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苏州大学 625 汉语言文字基础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苏州大学 625 汉语言文字基础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汉语言文字基础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语言学规范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核心考点,大幅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苏州大学 625 汉语言文字基础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14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古箍
答案:
“古箍” 即 “古箍文”,是对商周时期金文(青铜器铭文)的别称,因金文多为铸造在金属器皿上的铭文,字体风格古朴厚重,部分字形与箍(束物的圈形器具)有相似的线条特征而得名(1 分)。
它是古汉字的重要形态之一,内容多为祭祀、赏赐、战争等记录(如《毛公鼎》铭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关键材料(1 分)。
解析:需明确 “古箍” 与金文的对应关系,结合字形特征与史料价值,避免与甲骨文、小篆等其他古文字形态混淆。
2. 注疏
答案:
“注疏” 是古籍注释的合称,“注” 指对古籍正文的直接解释(如汉代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疏” 指对 “注” 的进一步阐释与补充(如唐代孔颖达对《毛诗注》的疏解),二者合称 “注疏”(1 分)。
其核心功能是疏通古籍文意、解释疑难字词,帮助后人理解经典(如《十三经注疏》是对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汇编),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成果,为古籍传承与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1 分)。
解析:需区分 “注” 与 “疏” 的不同定位,结合经典注疏实例,体现二者 “层层递进” 的注释逻辑,避免仅笼统提及 “古籍注释”。
3. 之为言
答案:
“之为言” 是古代训诂学中常用的训释术语,主要用于通过音义关联解释词义,即通过揭示被释词与释词的语音联系(如同音、双声、叠韵),说明二者的意义关联(1 分)。
例如《说文解字》中 “政之为言正也”,通过 “政” 与 “正” 的同音关系,说明 “政” 的核心义为 “端正、规范”;其作用是建立字词间的音义联系,帮助理解词义的来源与演变(1 分)。
解析:需突出 “音义关联” 的核心功能,结合训诂实例,避免与其他训释术语(如 “曰”“谓”)混淆,后者多直接释义,不强调语音联系。
4. 《释名》
答案:
《释名》是东汉刘熙编撰的一部训诂专著,共 8 卷,以 “声训”(通过语音解释词义)为核心方法,按意义类别(如天、地、山、水、人、器物)编排,解释了近 1500 个词语的来源与含义(1 分)。
例如 “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通过 “天” 与 “显” 的语音联系解释词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声训的著作,虽部分声训存在主观附会,但为研究汉代语音、词汇及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对后世训诂学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明确作者、核心方法与编排方式,客观评价其学术价值与局限,避免仅描述内容而无学术定位。
5. 如字
答案:
“如字” 是古代音韵学与训诂学中的注释术语,用于指示字词应按其最常用的读音和意义理解,与 “破读”(改变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相对(1 分)。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 后注 “如字”,表示应读本义 “liú”(求取),而非破读为 “liù”(流放);其作用是避免读者因字词多音多义产生误解,确保文意准确(1 分)。
