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绍兴文理学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绍兴文理学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绍兴文理学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绍兴文理学院 812 古代汉语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绍兴文理学院 812 古代汉语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汉语言文学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古代汉语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经典注疏标准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字词释义、语法分析、古文翻译等核心考点,显著提升备考效率与应试能力。以下为 2026 年绍兴文理学院 812 古代汉语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17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简答题(共 30 分,每小题 5 分)

1. 什么是反切?请举例说明。

答案:
反切是我国古代标注汉字读音的一种传统方法,又称 “反语”“切语”,核心原理是 “以二字相切合,取上字之声母,取下字之韵母与声调,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3 分)。
例如:《说文解字》中 “冬,都宗切”,“都”(dū)的声母为 “d”,“宗”(zōng)的韵母为 “ōng”、声调为平声,二者相拼,可得 “冬” 的读音为 “dōng”;再如 “夏,胡雅切”,“胡”(hú)的声母 “h” 与 “雅”(yǎ)的韵母 “ǎ”、声调仄声相拼,得 “夏”(xià,古声韵中 “h” 与 “y” 存在声纽关联,拼合需结合古音系统)(2 分)。
解析:反切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工具,需明确 “声、韵、调” 的拆分逻辑,举例时需选用经典切例,同时注意古音与今音的差异(如部分声母、韵母的演变),避免以今律古。

2.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请问张守节对 “辟易” 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张守节的解释不正确(1 分)。
“辟易” 是一个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在古汉语中为联合结构,“辟” 即 “躲避、退避”,“易” 也为 “退避、散开”,二字同义连用,整体含义为 “(人马)因受惊而四散退避”,强调 “退避” 的动态过程(3 分)。张守节将 “辟易” 拆分为 “开张”(辟)与 “改变旧处”(易),误将 “辟” 理解为 “张开”、“易” 理解为 “变更位置”,割裂了复合词的同义结构,且未体现 “退避” 的核心语义,与上下文 “人马俱惊” 的语境(受惊后的反应)不符(1 分)。
解析:判断古注正误需结合词的结构(如联合、偏正)、语境及词义演变规律,“辟易” 在古籍中多表 “退避”(如《汉书・项籍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颜师古注 “辟易,谓开张而易其故处” 亦有误,正确注疏应如王念孙《读书杂志》“辟易,皆退避之意”),需通过同源词、同义连用现象佐证。

3. 用 “六书” 分别分析 “寸、及、犬、叔、贝” 的构造。

答案:
“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书为造字法,后二书为用字法,具体分析如下:
  1. 寸:指事字(1 分)。甲骨文 “寸” 像手(“又”)的形状,在手腕处加一短横作指事符号,标注 “寸”(中医寸口脉所在,后为长度单位)的位置,通过符号指示特定部位,符合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的指事字特征。
  2. 及:会意字(1 分)。甲骨文 “及” 像一只手(“又”)抓住前面人的脚部,本义为 “追上、赶上”,由 “手” 与 “人” 的形象组合表达语义,符合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的会意字特征。
  3. 犬:象形字(1 分)。甲骨文 “犬” 像狗的侧面轮廓,有头、身、腿、尾,直接描摹狗的外形,无额外符号或部件组合,符合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的象形字特征。
  4. 叔:形声字(1 分)。金文 “叔” 左边为 “又”(手),表义(与手部动作相关,本义为 “拾取”),右边为 “尗”(shú),表声,形旁 “又” 与声旁 “尗” 结合,符合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的形声字特征。
  5. 贝:象形字(1 分)。甲骨文 “贝” 像海贝的正面形状,壳上有纹理,直接描摹贝的外形,后因贝在古代用作货币,引申为 “钱财”,其造字方式符合象形字 “描摹实物” 的特点。
解析:分析 “六书” 需结合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优先判断前四书(造字法),注意区分易混淆类型(如 “指事” 与 “象形” 的差异:指事含符号指示,象形纯描摹;“会意” 与 “形声” 的差异:会意无固定声旁,形声有形声结合)。

4. “置” 和 “寘” 是不是异体字?为什么?

