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吉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吉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吉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吉林大学考研真题样题(心理学专业综合 I)

考研、考博备考中,真题是精准把握心理学专业综合 I 学科考点、熟悉命题逻辑的核心资源。若需获取更多考研及考博真题,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丰富的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真题,满足不同阶段备考需求。同时,我们针对所有年份的心理学专业综合 I 真题,均配备了高分答案详解,从考点拆解、答题框架构建到理论拓展进行全方位指导,助力考生高效提升应试能力。

一、普通心理学部分(15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50 分)

1. 动作电位

  • 答案: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受到足够强度刺激后,细胞膜电位发生的快速、可逆的极性变化,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形式。其产生过程分为去极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负变正)、复极化(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恢复为负)、超极化(钾离子过度外流,膜电位更负)三个阶段,具有 “全或无”(刺激强度达阈值则产生,否则不产生)和 “不衰减传播”(传导中电位幅度不变)的特点,例如神经纤维上的信号传递依赖动作电位的连续产生。
  • 解析:需明确 “产生主体(神经元)”“核心过程(电位极性变化)”“关键特征(全或无、不衰减)”,避免与 “静息电位” 混淆,后者是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的稳定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受刺激后的动态变化。

2. 操作性条件作用

  • 答案: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指个体通过主动做出某种行为(操作性行为),并根据行为结果(强化或惩罚)调整行为频率的学习过程。核心规律包括:正强化(给予愉快刺激,如奖励,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移除厌恶刺激,如取消惩罚,增加行为频率)、正惩罚(给予厌恶刺激,如批评,减少行为频率)、负惩罚(移除愉快刺激,如没收玩具,减少行为频率)。例如,儿童按时完成作业获得糖果(正强化),会更频繁地按时写作业。
  • 解析:需突出 “主动行为 + 结果调控” 的核心,区分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被动刺激 - 反应联结),强调个体通过行为结果自主调整行为,同时明确四种核心强化与惩罚类型的差异。

3. 情绪智力

  • 答案:情绪智力是萨洛维和梅耶提出的概念,指个体感知、理解、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思维与行为的能力,后经戈尔曼推广普及。其核心维度包括:情绪感知(识别自身与他人情绪)、情绪调控(管理自身情绪,避免冲动)、情绪理解(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与影响)、情绪利用(将情绪转化为动力,如用积极情绪提升创造力)。例如,能察觉他人细微情绪变化并调整沟通方式,体现高情绪智力。
  • 解析:需明确 “提出者”“核心维度”,避免与 “智力(认知智力)” 混淆,强调情绪智力聚焦 “情绪加工与应用”,而非传统的逻辑推理、记忆等认知能力。

4. 认知地图

  • 答案:认知地图是托尔曼通过白鼠迷宫实验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空间布局的心理表征,包含环境中的位置、路径、目标等信息,能帮助个体快速定位与导航,无需依赖具体刺激线索。例如,人在陌生城市多次出行后,头脑中会形成 “从家到公司的路线图”,即使某条路临时封闭,也能通过认知地图找到替代路线。
  • 解析:需关联 “托尔曼白鼠实验” 这一理论来源,突出 “心理表征” 的本质,区分于实际的物理地图,强调其是个体对环境的主观认知建构,为后续认知心理学的 “内部表征” 研究奠定基础。

5. 刻板印象

  • 答案: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中,个体对某一群体(如性别、种族、职业)形成的固定、概括化的信念与态度,基于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推导,忽略个体差异。其形成源于认知简化需求(减少信息加工负担),但易导致偏见与歧视,例如 “认为女性更擅长家务”“程序员都性格内向”,均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可能忽视女性的职业能力、程序员的多样性格。
  • 解析:需明确 “对象(群体)”“特征(固定化、概括化)”“双重影响(简化认知 + 引发偏见)”,避免与 “偏见”(态度层面的负面倾向)完全等同,刻板印象是认知层面的信念,偏见是情感与行为层面的倾向。

6.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

  • 答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是一种脑成像技术,通过向人体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剂,检测大脑不同区域的代谢活动(如葡萄糖消耗),间接反映脑区功能活跃程度 —— 代谢越旺盛的脑区,放射性信号越强,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脑功能成像图。其主要用于研究大脑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与病理机制(如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区损伤),例如通过 PET 可观察到个体进行语言任务时,左脑语言区代谢活跃。
  • 解析:需涵盖 “技术原理(示踪剂 + 代谢检测)”“功能(脑功能成像)”“应用场景(认知研究、病理诊断)”,区分于 CT(结构成像)、fMRI(血氧信号成像),突出 PET 聚焦 “代谢活动” 的独特优势。

7. 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模型)

  • 答案:人格五因素模型是麦克雷和科斯塔基于词汇学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五个核心维度构成,简称 “OCEAN”:开放性(Openness,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如好奇、创造力)、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严谨自律程度,如可靠、有条理)、外倾性(Extraversion,社交倾向,如外向、热情)、宜人性(Agreeableness,人际合作倾向,如友善、共情)、神经质(Neuroticism,情绪稳定性,如敏感、焦虑)。五个维度涵盖人格的主要方面,且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是当前人格研究的主流模型。
  • 解析:需准确记忆 “五因素名称及英文缩写”“各维度核心特征”,强调其 “跨文化性” 与 “广泛应用”(如人格测评、职业匹配),避免与其他人格理论(如卡特尔 16PF)混淆。

8. 自主神经系统

  • 答案: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的分支,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负责调控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意识直接控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对立系统:交感神经在应激状态下激活(如紧张、危险),引发 “战斗或逃跑” 反应(如心跳加快、血糖升高、瞳孔扩大);副交感神经在平静状态下主导(如休息、进食),促进 “休息与消化”(如心跳减缓、胃肠蠕动增强)。二者相互拮抗,维持内脏功能稳定。
  • 解析:需明确 “功能(调控内脏活动)”“两大分支及作用”“拮抗关系”,避免与 “躯体神经系统”(调控骨骼肌,受意识控制)混淆,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的 “自主性” 与 “双向调节” 特点。

9. 全或无定律

  • 答案:全或无定律是动作电位的核心特性之一,指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刺激强度未达阈值,不会产生动作电位;若刺激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会产生幅度固定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无关(不会因刺激更强而增大),仅取决于神经元自身的生理状态。例如,用 10mV 和 20mV 的刺激(均达阈值)刺激同一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相同。
  • 解析:需紧扣 “阈值决定是否产生,刺激强度不影响幅度” 的核心,区分于 “等级性电位”(如局部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强调该定律仅适用于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关键机制。

