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样题(中国史学史)
考研与考博备考中,真题是把握命题方向、巩固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若需获取更多考研及考博真题,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汇集了丰富的真题资料,满足不同阶段的备考需求。同时,我们针对所有年份的中国史学史真题,均配备了高分答案详解,从考点拆解、答题逻辑构建到语言表述优化,全方位助力考生提升答题能力。
一、名词解释(每道 5 分,共六道,总分 30 分)
1. 春秋三传
- 答案:指阐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左传》(左丘明所著)、《公羊传》(公羊高所著)、《谷梁传》(谷梁赤所著)。其中《左传》以叙事为主,详载《春秋》所记史实的背景、过程与细节;《公羊传》《谷梁传》则侧重以义理阐释《春秋》的 “微言大义”,聚焦礼制、伦理与政治主张。
- 解析:本题核心考查对先秦史学经典典籍的认知。需明确 “三传” 的具体所指,区分各传的内容侧重 ——《左传》重史实,后两传重义理,同时可简要提及三者对后世理解《春秋》、研究先秦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价值,确保答案涵盖 “是什么”“各传特点”“核心作用” 三个维度。
2. 六家二体
- 答案:“六家” 指《史通》中刘知几划分的六种史书编纂流派,包括《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二体” 则是刘知几提炼的两种核心史书体裁,即编年体(以时间为纲叙事)与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含纪、传、表、志等)。
- 解析:本题考点为唐代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答题需先分别界定 “六家”“二体” 的具体内容,再点明二者的关联 ——“六家” 是对史学流派的细分,“二体” 是对 “六家” 核心体裁的归纳,同时强调刘知几这一划分对中国古代史学体裁分类体系的奠基意义,体现从 “流派” 到 “体裁” 的逻辑递进。
3. 学案体
- 答案:中国古代史学的一种专门体裁,以记录学术思想流派的演变、学者生平、学术主张及学术争论为核心,兼具纪传体与编年体的特点。代表著作有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后由全祖望续成),其编纂注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解析:本题需聚焦 “体裁特性” 与 “学术价值”。首先明确学案体的核心功能是梳理学术流派,再举例说明代表著作,最后点出其价值 —— 填补了传统史书对学术思想记载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提供了系统的文献与框架,避免仅罗列定义而忽略实践意义。
4. 四库提要
- 答案: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由纪昀等学者撰写的大型目录学著作。全书收录图书 10254 种、172860 卷,对每种图书的作者、成书背景、内容主旨、学术价值及版本源流进行详细考辨与评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
- 解析:答题需涵盖 “基本属性”“核心内容”“学术地位”。首先明确其与《四库全书》的关联,再说明收录规模与分类方式,最后强调其价值 —— 不仅是检索《四库全书》的工具,更因严谨的考辨与评价,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术史的重要参考,体现 “目录学著作” 与 “学术工具书” 的双重属性。
5. 徐继畬
- 答案:清代中后期官员、学者,主要史学贡献是编撰《瀛寰志略》。该书系统介绍了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突破了传统 “天朝上国” 的认知局限,是中国近代早期睁眼看世界的重要史学著作,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思潮有一定启蒙作用。
- 解析:本题需围绕 “人物身份”“核心著作”“历史意义” 展开。首先明确徐继畬的时代背景(近代早期),再聚焦《瀛寰志略》的内容特点(系统介绍世界),最后点明其突破传统认知、推动近代思想启蒙的价值,避免仅介绍人物而忽略核心史学贡献。
6.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答案:由郭沫若撰写的史学著作,出版于 1930 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甲骨文、金文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首次系统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与发展阶段,提出 “中国存在奴隶制社会” 的观点,开创了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范式。
- 解析:答题需突出 “学术创新” 与 “范式意义”。首先明确著作的作者与成书时间,再说明研究方法(唯物史观 + 考古 + 文献)与核心观点(奴隶制社会存在),最后强调其价值 —— 打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框架,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近代史学转型的重要标志。
二、阅读材料分析评论题(本题 30 分)
材料内容
王国维关于 “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 的论述,核心观点包括:1. 学问分为科学(求事理真与是)、史学(求事物变迁因果)、文学(兼玩物适情)三类;2. 学无新旧 —— 科学重 “真与是”,史学重 “变迁因果”,二者需互补,不可蔑古或尚古;3. 学无中西 —— 中西学问只是范围疏密差异,二者相互推动,无相互妨碍之理;4. 学无有用无用 —— 学问无论大小远近,若探究真理、记录事实,终将对人类生存福祉有益。
答案解析
1. 材料核心学术观点提炼
- 学问分类观:将学问清晰划分为科学、史学、文学三类,明确各类别的核心功能,打破了传统学问 “经史子集” 分类的模糊性,体现近代学术分类的思想。
- 学问平等观:提出 “三无”(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反对以时代、地域、功利性评判学问价值,主张从 “真理”“事实” 本质出发认知学问。
- 学问互补观:强调科学与史学的互补性(科学需史学材料,史学需科学知识)、中西学问的互推性(中西学盛则俱盛),反对片面割裂学问的关联。
2. 学术观点评论
- 进步性:
- 时代意义: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中体西用”“全盘西化” 等思潮纷争,王国维的观点超越了片面的 “中西对立”“古今对立”,为中西学问融合、传统学问近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
- 学术方法:明确科学与史学的互补关系,推动史学研究引入科学精神(如实证、理性),同时强调史学对科学的材料支撑,符合近代学术发展的 “跨学科” 趋势。
