH3Cl・OH-”,实际应为 “甲基氯化铵与羟基结合物”,正确结构应为 “CH3NH2・HCl”,命名为甲胺盐酸盐)
答案解析
- 命名:甲胺盐酸盐(或氯化甲铵)
- 解析:甲胺(CH₃NH₂,有机胺)与盐酸(HCl)反应生成盐,胺的氮原子结合质子(H+)形成铵离子(CH₃NH₃+),与氯离子(Cl-)结合,故命名为甲胺盐酸盐。
17. CH₃CH (CH₃) CH₂CH₂OH(根据结构命名)
答案解析
- 命名:4 - 甲基 - 1 - 丁醇(或异戊醇,系统命名为4 - 甲基 - 1 - 丁醇)
- 解析:主链为含羟基的 4 个碳(1 - 丁醇),4 号碳连甲基(因羟基在 1 位,编号从 1 位开始),故为 4 - 甲基 - 1 - 丁醇;习惯命名为异戊醇(因碳链结构与异戊烷一致)。
18. (原文档结构缺失,补充 “醛类” 示例:结构为 “CH3CH2CHO”,命名为丙醛)
答案解析
- 命名依据:醛为母体,主链 3 个碳(丙烷),醛基(-CHO)在 1 位,故为丙醛(醛基碳计入主链,命名后缀为 “醛”)。
19. CCl₃CH (CH₃) O(结构推测为 “CCl3CH (CH3) OH”,即 “3,3,3 - 三氯 - 2 - 丁醇”)
答案解析
- 命名:3,3,3 - 三氯 - 2 - 丁醇
- 解析:主链为 4 个碳(丁醇),羟基在 2 位,3 号碳连 3 个氯原子,编号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开始(2 位),故为 3,3,3 - 三氯 - 2 - 丁醇。
20. (原文档结构缺失,补充 “酯类” 示例:结构为 “CH3COOCH2CH3”,命名为乙酸乙酯)
答案解析
- 命名依据:酯为母体,由乙酸(CH₃COOH)和乙醇(CH₃CH₂OH)酯化生成,命名为 “酸名 + 醇名 + 酯”,故为乙酸乙酯。
二、完成下列反应式(共 24 个空,每个空 2 分,共 48 分)
1. (原文档反应式不完整,补充有机化学高频反应:如 “乙烯与 HBr 加成”)
反应式
CH2=CH2+HBr→CH3CH2Br
答案解析
- 产物:溴乙烷(CH₃CH₂Br)
- 反应类型:烯烃亲电加成反应
- 解析:乙烯(双键)为电子云密度高的部位,HBr 中的 H+(亲电试剂)首先进攻双键,形成碳正离子(CH₃CH₂+),再与 Br - 结合,生成溴乙烷;遵循马氏规则(此处双键两端氢原子相同,无选择性)。
12. ◯−Br+CH3CH2CH(CH3)−→(推测为 “卤代环烷烃与格氏试剂或碱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反应式补充与产物
环丁基溴+CH3CH2CH(CH3)Li→CH3CH2CH(CH3)-环丁基+LiBr
答案解析
- 产物:2 - 甲基 - 1 - 环丁基丁烷(CH₃CH₂CH (CH₃)- 环丁基)和溴化锂(LiBr)
- 反应类型:有机锂试剂的偶联反应(类似 Wurtz-Fittig 反应)
- 解析:有机锂试剂(CH₃CH₂CH (CH₃) Li)中的烷基负碳离子(CH₃CH₂CH (CH₃)-)进攻环丁基溴的溴原子相连碳(亲电碳),发生亲核取代,溴原子离去,形成 C-C 键,生成偶联产物和 LiBr。
15. R-OH+R’-OH→BF3(推测为 “醇与醇的脱水成醚反应”)
反应式补充与产物
CH3CH2OH+CH3OH→BF3CH3CH2OCH3+H2O
答案解析
- 产物:甲乙醚(CH₃CH₂OCH₃)和水(H₂O)
- 反应类型:醇的分子间脱水成醚反应
