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江苏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江苏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江苏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江苏师范大学 817 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样题

备考江苏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收录多学科历年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方向、梳理答题逻辑,提升应试能力。以下为 2026 年江苏师范大学 817 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助力考生深化知识理解、高效备考。

一、名词解释(5 分 ×5=25 分)

  1. 地方性
  2. 环境决定论
  3. 海权论
  4. 新工业区位论(CWS 模式)
  5. 行为空间

答案解析

  1. 地方性
    解析: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学中描述区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适配的核心概念,指特定地域在长期发展中,因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资源)与人类活动(如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持续互动,形成的独特且稳定的文化特征与地域标识,是 “地域文化个性” 的集中体现。
    其核心内涵包括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地方性的形成以地域自然条件为基础,如中国陕北地区因干旱少雨、黄土广布,形成 “窑洞民居”“信天游民歌” 等适配干旱环境的文化特征;二是人文活动的传承性,地方性通过世代积累的习俗、技艺、价值观传承,成为居民的 “地域认同” 来源,如苏州的 “吴侬软语”“园林建筑”,既是对江南水乡环境的适应,也是数百年文化传承的结果。
    地方性的价值在于:它是区域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如地方特色产业、文旅产业),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也面临被同质化的挑战,需通过保护与活化实现传承。
  2. 环境决定论
    解析:环境决定论是早期人地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核心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土壤)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人类的生理特征、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乃至发展水平,均由自然环境单向塑造,“人是环境的被动产物”。
    该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代表人物为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与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提出 “国家如同有机体,其疆域、人口、发展均受地理环境制约”,认为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导致居民懒惰、社会落后,温带地区气候适宜促成文明诞生;森普尔进一步将其发展为 “环境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如寒冷气候使人精力充沛,湿润气候使人性格温和。
    评价:环境决定论首次明确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文地理学奠定 “人地关系” 研究基础,但过度夸大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如人类可通过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陷入机械论误区,20 世纪后逐渐被 “人地相关论”“生态论” 等理论替代。
  3. 海权论
    解析:海权论是 19 世纪末由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核心是 “海洋控制权决定国家兴衰”,认为制海权是国家发展、繁荣与安全的关键,需通过控制重要海域、海峡及海外殖民地,建立强大的海军与商船队,实现对海洋的主导。
    其核心观点包括三点:一是海权的核心是控制 “海上生命线”,如国际贸易航线、战略海峡(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控制这些通道可保障资源运输与军事投送;二是海权依赖 “海军 + 基地 + 殖民地” 的组合,强大的海军是制海权的武力保障,海外基地是海军补给与休整的支撑,殖民地是资源来源与市场;三是海权与国家兴衰正相关,历史上的强国(如英国、荷兰)均通过掌握制海权崛起,失去制海权则会走向衰落。
    影响:海权论深刻影响了近代以来的国家战略,如英国凭借制海权建立 “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发展海军与控制太平洋、大西洋,成为全球超级大国;至今仍是大国制定海洋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如中国提出的 “海洋强国” 战略,也借鉴了海权论中 “重视海洋权益与通道安全” 的思想。
  4. 新工业区位论(CWS 模式)
    解析:新工业区位论(CWS 模式)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韦伯(Weber)与施蒂勒(Stöller)共同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核心是 “突破传统工业区位论的‘成本导向’,融入市场需求、集聚效应与技术创新因素”,解释现代工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规律。
    与传统韦伯工业区位论(仅考虑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成本)相比,CWS 模式的创新点包括:一是引入 “市场需求指向”,认为现代工业(如汽车、电子)的区位选择,不仅考虑成本,更注重接近消费市场,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二是强调 “集聚经济的多维性”,除传统的 “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池” 外,新增 “知识溢出、产业链协同” 等集聚优势,如高新技术产业倾向布局在硅谷、中关村等创新集聚区;三是重视 “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认为技术进步(如交通、通信技术)降低了区位约束,而政府政策(如产业园区、税收优惠)可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变量。
    实例:中国长三角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既接近长三角消费市场,又通过集聚实现 “设计 - 制造 - 封装” 的产业链协同,同时享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 CWS 模式的典型应用。
  5. 行为空间
    解析:行为空间是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学派” 的核心概念,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因行为目的(如通勤、购物、社交)、能力(如交通方式、体力)与认知(如对环境的熟悉度)差异,所实际活动与感知的地理空间范围,核心是 “人类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其主要类型包括:一是日常行为空间,如通勤空间(从家到工作地的范围)、购物空间(常去的超市、商场),受交通方式影响显著 —— 步行族行为半径多在 5 公里内,驾车族可达 20 公里;二是迁移行为空间,指人类因工作、升学、定居等进行迁移的范围(如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受经济机会、政策与家庭因素制约;三是认知行为空间,指人类通过记忆、经验形成的 “心理空间”(如对城市街道的认知地图),影响实际决策(如选择熟悉路线出行)。
    实例:城市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多集中在社区周边 1-2 公里(购物、就医),年轻人因掌握公共交通与线上工具,行为空间可覆盖全城,体现行为能力对空间范围的制约。