10. 阿尔茨海默病症

  • 答案:阿尔茨海默病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核心病理特征为大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与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导致神经元大量死亡,尤其累及海马体(记忆中枢)与大脑皮层。临床症状表现为渐进性记忆衰退(早期以短期记忆丧失为主,如忘记刚发生的事)、认知功能下降(如语言障碍、定向力丧失)、人格改变(如易怒、淡漠),最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仅能通过药物缓解症状。
  • 解析:需涵盖 “病理特征”“核心受损脑区”“临床症状”,突出 “进行性、不可逆” 的特点,避免与其他老年认知障碍(如血管性痴呆,因脑血管疾病导致)混淆,明确其神经退行性本质。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80 分)

1. 记忆的分类

  • 答案:记忆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多类,核心分类如下:
    1. 按记忆内容分类:
      • 形象记忆:以事物形象为内容,如回忆朋友的外貌、风景的画面;
      • 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信息为内容,如记忆 “勾股定理”;
      • 情绪记忆:以情绪体验为内容,如回忆获奖时的喜悦、失恋时的痛苦;
      • 动作记忆:以动作技能为内容,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的动作记忆,具有持久性。
    2. 按记忆保持时间分类(三级记忆模型):
      •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 0.25-4 秒,容量大,如看电影时的画面暂留;
      •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 1 分钟内,容量 7±2 个组块,需复述维持,如临时记忆电话号码;
      •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超过 1 分钟,容量无限,可长期储存,如记忆童年经历。
    3. 按意识参与程度分类:
      • 外显记忆:需意识参与的记忆,如回忆考试知识点、陈述经历;
      • 内隐记忆:无需意识参与的记忆,如熟练打字时的动作记忆、启动效应(如看到 “医生” 后更快识别 “护士”)。
  • 解析:需按 “内容、保持时间、意识参与” 三个核心维度分类,每个类别结合实例,避免仅罗列名称,突出不同分类的适用场景与特点,展现记忆系统的多样性。

2. 大脑皮层的语言区

  • 答案:大脑皮层的语言区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多数人),分为四个核心区域,各区域功能不同且相互协作:
    1. 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额叶下回,负责语言产生(说话、书写),损伤后会导致 “布洛卡失语症”—— 患者能理解语言,但无法清晰表达,说话费力、语法混乱(如 “我… 饭… 吃”)。
    2. 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颞上回,负责语言理解(听与读),损伤后会导致 “威尔尼克失语症”—— 患者能说话,但语言无意义(如语词杂拌),无法理解他人语言。
    3. 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顶叶与颞叶交界处,负责视觉语言转换(如阅读文字转化为语音),损伤后会导致 “失读症”—— 患者能看见文字,但无法理解其含义,如同看天书。
    4. 缘上回(运动性语言中枢辅助区):位于顶叶,负责语言的动作协调(如说话时的口腔肌肉协调),损伤后可能导致语言表达的动作障碍,如发音困难。
      四个区域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共同完成语言的产生、理解与转换,若某一区域损伤,会导致特定类型的语言障碍。
  • 解析:需明确每个语言区的 “位置、功能、损伤症状”,结合具体失语症类型,避免混淆各区域的核心作用,同时强调 “左半球优势”(多数人),提及少数人语言区可能在右半球,体现个体差异。

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答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经历八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特定的 “心理社会危机”,危机的解决方式决定人格发展方向,具体阶段如下:
    1. 婴儿期(0-1.5 岁):危机 “信任 vs 不信任”,若得到稳定照顾,形成信任感;否则形成不信任,影响后续人际关系。
    2. 儿童早期(1.5-3 岁):危机 “自主 vs 羞怯怀疑”,通过自主穿衣、吃饭等探索,形成自主性;过度限制会导致羞怯与自我怀疑。
    3. 学前期(3-6 岁):危机 “主动 vs 内疚”,儿童主动发起游戏、探索世界,若被鼓励,形成主动性;若被批评,易产生内疚感。
    4. 学龄期(6-12 岁):危机 “勤奋 vs 自卑”,通过学习、竞争获得成就感,形成勤奋感;学业失败易导致自卑。
    5. 青春期(12-18 岁):危机 “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探索自我身份(如职业、价值观),确立同一性;否则陷入角色混乱,迷茫无方向。
    6. 成年早期(18-40 岁):危机 “亲密 vs 孤独”,建立深度亲密关系(爱情、友谊),形成亲密感;否则孤独终老。
    7. 成年中期(40-65 岁):危机 “繁殖 vs 停滞”,通过工作、养育子女贡献社会,形成繁殖感;否则陷入自我中心,生活停滞。
    8. 成年晚期(65 岁 +):危机 “完善 vs 绝望”,回顾一生,接纳过往,形成完善感;否则因遗憾陷入绝望。
      该理论突破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视角,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且覆盖个体一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解析:需按 “阶段 - 年龄 - 危机 - 结果” 的逻辑梳理八个阶段,突出 “社会文化影响” 与 “毕生发展” 的核心,避免遗漏关键阶段(如青春期同一性危机),同时说明每个阶段危机解决对人格的长期影响。

4. 注意的神经机制

  • 答案:注意的神经机制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作用,核心包括以下三方面:
    1. 脑干网状结构:注意的基础唤醒:脑干网状结构通过向大脑皮层广泛投射神经冲动,维持皮层的唤醒水平,是注意产生的生理基础。若网状结构受损,个体唤醒水平下降,会出现注意力涣散、昏睡等症状,无法集中注意。
    2. 边缘系统:注意的选择与调节:边缘系统(如杏仁核、海马体)负责处理情绪与动机信息,能优先选择具有情绪意义或动机价值的刺激(如危险信号、美食),调节注意的指向性。例如,杏仁核受损的个体,难以对恐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
    3. 大脑皮层:注意的集中与控制:大脑皮层是注意的高级控制中枢,不同区域分工不同:
      • 额叶:负责注意的控制与分配(如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的注意调节),额叶损伤会导致注意分散、无法抑制无关刺激;
      • 顶叶:负责空间注意的定位(如关注左侧视野的刺激),顶叶损伤可能导致 “单侧忽略症”(无法注意到身体一侧的事物);
      • 颞叶:负责听觉注意的选择(如在嘈杂环境中聚焦某个人的声音),颞叶损伤会影响听觉注意的筛选。
        综上,注意是脑干、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基础唤醒到高级控制,形成完整的神经机制网络。
  • 解析:需按 “脑干(基础)- 边缘系统(选择)- 大脑皮层(控制)” 的层级逻辑,每个层级结合 “功能 + 损伤影响”,避免仅罗列脑区而不说明机制,突出不同脑区的协同性,体现注意神经机制的复杂性。