解析:需对比 “如字” 与 “破读” 的差异,结合诗词注释实例,体现其在字音字义辨析中的作用,避免与其他注音术语(如 “读若”“读为”)混淆。
6. 古音学
答案:
“古音学” 是研究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于音韵学的重要分支,核心任务是通过古籍韵文、谐声字、通假字等材料,重建上古汉语的声母、韵母与声调系统(1 分)。
清代是古音学的鼎盛时期,代表学者有顾炎武(提出 “古无轻唇音”)、江永、段玉裁等,他们通过对《诗经》韵脚的分析,奠定了古音学的研究基础;现代古音学则结合考古材料(如甲骨文)与比较语言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上古语音体系的重建(1 分)。
解析:需明确研究时段与核心任务,结合代表学者与方法,体现古音学的学术发展脉络,避免与研究中古音的 “等韵学” 混淆。
7. 孤平救
答案:
“孤平救” 即 “孤平拗救”,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平仄格律中的一种调整规则,用于纠正 “孤平”(诗句中除韵脚外,仅一个平声字)这一平仄不协的现象(1 分)。
例如五言律诗 “仄仄仄平平” 若误写为 “仄仄平仄平”(孤平),可通过将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变为 “仄仄平平平”)进行 “救拗”;其作用是在不破坏诗句意义的前提下,保证近体诗的平仄韵律和谐,是近体诗格律灵活性的体现(1 分)。
解析:需先解释 “孤平”,再说明 “救拗” 的具体方法,结合五言诗句实例,避免仅谈规则而无实例支撑,同时区分 “孤平” 与 “拗句” 的不同。
8. 《经典释文》
答案:
《经典释文》是隋代陆德明编撰的一部古籍音义专著,共 30 卷,收录了儒家十三经及《老子》《庄子》等经典的注音与释义(1 分)。
其核心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字音(如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二是收录了不同版本的异文与前人注释,为古籍校勘提供了依据(如对《诗经》异文的记载);它是唐代以前古籍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经典解读与语言学研究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明确作者、内容与核心价值,结合语音、校勘两方面说明其学术意义,避免与其他古籍注释著作(如《十三经注疏》)混淆。
二、解释句子中划线部分的意义或用法(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划线:迩、卑)
答案:
- 迩:近,指距离近,形容词(1 分)。句子意为 “君子的行事准则,好比走远路,必定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必定从低处起步”,“迩” 与 “远” 相对,强调循序渐进。
- 卑:低,指地势低,形容词(1 分)。“卑” 与 “高” 相对,体现 “从基础做起” 的道理,非 “卑微” 之义。
解析:需结合语境区分古今异义,“卑” 此处为 “低”,而非现代 “自卑” 的 “卑微”,避免望文生义。
2.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划线:书法、为法)
答案:
- 书法:史官记事的原则、准则,名词性短语(1 分)。“书” 指记录,“法” 指原则,句子意为 “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记录历史遵循原则不隐瞒真相”,非现代 “书写的技法”。
- 为法:为了遵守记事原则,“为” 介词,“为了”;“法” 指史官记事原则(1 分)。句子意为 “赵盾是古代优秀的大夫,为了遵守记事原则而承受恶名”,体现古代史官的 “直笔” 精神。
解析:需区分 “书法” 的古今异义,结合古代史官文化解释 “法” 的含义,避免现代词义干扰。
3.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划线:语、悔)
答案:
- 语:告诉,动词,读 “yù”(1 分)。“语” 后接宾语 “之”,意为 “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区别于 “语言”(名词,读 “yǔ”)的用法。
