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深圳大学文学基础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深圳大学文学基础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文学类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文学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学术规范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梳理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等核心考点,掌握答题逻辑与得分技巧,大幅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深圳大学文学基础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06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
康德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他的《______》一书中。
答案:判断力批判
解析:康德的美学思想核心集中在《判断力批判》,该书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共同构成其哲学体系 “三大批判”。书中提出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崇高” 等重要美学概念,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现代美学理论影响深远。
-
在文学起源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四说:、、和。
答案: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劳动说
解析:文学起源的四大经典学说各有理论依据:“模仿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模仿现实;“游戏说”(康德、席勒)主张文学是过剩精力的自由释放;“表现说”(浪漫主义时期)强调文学是情感的表达;“劳动说”(普列汉诺夫)则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实践,是劳动过程中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四说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文学的产生动因。
-
1917 年,胡适、陈独秀两篇檄文式文章《》与《》在《新青年》上发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答案: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解析:1917 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 “八事”(如不用典、不讲对仗),倡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则以更激进的态度提出 “三大主义”(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二者共同吹响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号角,推动现代文学语言与内容的革新。
-
鲁迅的《》与《》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
答案:朝花夕拾;野草
解析:《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以温情笔触追忆童年与青年往事,语言质朴生动,开创了现代 “记叙性散文” 传统;《野草》是散文诗合集,以象征、隐喻手法探索精神困境,风格冷峻幽深,奠定了现代 “抒情性散文(散文诗)” 传统,二者分别代表了鲁迅散文 “写实” 与 “写意” 的两大方向。
-
“文革” 结束后,一大批经历了长期磨难的作家获得了重生,人们称他们为 “______”。
答案:归来的诗人(或 “归来者”)
解析:“归来的诗人” 指 “文革” 期间因政治运动被打压、停笔,文革结束后重新恢复创作的作家群体(如艾青、公刘、流沙河)。他们的作品多反思文革创伤、抒发对人性与自由的渴望,代表作如艾青《归来的歌》,成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开端。
-
《荷马史诗》又称 “英雄史诗”,其中最主要的三大英雄是:、、______。
答案: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奥德修斯
解析:《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希腊联军英雄,勇猛且重荣誉)、赫克托尔(特洛伊王子,忠诚且具责任感)是核心英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希腊联军将领,以智慧与毅力历经十年返乡)是核心英雄,三人共同体现了古希腊 “英雄主义” 的精神内涵。
-
长诗《______》是艾略特的代表作。
答案:荒原
解析:T.S. 艾略特的《荒原》(1922)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作。诗歌以碎片化的意象、复杂的典故,描绘一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荒芜,探讨信仰失落与文明危机,其 “非个人化” 理论与象征手法,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西方诗歌创作。
-
______是 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杰出作家,他主要是作为一个幽默讽刺作家而闻名的。
答案:马克・吐温(或 “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
解析: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以幽默讽刺见长,既揭露社会弊端(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又饱含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通俗的语言与生动的情节,成为美国文学 “民族性” 的标志。
-
《诗经》按______分为三类。
答案:音乐性质(或 “风、雅、颂”)
解析:《诗经》的 “风、雅、颂” 分类依据音乐性质:“风” 是各地民歌,风格质朴;“雅” 是宫廷宴乐与朝会乐歌,分 “大雅”“小雅”,语言典雅;“颂” 是宗庙祭祀乐歌,节奏舒缓庄重。这一分类体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音乐与文学的紧密结合。
-