答案:
“置” 和 “寘”不是异体字,而是同源通用字(1 分)。
异体字的核心特征是 “音义完全相同,仅字形不同,可在任何语境中互换”,而 “置” 与 “寘” 虽音近(上古均属定母、职部,同音)、义近(均有 “放置、安置” 义),但存在以下差异:
  1. 本义侧重不同:“置” 的本义为 “赦免、释放”(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存”,后引申为 “放置”);“寘” 的本义为 “放置、安置”(如《诗经・邶风・击鼓》“寘彼周行”),二者本义源头不同。
  2. 使用语境有别:“置” 的用法更广泛,可表 “设置”“放弃” 等(如 “置官”“置之不理”);“寘” 在先秦文献中较常见,后世使用频率降低,且多限于 “放置” 义,不可完全互换(如 “置闰” 不可作 “寘闰”)(3 分)。
    二者因音义相近在部分语境中通用(如 “置放” 与 “寘放”),但不符合异体字 “完全同音同义、无语境限制” 的标准,故为同源通用字(1 分)。
解析:区分异体字与通用字需紧扣 “音、义、用” 三要素,异体字需满足 “形异音同义同,互换无别”,而通用字多因同源或假借导致用法交叉,存在本义或语境差异。

5.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有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一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解释为 “以,疑是衍文”。这是什么意思?

答案:
“衍文”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即 “多余的字”(2 分)。
王力先生认为 “以” 字为衍文,意为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中的‘以’字,怀疑是传抄时不小心多加上去的,并非原文所有”(2 分)。从语法与语境分析,“君家所寡有者” 为主语(“您家缺少的东西”),“义耳” 为宾语(“是义罢了”),句子核心结构为 “…… 者,…… 耳”(判断句,表 “…… 的东西,是……”),“以” 字插入其中会破坏语法结构(“以义耳” 无法与主语搭配);若删去 “以”,句子变为 “君家所寡有者义耳”,语法通顺,语义明确(“您家缺少的东西是义罢了”),符合冯谖劝谏孟尝君 “重视仁义” 的语境(1 分)。
解析:判断衍文需结合语法结构、上下文语境及版本对比(如不同刻本是否有该字),“以” 在此处无实义且破坏句式,故推断为衍文,这是古籍校勘中 “删字正读” 的常见方法。

6. 谈谈近体诗与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答案:
近体诗(唐以后成熟的律诗、绝句)与古体诗(唐以前的古诗、乐府诗等)的用韵差异显著,核心特点如下:
  1. 押韵位置:
    • 古体诗:押韵灵活,可押句尾韵(如五言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可押句中韵(如《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且换韵自由(一首诗可换多次韵,如李白《将进酒》从 “流”“愁” 换为 “悠”“秋”)(1 分);
    • 近体诗:严格押句尾韵,律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四句)二、四句押韵,不可押句中韵,且全诗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杜甫《春望》“深”“心”“金”“簪” 通押侵韵)(1 分)。
  2. 押韵要求:
    • 古体诗:可押平声韵、仄声韵(上、去、入声),且邻韵可通押(如 “东”“冬” 通押),押韵不严格(如允许 “通押”“换韵”)(1 分);
    • 近体诗:通常押平声韵(仄韵律诗罕见),且必须押 “同部韵”(依据《平水韵》,如 “麻” 韵字不可与 “佳” 韵字通押),押韵严格,不可邻韵通押(1 分)。
  3. 首句用韵:
    • 古体诗:首句可押可不押,无固定规则(如陶渊明《饮酒》首句 “结庐在人境” 不押韵,李白《蜀道难》首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 押韵)(0.5 分);
    • 近体诗:首句可押可不押,若押则需与全诗韵脚同部(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不押韵,杜甫《登高》首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押韵,与 “回”“来”“台”“杯” 同押灰韵)(0.5 分)。
解析:近体诗用韵受 “平仄格律” 约束,规则严格,古体诗无格律限制,用韵更自由,需结合具体诗作实例对比,明确 “押韵位置、韵部、首句用韵” 三大核心差异。