5. 智力三元论

  • 答案:智力三元论是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突破传统智力的 “单一因素” 或 “多因素” 局限,从 “信息加工” 视角将智力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成分,分别对应不同的智力功能:
    1. 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核心加工机制:指个体对信息的内部加工能力,分为三个成分:
      • 元成分:负责计划、监控与调节认知过程(如解题时制定策略、检查错误),是成分亚理论的核心;
      • 操作成分:负责执行元成分的指令,如对信息的编码、推理、提取;
      • 知识获得成分:负责获取新知识,如学习新概念时的理解与记忆。
    2. 情境亚理论:智力的现实应用能力:指个体在实际情境中适应、选择与改造环境的能力,即 “实用智力”。例如,在陌生环境中快速找到生存资源(适应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环境)、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改造环境),均体现情境智力。
    3. 经验亚理论:智力的经验整合能力:指个体处理新任务与新环境时的能力,以及将经验自动化的能力,分为两方面:
      • 应对新异性:如首次学习驾驶时,能快速掌握操作技巧;
      • 自动化加工:如熟练驾驶后,无需刻意思考即可完成换挡、刹车等动作,将认知资源解放给其他任务。
        智力三元论认为,传统智力测验仅测查成分亚理论中的部分能力,忽略了情境与经验智力,因此更全面地解释了智力的本质,为后续 “成功智力”(分析智力 + 创造智力 + 实践智力)研究奠定基础。
  • 解析:需明确 “三个亚理论的核心内涵 + 实例”,突出 “信息加工 + 现实应用 + 经验整合” 的多元视角,区分于传统智力理论(如比奈 - 西蒙量表的单一智商),强调智力的实用性与动态性。

6.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 答案:(注:该题虽列于普通心理学简答题,但核心属于实验心理学范畴,按真题内容整合)
    内部效度是实验结果的因果有效性,即因变量的变化是否确实由自变量引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历史因素:实验期间发生的额外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社会新闻),可能影响因变量,例如在 “教学方法对成绩影响” 实验中,实验期间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可能导致成绩提升,混淆自变量效果。
    2. 成熟因素:被试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成熟(如年龄增长、技能自然提升),例如对儿童进行 “记忆训练效果” 实验,6 个月后儿童记忆能力自然发展,可能被误认为是训练的作用。
    3. 测验练习效应:被试多次接受相同或相似测验,因熟悉测验内容而成绩提升,例如前测后测设计中,被试因前测熟悉题目,后测成绩提高,并非自变量作用。
    4. 统计回归效应:被试选择基于极端分数(如高焦虑、低成绩),后续测试分数会向平均值回归,例如选择焦虑得分最高的被试参加 “减压训练”,即使训练无效,后测焦虑分也可能下降,误判训练有效。
    5. 被试流失:实验过程中被试中途退出,若退出被试具有特定特征(如不耐受实验任务),会导致剩余样本偏差,影响结果代表性,例如 “睡眠剥夺对注意力影响” 实验中,不耐受熬夜的被试退出,剩余被试注意力本就较强,结果失真。
    6. 主试 - 被试交互作用:主试的期望、态度(如表情、语气)影响被试行为,例如主试认为 “实验组效果更好”,可能无意识地给予实验组更多鼓励,导致被试表现更优,即 “罗森塔尔效应”。
      控制内部效度的核心是排除额外变量的干扰,常用方法有随机分配被试、设置控制组、双盲实验等。
  • 解析:需逐一说明每个因素的 “定义 + 实例”,避免抽象描述,突出 “额外变量干扰因果关系” 的本质,同时简要提及控制方法,体现对实验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

7. 心理量表的分类

  • 答案:(注:该题属于实验心理学范畴,按真题内容整合)
    心理量表是用于量化心理现象(如感觉、态度、能力)的工具,按测量水平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类:
    1. 命名量表(类别量表):最低水平的量表,仅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类或标记,无数量意义,类别间无顺序、无差距。例如,用 “1” 代表男性、“2” 代表女性(性别分类),用 “A、B、C” 标记不同实验小组,数字或符号仅为标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 顺序量表:中等水平的量表,不仅能分类,还能体现事物的顺序关系(高低、大小),但无法确定类别间的差距大小。例如,比赛排名(第 1 名、第 2 名、第 3 名),仅知 1 名>2 名>3 名,但无法确定 1 名与 2 名的差距是否等于 2 名与 3 名;心理测量中的 “满意度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也属于顺序量表。
    3. 等距量表与等比量表(最高水平量表):
      • 等距量表:具有顺序性,且类别间差距相等,但无绝对零点(零点是人为设定的),可进行加减运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例如,温度(摄氏度,0℃不代表没有温度)、智商分数(IQ,100 与 110 的差距等于 110 与 120 的差距,但不能说 120IQ 是 60IQ 的 2 倍)。
      • 等比量表:最高水平,具有顺序性、等差距,且有绝对零点(零点代表 “无”),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例如,反应时间(0 秒代表无反应时间)、身高体重(0cm 代表无身高)、错误次数(0 次代表无错误),心理测量中此类量表较少,多集中在生理与行为指标。
        不同量表的测量水平决定了可使用的统计方法,如命名量表用卡方检验,等距与等比量表用 t 检验、方差分析。
  • 解析:需按 “测量水平从低到高” 分类,每个量表明确 “核心特征(分类、顺序、差距、零点)”“实例”“运算权限”,避免混淆等距与等比量表的关键差异(绝对零点),同时关联统计方法选择,体现量表的实际应用价值。