- 悔:后悔的心情,名词(1 分)。“告之悔” 即 “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非动词 “后悔”,此处 “悔” 为抽象名词作宾语。
解析:需注意 “语” 的词性与读音变化,“悔” 的名词用法,结合动宾结构判断词性,避免词性误判。
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划线:疾、辞)
答案:
- 疾:痛恨、厌恶,动词(1 分)。句子意为 “君子痛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想要却一定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非 “疾病” 或 “快速” 之义。
- 辞:借口、托词,名词(1 分)。“为之辞” 即 “为自己找借口”,体现君子对虚伪行为的批判,区别于 “言辞”“推辞” 等义。
解析:需结合语境理解 “疾” 的情感色彩(痛恨),“辞” 的具体含义(借口),避免泛泛解释为 “讨厌”“话语”。
5.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划线:微、被发左衽)
答案:
- 微:如果没有、假如不是,连词,表假设(1 分)。句子意为 “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了”,用于引出假设条件。
- 被发左衽: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此处代指沦为异族统治(1 分)。“被” 通 “披”,“衽” 指衣襟,古代汉族 “束发右衽”,“被发左衽” 是异族的标志,体现管仲对华夏文化的保护。
解析:需明确 “微” 的假设用法,“被” 的通假字属性,以及 “被发左衽” 的文化内涵,避免仅解释字面意思。
6.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划线:责、市)
答案:
- 责:通 “债”,债务,名词(1 分)。“责毕收” 即 “债务全部收回后”,“责” 是 “债” 的古字,体现古今字关系。
- 市:买、购买,动词(1 分)。“以何市而反” 即 “用(收回的钱)买什么回来”,区别于 “市场”(名词)的用法,此处为动词作谓语。
解析:需识别 “责” 的通假现象,“市” 的动词用法,结合宾语 “何” 判断 “市” 的词性,避免通假字与古今字混淆。
7.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划线:谅、自经)
答案:
- 谅:固执的小信、拘泥于小节的信用,名词(1 分)。句子意为 “难道像普通百姓那样拘泥于小节的信用,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区别于 “原谅”“诚信”(大信)之义,此处含贬义。
- 自经:上吊自杀,“自” 指自己,“经” 指缢死(1 分)。“自经于沟渎” 即 “在山沟里上吊”,是古代常见的自杀方式,体现对 “匹夫匹妇” 固执小节的批判。
解析:需区分 “谅” 的褒贬义(此处为贬义),“自经” 的具体行为,结合语境理解孔子对 “小信” 的态度,避免望文生义。
8. 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划线:岂不是为、是继)
答案:
- 岂不是为:难道不是为了(这个)吗?“岂…… 不……” 表反问,“为” 指 “为了”,句末省略宾语 “之”(1 分)。句子意为 “难道不是为了这件事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反问语气加强肯定。
- 是继:即 “继是”,继承这个(先君之好),“是” 为代词,复指 “先君之好”,宾语前置,“继” 为谓语(1 分)。体现古汉语 “宾语前置” 的语法现象,强调 “继承先君友好” 的目的。
解析:需识别反问句式与宾语前置结构,“是” 的代词用法,避免将 “是继” 误解为判断句,明确 “是” 并非判断词。
9.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划线:何厌之有、滋蔓)
答案:
- 何厌之有:即 “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 为宾语,“之”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表反问(1 分)。“厌” 指 “满足”,非 “厌恶”,句子意为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体现姜氏的贪婪。