二、解释下列加 “囗” 的字词(共 30 分,每个 1 分)

  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都:城邑,指诸侯国的都城或卿大夫的采邑。
    解析:“都” 在先秦多指 “城邑”,与 “鄙”(乡村)相对,此处特指 “诸侯国下属的城邑”,强调规模等级。
  2.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如:往,到…… 去。
    解析:“如” 为动词,表 “前往某地”,后接表地点的宾语 “师”(军队),可译为 “到军队中去”。
  3.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答案:饮:使…… 饮酒,给…… 喝酒(使动用法)。
    解析:“饮” 后接双宾语(赵盾、酒),表 “晋侯让赵盾饮酒”,体现使动用法 “使宾语发出动作” 的特点。
  4. 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車。”(《左传・成公二年》)
    答案:合:交战,交锋。
    解析:“合” 在军事语境中特指 “双方军队交战”,与 “离”(撤军)相对,如 “合战”“合兵”。
  5.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战国策・齐策》)
    答案:揭:高举,举起。
    解析:“揭” 的本义为 “高举”,后引申为 “揭开”,此处 “揭其剑” 即 “高举他的剑”,体现动作的动态。
  6.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战国策・赵策》)
    答案:曾:副词,竟,竟然(表意外、转折)。
    解析:“曾” 读 zēng,表 “出乎意料”,可译为 “竟然”,强调 “老臣因脚病竟不能快走” 的意外情况。
  7. 日食飲得無衰乎?(《战国策・赵策》)
    答案:得无:固定结构,恐怕…… 吧,该不会…… 吧(表推测、委婉询问)。
    解析:“得无” 为古汉语常见疑问结构,用于委婉询问对方情况,不表肯定,需译为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8. 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战国策・楚策》)
    答案:與:给予,赐予。
    解析:“與” 为动词,表 “授予、给予”,后接宾语 “淮北之地”,可译为 “把淮北的土地赐予他”,与 “授之”(授予他爵位)语义呼应。
  9.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战国策・赵策》)
    答案:引:撤退,后退。
    解析:“引” 在军事语境中表 “军队撤退”,如 “引兵而去”,此处 “秦军引而去” 即 “秦军撤退离开”。
  10.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答案:作:起身,站起来。
    解析:“作” 与 “坐” 相对,表 “从座位上站起来”,此处描述曾皙停止鼓瑟后起身的动作,符合礼仪场景。
  11.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论语・颜渊》)
    答案:苟:如果,假如(表假设)。
    解析:“苟” 为连词,引导假设分句,可译为 “如果您不贪图财物”,与后句 “即使奖赏他们也不会偷窃” 构成假设关系。
  12.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论语・宪问》)
    答案:怍:惭愧,羞愧。
    解析:“怍” 读 zuò,表 “内心惭愧”,此处 “言之不怍” 即 “说话不感到惭愧”,强调 “言行一致” 的重要性。
  13.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论语・阳货》)
    答案:歸:通 “馈”,赠送,馈赠(通假字)。
    解析:“歸”(guī)与 “馈”(kuì)上古音近(均属见母、微部),此处 “归孔子豚” 即 “赠送孔子一头小猪”,是阳货想诱导孔子见面的手段。
  14. 子路問:“聞斯行諸?”(《论语・先进》)
    答案:諸:“之乎” 的合音词,“之” 代指 “听到的道理”,“乎”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 吗”。
    解析:“諸” 为古汉语常见合音词,兼具代词 “之” 和语气词 “乎” 的功能,“聞斯行諸” 即 “听到(道理)就去做吗”。
  15.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论语・微子》)
    答案:勤:辛劳,劳作(此处指 “从事体力劳动”)。
    解析:“四体不勤” 即 “四肢不从事辛劳的劳动”,“勤” 表 “劳作”,与 “五谷不分”(不分辨五谷)共同批评孔子脱离农耕实践。
  16.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答案:適:到…… 去,前往。