汤显祖的《》《》《》和《》被称为 “临川四梦”。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解析:“临川四梦” 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均以 “梦” 为核心意象:《牡丹亭》歌颂自由爱情(杜丽娘 “情至” 而死而复生);《紫钗记》改编自《霍小玉传》,侧重婚姻忠贞;《南柯记》《邯郸记》则借梦境讽喻人生虚幻,四部作品既体现了 “以情抗理” 的思想,又展现了精湛的戏曲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共鸣
答案:
共鸣是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契合、思想认同的审美现象(2 分)。其产生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作品需蕴含真实可感的情感与普遍的人性主题(如爱情、苦难、理想),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二是读者需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与情感积累,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2 分)。例如读者阅读《红楼梦》时,因黛玉的悲剧命运联想到自身的情感挫折,产生悲伤、惋惜的共鸣;阅读《平凡的世界》时,因孙少平的奋斗经历引发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产生精神共鸣(1 分)。共鸣是文学发挥情感教育、精神慰藉功能的关键,也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2. 七月诗派
答案:
七月诗派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核心成员包括艾青、田间、鲁藜等(2 分)。其诗学特征鲜明:内容上聚焦时代苦难与民众抗争,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艺术上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与意象的冲击力,语言质朴有力,风格雄浑悲壮(2 分)。代表作如艾青《大堰河 —— 我的保姆》、田间《给战斗者》,既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也传递了反抗的力量,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分支(1 分)。
3.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
批判现实主义是 19 世纪 3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等(2 分)。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如阶级对立、道德堕落、人性异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二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命运展现社会本质,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吝啬鬼典型)、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爱情悲剧典型);三是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注重细节描写与情节的逻辑性(2 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反思,也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 “真实反映现实” 的创作传统(1 分)。
4. 建安七子
答案: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因曹丕《典论・论文》的推崇而闻名(2 分)。他们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受 “建安风骨” 影响,多反映乱世的社会动荡与个人的人生感慨,语言刚健有力,情感真挚深沉(1 分)。其中王粲成就最高,代表作《登楼赋》抒发思乡与怀才不遇之情,文辞优美、意境苍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揭露徭役之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1 分)。建安七子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建安文学的内涵,也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分)。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什么是艺术真实?
答案:
艺术真实是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的真实,区别于客观现实的 “事实真实”,核心特征包括以下三点:
-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 分):艺术真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需符合生活的逻辑与人性的本质(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源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符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同时融入作家的主观情感与价值判断(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命运,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使作品既真实可信,又具有思想深度。
-
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3 分):艺术真实需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还原生活场景(如《红楼梦》中对大观园建筑、饮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贵族生活的真实);更需透过细节挖掘社会与人性的本质(如通过贾府的奢华与衰败,揭示封建家族必然灭亡的趋势),避免停留于表面的 “事实堆砌”。
-
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4 分):艺术真实常借助虚构、想象等假定性手段(如神话、科幻、寓言等体裁),但虚构需符合 “内在逻辑”(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七十二变” 是虚构,但 “惩恶扬善” 的主题符合人性对正义的追求)。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表现形式,真实性是其核心内核,二者结合使作品既能突破现实局限,又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