- 滋蔓:滋生蔓延,动词性短语,“滋” 指滋生,“蔓” 指蔓延(1 分)。句子意为 “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不要让(她的势力)滋生蔓延”,比喻姜氏的势力扩张,避免局势失控。
解析:需识别 “何…… 之有” 的宾语前置结构,“厌” 的古今异义(满足),“滋蔓” 的比喻义,避免语法现象与词义误判。
10. 晋灵公不君,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划线:不君、贼)
答案:
- 不君:不行君道、不按君主的准则行事,“君” 为名词作动词(1 分)。句子意为 “晋灵公不行君道,赵宣子多次劝谏”,“不君” 具体指晋灵公的暴虐行为(如杀厨师),体现其失德。
- 贼:刺杀、杀害,动词(1 分)。“使鉏麑贼之” 即 “派鉏麑刺杀他(赵宣子)”,区别于 “小偷”“盗贼”(名词)的用法,此处为动词,表暴力行为。
解析:需识别 “君” 的名词作动词用法,“贼” 的动词含义,结合上下文理解 “不君” 的具体表现,避免词性与词义误判。
三、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论述《说文解字》的成就与影响。
答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形义的专著,共 15 卷,收录汉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对汉字学、训诂学、语言学均有里程碑式贡献,具体成就与影响如下:
(一)核心成就(6 分)
-
首创 “六书” 理论,系统分析汉字结构(2 分)
许慎首次将汉字构形规律归纳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并通过具体汉字(如 “日” 为象形、“上” 为指事、“休” 为会意、“河” 为形声)举例说明,为汉字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彻底改变了此前汉字研究 “无系统” 的局面,使汉字形义分析从经验性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研究。
-
建立 “据形系联” 的部首编排法(2 分)
许慎以汉字的表意部件(部首)为核心,将 9353 个汉字按 540 个部首分类编排(如 “木” 部收录与树木相关的字),开创了汉字按部首检索的先河。这种编排法不仅方便查阅,更揭示了汉字 “形义结合” 的本质,为后世字典(如《康熙字典》)的编纂提供了范式。
-
保存上古汉字形义,纠正文字讹误(2 分)
《说文》收录了大量先秦两汉时期的汉字字形(如古文、籀文),详细解释每个字的本义(如 “月,阙也,太阴之精”),并纠正了当时流传的文字讹误(如指出 “某” 并非 “梅” 的本字)。它保存的古文字资料,成为研究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关键依据,避免了古文字的失传。
(二)深远影响(4 分)
-
奠定汉字学与训诂学基础(2 分)
《说文》的 “形义结合” 研究方法,成为后世汉字学(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训诂学(如《尔雅》研究)的核心方法,学者通过《说文》探求汉字本义,进而理解古籍文意,形成了 “以形索义” 的训诂传统,至今仍是古籍研究与汉字教学的重要方法。
-
影响后世字典编纂与文化传承(2 分)
从唐代《五经文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后世字典均以《说文》的部首编排法为基础;同时,《说文》对汉字本义的解释,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如 “礼” 的字形与祭祀相关),为研究先秦两汉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文字学证据,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需按 “成就(六书、部首、形义保存)- 影响(学科基础、字典编纂)” 展开,结合具体例子(如六书实例、部首编排),体现《说文》的开创性与延续性,避免泛泛谈 “重要” 而无具体贡献。
2. 依照发音部位和方法,写出代表中古声母系统的三十六字母。
答案:
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 “三十六字母” 是宋代音韵学家在总结前代音韵资料(如《切韵》)的基础上提出的,按 “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位置)和 “发音方法”(声带振动与否、气流阻碍方式)分类,具体如下:
(一)按发音部位分类(8 分)
-
唇音(发音部位在双唇或唇齿)(4 分)
- 帮(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滂(双唇、送气、清、塞音)、并(双唇、不送气、浊、塞音)、明(双唇、浊、鼻音);
- 非(唇齿、不送气、清、擦音)、敷(唇齿、送气、清、擦音)、奉(唇齿、浊、擦音)、微(唇齿、浊、鼻音)。
-
舌音(发音部位在舌头)(3 分)
- 端(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透(舌尖中、送气、清、塞音)、定(舌尖中、浊、塞音)、泥(舌尖中、浊、鼻音);
- 知(舌尖后、不送气、清、塞音)、彻(舌尖后、送气、清、塞音)、澄(舌尖后、浊、塞音)、娘(舌尖后、浊、鼻音)。
-
齿音(发音部位在牙齿或齿龈)(5 分)
- 精(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清(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从(舌尖前、浊、塞擦音)、心(舌尖前、清、擦音)、邪(舌尖前、浊、擦音);
- 照(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穿(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床(舌尖后、浊、塞擦音)、审(舌尖后、清、擦音)、禅(舌尖后、浊、擦音)。
-
牙音(发音部位在舌根)(3 分)
- 见(舌根、不送气、清、塞音)、溪(舌根、送气、清、塞音)、群(舌根、浊、塞音)、疑(舌根、浊、鼻音)。
-
喉音(发音部位在喉头)(3 分)
- 影(喉、清、零声母)、晓(喉、清、擦音)、匣(喉、浊、擦音)、喻(喉、浊、半元音,分喻母三和喻母四)。
-
半舌音与半齿音(发音部位特殊)(2 分)
- 来(舌尖中、浊、边音,半舌音);
- 日(舌尖后、浊、鼻音,半齿音)。
(二)核心说明(2 分)
三十六字母是中古汉语声母的代表,虽不完全等同于《切韵》时代(隋代)的声母系统(如 “非敷奉微” 在《切韵》中与 “帮滂并明” 不分),但仍是研究中古声母演变(如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重要工具,为汉语语音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解析:需严格按 “发音部位” 分类,每个字母标注 “发音方法”(送气 / 不送气、清 / 浊、塞音 / 擦音等),避免遗漏或分类错误,同时说明三十六字母的学术价值,体现其与中古语音系统的关联。
3. 说明古汉语的宾语位置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答案:
古汉语(尤其先秦汉语)的宾语位置与现代汉语有显著差异,核心特点是 “宾语前置”,即宾语位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其形成需特定条件,具体如下:
(一)古汉语宾语位置的核心特点:宾语前置(6 分)
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均需满足特定语法条件: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 分)
- 条件:宾语为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安”),位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
- 实例:
- 动词宾语前置:《论语・微子》“吾谁欺?欺天乎?”(“谁” 为疑问代词,作 “欺” 的宾语,前置为 “谁欺”);
- 介词宾语前置:《庄子・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奚” 为疑问代词,作 “以” 的宾语,前置为 “奚以”)。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 分)
- 条件:句子含否定词(如 “不”“未”“无”“莫”),且宾语为代词(如 “之”“我”“汝”);
- 实例:
- 《左传・宣公二年》“莫之知也”(“莫” 表否定,“之” 为代词宾语,前置为 “莫之知”,即 “没有人知道它”);