二、解答题(10 分 ×5=50 分)

  1. 简述旅游地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2. 简述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区别及联系
  3. 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
  4. 简述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5. 分析人口转变的理论以及世界人口转变的模式

答案解析

  1. 旅游地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解析:
    (1)内涵:旅游地文化是指旅游目的地在长期发展中,由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文化集合,涵盖物质文化(如建筑、景观)、制度文化(如习俗、规则)与精神文化(如价值观、审美)三个层面,是旅游地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
    • 物质文化:如故宫的宫殿建筑、丽江的纳西族民居,是可直接感知的文化载体;
    • 制度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习俗、西藏的宗教仪式,是旅游地的行为规范与活动形式;
    • 精神文化:如旅游地的历史传说、审美观念(如苏州园林的 “天人合一” 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内核。
    (2)特征:
    ① 地域性:旅游地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紧密绑定,如西北沙漠的 “丝路文化”、江南水乡的 “水文化”,无法在其他地域复制;
    ② 吸引性:文化特征需具备独特性与观赏性,能满足游客的 “体验需求”,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西安的兵马俑,因稀缺性成为核心吸引物;
    ③ 融合性:旅游地文化会吸收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形成 “本土 + 外来” 的融合形态,如丽江古城既保留纳西族文化,也引入咖啡馆、民宿等现代元素;
    ④ 脆弱性:过度旅游开发可能破坏文化原真性(如商业化导致古镇文化变质),需通过保护维持其价值。
  2.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区别及联系
    解析:
    (1)区别:
    对比维度 自然景观 文化景观
    形成主体 自然力(如地质、气候) 人类活动(如生产、建设)
    核心特征 自然属性(如地形、植被) 人文属性(如建筑、习俗)
    稳定性 变化缓慢(以千年为单位) 变化较快(受人类活动影响)
    功能 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 社会功能(如居住、旅游)
    实例 黄山、亚马逊雨林 北京故宫、梯田
    (2)联系:
    ①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基础:人类需在自然景观的框架内创造文化景观,如江南水乡的 “小桥流水人家”,依赖长江三角洲的平原与水网自然环境;
    ② 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的 “人文改造”:人类通过活动改变自然景观,形成文化景观,如哈尼梯田是在山地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开垦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
    ③ 二者共同构成 “人地复合景观”:多数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如西湖既包含 “湖光山色” 的自然景观,也包含 “断桥、雷峰塔” 的文化景观,二者相互依存、提升价值。
  3. 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
    解析:普雷德行为矩阵是美国地理学家普雷德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行为主义地理学模型,核心是 “用‘信息获取量’与‘决策能力’两个维度,解释人类的空间行为差异”,打破传统地理学 “理性人” 假设,强调人类行为受认知与能力制约。
    (1)矩阵结构:
    行为矩阵的横轴为 “信息获取量”(从少到多),纵轴为 “决策能力”(从低到高),将人类行为分为四个象限:
    • 第一象限(低信息、低能力):人类行为盲目,依赖习惯或他人建议,如农村老人选择就近购物,信息有限且决策能力弱;
    • 第二象限(高信息、低能力):获取大量信息但无法有效分析,决策易受干扰,如新手购房者面对众多楼盘信息,难以做出选择;
    • 第三象限(低信息、高能力):决策能力强但信息不足,需通过有限信息快速判断,如商务人士在陌生城市选择酒店,依赖少量评价快速决策;
    • 第四象限(高信息、高能力):信息充分且决策能力强,行为理性且高效,如专业投资者分析市场信息后选择投资区域。
    (2)核心意义:
    普雷德行为矩阵揭示了 “人类空间行为的非完全理性”,说明地理空间中的行为选择,不仅受客观距离、成本影响,更受主观信息与能力制约,为研究购物行为、迁移行为、旅游决策等提供了微观视角,如城市商业布局需考虑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能力,在老年人集中区增设社区超市,在年轻人集中区布局线上线下融合的商圈。