综上,艺术真实的本质是 “以审美方式反映现实本质”,是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与思想性的关键。
2. 简述闻一多的诗艺特征与诗学追求。
答案: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格律诗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其诗艺特征与诗学追求紧密围绕 “建立现代格律诗” 展开,具体如下:
(1)诗艺特征(5 分)
- “三美” 理论的实践:这是闻一多诗艺的核心,包括 “音乐美”(注重节奏与韵律,如《死水》中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句式整齐、押韵严格)、“绘画美”(善用色彩意象,如《色彩》中 “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通过色彩传递情感)、“建筑美”(追求句式整齐、段落匀称,如《死水》每节四行,每行字数相近,形成 “方块诗” 的视觉效果)。
- 强烈的情感与象征手法:诗歌多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如《死水》以 “死水” 象征腐朽的社会),情感浓烈且克制,避免直白宣泄;同时善用象征、隐喻,使诗歌兼具感染力与含蓄美。
(2)诗学追求(5 分)
- 倡导 “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 “情感泛滥”,主张以理性约束情感,使诗歌既饱含深情,又具有严谨的结构与凝练的语言,如《七子之歌》以冷静的笔触抒发对国土沦陷的悲痛,情感深沉而不外露。
- 建立现代格律诗体系:针对新诗 “散文化” 的弊端,提出 “新诗格律化” 主张,强调诗歌需有 “固定的格式、严格的韵律”,试图在传统诗词格律与现代语言之间找到平衡,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 追求 “诗的意境与现实关怀的结合”:诗歌既注重艺术形式的精致,又不脱离社会现实,如《洗衣歌》揭露种族歧视,《太阳吟》抒发思乡与爱国之情,实现了 “艺术美” 与 “现实美” 的统一。
闻一多的诗学实践与理论,不仅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格律诗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3. 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
现代主义文学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思潮,源于对传统文学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涵盖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等多个流派,核心特征与背景如下:
(1)产生背景(3 分)
- 社会变革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事件,使西方社会陷入信仰失落、精神危机,传统价值观受到质疑,作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表达内心的焦虑与困惑。
- 哲学与科技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尼采 “上帝已死” 的哲学思想、现代科技(如摄影、电影)的发展,推动作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尝试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2)核心特征(5 分)
- 主题上:聚焦内心与危机:不再注重描绘外部现实,转而探索人的潜意识、精神困境与存在意义,如卡夫卡《变形记》通过 “格里高尔变甲虫”,展现现代人的异化与孤独;加缪《局外人》探讨 “荒诞” 的人生本质。
- 形式上:突破传统叙事:打破线性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如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用多个人物视角展开故事);语言上追求新奇与隐喻,避免直白表达(如艾略特《荒原》的碎片化意象);人物形象模糊化,常以 “反英雄” 为主角(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无传统英雄的特质)。
- 艺术手法:创新与实验:广泛运用象征、隐喻、意识流、荒诞等手法,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以意识流手法记录人物一天的内心活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通过 “玛德琳蛋糕” 的味觉触发回忆,打破时空限制。
(3)代表作家与意义(2 分)
代表作家有卡夫卡、乔伊斯、艾略特、萨特等,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到内心世界),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但其晦涩的风格也引发了 “可读性” 的争议。
4. 简述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答案:
先秦说理散文(又称 “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涵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作品,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具体如下:
(1)思想内涵的影响(3 分)
- 奠定 “文以载道” 的传统:先秦说理散文均以传递思想、表达主张为核心(如孔子 “仁政”、老子 “无为”、韩非 “法治”),开创了 “散文为思想服务” 的传统。后世散文(如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明清小品文)多继承这一传统,将道德教化、政治理想融入文中,如韩愈《师说》借 “尊师重道” 传递儒家思想,苏轼《赤壁赋》以 “豁达处世” 的态度表达人生哲学。
- 提供多元的思想资源:先秦诸子的思想(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法家的务实)成为后世散文的重要思想内核,作家可根据需求汲取不同养分,如陶渊明散文受道家 “自然” 思想影响,风格冲淡平和;柳宗元《封建论》受法家思想启发,论证严谨有力。
(2)艺术手法的影响(4 分)