- 《论语・先进》“不吾知也”(“不” 表否定,“吾” 为代词宾语,前置为 “不吾知”,即 “不了解我”)。
-
“是”“之” 作宾语前置标志,强调宾语(1 分)
- 条件:用 “是” 或 “之” 复指宾语,将宾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是”“之” 无实义,仅作标志;
- 实例:
-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之” 为标志,“何厌” 为宾语,前置为 “何厌之有”,即 “有何厌”);
- 《诗经・周南・关雎》“惟草木之零落兮”(“之” 为标志,“草木” 为宾语,前置为 “草木之零落”)。
-
“自”“相” 作宾语,固定前置(1 分)
- 条件:宾语为 “自”(自己)或 “相”(互相),无论是否为否定句或疑问句,均固定前置;
- 实例:
- 《史记・项羽本纪》“自引而起”(“自” 作 “引” 的宾语,前置为 “自引”,即 “自己起身”);
- 《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相” 作 “遣” 的宾语,前置为 “相遣”,即 “遣送我”)。
(二)宾语前置的形成条件(4 分)
-
语法条件:特定词性与句式(2 分)
宾语前置需满足 “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等语法条件,体现古汉语 “语法形式决定语序” 的特点,而非随意前置;现代汉语中,这些语法条件消失(如疑问代词宾语不再前置),宾语多位于谓语之后。
-
语义条件:强调宾语(1 分)
部分宾语前置(如 “是”“之” 作标志)的核心目的是强调宾语(如 “何厌之有” 强调 “何厌”),通过语序变化突出宾语的重要性,类似现代汉语的 “是…… 的” 强调句式(如 “我是昨天去的”)。
-
语音条件:上古汉语的韵律影响(1 分)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主导,宾语前置可使 “宾语 + 谓语” 形成 “单音节 + 单音节” 的韵律结构(如 “谁欺”“何厌”),符合上古汉语的语音习惯;随着双音节词增多,这种韵律需求减弱,宾语前置现象逐渐减少。
(三)发展趋势(0 分)
秦汉以后,宾语前置现象逐渐减少,到现代汉语中,仅保留 “把” 字句、“被” 字句等特殊句式的宾语提前,大部分宾语位于谓语之后,体现了汉语语序从 “灵活” 到 “固定” 的演变趋势。
解析:需按 “宾语前置类型” 分类,每个类型说明 “形成条件 + 实例”,避免仅描述现象而无条件分析,同时结合语法、语义、语音条件,解释宾语前置的成因,体现古汉语语序的规律性。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材料:
(1)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说文解字・廌部》
(2)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集解・季氏》
问题 1:为第 (1) 则文字加上标点,并详细解释 “灋” 的结构及形义关系。(5 分)
答案:
(1)标点: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从去。法,今文省。(2 分)
(2)“灋” 的结构及形义关系:
解析:标点需符合《说文解字》的注释体例,“灋” 的形义分析需结合偏旁(水、廌、去)的象征意义,体现 “会意字” 的构字逻辑,避免遗漏简体字 “法” 的演变。
问题 2:材料 (2) 中,说出小字内容的注者;密切结合这则注释的意旨,说明 “萧墙” 之义。(4 分)
答案:
(1)注者:郑玄(1 分)
材料中 “郑曰” 的 “郑” 指东汉经学家郑玄,他是《论语集解》的重要注家之一,其注释以 “训诂精详、结合礼制” 著称,此处通过声训(“萧之言肃也”)解释 “萧墙” 的含义。
(2)“萧墙” 之义(3 分):
- 字面含义:“萧墙” 即 “肃墙”,指古代宫殿或宗庙中用于分隔内外的屏风(1 分),“萧” 通 “肃”,因君臣相见时,至屏风前需整理仪容、表示恭敬(“至屏而加敬焉”),故得名 “萧墙”。
- 语境含义:在《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中,“萧墙之内” 代指鲁国宫廷内部(1 分),孔子通过 “萧墙” 的象征意义,暗示季孙氏的忧患并非来自外部的颛臾,而是来自鲁国国内的权力斗争(如鲁哀公与季孙氏的矛盾)(1 分),后 “萧墙之内” 衍生为 “内部矛盾” 的代称(如 “祸起萧墙”)。
解析:需准确识别注者(郑玄),结合声训(萧之言肃也)与礼制(君臣相见之礼)解释 “萧墙” 的本义与语境义,避免仅解释字面意思而无文化内涵。