8. 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 答案:(注:该题属于实验心理学范畴,按真题内容整合)
    样本大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与代表性,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效应量大小:效应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效应量越大(如教学方法能使成绩提升 30%),所需样本越小,少量样本即可检测出显著差异;效应量越小(如提升 5%),需更大样本才能避免 “漏检” 真实效应。
    2. 显著性水平(α):α 是犯 “第一类错误”(误判无效应为有效应)的概率,通常设定为 0.05,α 越小(如 0.01),需更大样本以降低误判风险;α 越大(如 0.1),样本可适当减小。
    3. 统计检验力(1-β):1-β 是正确检测出真实效应的概率,β 是犯 “第二类错误”(误判有效应为无效应)的概率,通常要求 1-β≥0.8,检验力越高,需样本越大,以确保能检测出微小但真实的效应。
    4. 总体异质性:总体中个体差异越大(如研究 “大学生智力”,总体包含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更大样本才能代表总体;总体同质性高(如仅研究 “计算机专业男生”),样本可较小。
    5. 实验设计类型:被试内设计(同一被试参与所有条件)比被试间设计(不同被试分属不同条件)所需样本小,因被试内设计能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提高结果可靠性;复杂设计(如 3×3 因素设计)比简单设计需更大样本,以确保每个条件有足够数据。
    6. 资源限制:实际研究中,经费、时间、被试可得性会限制样本大小,需在 “理想样本” 与 “实际资源” 间平衡,例如无法招募 1000 名被试时,可通过优化设计(如被试内设计)减少样本需求。
      通常通过 “功率分析(Power Analysis)” 计算所需最小样本,确保结果的统计可靠性与代表性。
  • 解析:需从 “统计因素(效应量、α、检验力)”“总体特征(异质性)”“设计类型”“实际资源” 四个维度,每个因素结合逻辑与实例,避免仅罗列名称,突出样本大小与结果可靠性的直接关联,体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三)综合题(50 分):启动效应的研究设计

题目要求

说明启动效应的概念,表明对 “启动效应是否存在” 的观点,设计研究支持该观点。

答案

1. 启动效应的概念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核心现象,指先前接触某一刺激(启动刺激)后,个体对相关或相似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速度加快、正确率提高,且无需意识参与,例如看到 “医生”(启动刺激)后,再看到 “护士”(目标刺激)的识别速度比看到无关词 “苹果” 更快,反映个体对 “医生 - 护士” 的语义关联存在内隐记忆。

2. 观点:启动效应真实存在,反驳观点可能源于研究设计缺陷(如刺激关联性弱、任务难度不当)

3. 研究设计:验证语义启动效应的实验

(1)研究目的
通过语义关联与无关刺激的对比,验证启动效应的存在,即个体对语义关联的目标刺激加工更快。
(2)被试
招募 60 名健康大学生(年龄 18-22 岁),男女各半,无语言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未参与过类似实验,随机分为实验组(语义关联组)与控制组(语义无关组),每组 30 人。
(3)实验设计
采用 “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 “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联类型”(二水平:语义关联、语义无关),因变量为 “目标刺激的反应时(ms)” 与 “正确率(%)”,额外变量包括刺激呈现时间、被试疲劳程度、环境干扰(如噪音、光线)。
(4)实验材料
  • 启动刺激:均为双字词,实验组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语义关联(如 “面包 - 牛奶”“钢笔 - 笔记本”),控制组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语义无关(如 “面包 - 飞机”“钢笔 - 云朵”);
  • 目标刺激:每组包含 40 个目标词,其中 20 个为实验词(用于数据分析),20 个为填充词(避免被试察觉规律),所有刺激均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频率相近(避免词频干扰),字体、字号统一(宋体,24 号)。
(5)实验程序
  1. 准备阶段:被试进入实验室,坐在电脑前,距离屏幕 50cm,告知任务:“屏幕会先后出现两个词,看到第二个词(目标词)后,尽快判断其是否为实物词,是则按‘F’键,否则按‘J’键,要求既快又准”,进行 10 次练习 trials 熟悉流程。
  2. 正式实验阶段:
    • 每次 trial 流程:屏幕中央呈现 “+” 注视点(500ms)→ 呈现启动词(800ms)→ 空白屏(200ms)→ 呈现目标词(直至被试反应,最长 2000ms)→ 反馈 “正确 / 错误”(500ms);
    • 实验组与控制组仅启动词不同,目标词完全一致,每组 40 个 trial,分 2 个 block 进行,中间休息 2 分钟(避免疲劳);
    • 刺激呈现顺序随机(避免顺序效应),环境保持安静、光线柔和。
(6)数据分析
  1. 剔除反应时<200ms(按键失误)或>2000ms(未认真反应)的数据,以及正确率<80% 的被试(确保数据有效性);
  2. 对两组的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若实验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p<0.05),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则支持启动效应存在。
(7)补充研究:排除意识参与的干扰
为进一步证明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无意识),可增加 “意识性测验”:实验结束后,让被试回忆 “看到的第一个词与第二个词是否有关联”,若被试无法准确判断关联类型(正确率接近 50%,随机水平),但仍表现出反应时差异,说明启动效应无需意识参与,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
(8)预期结果
实验组对语义关联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组,且被试对关联类型的判断正确率接近随机,证明启动效应真实存在,且属于内隐记忆范畴,反驳 “启动效应不存在” 的观点。

二、实验心理学部分(15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心理物理法

  • 答案:心理物理法是实验心理学中用于量化 “物理刺激” 与 “心理感受” 之间关系的方法,核心是通过系统改变物理刺激(如声音强度、光线亮度),测量个体的心理反应(如感觉阈值、感受强度),建立刺激 - 反应函数。经典方法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现代发展出信号检测论,用于区分感觉灵敏度与反应偏差,例如用恒定刺激法测量 “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听觉绝对阈值)”。
  • 解析:需明确 “核心目的(刺激 - 心理关系量化)”“经典方法”“现代发展”,避免仅罗列方法而不说明本质,强调其为心理现象的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2. 问题行为图

  • 答案:问题行为图是托尔曼用于分析动物与人类问题解决过程的工具,通过记录个体在解决问题(如迷宫任务、数学题)中的每一步行为(如转向、选择、错误尝试),用节点(行为状态)与箭头(行为转换)绘制出行为序列,直观呈现问题解决的路径、错误与策略。例如,在白鼠迷宫实验中,问题行为图可记录白鼠的转弯选择、进入死胡同的次数,帮助分析其是否形成认知地图。
  • 解析:需关联 “托尔曼” 的理论背景,突出 “行为序列可视化” 的功能,区分于传统的 “结果记录”,强调其能揭示问题解决的过程性特征(如策略调整)。

3. 主观轮廓

  • 答案:主观轮廓是知觉中的错觉现象,指个体在没有实际物理轮廓的情况下,基于环境中的局部线索(如缺口、线条、阴影),主观感知到的完整轮廓,又称 “错觉轮廓”。例如,由多个不完整的圆形缺口组成的图形,人会主观感知到一个完整的圆形轮廓;“卡尼萨三角” 是典型例子,由三个缺口的圆形组成,人会看到一个主观的白色三角形。其产生源于知觉的 “完形倾向”(将不完整图形补全为完整形态)。
  • 解析:需结合 “卡尼萨三角” 等典型实例,突出 “无物理轮廓却感知到轮廓” 的核心,解释其知觉机制(完形倾向),避免与 “实际物理轮廓” 混淆,体现知觉的主动性与建设性。