- 叙事与议论的结合:先秦说理散文善用故事、寓言辅助说理,如《庄子》中的 “庖丁解牛”(喻指顺应自然)、《韩非子》中的 “郑人买履”(讽刺教条主义),使抽象道理具象化。后世散文(如韩愈《杂说四》以 “千里马” 喻人才)继承这一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 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示范:不同诸子散文的语言风格为后世提供了范例:《论语》的简练含蓄(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影响了后世小品文的简洁;《孟子》的雄辩有力(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发了唐宋古文的议论风格;《庄子》的汪洋恣肆(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则为浪漫主义散文(如李白的散文)提供了借鉴。
(3)结构形式的影响(3 分)
- 专题议论与语录体的分化:《论语》的 “语录体”(简短对话式)为后世语录体散文(如朱熹《朱子语类》)提供范式;《荀子》《韩非子》的 “专题议论文”(有明确论点、论据、论证)则奠定了后世 “论说文” 的结构框架,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苏洵《六国论》均遵循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结构。
- 个性化风格的重视:先秦诸子散文均体现作家的个性(如孟子的刚直、庄子的洒脱),后世散文家也注重 “文如其人”,如苏轼散文的豁达、鲁迅杂文的犀利,均受此影响,推动了散文 “个性化创作” 传统的形成。
综上,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宝库,也是后世散文创作的 “范本”,其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四、论说题(四题选作两题,每题 35 分,共 70 分)
1. 结合具体审美活动试析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答案:
文学接受并非简单的 “阅读作品”,而是读者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判断与再创造的过程,本质是一种 “文化价值阐释”。以下结合具体审美活动(如阅读《红楼梦》《哈姆雷特》),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学接受是对作品中文化符号的解读
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服饰、礼仪、价值观),读者需通过文化知识解读这些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价值阐释。
以阅读《红楼梦》为例:书中 “黛玉葬花” 的情节,若仅从表面看是 “黛玉埋葬落花”,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解读,“落花” 象征 “美好事物的凋零”,“葬花” 则体现了儒家 “惜物” 思想与道家 “顺应自然” 观念的融合,传递出对生命脆弱、时光易逝的感慨。读者需了解中国传统的 “花文化”“丧葬礼仪”,才能阐释这一情节的文化价值 —— 它不仅是黛玉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中国传统文人 “伤春悲秋” 文化心理的体现。
再如阅读《哈姆雷特》中 “王子复仇” 的情节,西方读者会联想到古希腊悲剧 “命运主题”、基督教 “原罪与救赎” 的文化符号,阐释其 “人性与神性冲突” 的文化价值;而中国读者可能结合 “忠孝文化”,解读为 “对父权的尊重与反抗”,两种阐释虽不同,但均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对作品文化符号的解读,体现了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属性。
(二)文学接受是对作品文化立场的判断
文学作品往往隐含作家的文化立场(如对传统的态度、对社会制度的看法),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会依据自身文化价值观,对这些立场进行认同、批判或修正,这也是文化价值阐释的核心环节。
以阅读鲁迅《祝福》为例: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隐含 “反封建” 的文化立场。现代读者在接受时,会结合当代 “女性主义” 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认同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文化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可能指出作品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关注不足(文化价值的修正),如祥林嫂的反抗多为被动挣扎,缺乏主动追求自由的意识。这一过程中,读者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文化立场,更通过当代文化价值观对其进行判断,赋予作品新的文化价值意义。
再如阅读卡夫卡《变形记》:作品以 “格里高尔变甲虫” 隐喻现代人的异化,隐含对资本主义 “工具化人性” 的批判。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有不同判断:西方读者可能结合 “存在主义” 文化,阐释为 “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追问”;中国读者可能结合 “集体主义” 文化,解读为 “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两种判断均基于自身文化立场,使作品的文化价值得到多维度阐释。
(三)文学接受是对文化价值的再创造与传承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如人性、正义、自由),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会将这些价值与当下文化语境结合,进行再创造,使文化价值得以传承与更新,这是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的最终目的。
以阅读《论语》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论语》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古代读者多从 “儒家伦理” 角度阐释为 “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代读者则结合 “全球化” 文化语境,将其阐释为 “跨文化交流的黄金法则”,甚至上升为 “人类共同价值”,使这一古老的文化价值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再如阅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作品蕴含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的文化价值,一战后的读者阐释为 “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批判”,二战后的读者阐释为 “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抗”,当代读者则结合 “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阐释为 “对全球冲突的反思”。不同时代的读者通过再创造,使作品的文化价值不断丰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总结