- 解析:BF₃为路易斯酸催化剂,先与醇(如乙醇)结合,使羟基活化为易离去基团(-OH₂+),另一分子醇(如甲醇)作为亲核试剂进攻活化的碳,脱去一分子水,形成醚键(C-O-C);若为同种醇,生成对称醚(如乙醇生成乙醚),不同醇生成不对称醚(如甲乙醚)。
三、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共 2 小题,第一小题 4 分,第二小题 8 分,共 12 分)
1. 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
答案解析
- 鉴别步骤:
- 取三种样品分别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振荡:
- 若溶液褪色,为环己烯(烯烃双键与 Br₂发生加成反应,溴色褪去);
- 若溶液不褪色,为环己酮或环己醇,进入下一步。
- 向剩余两种样品中分别加入2,4 - 二硝基苯肼试剂,振荡:
- 若生成黄色或橙红色沉淀,为环己酮(酮羰基与 2,4 - 二硝基苯肼发生亲核加成,生成腙类沉淀);
- 若无沉淀生成,为环己醇(醇羟基不与 2,4 - 二硝基苯肼反应)。
- 原理总结:利用烯烃的加成性、酮的羰基特征反应(与 2,4 - 二硝基苯肼反应)区分三种化合物,步骤简单且现象明显。
2. (A) 2 - 氯丙烯 (B) 3 - 氯丙烯 (C) 苄基氯 (D) 间氯甲苯 (E) 氯代环己烷
答案解析
- 鉴别步骤:
- 取五种样品分别加入硝酸银的乙醇溶液,加热,观察沉淀生成速度:
- 立即生成白色沉淀:(B) 3 - 氯丙烯(烯丙基氯,Cl 连接在 sp³ 碳上,且与双键共轭,碳正离子稳定,易发生 SN1 反应,Cl⁻快速解离与 Ag + 结合)、(C) 苄基氯(苄基氯的 Cl 连接在苄基碳上,苄基碳正离子稳定,易发生 SN1 反应,快速生成 AgCl 沉淀);
- 缓慢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后):(A) 2 - 氯丙烯(氯乙烯型氯代烃,Cl 与双键直接相连,p-π 共轭使 C-Cl 键牢固,难解离,需加热才发生 SN2 反应)、(E) 氯代环己烷(环己基氯,普通卤代烷,SN2 反应较慢,加热后生成沉淀);
- 无沉淀生成:(D) 间氯甲苯(氯苯型氯代烃,Cl 与苯环直接相连,p-π 共轭使 C-Cl 键极牢固,不与硝酸银乙醇溶液反应),先鉴别出 (D)。
- 区分 (B) 3 - 氯丙烯和 (C) 苄基氯:取两者样品分别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振荡:
- 溶液褪色:(B) 3 - 氯丙烯(含双键,与 Br₂加成褪色);
- 溶液不褪色:(C) 苄基氯(无双键,不与 Br₂反应)。
- 区分 (A) 2 - 氯丙烯和 (E) 氯代环己烷:取两者样品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加热:
- 溶液褪色:(A) 2 - 氯丙烯(含双键,被 KMnO4 氧化,MnO4⁻褪色);
- 溶液不褪色:(E) 氯代环己烷(无双键,不被 KMnO4 氧化)。
- 原理总结:先利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活性(SN1/SN2)区分沉淀速度,再利用双键的加成性(与 Br₂反应)和氧化性(与 KMnO4 反应)区分剩余化合物,逻辑清晰,现象易观察。
四、判断反应式有无错误,改正并说明理由(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1. ◯+ClCH=CH2→AlCl3CH=CH2(推测反应物为 “苯”,产物为 “苯乙烯”,原反应式缺失苯环结构,且产物书写不完整)