  4. 简述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解析: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其形成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动力包括四类:
    (1)经济动力(核心动力)
    经济因素是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根本,主要通过 “地租竞价” 与 “集聚效应” 推动:
    • 地租竞价:城市中心地租最高,仅商业活动(如零售业)能承担,形成商业区;向外地租降低,依次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如北京的王府井(市中心商业区)、五环外的住宅区与郊区的工业区;
    • 集聚效应:同类产业因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与信息,倾向集中布局,如上海张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形成功能明确的产业区。
    (2)社会动力
    社会因素影响功能区的分化与分布,主要包括:
    • 社会分层:高收入群体倾向选择环境好、配套完善的区域(如城市郊区的别墅区),低收入群体集中在配套简陋的区域(如城中村),形成 “贫富分区”;
    • 文化与种族:同类文化或种族群体倾向聚居,如广州的 “黑人社区”、北京的 “韩国人聚居区”,形成文化特色街区。
    (3)政策动力
    政府通过规划与政策引导城市地域结构:
    • 城市规划:如通过 “城市新区” 建设(如上海浦东新区),引导功能区向郊区扩展;通过 “工业区外迁” 政策,将污染工业转移至远郊;
    • 公共服务布局:政府在特定区域建设学校、医院、公园,提升该区域吸引力,如北京回龙观因建设大量保障房与配套设施,形成大型住宅区。
    (4)自然动力
    自然环境制约城市功能区布局:
    • 地形:山地城市(如重庆)的地域结构受山脉阻隔,功能区沿河谷或平缓地带分布;平原城市(如北京)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或扇形扩展;
    • 河流:河流沿岸易形成商业区(如上海黄浦江沿岸),河流也可能成为功能区分界(如武汉长江两岸的功能差异)。
  5. 分析人口转变的理论以及世界人口转变的模式
    解析:
    (1)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解释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从高到低转变” 的理论,核心是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再生产模式变革”,代表性理论包括:
    • ① 诺特斯坦 “三阶段论”:将人口转变分为 “高高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如工业化、教育普及)是转变的根本动力;
    • ② 布莱克 “五阶段论”:在三阶段基础上,新增 “前工业化阶段”(出生率、死亡率极高且波动)与 “转型后期阶段”(出生率稳定在低水平),更细致地描述了人口转变的全过程。
    (2)世界人口转变的模式
    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全球人口转变呈现三种主要模式:
    • ① 发达国家模式(如欧洲、北美):转变起步早(18 世纪工业革命后),过程平缓,目前已进入 “低低低阶段”(出生率 < 12‰、死亡率 < 10‰、自然增长率 < 2‰),部分国家(如德国、日本)出现人口负增长;
    • ② 发展中国家模式(如印度、巴西):转变起步晚(20 世纪中期后),过程快速,20 世纪 60-70 年代进入 “高低高阶段”(自然增长率 > 20‰),21 世纪后因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逐渐向 “低低低阶段” 过渡(如中国已进入低增长阶段);
    • ③ 最不发达国家模式(如非洲部分国家):转变尚未完成,仍处于 “高低高阶段”(出生率 > 30‰、死亡率 > 10‰、自然增长率 > 20‰),因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死亡率下降缓慢,人口增长压力大。

三、论述题(25 分 ×3=75 分)

  1. 举例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2. 简述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并以熟悉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特征及其优化措施
  3. 结合熟悉区域,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答案解析

  1. 举例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解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是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的辩证关系,文化为经济提供 “精神动力与特色资源”,经济为文化提供 “物质基础与传播载体”,具体相互作用可通过实例展开:

    (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① 文化为经济提供 “特色产业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区域文化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可转化为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字、古城建筑、纳西古乐),转化为 “文化旅游产业”,2023 年丽江接待游客超 6000 万人次,旅游收入占 GDP 的 40% 以上;陕西西安的 “唐文化”,通过 “大唐不夜城”“兵马俑文创” 等产品,形成文旅 + 文创的产业集群,2023 年文创产业收入突破 500 亿元。这类产业因文化的独特性,难以被其他区域复制,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点。
    ② 文化塑造 “区域经济精神”,提升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区域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会影响居民的经济行为,形成独特的 “经济精神”。例如,浙江温州的 “永嘉文化” 强调 “务实、冒险、抱团”,这种文化精神推动温州人创办小微企业、从事商贸活动,形成 “温州模式”——2023 年温州民营经济占 GDP 的 80% 以上,拥有超 20 万家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广东潮汕的 “商帮文化” 注重 “诚信、协作”,催生了腾讯、碧桂园等大型企业,2023 年潮汕地区 GDP 超 1.5 万亿元,商帮文化是其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
    ③ 文化促进 “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转型
    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可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例如,江苏苏州的 “苏绣文化” 与服装、家纺产业结合,开发高端苏绣服饰,产品价格从普通服装的百元级提升至千元级,2023 年苏州纺织产业产值突破 3000 亿元,其中文化创意类产品占比超 30%;安徽景德镇的 “陶瓷文化” 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艺术陶瓷与文创产品,2023 年陶瓷产业产值超 500 亿元,较传统陶瓷产业附加值提升 5-10 倍。

    (2)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

    ①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 “物质基础”
    贫困地区因资金短缺,往往难以保护文化遗产;经济发展后,政府与企业可投入资金修复文化古迹、传承非遗技艺。例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0 年前因经济落后,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遗面临失传;2010 年后随着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政府投入超 10 亿元修复古镇、建立非遗工坊,2023 年非遗产业带动 5 万人就业,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实现 “经济反哺文化”。
    ② 经济发展推动 “文化传播与创新”,扩大文化影响力
    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通信便利,以及人口流动,可促进区域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例如,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凭借国际化的经济地位,成为 “海派文化” 的发源地 —— 海派文化融合了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 “开放、多元、创新” 的特征,同时通过上海迪士尼、外滩文化地标等,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2023 年上海文化产业进出口额超 1000 亿元,经济实力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
    ③ 经济发展可能导致 “文化同质化”,需警惕文化特色流失
    经济快速发展中,若过度追求商业化与标准化,可能破坏区域文化的原真性。例如,部分古镇为发展旅游,拆除传统民居建设商铺,导致 “千镇一面”;浙江部分水乡因过度开发,水乡文化被商业化掩盖,原住民流失,文化特色减弱。这说明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需通过 “文化保护优先” 的规划,实现二者协调。

    总结

    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是 “共生共荣” 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 “特色资源与精神动力”,经济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 “物质基础与传播载体”。实践中,需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发展经济(如文旅融合、文创产业),同时通过经济发展反哺文化保护,避免 “重经济轻文化” 或 “重文化轻经济” 的极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2. 简述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并以熟悉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特征及其优化措施
    解析:

    (1)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核心模型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是描述城市功能区分布规律的理论框架,主流模型包括三类:
    ① 同心圆模型(伯吉斯模型):1923 年由美国学者伯吉斯提出,认为城市功能区以中心商务区(CBD)为核心,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依次为过渡区(工业与住宅混合)、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通勤区(郊区)。该模型适用于平原地区、发展历史较短的城市(如美国芝加哥早期)。
    ② 扇形模型(霍伊特模型):1939 年由霍伊特提出,认为城市功能区沿交通线(如铁路、公路)呈扇形分布,CBD 位于核心,工业区沿交通线向外延伸,住宅区向两侧扩展(高收入住宅区远离工业区,低收入住宅区靠近工业区)。该模型考虑了交通对功能区的影响,适用于交通干线明显的城市(如英国伦敦)。
    ③ 多核心模型(哈里斯 - 厄尔曼模型):1945 年由哈里斯与厄尔曼提出,认为城市存在多个核心(如 CBD、工业区、科教区),每个核心围绕自身功能形成功能区,核心间通过交通连接。该模型更符合现代大城市的复杂结构(如中国上海、北京)。