4. 随机性原则

  • 答案:随机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指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控制组,或随机安排刺激呈现顺序,确保各组被试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智力、性格)、刺激顺序效应(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均匀分布,减少额外变量干扰。例如,将 60 名被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确保两组在平均智力、性别比例上无显著差异;随机安排不同类型的刺激呈现顺序,避免先呈现的刺激影响后呈现刺激的反应。
  • 解析:需明确 “核心目的(平衡额外变量)”“具体应用(被试分配、刺激顺序)”,区分于 “随机取样”(从总体中随机选择被试,确保样本代表性),强调随机性原则聚焦 “实验内部的变量平衡”,是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关键。

5. 听觉掩蔽

  • 答案:听觉掩蔽是听觉现象,指一个声音(掩蔽声)的存在,导致另一个声音(被掩蔽声)的听觉阈值升高,即被掩蔽声更难被察觉。其类型包括:同时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呈现)、先后掩蔽(掩蔽声先于或后于被掩蔽声呈现)、频率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频率相近时,掩蔽效果最强)。例如,嘈杂的环境音(掩蔽声)会使手机铃声(被掩蔽声)更难被听到;低频声对高频声的掩蔽效果通常强于高频声对低频声的掩蔽。
  • 解析:需明确 “定义”“类型”“影响因素(频率相近性)”,结合生活实例,避免与 “视觉掩蔽” 混淆,强调听觉掩蔽的核心是 “阈值升高”,为耳机降噪技术、音频信号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6. 操作定义

  • 答案:操作定义是实验心理学中,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如 “焦虑”“智力”)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操作或指标的定义方式,确保概念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例如,“焦虑” 的操作定义可定为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50 分”“皮肤电反应的波动幅度>0.5μS”;“智力” 的操作定义可定为 “韦氏智力测验的 IQ 分数”。操作定义避免了概念的模糊性,使不同研究者能基于相同标准开展研究,确保结果可比较。
  • 解析:需突出 “抽象概念→具体操作” 的转化过程,结合实例说明,避免与 “抽象定义”(如 “焦虑是内心的紧张不安”)混淆,强调其对实验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的重要意义。

7. 双眼视差

  • 答案: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核心线索,指双眼因间距(约 65mm),观察同一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像,大脑通过整合这两个像的差异,感知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距离与深度)。例如,观察近处物体时,双眼视差大,感知物体离自己近;观察远处物体时,双眼视差小,感知物体离自己远。立体电影、3D 眼镜正是利用双眼视差,让左右眼看到略有差异的图像,大脑整合后产生立体视觉。
  • 解析:需明确 “生理基础(双眼间距)”“大脑加工过程(整合视差)”“应用场景(3D 技术)”,区分于其他深度线索(如遮挡、纹理梯度),强调双眼视差是 “双眼协同作用” 的线索,单眼无法产生。

8. 反应时间

  • 答案:反应时间(RT)是从刺激呈现到个体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包括三个阶段:刺激觉察(感觉器官接收刺激)、刺激加工(大脑处理刺激信息,制定反应策略)、反应执行(肌肉收缩做出动作),单位通常为毫秒(ms)。其类型包括简单反应时(单一刺激→单一反应,如看到红灯按按键)、选择反应时(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如看到红灯按红键、绿灯按绿键)、辨别反应时(多个刺激→仅对特定刺激反应,如看到红灯按按键,绿灯不反应)。反应时间是衡量认知加工速度的重要指标,加工越复杂,反应时间越长。
  • 解析:需明确 “定义”“阶段”“类型”,结合实例区分不同反应时,避免仅描述 “时间间隔” 而不说明认知加工本质,强调反应时间的长短反映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9. 暂时阈移

  • 答案:暂时阈移是听觉或视觉疲劳现象,指个体长时间暴露于强烈刺激(如 loud 声音、强光)后,对该刺激或相似刺激的感觉阈值暂时升高,即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被察觉,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例如,长时间听 loud 音乐后,对正常音量的声音变得不敏感(听觉阈值升高),需调高音量才能听到;长时间看强光后,对弱光的视觉阈值升高,暂时看不清暗处物体。其产生源于感觉器官的疲劳(如听觉毛细胞、视觉锥体细胞疲劳),是感觉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
  • 解析:需突出 “长时间强刺激→阈值暂时升高→可恢复” 的核心,结合听觉、视觉实例,避免与 “永久阈移”(不可逆的阈值升高,如长期噪音导致的永久性听力损伤)混淆,强调 “暂时” 与 “可逆” 的特点。

10. 随机误差

  • 答案:随机误差是实验误差的一种,指由偶然、不可控的因素(如被试的瞬时注意力波动、仪器的微小噪音、环境的偶然干扰)导致的误差,其特点是大小与方向随机变化(有时使结果偏大,有时偏小),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增加样本量等方式减小。例如,被试某次反应时因突然分心而变长,下次因状态好而变短;仪器的电流波动导致测量值微小偏差。随机误差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多次测量后平均值接近真值),但会影响结果的精确性(数据离散度大)。
  • 解析:需明确 “产生原因(偶然因素)”“特点(随机变化)”“控制方法”,区分于 “系统误差”(由固定、可控因素导致,误差方向固定,如仪器校准偏差导致测量值始终偏大,可通过校准仪器消除),强调二者在 “可控性” 与 “影响” 上的差异。

(二)简要论述(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 实验法的优点

  • 答案: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严谨的方法,核心优势在于能明确因果关系,具体优点如下:
    1. 控制额外变量,明确因果关系:实验法通过主动操纵自变量(如教学方法),控制无关变量(如学生基础、教学时间),观察因变量(成绩)的变化,若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可确定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原因,例如通过随机分配将学生分为 “传统教学组” 与 “多媒体教学组”,控制其他条件一致,若多媒体组成绩更高,可确定教学方法是成绩差异的原因,这是相关法、观察法无法实现的。
    2. 可重复性强,结果可靠:实验法通过明确自变量、因变量的操作定义,详细记录实验程序(如被试选择、刺激呈现方式),其他研究者可基于相同步骤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真实性。例如,某实验记录 “自变量为‘启动词类型’,操作定义为‘语义关联 / 无关双字词’,因变量为‘反应时’”,其他实验室可按此重复,若结果一致,证明结论可靠。
    3. 主动操纵变量,探索未知关系:实验法可主动创设现实中难以自然发生的条件,探索变量间的潜在关系,例如通过 “睡眠剥夺实验”(操纵睡眠时长这一自变量),探索睡眠对注意力的影响,而现实中难以找到睡眠时长差异显著且其他条件一致的被试,实验法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4. 结果精度高,可量化分析:实验法通常采用客观的量化指标(如反应时、正确率、生理指标),避免主观判断的偏差,且可通过统计分析(如 t 检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例如用反应时的具体数值(ms)衡量认知加工速度,比 “感觉更快” 的主观描述更精确,统计分析能区分结果差异是偶然还是真实效应。
      综上,实验法通过控制、操纵、量化,成为心理学中确立因果关系、验证理论的核心方法,尽管存在 “情境人工化” 等局限,但仍是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重要工具。
  • 解析:需从 “因果关系、可重复性、主动探索、量化精度” 四个核心维度,每个维度结合实例,避免空泛论述,突出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明确因果),同时客观提及局限(如人工情境),体现辩证认知。