- 价值导向:反对以 “有用无用” 功利化评判学问,捍卫了学问的 “求真” 本质,为纯学术研究(如考古、古文字学)提供了价值依据,避免学问沦为短期功利工具。
- 局限性:
- 对 “中西学问” 的差异认知较浅:仅强调 “广狭疏密” 差异,未充分认识到中西学问在思维方式(如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价值内核(如伦理中心与科学中心)上的深层不同,对融合难度的考量不足。
- 对 “有用无用” 的论证稍显理想化:虽主张学问终将有用,但未考虑到特定时代背景下,部分学问(如纯理论研究)可能长期难以转化为现实价值,对 “无用之用” 的现实困境缺乏回应。
3. 当代启示
王国维的观点对当代学术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在中西学问交流中,应坚持 “取长补短” 而非 “对立排斥”;在学问评价中,需兼顾 “求真” 的本质与 “致用” 的价值,避免功利化倾向;在学科发展中,应重视科学与人文(含史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学术全面发展。
三、问答题(每道 20 分,共两道,总分 40 分)
1. 试论杜佑《通典》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答案
-
核心史学思想:
- “经世致用” 思想:《通典》以 “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九门为框架,聚焦历代制度的沿革,目的是 “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即通过总结制度经验,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打破了传统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开创 “制度史” 研究的先河。
- “以史为鉴” 思想:杜佑注重梳理制度从起源到唐代的演变脉络,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效果,如在 “食货” 门中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在 “职官” 门中探讨官制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旨在为唐代制度改革提供历史依据。
- “分类叙事” 思想:以 “制度” 为核心分类标准,每门之下按时间顺序编排史料,既体现 “通古今之变” 的纵向脉络,又突出 “分门别类” 的横向梳理,构建了系统的制度史编纂体系。
-
历史影响:
- 对史学体裁的影响:开创了 “政书体” 史学体裁,后世的《通志》(郑樵)、《文献通考》(马端临)均以《通典》为蓝本,形成 “三通”“十通” 等制度史系列著作,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体裁类型。
- 对史学功能的影响:强化了史学的 “经世” 功能,推动后世史学家关注现实问题,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强调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与《通典》的 “经世致用” 思想一脉相承。
- 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制度(如经济制度、官制、礼制)提供了系统的文献资料,其 “分类叙事” 方法也为近代制度史、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借鉴。
解析
本题需紧扣 “史学思想” 与 “影响” 两大核心。回答 “思想” 时,需结合《通典》的内容框架(九门分类)与编纂目的(经世致用),避免空泛;回答 “影响” 时,需从体裁、功能、学术研究三个维度展开,体现从 “直接影响”(政书体)到 “间接影响”(史学功能拓展)的逻辑,确保答案层次清晰、论据充分。
2. 试说出清末民初中国在史料上的重大发现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
答案
-
清末民初重大史料发现:
- 甲骨文:19 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是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的文字,记载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内容,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 敦煌文书:1900 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包含公元 4 至 11 世纪的大量文献,涵盖佛经、儒家经典、官府文书、民间契约、文学作品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 汉晋简牍:主要包括 20 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是汉代至晋代的官府文书、簿册、书信等,记录了当时边疆地区的行政、军事、经济生活,补充了正史对边疆历史记载的不足。
- 内阁大库档案:清末民初发现的清代中央政府档案,包括诏令、奏折、题本、起居注等,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历史的直接史料,此前多被忽视或损毁。
-
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
- 推动 “新史学” 范式的形成:传统史学以正史为主,新史料的发现打破了 “唯文献论” 的局限,促使史学家引入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即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如用甲骨文印证《史记・殷本纪》中商代世系的真实性,提升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
- 拓展史学研究领域:敦煌文书推动了敦煌学的诞生,涵盖历史、语言、宗教、艺术等多领域;汉晋简牍填补了边疆史、制度史研究的空白;内阁大库档案为清代史研究提供了海量一手资料,使史学研究从 “帝王将相” 向 “社会生活”“边疆治理” 等细分领域延伸。
- 改变对部分历史的认知:例如,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代并非传说时代,确立了商代的历史地位;敦煌文书中的民间契约、户籍资料,让史学家对唐代基层社会的经济关系、户籍制度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修正了此前仅依据正史得出的片面结论。
解析
本题需先 “罗列史料发现”,再 “分析影响”,二者需一一对应。回答 “史料发现” 时,需明确时间、地点、内容;回答 “影响” 时,需从 “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研究领域”(拓展细分领域)、“历史认知”(修正传统观点)三个层面展开,避免仅罗列史料而忽略 “影响” 的深度分析,确保逻辑连贯、论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