答案解析
- 原反应错误:
- 反应物苯的结构未写出,且氯乙烯(ClCH=CH₂)在 AlCl₃(傅克反应催化剂)作用下,无法直接与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苯乙烯;
- 氯乙烯中的 Cl 原子与双键共轭,C-Cl 键牢固,难以解离出 Cl⁻形成碳正离子(亲电试剂),傅克烷基化反应无法发生。
- 改正后反应:若要制备苯乙烯,需先将氯乙烯转化为活泼的亲电试剂,或采用其他路线,如:CH2=CHCH2Cl+苯→AlCl3CH2=CHCH2−苯+HCl
(或采用苯与乙烯在 AlCl₃/HCl 催化下的傅克烷基化反应:苯+CH2=CH2→AlCl3/HCl乙苯,再经脱氢反应生成苯乙烯:乙苯→Al2O3,Δ苯乙烯+H2)
- 理由:傅克烷基化反应要求卤代烷能解离出稳定的碳正离子,氯乙烯(烯丙基型卤代烃除外)的 C-Cl 键因共轭稳定,无法满足反应条件;而烯丙基氯(CH₂=CHCH₂Cl)或苄基氯能解离出稳定碳正离子,可发生傅克反应;苯乙烯的常规制备路线为 “乙苯脱氢”,而非直接用氯乙烯与苯反应。
2. (原文档反应式不完整,补充常见错误反应:如 “1 - 丁烯与 HBr 加成生成 1 - 溴丁烷”)
原错误反应
CH3CH2CH=CH2+HBr→CH3CH2CH2CH2Br
答案解析
- 原反应错误:产物不符合马氏规则,1 - 丁烯与 HBr 加成的主要产物应为 2 - 溴丁烷,而非 1 - 溴丁烷。
- 改正后反应:CH3CH2CH=CH2+HBr→CH3CH2CH(Br)CH3(主要产物)+ CH3CH2CH2CH2Br(次要产物)
- 理由:烯烃与 HBr 的亲电加成遵循马氏规则 —— 亲电试剂(H+)优先进攻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较高的碳(含氢较多的碳),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1 - 丁烯中,双键的 1 号碳(连 1 个 H)和 2 号碳(连 2 个 H),H + 进攻 2 号碳生成二级碳正离子(CH₃CH₂CH+CH₃),比进攻 1 号碳生成的一级碳正离子(CH₃CH₂CH₂CH₂+)更稳定,故二级碳正离子与 Br⁻结合生成主要产物 2 - 溴丁烷。
五、综合题(共 34 分)
1. 无论实验条件如何,新戊基卤 [(CH₃)₃CCH₂X] 的亲核取代反应速率都慢,为什么?(5 分)
答案解析
- 核心原因:新戊基卤的结构导致其既难以发生 SN1 反应,也难以发生 SN2 反应,故亲核取代速率慢。
- 具体分析:
- SN1 反应受阻:SN1 反应的关键步骤是卤原子解离生成碳正离子,而新戊基卤的卤原子(X)连接在 “-CH₂-” 上(一级碳),解离后生成的新戊基碳正离子((CH₃)₃CCH₂+)为一级碳正离子,稳定性极差(一级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远低于二级、三级碳正离子),难以形成,故 SN1 反应速率极慢。
- SN2 反应受阻:SN2 反应为 “背面进攻” 机制,要求亲核试剂(Nu⁻)能接近卤原子相连的碳(亲电碳)。新戊基卤的亲电碳(-CH₂X 中的 C)周围被三个甲基((CH₃)₃C-)包围,空间位阻极大,亲核试剂无法从背面有效进攻亲电碳,故 SN2 反应也难以发生。
- 结论:新戊基卤因碳正离子稳定性差(SN1 受阻)和空间位阻大(SN2 受阻),无论 SN1 还是 SN2 条件,亲核取代速率都慢。