文学接受的过程,本质是读者以自身文化为视角,解读作品文化符号、判断文化立场、再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它不仅使作品的文化内涵得以显现,更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传承与更新。无论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西方现代文学,读者的每一次接受都是一次文化价值的阐释,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持续产生影响的关键。
2. 试析陈奂生的人物性格。
答案:
陈奂生是作家高晓声 “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的核心人物,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其性格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既体现了农民的淳朴、勤劳,也暴露了长期贫困与封建思想留下的局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勤劳质朴与务实求生的底层本色
陈奂生的核心性格是农民的 “勤劳” 与 “务实”,这是他在长期贫困中生存下来的基础,也是改革开放后积极改变命运的动力。
在《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为了 “卖油绳赚点零花钱”,天不亮就上城,顶着寒风叫卖,体现了农民的吃苦耐劳;当他意外生病、被县委书记送进招待所后,虽对 “五块钱一晚的住宿费” 感到心疼,但仍努力理解这是 “干部对农民的关心”,没有抱怨或怨恨,展现了底层农民的质朴与善良。在包产到户政策实施后,陈奂生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努力赚钱改善生活,如《陈奂生包产》中他精心打理承包的土地,希望通过劳动摆脱贫困,体现了农民对 “好日子” 的务实追求 —— 不空想、不依赖,相信劳动能改变命运,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群体的普遍特质。
(二)自卑与虚荣交织的精神困境
长期的贫困与社会地位的低下,使陈奂生形成了 “自卑” 的心理;而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初步改善,又催生了他对 “面子” 的渴望,二者交织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矛盾 —— 既自卑又虚荣。
《陈奂生上城》中,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他因穿着破旧、不懂城市规矩而自卑,如在招待所不敢随便坐、不敢多用水,担心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当他发现自己住过 “县委书记住过的房间” 后,虚荣心迅速膨胀,认为 “这五块钱花得值”,甚至故意在村里炫耀 “住过县城招待所”,将 “被干部关心” 视为一种 “荣誉”,以此提升自己在村民中的地位。这种 “自卑与虚荣” 的矛盾,本质是长期被压抑的农民,在社会变革初期对 “尊严” 的错位追求 —— 他们渴望被尊重,却因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将 “与干部关联”“物质消费” 等同于 “尊严”,这一性格特征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精神世界的滞后性。
(三)保守与麻木的思想局限
受封建传统思想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陈奂生的思想具有 “保守” 与 “麻木” 的局限,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较为缓慢,甚至存在愚昧的一面。
在《陈奂生上城》中,他对城市文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如认为 “招待所的被子太干净,舍不得盖”,对干部的感激带有 “臣民式” 的麻木 —— 将县委书记的帮助视为 “恩赐”,而非公民应享有的权利,缺乏对自身权益的认知;在《陈奂生转业》中,当他尝试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时,因固守 “农民只能种地” 的传统观念,对工厂的管理制度、技术操作感到抵触,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思想局限,既源于封建文化中 “重农轻商”“等级观念” 的影响,也源于长期计划经济下农民 “被动接受” 的生存状态,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群体思想转型的真实写照。
(四)性格的时代意义
陈奂生的性格并非孤立的个人特质,而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群体的 “缩影”:他的勤劳务实,代表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他的自卑虚荣、保守麻木,则暴露了农民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精神困境,反映了城乡差距、文化滞后等社会问题。高晓声通过塑造陈奂生这一形象,既肯定了农民的质朴与进步性,也批判了阻碍他们发展的思想局限,引发读者对 “农民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上同步脱贫” 的思考。
时至今日,陈奂生的性格仍具有现实意义 —— 它提醒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仅要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 “物质富裕” 与 “精神富足” 的统一。
3. 试析卡夫卡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案:
弗朗茨・卡夫卡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如《变形记》《审判》《城堡》)以荒诞的情节、冷峻的笔触,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思想内容深刻,艺术特色鲜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一)思想内容:对现代文明危机的深刻反思