    解析:“適” 读 shì,表 “前往某地”,后接宾语 “市”(集市),可译为 “即使让五尺高的小孩到集市上去”。
  17.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孟子・滕文公上》)
    答案:則:效法,遵循(动词)。
    解析:“則” 由名词 “准则” 引申为动词 “效法”,此处 “惟尧则之” 即 “只有尧能效法天”,体现尧的德行与天契合。
  18. 雖然,仲子惡能廉!(《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雖然:固定结构,虽然这样,即使如此(“虽” 表转折,“然” 代指前文内容)。
    解析:“雖然” 与现代汉语 “虽然” 不同,是 “虽 + 然” 的组合,表 “尽管如此”,引出转折分句 “仲子怎么能算廉洁呢”。
  19. 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庄子・逍遥游》)
    答案:果然:饱足的样子(古今异义,“果” 表 “充实”,“然” 为形容词词尾)。
    解析:“果然” 在古汉语中为偏正结构,表 “肚子饱胀的样子”,与现代汉语 “果然”(表假设验证)词义不同,此处描述前往近郊的人饭后饱腹的状态。
  20. 之二蟲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答案:之:指示代词,这,此(指代 “蜩与学鸠”)。
    解析:“之” 后接名词 “二虫”,表 “这两只小虫”,“之” 在句中作定语,不可译为 “的”。
  21.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答案:族:众,一般的,普通的(形容词)。
    解析:“族庖” 与 “良庖”(好厨师)相对,指 “普通的厨师”,“族” 表 “众多、一般”,体现厨师技艺的差异。
  22. 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传》)
    答案:經:界限,标准(名词,由 “经纬” 引申为 “准则”)。
    解析:“是非之经” 即 “是非的界限”,“經” 表 “判断是非的标准”,强调分辨是非的重要性。
  23.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答案:就:接近,亲近(动词)。
    解析:“遊必就士” 即 “外出游学必定亲近贤士”,“就” 表 “主动接近”,与 “居必择乡”(居住必定选择好的乡里)共同体现 “环境对人的影响”。
  24. 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韩愈《答李翊书》)
    答案:抑:副词,表委婉的转折或推测,可译为 “不过,或许”。
    解析:“抑” 用于自谦语境,表 “不过我(韩愈)是所说的那种只能远望孔子门墙却不能进入其内的人”,体现谦逊态度。
  25. 養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韩愈《答李翊书》)
    答案:竢:等待,等候(同 “俟”,异体字)。
    解析:“竢” 与 “俟” 为异体字,均读 sì,表 “等待”,“养其根而竢其实” 即 “培养树根等待它结果实”,以种树比喻修养道德、积累学识。
  26. 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罷:通 “疲”,疲劳,疲惫(通假字)。
    解析:“罷”(pí)与 “疲” 古今字,“罢极” 即 “极度疲劳”,此处描述秦军长途奔袭后的状态,为韩信分析战局的依据。
  27. 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掉:摇动,挥动(动词,此处指 “游说”)。
    解析:“掉三寸之舌” 为固定搭配,指 “摇动三寸舌头(游说)”,“掉” 表 “挥动”,体现郦食其以言辞说服齐国归降的能力。
  28.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怨望:怨恨,不满(“怨”“望” 同义连用)。
    解析:“怨”“望” 均表 “心中不满”,同义复合词,“怨望” 即 “心怀怨恨”,描述韩信被降职后的情绪状态。
  29. 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答案:右:尊崇,重视(以 “右” 为尊,古代礼仪中右为上位)。
    解析:“右鬼” 即 “尊崇鬼神”,“右” 由方位名词引申为 “尊崇”,与 “左”(轻视)相对,体现墨家 “尊鬼” 的思想。
  30.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遏:阻止,停留(此处指 “白云被歌声吸引而停留”)。
    解析:“遏” 表 “阻止、使停止”,“白云遏” 即 “白云被(美妙的歌声)阻止而停留”,用夸张手法形容歌声的动听。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 30 分,每句 3 分)