2. 等物质的量的乙烷和新戊烷的混合物与少量的氯反应,得到的乙基氯和新戊基氯的摩尔比是 1∶2.3。试比较乙烷和新戊烷中伯氢的相当活性。(5 分)
答案解析
- 关键公式:卤代反应中,产物比例 = 反应物中氢原子的反应活性 × 氢原子数目;设乙烷中伯氢的活性为a1,新戊烷中伯氢的活性为a2。
- 步骤 1:确定两种烷烃的伯氢数目:
- 乙烷(CH₃CH₃):每个分子含 6 个伯氢(两个 - CH₃,每个 - CH₃含 3 个伯氢),等物质的量下,伯氢总数为 6n(n 为物质的量)。
- 新戊烷((CH₃)₄C):每个分子含 12 个伯氢(四个 - CH₃,每个 - CH₃含 3 个伯氢),等物质的量下,伯氢总数为 12n。
- 步骤 2:根据产物比例列等式:
乙基氯(来自乙烷的伯氢卤代)的摩尔数 ∶ 新戊基氯(来自新戊烷的伯氢卤代)的摩尔数 = (乙烷伯氢数目 × 乙烷伯氢活性)∶(新戊烷伯氢数目 × 新戊烷伯氢活性)
即:1 ∶ 2.3 = (6n×a₁) ∶ (12n×a₂)
化简得:1/2.3 = (6a₁)/(12a₂) → 1/2.3 = a₁/(2a₂) → a₂/a₁ = 2.3/2 = 1.15
- 结论:新戊烷中伯氢的相当活性是乙烷中伯氢活性的 1.15 倍,即新戊烷的伯氢比乙烷的伯氢更易发生氯代反应(因新戊烷的甲基受中心碳的空间效应影响,氢原子的反应活性略有提升)。
3. 写出 1 - 溴丁烷与下列化合物反应所得到的主要有机物(2×12=24 分)
(1)NaOH 水溶液
- 产物:1 - 丁醇(CH₃CH₂CH₂CH₂OH)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OH⁻为亲核试剂,水溶液为极性质子溶剂,1 - 溴丁烷为一级卤代烷,易发生 SN2)
- 解析:OH⁻进攻 1 - 溴丁烷的 1 号碳,Br⁻离去,形成 C-O 键,生成 1 - 丁醇。
(2)KOH 醇溶液
- 产物:1 - 丁烯(CH₃CH₂CH=CH₂)(主要产物)+ 2 - 丁烯(次要产物)
- 反应类型:E2 消除反应(醇溶液为极性非质子溶剂,KOH 提供 OH⁻作为碱,一级卤代烷发生 E2 消除)
- 解析:OH⁻作为碱夺取 1 - 溴丁烷中 2 号碳上的氢,同时 Br⁻离去,形成双键,主要生成双键在末端的 1 - 丁烯(因一级卤代烷的消除产物以末端烯烃为主)。
(3)Mg,纯醚
- 产物:丁基溴化镁(CH₃CH₂CH₂CH₂MgBr,格氏试剂)
- 反应类型:格氏试剂制备反应
- 解析:1 - 溴丁烷与 Mg 在无水乙醚(纯醚)中反应,Mg 插入 C-Br 键之间,形成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格氏试剂中的 C-Mg 键具有强极性,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4)(原文档缺失,补充常见反应:如 “水”)
- 产物:1 - 丁醇(CH₃CH₂CH₂CH₂OH)
- 反应类型:格氏试剂的水解反应(若前一步生成格氏试剂,与水反应)或卤代烷的水解(SN2)
- 解析:1 - 溴丁烷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发生 SN2 水解,OH⁻(来自水的解离)进攻亲电碳,生成 1 - 丁醇;若为格氏试剂(CH₃CH₂CH₂CH₂MgBr)与水反应,MgBr 被 OH 取代,同样生成 1 - 丁醇。
(5)NaI(丙酮溶液)
- 产物:1 - 碘丁烷(CH₃CH₂CH₂CH₂I)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Finkelstein 反应)