五、术语解释与举例(25 分)
1. 半元音
答案:
半元音是发音时气流较弱、摩擦较小,介于元音与辅音之间的音素,又称 “半辅音”(1 分)。
其发音特点:发音部位与辅音相同,但气流无明显阻碍(或阻碍极轻微),音质接近元音;在音节中多位于元音前,起辅助作用。
举例:普通话 “yī(一)” 中的 “y”、“wā(蛙)” 中的 “w”,均为半元音,“y” 发音部位与 “i” 相近,“w” 与 “u” 相近,在音节中仅起开头作用,无独立元音地位(2 分)。
2. 鼻化音
答案:
鼻化音是发音时软腭下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流出的音素,通常由元音或辅音与鼻音结合形成(1 分)。
其发音特点:口腔通道与鼻腔通道同时打开,音质带有鼻音色彩;在汉语中多为元音鼻化(如方言中的鼻化元音)。
举例:普通话中无鼻化音,但吴方言(如苏州话)“㕧(ã,我)” 中的 “ã”(鼻化元音)、法语 “bon(好)” 中的 “õ”(鼻化元音),均为鼻化音,发音时鼻腔参与共鸣(2 分)。
3. 开元音与闭元音
- 开元音:发音时舌头位置较低,口腔开口度较大的元音(1 分);举例:普通话 “ā(啊)” 中的 “a”、“ō(喔)” 中的 “o”,舌位低、开口度大,属于开元音(1 分)。
- 闭元音:发音时舌头位置较高,口腔开口度较小的元音(1 分);举例:普通话 “ī(衣)” 中的 “i”、“ū(乌)” 中的 “u”,舌位高、开口度小,属于闭元音(1 分)。
4. 开音节与闭音节
答案:
二者是按 “音节末尾音素” 划分的音节类别:
- 开音节:音节末尾为元音音素,无辅音收尾的音节(1 分);举例:普通话 “bā(八)”(末尾为 “a”)、“mǐ(米)”(末尾为 “i”),均为开音节(1 分)。
- 闭音节:音节末尾为辅音音素的音节(1 分);举例:英语 “book(书)”(末尾为 “k”)、普通话中无严格闭音节,但古汉语 “急(*kǐəp)”(末尾为 “p”)、粤语 “食(sik)”(末尾为 “k”),均为闭音节(1 分)。
5. 尖团音
答案:
尖团音是汉语语音学中对 “精组” 与 “见组” 声母在细音(i、ü 韵母)前发音差异的称呼(1 分):
- 尖音:“精组” 声母(精、清、从、心、邪)在细音前的发音,舌尖抵齿龈,如普通话 “尖(jiān)” 在部分方言(如京剧韵白)中读 “ziān”,为尖音;
- 团音:“见组” 声母(见、溪、群、晓、匣)在细音前的发音,舌面抵硬腭,如普通话 “坚(jiān)”,为团音(2 分)。
现代普通话已 “尖团合流”,尖音并入团音,仅在部分方言(如苏州话、粤语)中保留尖团差异(1 分)。
6. 复元音与复辅音
答案:
- 复元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音素组合而成的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逐渐变化,形成一个统一的音节(1 分);举例:普通话 “āi(爱)”(a+i)、“iāo(腰)”(i+a+o),均为复元音,发音时无明显停顿(1 分)。
- 复辅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音素组合而成的辅音,发音时辅音之间无元音间隔(1 分);举例:英语 “strange(奇怪)” 中的 “str-”(s+t+r)、古汉语 “窟(*kʰuət)” 中的 “kʰ-”(送气塞音,部分学者认为是复辅音),现代汉语中无复辅音,仅在古代汉语与外语中存在(1 分)。
解析:每个术语需先定义,再说明发音特点,最后举例(优先普通话或常见语言 / 方言),避免术语混淆(如复元音与复辅音的 “组合” 差异),确保解释准确且有实例支撑。
六、词汇学理论应用(25 分)
问题:为什么 “心疼、新房” 是词而 “胃疼、新车” 不是词?为什么 “水、人” 是根词而 “水晶、什么” 是非根词?为什么音译的 “布尔什维克” 没有被直译的 “多数派” 所取代而音译的 “布拉吉” 却被 “连衣裙” 所取代?为什么 “姥姥” 是单纯词、“妈妈” 是合成词而 “家家” 却是词的重叠?试运用词汇学理论解释。
答案:
上述现象可通过词汇学的 “词的判定标准”“根词特征”“音译词替代规律”“单纯词与合成词区分” 等理论逐一解释:
(一)“心疼、新房” 是词,“胃疼、新车” 不是词:基于 “词汇化程度” 与 “语义融合度”(6 分)
词的核心特征是 “语义融合、不可拆分、功能稳定”,短语则是 “语义组合、可拆分、功能临时”:
- “心疼、新房” 是词:
- “心疼”:语义并非 “心脏疼痛”(字面组合),而是 “疼爱”(如 “心疼孩子”),语义高度融合,不可拆分(不能说 “心很疼孩子”),且可独立作谓语(功能稳定),符合词的特征;