    (2)以 “上海” 为例,分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特征

    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城市,地域结构符合 “多核心模型”,同时融合了同心圆与扇形模型的特征,核心特征如下:
    ① 多核心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上海形成以 “中央活动区(CAZ)” 为核心,多个副中心(如浦东张江、虹桥、徐家汇)并存的结构:
    • 中央活动区(黄浦、静安、徐汇部分区域):是上海的 CBD,集中了金融(陆家嘴)、商业(南京东路、淮海路)、高端服务功能,对应同心圆模型的核心区;
    • 浦东张江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芯片、生物医药)与科教功能为主,是 “科创核心”;
    • 虹桥核心:以交通枢纽(虹桥机场、高铁站)与会展功能(国家会展中心)为主,是 “交通 - 会展核心”;
    • 徐家汇、五角场等副中心:承担区域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服务周边住宅区。
    ② 沿交通线呈扇形扩展,工业区向郊区迁移
    上海的功能区沿交通干线(如地铁 1 号线、2 号线、黄浦江、虹桥交通枢纽)呈扇形分布:
    • 早期工业区(如普陀、杨浦)沿黄浦江与铁路分布,20 世纪 90 年代后因环境治理,向郊区(如金山、松江、临港)迁移,形成 “郊区工业带”,符合扇形模型 “工业区沿交通线扩展” 的特征;
    • 高收入住宅区(如佘山别墅区、浦东碧云国际社区)远离工业区,沿轨道交通与自然景观(如黄浦江、淀山湖)分布,低收入住宅区(如部分城中村)靠近传统工业区或交通枢纽。
    ③ 圈层差异显著,通勤区向远郊延伸
    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中心,呈圈层状分布:
    • 内圈(半径 10 公里内):中央活动区,以商业、金融、高端住宅为主,地价最高;
    • 中圈(10-20 公里):以普通住宅区、区域商业中心(如莘庄、七宝)为主,是城市人口主要聚居区;
    • 外圈(20 公里外):郊区新城(如嘉定、青浦、临港)与通勤区,大量居民通过地铁、高速通勤至市区,对应同心圆模型的 “通勤区”。

    (3)上海地域结构的优化措施

    上海当前面临 “核心区拥堵、郊区配套不足、功能过度集中” 等问题,优化措施需围绕 “多核心均衡发展、功能疏解、产城融合” 展开:
    ① 强化多核心功能,疏解中央活动区压力
    • 提升副中心的公共服务与产业功能,如张江增加优质教育(上海科技大学)、医疗资源,虹桥强化国际会展与总部经济,减少核心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 推动 “长三角一体化” 背景下的 “上海大都市圈” 建设,将部分产业(如传统制造、物流)疏解至苏州、无锡等周边城市,缓解上海自身的空间压力。
    ② 完善郊区配套,推动 “产城融合”
    • 郊区新城(如临港新片区、嘉定新城)需同步建设学校、医院、商业设施,避免 “睡城” 现象(如临港引入上海中学临港分校、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提升居住吸引力);
    • 推动郊区 “产业 - 居住 - 生态” 融合,如松江 G60 科创走廊,围绕科创产业布局住宅与公园,实现 “工作 - 生活 - 休闲” 就近解决,减少跨区通勤。
    ③ 优化交通网络,促进圈层与核心间联动
    • 加密郊区与核心区的轨道交通(如建设地铁 19 号线、21 号线延伸段),缩短通勤时间(目标:郊区新城至市区通勤时间 < 1 小时);
    • 完善 “市域铁路 + 高速公路” 网络,如推进沪通铁路、嘉闵线建设,加强郊区新城与核心区及周边城市的联系。
    ④ 保护文化与生态,避免地域结构同质化
    • 保护内圈的历史文化街区(如豫园、石库门),避免过度商业化;
    • 加强中圈与外圈的生态建设,如黄浦江滨江生态廊道、郊区湿地公园,实现 “功能区 + 生态” 的协调,提升城市宜居性。
  3. 结合熟悉区域,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解析:
    选择 “黄土高原地区” 作为熟悉区域,该区域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的典型区域,运用 “生态论”“可持续发展论” 等人地关系理论,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1)黄土高原地区人地关系的核心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涵盖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面积约 6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 亿。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呈现 “生态脆弱 - 人口压力 - 经济落后” 的恶性循环,符合 “生态论” 中 “人类社会 - 地理环境” 复合生态系统的框架 —— 生态系统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又导致人类过度开发资源,进一步破坏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2)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影响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分为 “自然制约因素” 与 “人类活动因素”:
    ① 自然制约因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约束显著
    • 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植被覆盖率低(仅 60% 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水土流失量达 16 亿吨,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减少,制约农业发展;
    • 水资源短缺:年均降水量仅 200-600 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70% 集中在夏季),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 1/3,工业与农业用水矛盾突出;
    • 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沙尘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2023 年陕西榆林地区因干旱导致粮食减产 15%,生态脆弱性加剧人地矛盾。
    ② 人类活动因素:人口压力大,发展模式粗放
    • 人口密度与生态承载力不匹配:黄土高原部分区域(如山西吕梁、陕西延安)人口密度超过 200 人 / 平方公里,远超当地生态承载力(约 100 人 / 平方公里),导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 产业结构粗放:以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山西煤炭产业占工业产值的 40%),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高,2023 年黄土高原地区单位 GDP 能耗是全国平均的 1.5 倍,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进一步破坏生态;
    • 基础设施与科技落后:农村地区交通、通信不便,农业科技(如节水技术、生态农业)普及率低,粮食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 80%,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依赖资源开发的 “不可持续模式” 难以改变。