2. 三种心理物理法的优缺点比较

  • 答案:三种经典心理物理法(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均用于测量感觉阈值,但其原理、操作与适用场景不同,优缺点对比如下: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极限法 1. 操作简单,按刺激强度递增 / 递减呈现,易掌握;
2. 能系统探索阈值范围,结果直观,可直接确定阈值(如 50% 觉察率对应的刺激强度)。
1. 易产生期望误差(被试预期刺激出现而提前反应)与习惯误差(被试习惯按某一方式反应);
2. 刺激呈现顺序固定,易受练习效应、疲劳效应影响(如递增序列多次后,被试更易察觉)。
测量绝对阈值(如最小可听声音强度)、差别阈值(如能察觉的重量差异),尤其适合刺激强度范围明确的场景。
恒定刺激法 1. 刺激随机呈现,避免期望、习惯误差;
2. 仅用少数固定刺激(5-7 个),测量效率高,数据处理简单(通过直线内插法计算阈值);
3. 结果可靠性高,可计算觉察率函数。
1. 刺激强度需提前确定,若范围不当(如全低于或高于阈值),需重新选择刺激,浪费时间;
2. 对差别阈值的测量精度略低于极限法,因刺激间隔固定,可能错过更精确的阈值点。
测量绝对阈值与差别阈值,尤其适合刺激强度范围未知、需高效测量的场景(如快速筛选不同被试的听觉阈值)。
平均差误法 1. 被试主动调整刺激(如调整灯光亮度至与标准刺激一致),参与度高,避免被动反应的偏差;
2. 可同时测量差别阈值与主观相等点(被试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强度),获取信息更丰富。
1. 被试的调整动作可能引入误差(如手部颤抖导致调整不准确);
2. 仅适用于可主动调整的刺激(如亮度、重量、长度),无法测量不可调整的刺激(如味觉、嗅觉阈值);
3. 易受被试主观态度影响(如追求精确导致调整过度)。
测量差别阈值,尤其适合刺激可被主动操作的场景(如视觉亮度、触觉重量的差异测量)。
综上,三种方法各有侧重:极限法适合系统探索阈值,恒定刺激法适合高效、可靠测量,平均差误法适合被试主动参与的场景,实际研究需根据刺激类型、测量需求选择。
  • 解析:需通过表格清晰对比 “优点、缺点、适用场景”,每个维度结合方法的核心特征(如极限法的顺序呈现、恒定刺激法的随机固定刺激),避免混淆不同方法的误差来源与适用限制,同时总结选择依据,体现方法的实用性。

3. 反应指标选择的条件(因变量的要求)

  • 答案:反应指标(因变量)是实验中衡量自变量效果的指标,其选择需满足以下四个核心条件,确保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1. 有效性(效度):反应指标需能真实反映自变量所影响的心理现象,即 “测到想测的”,避免 “无效指标”。例如,研究 “记忆训练对记忆能力的影响”,选择 “回忆正确率” 作为指标(有效),若选择 “反应时”(可能受注意力影响,无法反映记忆能力),则无效;验证有效性的方法是关联已知效标(如记忆测验的得分与学业成绩相关)。
    2. 可靠性(信度):反应指标需稳定、可重复,即同一被试在相同条件下,指标值接近一致,避免随机波动过大。例如,测量 “焦虑水平”,若某量表的得分在一周内多次测量差异小(信度高),适合作为指标;若得分波动大(如受当天心情影响),则不可靠;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优化测量仪器精度。
    3. 敏感性:反应指标需能敏感地反映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即自变量的细微调整能导致指标的显著变化,避免 “地板效应”(所有被试的指标值都极低,无法区分差异)或 “天花板效应”(所有被试的指标值都极高,无法区分差异)。例如,研究 “简单记忆训练”,若选择 “记忆 10 个单词的正确率”,易出现天花板效应(多数被试得 100 分),应选择 “记忆 50 个单词的正确率”,更敏感地反映训练效果。
    4. 可操作性与可量化:反应指标需易于观察、记录与量化,避免主观模糊的描述。例如,研究 “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选择 “发散思维测验的得分(如想出的用途数量)”(可量化、可操作),若选择 “创造力的主观评分”(易受评分者偏见影响),则不适合;量化指标(如反应时、正确率、生理指标)通常比定性指标更优,便于统计分析。
      综上,反应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质量,需综合考虑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与可操作性,避免因指标不当导致实验失败。
  • 解析:需按 “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可操作性” 四个条件,每个条件结合 “定义 + 实例 + 注意事项”,突出 “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 等常见问题,避免抽象描述,强调指标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关键影响。