卡夫卡小说的思想核心,是揭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文明)对人的异化、压迫,以及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助,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
-
人的异化:从 “人” 到 “非人” 的困境
《变形记》是 “异化” 主题的典范: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看似荒诞,实则隐喻现代社会中 “人被工具化” 的现实 —— 格里高尔作为旅行推销员,长期为家庭奔波,被视为 “赚钱的工具”,失去了人的情感与尊严;变甲虫后,家人的冷漠与抛弃,进一步印证了 “当人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社会抛弃” 的异化本质。这种 “异化” 不仅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审判》中 K 被无端逮捕,亲友、同事无人关心他的遭遇,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与隔阂,反映了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异化” 的危机。
-
权威的压迫:个体与 “无形系统” 的对抗
卡夫卡小说中的 “权威” 往往是抽象、无形的,如《审判》中的 “法院”、《城堡》中的 “城堡”,它们代表着现代社会中庞大、僵化的官僚体系,对个体进行无差别的压迫。《城堡》中,主人公 K 为了进入 “城堡”(象征官方权力),反复奔波却始终无法接近,每一次努力都被官僚体系的推诿、拖延所消解,最终在绝望中死去。这一情节隐喻了现代个体在权威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 人们被无形的规则束缚,却不知道规则的制定者是谁,也无法反抗,只能在 “等待” 与 “徒劳” 中消耗生命,深刻批判了现代官僚体系的荒诞与暴虐。
-
存在的荒诞:对 “意义” 的追寻与失落
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始终在追寻 “意义”(如 K 追寻 “城堡的认可”、约瑟夫・K 追寻 “被审判的原因”),却最终发现所有追寻都是徒劳,这一过程揭示了现代存在的 “荒诞性”—— 世界是无序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个体的努力无法改变命运。《审判》结尾,约瑟夫・K 被莫名其妙地处决,死前仍不知道自己 “犯了什么罪”,这一结局彻底否定了 “正义”“理性” 等传统价值,展现了卡夫卡对现代存在的悲观认知:在荒诞的世界中,个体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只能接受命运的无常。
(二)艺术特色:荒诞与真实的融合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与其思想内容高度契合,通过 “荒诞的形式” 传递 “真实的内核”,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
“卡夫卡式” 的荒诞叙事
卡夫卡的小说往往以 “不合逻辑” 的情节开篇,如《变形记》“格里高尔变甲虫”、《审判》“K 无端被捕”,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营造出荒诞、诡异的氛围。但这种荒诞并非无厘头的幻想,而是对现实的夸张与变形 ——“变甲虫” 是对 “人被工具化” 的夸张,“无端审判” 是对 “官僚体系随意压迫个体” 的变形,使读者在震惊之余,感受到情节背后的现实真实,这种 “以荒诞写真实” 的叙事手法,成为 “卡夫卡式” 文学的核心标志。
-
象征与隐喻的密集运用
为了表达抽象的思想(如异化、荒诞),卡夫卡大量使用象征与隐喻,使小说具有多重解读空间。除了 “甲虫”“城堡”“法院” 等核心象征外,细节也充满隐喻,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 “甲壳” 象征 “自我保护的外壳”,“房间” 象征 “个体与外界的隔绝”;《城堡》中 “雪” 象征 “权威的冰冷与无处不在”,“村庄” 象征 “被权威控制的庸常生活”。这些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直白的说教,变得含蓄而深刻,读者需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挖掘其深层含义。
-
冷静客观的叙事语调
尽管小说情节荒诞、主题沉重,卡夫卡却始终采用 “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语调冷静、克制,不流露个人情感,仿佛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 “事实”。如《变形记》中,描述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痛苦、家人的冷漠时,叙事者既不同情格里高尔,也不批判家人,只是客观记录事件的发生;《审判》中,描述 K 的绝望与死亡时,语调依然平静,没有任何抒情或议论。这种 “冷静的语调” 与 “荒诞的情节” 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感与冲击力,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冷漠与残酷 —— 当叙事者都 “麻木” 时,世界的荒诞更显真实。
(三)总结
卡夫卡的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 “精神标本”:思想上,它深刻揭露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权威对个体的压迫、存在的荒诞,反映了 20 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艺术上,它以荒诞的叙事、密集的象征、冷静的语调,开创了 “卡夫卡式” 的文学风格,影响了加缪、萨特、马尔克斯等后世作家。尽管卡夫卡的作品充满悲观色彩,但它并非单纯的 “绝望呐喊”,而是通过揭示危机,促使读者反思现代文明的弊端,这也是其作品能够跨越时代、持续引发共鸣的原因。
4. 结合作品,试述李白绝句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
李白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人物,其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数量虽不及律诗、古风,但艺术成就极高,以 “自然洒脱、意境开阔、情感浓烈” 著称,被誉为 “唐代绝句第一”。结合《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代表作,其绝句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意境开阔:以 “大意象” 营造宏大空间
李白绝句善用 “天空、江河、高山、明月” 等 “大意象”,打破时空限制,营造开阔、雄浑的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精神张力。