  1.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共叔段修治城郭、聚集民众,修整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城。武姜(郑庄公的母亲)将要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3 分)
    解析:“完聚” 需译为 “修城郭、聚民众”(不可简译为 “聚集”);“甲兵” 指 “铠甲和兵器”;“卒乘” 指 “步兵和战车”;“啟之” 指 “打开城门”,“之” 代指共叔段,需明确动作对象(武姜)及目的(做内应),符合《郑伯克段于鄢》的语境。
  2.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你们(楚国)应进贡的裹束的茅草没有进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茅草),没有用来滤酒的东西,我(齐桓公)来索取这件东西。(3 分)
    解析:“包茅” 指 “裹束的茅草”(古代祭祀滤酒用);“共” 通 “供”,译为 “供应”;“缩酒” 指 “用茅草滤酒(去除酒渣)”;“是徵” 为宾语前置,“徵” 指 “索取”,需调整语序为 “徵是”(索取这件事),体现齐桓公以 “尊王” 为名伐楚的借口。
  3. 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答案:这个人(指逢丑父)不惜用死来使他的君主(齐顷公)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这件事)来勉励侍奉君主的人。(3 分)
    解析:“不難以死” 即 “不以死为难”(不惜死);“免其君” 指 “使君主免于祸患”(使动用法);“戮” 指 “杀死”;“勸” 指 “勉励”(非 “劝说”),需明确 “赦免” 的目的(勉励忠臣),符合《鞌之战》中晋景公的仁义形象。
  4.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战国策・齐策》)
    答案:现在您拥有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子女一样安抚爱护,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从他们身上谋取利益。(3 分)
    解析:“區區” 指 “小小的”(表谦称);“拊愛子其民” 为 “拊愛其民,子其民” 的紧缩,译为 “安抚爱护那里的百姓,把百姓当作子女”(“子” 为意动用法);“賈利之” 指 “用商人的方法谋利”(“賈” 读 gǔ,表 “经商”),体现冯谖对孟尝君的劝谏。
  5. 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答案:从现在往上推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成为赵国(即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上的吗?(3 分)
    解析:“三世以前” 指 “往上推三代”;“至於趙之為趙” 指 “到赵国建立时”(需点明 “赵氏立国” 的历史背景);“侯者” 指 “被封侯的人”(“侯” 为名词作动词);“繼” 指 “后代、继承人”,需明确句子的反问语气(质疑 “封君世袭” 的可靠性),符合触龙说赵太后的语境。
  6.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论语・公冶长》)
    答案: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 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3 分)
    解析:“安之”“信之”“懷之” 均为使动用法,需译为 “使…… 安”“使…… 信”“使…… 怀”(不可译为 “安慰他们”“信任他们”);“懷” 指 “关怀、爱护”,体现孔子 “仁政” 的理想,需准确传达使动语义及儒家伦理思想。
  7.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庄子・逍遥游》)
    答案:能使手不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得到)封赏,有的人用它却不能免除漂洗丝絮(的辛苦),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3 分)
    解析:“不龜手” 指 “使手不冻裂”(“龜” 通 “皲”,读 jūn,冻裂);“一也” 指 “一样”;“以封” 指 “用它获得封赏”;“洴澼絖” 指 “漂洗丝絮”(“絖” 通 “纩”,丝絮);“所用之異” 指 “使用方法不同”,需点明 “药方相同而结果不同” 的对比,体现庄子 “物尽其用” 的思想。
  8.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大夫文种、范蠡使越国从灭亡中存活下来,使勾践称霸(诸侯),(他们)建立功勋、成就名声后却自身死亡(文种被杀,范蠡逃亡)。(3 分)
    解析:“存亡越”“霸勾踐” 均为使动用法,译为 “使越国存活”“使勾践称霸”;“身死亡” 需分别解释(文种被勾践赐死,范蠡逃亡),不可笼统译为 “死亡”,需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细节,体现韩信对 “功高震主” 的担忧。
  9.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功业难以成就却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啊。时机啊时机,不会再来了。(3 分)
    解析:“夫” 为句首语气词(无实义);“時者” 指 “时机”;“時乎時” 为反复咏叹,强调 “时机的重要性”;需保留原文的感叹语气,体现蒯通劝说韩信把握时机的急切,不可直译得过于平淡。
  10.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则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答案:如果能研习六艺的学问,并且考察这九家(诸子百家)的学说,舍弃它们的短处,吸取它们的长处,就可以通晓各方面的策略了。(3 分)
    解析:“修” 指 “研习、学习”(非 “修理”);“六藝之術” 指 “六经的学问”;“九家之言” 指 “九家学派的学说”(需点明 “诸子百家” 的背景);“通萬方之略” 指 “通晓各方面的策略”,体现班固对 “融会百家之长” 的主张,需准确传达 “舍短取长” 的核心思想。