- 解析:丙酮为极性非质子溶剂,有利于 SN2 反应;I⁻为亲核试剂,进攻 1 - 溴丁烷的 1 号碳,Br⁻离去(Br⁻在丙酮中的溶解度低,易析出,推动反应正向进行),生成 1 - 碘丁烷。
(6)(CH₃)₂CuLi(二甲基铜锂,有机铜试剂)
- 产物:戊烷(CH₃CH₂CH₂CH₂CH₃)
- 反应类型:偶联反应(Corey-House 反应)
- 解析:有机铜试剂((CH₃)₂CuLi)中的甲基(-CH₃)作为亲核试剂,与 1 - 溴丁烷(一级卤代烷)发生偶联,Br⁻离去,形成 C-C 键,生成碳链增长的戊烷。
(7)(原文档缺失,补充 “乙醇钠的乙醇溶液”)
- 产物:1 - 乙氧基丁烷(CH₃CH₂CH₂CH₂OCH₂CH₃,丁基乙基醚)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威廉姆逊醚合成法)
- 解析:乙醇钠(CH₃CH₂ONa)提供乙氧基(CH₃CH₂O⁻,亲核试剂),进攻 1 - 溴丁烷的 1 号碳,Br⁻离去,形成醚键(C-O-C),生成丁基乙基醚。
(8)(原文档缺失,补充 “氰化钠的乙醇 - 水溶液”)
- 产物:1 - 氰基丁烷(CH₃CH₂CH₂CH₂CN,戊腈)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
- 解析:CN⁻为亲核试剂(在乙醇 - 水溶液中溶解度较好),进攻 1 - 溴丁烷的 1 号碳,Br⁻离去,形成 C-CN 键,生成戊腈(氰基的引入使碳链增长 1 个碳)。
(9)(原文档缺失,补充 “氨(过量)”)
- 产物:1 - 丁胺(CH₃CH₂CH₂CH₂NH₂)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氨的烷基化)
- 解析:氨(NH₃)作为亲核试剂,进攻 1 - 溴丁烷的 1 号碳,Br⁻离去,生成 1 - 丁胺;因氨过量,可避免生成二级、三级胺或季铵盐(过量 NH₃优先与生成的伯胺竞争反应)。
(10)NaCN
- 产物:1 - 氰基丁烷(CH₃CH₂CH₂CH₂CN,戊腈)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
- 解析:与(8)类似,NaCN 提供 CN⁻,在适宜溶剂(如 DMF 或乙醇 - 水)中,CN⁻进攻 1 - 溴丁烷的亲电碳,Br⁻离去,生成戊腈;CN⁻的亲核性强,适合一级卤代烷的 SN2 反应。
(11)AgNO₃,C₂H₅OH
- 产物:1 - 乙氧基丁烷(CH₃CH₂CH₂CH₂OCH₂CH₃)和 AgBr 白色沉淀
- 反应类型:SN1 亲核取代反应
- 解析:乙醇为极性质子溶剂,AgNO₃中的 Ag + 与 1 - 溴丁烷的 Br⁻结合生成 AgBr 沉淀,促使 C-Br 键解离生成一级碳正离子(CH₃CH₂CH₂CH₂+);乙醇(亲核试剂)进攻碳正离子,生成 1 - 乙氧基丁烷(醚);因一级碳正离子稳定性差,反应速率较慢,但 Ag + 的存在可推动反应进行。
(12)CH₃COOAg
- 产物:乙酸丁酯(CH₃COOCH₂CH₂CH₂CH₃)和 AgBr 白色沉淀
- 反应类型:SN2 亲核取代反应
- 解析:CH₃COOAg 提供乙酸根(CH₃COO⁻,亲核试剂),Ag + 与 Br⁻结合生成 AgBr 沉淀,降低 Br⁻的浓度,推动反应正向进行;1 - 溴丁烷为一级卤代烷,CH₃COO⁻从背面进攻亲电碳,Br⁻离去,形成酯键(-COO-),生成乙酸丁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