《望庐山瀑布》(七言绝句)是典型代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 “香炉峰”“瀑布”“银河” 均为宏大意象,“三千尺”“落九天” 以夸张手法拓展空间维度,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再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以 “百尺高楼”“星辰” 为意象,将 “高楼” 与 “天空” 连接,营造出 “人在天上” 的奇幻意境,空间开阔而空灵,体现了李白 “豪放不羁” 的性格与 “天地与我并生” 的宇宙意识。
(二)情感浓烈:以 “直抒胸臆” 传递真挚情感
李白绝句不刻意雕琢情感,多以直白、热烈的语言直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浓烈而自然,具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特质。
《早发白帝城》是情感表达的典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获赦东归途中,诗中 “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以明快的节奏、轻松的语调,直接传递出获赦后的喜悦与归心似箭的急切,无任何隐晦的抒情,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畅快心情。再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 “桃花潭水深千尺” 比喻 “汪伦的情谊”,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友情的深厚直白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体现了李白 “率真” 的诗歌风格。
(三)构思精巧:以 “小切口” 展现丰富内涵
李白绝句虽篇幅短小(五言 20 字、七言 28 字),但构思精巧,常以 “小切口” 切入,通过细节、场景的描绘,传递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做到 “以小见大”。
《静夜思》(五言绝句)是 “小切口” 构思的极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仅描绘 “床前月光”“举头”“低头” 三个简单场景,却以小见大,将 “思乡” 这一复杂情感浓缩其中 —— 月光是常见的自然景象,却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疑是地上霜” 的错觉,细腻地表现了深夜的静谧与诗人的孤独,“举头”“低头” 的动作,更是将思乡的愁苦具象化,20 字的短诗,却蕴含了无尽的乡愁,堪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典范。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以 “众鸟飞尽”“孤云独去” 的小场景,展现诗人的孤独;又以 “与敬亭山相看不厌”,传递出人与自然的相融,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
(四)语言自然:以 “口语化” 追求灵动洒脱
李白绝句的语言摒弃了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多采用口语化、散文化的表达,自然灵动,洒脱流畅,仿佛脱口而出,却又意蕴无穷,体现了 “天然去雕饰” 的诗学追求。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中 “问余何意”“笑而不答” 均为口语化表达,仿佛诗人与友人的对话,自然亲切;“桃花流水窅然去” 则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场景,灵动洒脱,没有严格的对仗与押韵(“山”“闲”“间” 押韵,却不刻意追求平仄),却充满了诗意。再如《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语言通俗如话,“但使”“不知” 等词语的使用,让诗歌如日常对话般自然,却传递出诗人豪放不羁、随遇而安的心境,展现了李白 “以语言自然为美” 的艺术追求。
(五)总结
李白的绝句,是唐代诗歌 “自然美” 的极致体现:意境上,以大意象营造开阔空间;情感上,以直抒胸臆传递真挚;构思上,以小切口展现丰富内涵;语言上,以口语化追求灵动洒脱。这些艺术特色,既源于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也体现了盛唐时期 “自信、开放” 的时代精神。他的绝句不仅影响了后世诗人(如杜甫、苏轼的绝句均受其启发),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范式,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五、备考建议
- 构建 “中外文学史 + 文学理论” 知识体系:文学基础备考需覆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四大模块。建议按 “时间线 + 流派” 梳理文学史(如中国现代文学按 “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新时期文学”,外国文学按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按 “核心概念 + 代表理论家” 梳理文学理论(如 “艺术真实”“共鸣”“现代主义”),通过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避免碎片化记忆。
- 聚焦 “真题高频考点”,强化答题规范:从 2006 年真题可见,填空题侧重 “基础知识点”(如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名词解释侧重 “核心概念与流派”(如七月诗派、批判现实主义),简答题侧重 “特征与影响”(如闻一多诗艺、现代主义文学),论述题侧重 “作品分析与理论应用”(如陈奂生性格、李白绝句)。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掌握答题结构(如论述题 “总 - 分 - 总”,结合作品实例分析),避免 “泛泛而谈”,提升答案的专业性与说服力。
- 结合 “作品阅读”,提升分析能力:文学类考题离不开具体作品,备考时需精读经典作品(如鲁迅《野草》、李白绝句、卡夫卡《变形记》),不仅要记忆情节与主题,更要分析其艺术手法、文化内涵(如《变形记》的象征意义)。建议做 “作品笔记”,记录关键情节、人物、手法,便于答题时快速调用实例,避免 “只谈理论不结合作品” 的失分情况。
- 模拟训练 “限时答题”,优化时间分配:文学基础考题量大(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需合理分配时间(如填空题 10 分钟、名词解释 20 分钟、简答题 40 分钟、论述题 70 分钟)。建议在备考后期,按真题题型与时间进行模拟,训练 “快速提炼考点、规范表述” 的能力,同时注意卷面整洁,避免因时间不足导致论述题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