四、标点下列古文(共 20 分,每错 3 个扣 1 分,扣完为止)

原文:
郡人張廣定者遭亂常避地有一女年四歲不能步涉又不可擔負計棄之固當餓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塚上巔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縋之下此女於塚中以数月許乾飯及水漿與之而舍去候世平定其間三年乃得還鄉里欲收塚中所棄女骨更殯埋之廣定往視故瘞處乃於塚中見其女尚在甚飢見父母猶識之甚喜而父母初恐其死物乃就塚之角有一物伸頸問吞從哉也入有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标点后文本:
郡人張廣定者,遭亂常避地。有一女,年四歲,不能步涉,又不可擔負。計棄之,固當餓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塚,上巔先有穿穴,乃以器盛之,縋之下此女於塚中,以數月許乾飯及水漿與之,而舍去。候世平定,其間三年,乃得還鄉里。欲收塚中所棄女骨,更殯埋之。廣定往視故瘞處,乃於塚中見其女尚在,甚飢。見父母,猶識之,甚喜。而父母初恐其死,物乃就塚之角,有一物伸頸,問:“吞從哉?” 也入,有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解析:标点需遵循 “句读规则”,优先拆分完整句子(主谓宾结构),注意以下关键点:
  1. 人物与事件拆分:“郡人張廣定者” 后断句,明确主语;“有一女,年四歲” 后断句,补充定语;
  2. 动作连贯:“以器盛之,縋之下此女於塚中” 需断为 “以器盛之,縋之下此女於塚中”(“之” 代指女孩),避免歧义;
  3. 语气词与对话:“問:‘吞從哉?’” 需加引号,“噫!”“則其果無乎?” 需加感叹号、问号,体现语气;
  4. 复杂句式:“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 中 “睥睨、梁欐” 为并列结构,加顿号;“其疏數、偃仰” 同理,确保语义清晰。

五、阅读下列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40 分)

原文(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1. 解释文中加 “囗” 的词(共 26 分,每个 2 分)

(注:原文未标注 “囗”,结合真题常见考点,选取关键实词解释)
  • 少:稍微,略微(副词)。“其一少北而東” 即 “其中一条(路)稍微向北再向东”,表动作的轻微程度。
  • 箭:竹子,箭竹(名词,特指坚韧的竹子)。“嘉樹美箭” 即 “美好的树木和优良的竹子”,“箭” 因材质坚韧可作箭杆,故代指竹子。
  • 誠:确实,实在(副词,表肯定)。“愈以為誠有” 即 “更加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强调作者对 “造物者存在” 的确认。
  • 伎:通 “技”,技艺,此处指 “小石城山的奇特景致(如山石、树木的形态)”。“不得一售其伎” 即 “不能一次展现它的景致”,“售” 指 “展现、呈现”。
  • 當:挡住,阻挡(动词)。“有積石橫當其垠” 即 “有堆积的石头横亘在它的边界上”,“當” 表 “阻挡”,描述山石的位置。
  • 數:稠密,密集(形容词,与 “疏” 相对)。“其疏數偃仰” 即 “它们(树木竹子)或稀疏或稠密,或倒伏或直立”,“數” 表 “密集”,描述植物分布状态。
  • 中州:中原地区(古代指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核心区域,与 “夷狄” 相对)。“不為之中州” 即 “(造物者)不把它安置在中原”,体现作者对 “小石城山地处偏远” 的惋惜。
  • 儻:倘若,假如(连词,表假设,同 “倘”)。“神者儻不宜如是” 即 “神明倘若不应该这样做”,引导假设分句,表达作者的疑问。
  • 垠:边界,边际(名词)。“橫當其垠” 即 “横亘在它的边界上”,“垠” 指 “道路或区域的边缘”,明确山石所处的位置。
  • 偃:倒伏,倾斜(形容词,与 “仰” 相对)。“其疏數偃仰” 即 “它们或倒伏或直立”,“偃” 表 “向下倒伏”,描述植物的生长形态。
  • 夷狄:古代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此处指 “偏远荒凉的地区(如永州,唐代属楚地南部)”。“而列是夷狄” 即 “却把它排列在偏远地区”,体现作者对小石城山 “地处偏僻” 的感慨。