    (3)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对策建议

    以 “可持续发展论” 为指导,核心是 “协调人口 - 资源 - 环境 - 经济” 关系,实现人地和谐,具体对策如下:
    ① 生态优先:修复生态系统,提升环境承载力
    • 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与水土保持工程:借鉴 “生态论” 中 “系统修复” 思想,扩大植被覆盖(目标:2030 年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70%),建设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设施,减少水土流失(目标:年水土流失量减少 50%);
    • 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荞麦),减少农业用水(目标:农业节水率提升至 40%);在水资源短缺区域,推行 “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控制高耗水产业规模。
    ② 产业转型:摆脱资源依赖,发展绿色经济
    • 推动资源型产业升级:运用 “可持续发展论” 中 “产业可持续” 思想,对煤炭、化工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如煤炭清洁利用、煤化工循环经济),2030 年将高耗能产业占比降至 20% 以下;
    • 培育特色生态产业:结合地域文化与生态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如延安红色旅游、平遥古城文化旅游)、绿色农业(如有机杂粮、中药材种植),2023 年陕西延安文旅收入已占 GDP 的 25%,需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 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心城市(如西安、太原)布局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如光伏、风电),利用科技提升经济活力,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③ 人口与社会:优化人口分布,提升公共服务
    • 推进 “生态移民”:将生态脆弱区(如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人口迁移至城镇或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区域,2030 年计划迁移 100 万人,缓解人口对生态的压力;
    •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强农村交通、通信建设,提升教育(如建设乡村学校)、医疗(如乡镇卫生院)水平,减少城乡差距;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民技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目标:2030 年城镇化率提升至 65%)。
    ④ 政策保障:强化政府调控,推动协同治理
    • 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依据 “可持续发展论” 中 “代际公平” 原则,中央与地方政府加大对黄土高原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如每年投入 500 亿元),奖励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区域;
    • 推行 “绿色 GDP 考核”:改变传统 “以 GDP 论英雄” 的考核方式,将生态指标(如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量)纳入政府考核,引导地方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 加强 “区域协同治理”:黄土高原涉及多省份,需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如晋陕甘生态联防联控),共同应对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跨区域生态问题,实现 “人地系统” 的整体可持续。

    总结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打破 “生态脆弱 - 经济落后” 的恶性循环,运用人地关系理论中的 “生态论” 修复环境、“可持续发展论” 优化产业与人口,通过 “生态优先、产业转型、人口优化、政策保障” 的组合措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最终达成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