4. 传统的记忆研究方法

  • 答案:传统记忆研究方法聚焦 “外显记忆” 的测量,通过控制记忆的编码、存储、提取过程,量化记忆效果,核心方法如下:
    1. 回忆法:要求被试主动提取已记忆的信息,按提取方式分为:
      • 自由回忆:无提示自由提取,如记忆 20 个单词后,让被试写出能回忆的所有单词,用于测量记忆的广度与组织方式(如按类别回忆);
      • 系列回忆:按顺序提取,如记忆 “苹果 - 香蕉 - 橙子” 后,要求按原顺序回忆,用于测量记忆的顺序性,易出现 “前摄抑制”(前面单词干扰后面)与 “倒摄抑制”(后面单词干扰前面);
      • 线索回忆:提供提取线索,如记忆 “医生 - 护士” 后,以 “医生” 为线索回忆 “护士”,用于测量记忆的提取依赖程度,线索相关性越高,回忆效果越好。
    2. 再认法:呈现先前记忆的刺激(靶刺激)与新刺激(干扰刺激),让被试判断 “是否见过”,按刺激类型分为:
      • yes/no 再认:仅判断 “是” 或 “否”,如呈现 “苹果”(靶)与 “西瓜”(干扰),判断是否记忆过;
      • 迫选再认:从多个选项中选择靶刺激,如从 “苹果、西瓜、葡萄” 中选出记忆过的 “苹果”,迫选再认的猜测概率更低(如 4 选 1 的猜测率 25%),结果更可靠,常用于记忆精度要求高的研究。
    3. 节省法(重学法):艾宾浩斯提出的方法,通过比较 “初次学习所需时间” 与 “一段时间后重学所需时间”,计算 “节省率”(节省时间 / 初次时间 ×100%),节省率越高,记忆保持越好。例如,初次学习一首诗需 30 分钟,10 天后重学需 15 分钟,节省率 50%,反映记忆仍保持较好,该方法适用于无意义材料(如无意义音节)的记忆研究,避免先前知识的干扰。
    4. 重建法:要求被试将打乱的记忆材料恢复为原顺序或原结构,如将打乱的图片按原故事顺序排列、将打乱的单词按原类别分组,通过 “重建的正确率” 或 “与原顺序的偏差程度” 衡量记忆效果,适用于测量记忆的组织与结构,如空间记忆、故事记忆。
      传统方法为记忆研究奠定基础,但多聚焦外显记忆,后续发展出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如启动范式、内隐联想测验),形成更完整的记忆研究体系。
  • 解析:需逐一说明每种方法的 “核心操作 + 类型 + 适用场景”,结合艾宾浩斯节省法等经典案例,避免仅罗列名称,突出不同方法对记忆不同维度(如提取方式、保持时间、组织方式)的测量侧重,体现传统方法的系统性。

5.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 答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记忆的两大类别,核心区别在于 “意识参与程度”,具体差异如下:
    1. 意识参与程度不同(核心区别):
      • 外显记忆:需意识主动参与,个体明确知道自己在回忆或再认,能清晰陈述记忆内容,如回忆昨天吃的饭、考试时回忆知识点,均需主动提取记忆信息;
      • 内隐记忆:无需意识参与,个体无法察觉自己在使用记忆,但记忆会影响行为,如熟练打字时无需回忆键盘位置(动作内隐记忆)、看到 “护士” 后更快识别 “医生”(语义启动效应),均是无意识的记忆作用。
    2. 测量方法不同:
      • 外显记忆:通过回忆法(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法测量,指标为 “回忆正确率”“再认正确率”,直接量化意识性记忆效果;
      • 内隐记忆:通过启动范式(如语义启动、知觉启动)、内隐联想测验(IAT)、技能学习(如镜画任务)测量,指标为 “反应时差异”“任务完成速度提升”,间接反映无意识记忆效果,例如通过 “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反应时差异” 衡量内隐记忆强度。
    3. 影响因素不同:
      • 外显记忆:易受加工深度、材料意义性、干扰因素(如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例如对有意义的单词(如 “妈妈”)的外显记忆效果优于无意义音节,加工深度越深(如思考单词含义),外显记忆越好;
      • 内隐记忆:受知觉特征(如刺激的形状、声音)、加工方式(如知觉加工 vs 语义加工)影响更大,不受材料意义性、干扰因素的显著影响,例如对无意义音节的内隐记忆效果与有意义单词差异小,干扰刺激对启动效应的影响微弱。
    4. 神经机制不同:
      • 外显记忆:主要依赖海马体、内侧颞叶等脑区,这些脑区损伤会导致外显记忆障碍(如顺行性遗忘症患者无法形成新的外显记忆,但内隐记忆正常);
      • 内隐记忆:主要依赖基底神经节、小脑等脑区,基底神经节损伤会影响技能学习(如镜画任务)等内隐记忆,小脑损伤会影响动作内隐记忆(如骑自行车),但外显记忆通常正常。
    5. 发展与老化模式不同:
      • 外显记忆:随年龄增长发展较晚(儿童 6 岁后才逐渐成熟),老化后衰退显著(老年人的回忆与再认能力明显下降);
      • 内隐记忆:发展较早(婴儿期即可表现出启动效应),老化后衰退不显著(老年人的启动效应与年轻人差异小),例如老年人对单词的外显记忆下降,但语义启动效应仍正常。
        综上,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记忆系统,在意识参与、测量、神经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构成完整的记忆体系。
  • 解析:需从 “意识、测量、影响因素、神经机制、发展老化” 五个核心维度,每个维度结合实例与研究证据(如遗忘症患者的记忆分离),避免泛泛对比,突出 “记忆分离现象”(如同一被试外显记忆受损但内隐记忆正常),为二者的独立性提供支撑。

(三)问答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 答案:额外变量是除自变量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变量,若不控制会混淆实验结果,核心控制方法如下,按 “实验设计阶段” 分为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
    一、事前控制方法(实验前或实验中控制,最有效)
    1. 随机化法:包括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随机取样从总体中随机选择被试,确保样本代表性;随机分配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平衡各组的个体差异(如智力、性格),例如用随机数字表将 60 名被试分为两组,确保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上无显著差异,是控制个体差异最核心的方法。
    2. 匹配法:根据额外变量(如智力、焦虑水平),将被试两两匹配(如智力得分相近的两个被试为一对),再将每对中的一个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分配到控制组,确保两组在额外变量上一致,例如研究 “教学方法对成绩的影响”,先测量被试的基础成绩,将成绩相近的被试匹配,再分组,适合样本量较小、额外变量明确的场景,但匹配变量过多时操作复杂。
    3. 排除法:直接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额外变量,例如为控制 “噪音” 干扰,在隔音实验室进行实验;为控制 “视力差异”,仅选择视力正常的被试;为控制 “主试期望效应”,采用双盲实验(主试与被试均不知分组情况),例如药物实验中,主试与被试均不知谁服用的是药物(实验组)或安慰剂(控制组),避免主试的态度影响被试反应。
    4. 恒定法:将额外变量的水平固定,确保其在所有组中一致,例如控制 “实验时间”,所有被试均在上午 9 点进行实验;控制 “刺激呈现方式”,所有组的刺激字体、字号、呈现时间均相同;控制 “主试”,由同一主试完成所有组的实验,避免不同主试的风格差异带来干扰,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限制结果的外部效度(如仅上午实验的结果无法推广到下午)。
    5. 抵消平衡法:用于控制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当被试参与所有实验条件(被试内设计)时,通过改变条件呈现顺序,平衡顺序带来的误差,常用方法包括:
      • 拉丁方设计:将 n 个条件按拉丁方矩阵排列,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如第 1 个、第 2 个)出现一次,例如 3 个条件 A、B、C,呈现顺序为 ABC、BCA、CAB,确保每个条件的练习与疲劳效应均匀;
      • ABBA 设计:仅两个条件时,按 ABBA 顺序呈现(如先 A 后 B,再 B 后 A),平衡先呈现条件对后呈现条件的干扰,例如研究 “两种字体的阅读速度”,按 “宋体→楷体→楷体→宋体” 顺序呈现。
    二、事后控制方法(实验后通过数据处理控制,辅助手段)
    6. 统计控制法:实验后发现额外变量未控制时,通过统计方法消除其影响,常用方法包括:
    • 协方差分析:将额外变量(如基础成绩)作为协变量,在分析时控制其对因变量(如实验后成绩)的影响,例如研究 “训练效果” 时,将 “训练前成绩” 作为协变量,分析训练后成绩的差异,排除基础成绩的干扰;
    • 偏相关分析:计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时,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例如计算 “学习时间与成绩的相关” 时,控制 “智力” 的影响,得到二者的净相关。
    综上,额外变量的控制需结合实验设计阶段的事前方法(如随机化、匹配)与事后的统计方法,优先采用事前控制,减少误差来源,确保实验结果的因果有效性。
  • 解析:需按 “事前 + 事后” 分类,每个方法结合 “操作方式 + 实例 + 适用场景”,突出 “随机化法是核心”“排除法、恒定法简单但有局限”“统计控制法是辅助”,避免仅罗列方法而不说明适用条件,体现控制方法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2.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