2. 列举文中 4 个用作词类活用的词(共 8 分,每个 2 分)

  1. 徑:名词作状语,“径直”。“自西山道口徑北” 即 “从西山的路口径直向北”,“徑” 修饰动词 “北”(向北走),表动作的方式。
  2. 北 / 東: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 向东走”。“其一少北而東” 即 “其中一条(路)稍微向北再向东”,“北”“東” 由方位名词转化为动词,表动作方向。
  3.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怪,对…… 感到奇怪”。“又怪其不為之中州” 即 “又对它(小石城山)不被安置在中原感到奇怪”,“怪” 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4. 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受辱”。“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即 “用来安慰那些贤能却在这里受辱(被贬谪)的人”,“辱” 表 “使贤能的人受辱”,体现作者对被贬者的同情(暗指自身)。

3. 翻译划线的句子(共 6 分)

(注:原文未标注划线句,选取核心写景句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答案:环绕着(小石城山)可以攀登上去,(站在上面)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优良的竹子,(这些植物)更加奇特而坚韧,它们或稀疏或稠密,或倒伏或直立,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一样。(6 分)
解析:“環之可上” 需补充主语 “人”(“环绕着它可以攀登”);“望甚遠” 需补充 “站在山上” 的语境;“嘉樹美箭” 译为 “美好的树木和优良的竹子”(“箭” 不可译为 “箭支”);“疏數偃仰” 需译为 “或稀疏或稠密,或倒伏或直立”(体现对比);“類智者所施設也” 需译为 “好像有智慧的人布置的”,体现作者对山石树木 “精巧如人工” 的赞叹,暗含对 “造物者” 的思考。

六、备考建议

  1. 聚焦 “基础考点”,夯实字词与语法:古代汉语考研核心是 “字词释义、语法分析、古文阅读”,需优先掌握《说文解字》“六书”、常见虚词(如 “之、其、以、于”)、词类活用(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被动句)等基础知识点。建议结合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整理高频字词(如 “辟易”“反切”)、通假字(如 “歸通馈”)、古今异义(如 “果然”),形成错题本,避免重复出错。
  2. 强化 “真题演练”,掌握答题逻辑:从 2017 年真题可见,简答题侧重 “术语解释(如反切)、词义辨析(如异体字与通用字)”,字词解释侧重 “先秦两汉经典文献(《左传》《论语》《史记》)”,翻译需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补充语境”。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明确答题规范(如简答题 “定义 + 举例 + 分析”,翻译 “字字落实 + 语义通顺”),建议定期限时模拟,训练 “快速定位考点、规范表述” 的能力。
  3. 结合 “文献阅读”,提升语境分析能力:古文标点、翻译、字词解释均需依赖语境,建议精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经典选篇(如《郑伯克段于鄢》《冯谖客孟尝君》),熟悉先秦两汉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如礼仪、官制、地理),避免 “以今律古”(如将 “辟易” 拆分为 “开张易旧处”)。同时,关注古人注疏(如《史记正义》《说文解字》),学习经典校勘方法(如判断衍文、通假字)。
  4. 整理 “高频考点”,构建知识体系:将考点按 “语音(反切)、文字(六书、异体字)、词汇(古今异义、通假字)、语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阅读(标点、翻译、释义)” 分类,形成思维导图。例如 “词汇” 模块可细分 “同义连用(如怨望)、古今异义(如虽然)、通假字(如罷通疲)”,每个类别搭配真题实例,便于快速检索与记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