  • 答案: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是从研究设计到结果呈现的完整流程,需遵循科学严谨的步骤,确保实验的有效性与可重复性,核心程序如下:
    1. 确定研究问题与提出假设(实验起点)
      首先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源于理论推导、文献综述或实际需求,例如通过阅读 “注意分配” 的文献,发现 “任务难度对注意分配的影响” 尚未明确,确定研究问题为 “任务难度如何影响注意分配能力”;基于问题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假设需具体、可操作,例如 “任务难度越高,注意分配能力越弱(以双任务的正确率下降为指标)”,避免模糊的假设(如 “任务难度影响注意”)。
    2. 实验设计(核心环节)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关键要素:
      • 自变量:确定自变量的类型(如任务难度分为 “简单、中等、困难” 三水平),给出操作定义(如 “简单任务:同时完成 2 个简单反应任务;困难任务:同时完成 2 个选择反应任务”);
      • 因变量:选择符合 “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 的指标(如双任务的平均正确率、反应时);
      • 额外变量:识别可能的额外变量(如被试的注意能力、实验环境噪音),确定控制方法(如随机分配被试、在隔音室实验);
      • 被试选择:确定被试来源(如大学生)、样本量(通过功率分析计算,如 30 人 / 组)、取样方法(如随机取样);
      • 实验设计类型:选择被试内设计(同一被试参与所有条件)、被试间设计(不同被试分属不同条件)或混合设计(部分变量为被试内,部分为被试间),例如 “任务难度” 为被试内变量(同一被试完成三种难度任务),“性别” 为被试间变量(男 / 女)。
    3. 编写实验程序与准备材料(实操准备)
      • 实验材料:准备符合要求的刺激材料(如图片、文字、声音),确保材料的一致性(如字体、亮度统一),例如研究 “语义启动”,准备语义关联与无关的双字词,控制词频、长度等额外变量;
      • 实验程序:用专业软件(如 E-Prime、PsychoPy)编写实验程序,设置刺激呈现顺序、时间、反应记录方式,例如编程实现 “注视点(500ms)→启动词(800ms)→目标词(直至反应)” 的流程;
      • 仪器准备:校准实验仪器(如电脑屏幕、反应盒、生理记录仪),确保测量精度,例如校准反应盒的反应时误差<1ms,避免仪器偏差影响数据。
    4. 预实验(测试与调整)
      招募少量被试(如 10 人)进行预实验,检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 检查材料与程序:判断刺激是否清晰、任务是否易懂、反应指标是否敏感,例如预实验发现 “困难任务的正确率接近 0(地板效应)”,需降低任务难度;
      • 估计数据质量:判断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存在大量无效数据(如反应时过短),例如预实验发现被试易分心,需在正式实验中增加注意力提醒;
      • 调整方案:根据预实验结果修改设计,如调整刺激强度、任务难度、程序流程,确保正式实验顺利进行,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实验失败。
    5. 正式实验(数据收集)
      • 被试招募与知情同意:按设计招募被试,告知实验目的、流程、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保障被试权益;
      • 实验实施:引导被试进入实验室,介绍任务要求,进行练习 trials 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中主试保持中立,避免与被试过多交流,记录被试的异常反应(如中途疲劳);
      • 数据记录:实时记录因变量数据(如反应时、正确率)与被试信息(如年龄、性别),确保数据完整,避免遗漏或记录错误。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验证)
      • 数据清洗:剔除无效数据,如反应时<200ms 或>2000ms(按键失误或未认真反应)、正确率<80% 的被试,确保数据有效性;
      • 描述统计:计算各组的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指标,用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呈现数据,例如绘制 “三种任务难度的正确率折线图”,直观展示趋势;
      • 推论统计:根据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检验假设,如被试间设计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 方差分析,被试内设计用配对样本 t 检验 /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 p<0.05,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支持假设;反之,不支持假设。
    7. 结果报告与讨论(结论与推广)
      • 结果报告:客观呈现统计结果,包括描述性数据、统计检验值、p 值,例如 “任务难度主效应显著,F (2,58)=12.34,p<0.001,简单任务正确率(92%±5%)显著高于困难任务(65%±8%)”;
      • 讨论:解释结果的意义,是否支持假设,与已有研究对比(如 “本研究结果与 XX 的研究一致,均发现任务难度升高导致注意分配下降”),分析实验的局限性(如样本仅为大学生,外部效度有限),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如探索任务难度与注意分配的神经机制);
      • 结论:总结核心发现,简明扼要地回答研究问题,例如 “任务难度显著影响注意分配能力,难度越高,注意分配效果越差”。
    综上,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程序是 “问题 - 设计 - 准备 - 预实验 - 正式实验 - 分析 - 报告” 的闭环,每个步骤紧密衔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可靠证据。
  • 解析:需按 “时间顺序” 展开,每个步骤结合 “操作要点 + 实例 + 注意事项”,突出 “预实验的重要性”“数据清洗的必要性”“讨论的深度”,避免遗漏关键环节(如知情同意、仪器校准),体现实验流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符合科学研究的标准范式。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