- “新房”:语义并非 “新的房子”(临时组合),而是 “新婚夫妇的住房”(特定语义),语义融合,不可拆分(不能说 “新的房”),是固定指称,属于词。
- “胃疼、新车” 不是词(是短语):
- “胃疼”:语义为 “胃部疼痛”(字面组合,可拆分,如 “胃很疼”),无额外融合语义,功能临时(可作谓语,但需结合语境),是 “主语 + 谓语” 的短语;
- “新车”:语义为 “新的车子”(“新” 修饰 “车”,可拆分,如 “很新的车”),是 “定语 + 中心语” 的偏正短语,无固定融合语义,属于短语。
(二)“水、人” 是根词,“水晶、什么” 是非根词:基于 “根词的核心特征”(6 分)
根词是词汇系统中最基本、不可再分解、能派生其他词的词,核心特征是 “历史悠久、语义基本、派生能力强”:
- “水、人” 是根词:
- 历史悠久:二者均为上古汉语就存在的基本词汇(如《诗经》中 “水”“人” 频繁出现);
- 语义基本:“水” 指 “无色无味的液体”,“人” 指 “人类”,是最基本的概念,无复杂语义;
- 派生能力强:可派生大量新词(如 “水” 派生 “水果、水泥、水平”,“人” 派生 “人民、人类、人口”),是词汇系统的 “基础单元”。
- “水晶、什么” 是非根词:
- “水晶”:是 “水” 与 “晶” 的复合词,语义为 “透明的晶体”,需依赖 “水”“晶” 的语义,可再分解,派生能力弱(仅能派生 “水晶灯” 等少数词),非基础单元;
- “什么”:是疑问代词,语义抽象(表疑问),历史较晚(中古汉语才出现),不可派生其他词,无基础地位,属于非根词。
(三)“布尔什维克” 未被 “多数派” 取代,“布拉吉” 被 “连衣裙” 取代:基于 “音译词的替代规律”(7 分)
音译词是否被意译词取代,取决于 “文化特异性”“语义准确性”“使用频率” 三个因素:
- “布尔什维克” 未被 “多数派” 取代:
- 文化特异性强:“布尔什维克” 是俄语 “большевик” 的音译,特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多数派,具有特定的历史与政治内涵,意译 “多数派” 无法体现其专属的政治身份(如区别于其他 “多数派”),文化辨识度低;
- 使用频率高:在苏联革命与中国革命历史中,“布尔什维克” 被频繁使用,形成固定认知,意译 “多数派” 缺乏历史语境支撑,难以替代;
- 语义准确性:“布尔什维克” 不仅是 “多数派”,还包含 “革命、进步” 的附加语义,意译无法完整传递,故未被取代。
- “布拉吉” 被 “连衣裙” 取代:
- 文化特异性弱:“布拉吉” 是俄语 “платье” 的音译,仅指 “连衣裙” 这一服装类型,无特殊文化内涵,意译 “连衣裙” 语义准确(“连身 + 衣裙”),易于理解;
- 语义通俗性:“布拉吉” 是外来词,对非俄语背景的使用者而言,语义陌生,“连衣裙” 是汉语固有成分组合,通俗易懂,使用门槛低;
- 使用场景:“连衣裙” 在日常服装领域使用频率远高于 “布拉吉”,逐渐取代音译词,符合 “意译词更易融入本土语言” 的规律。
(四)“姥姥” 是单纯词,“妈妈” 是合成词,“家家” 是词的重叠:基于 “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分标准”(6 分)
区分的核心是 “构成成分是否为语素” 及 “构成方式”:
- “姥姥” 是单纯词(叠音单纯词):
- “姥” 单独无意义(不能说 “一个姥”),需两个 “姥” 重叠后才构成 “外祖母” 的意义,重叠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语素,属于单纯词(叠音型),非 “词的重叠”(词的重叠需原词有意义)。
- “妈妈” 是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
- “妈” 单独有意义(指 “母亲”,可说 “一个妈”),“妈妈” 是 “妈” 的重叠,重叠后语义不变(仍指 “母亲”),仅增加亲昵色彩,构成成分 “妈” 是独立语素,属于合成词(重叠式)。
- “家家” 是词的重叠:
- “家” 单独是词(指 “家庭”,可说 “一个家”),“家家” 是 “家” 的重叠,语义变为 “每一家”(如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属于 “词的重叠”(语法手段,表遍指),区别于 “姥姥”(单纯词)与 “妈妈”(合成词):“姥姥” 的构成成分无意义,“妈妈” 的重叠仅表亲昵,“家家” 的重叠表语法意义(遍指)。
解析:需紧扣词汇学核心理论(词的特征、根词、音译词、单纯词 / 合成词),每个问题结合 “定义 + 实例 + 对比”,避免理论与实例脱节,确保解释有学术依据且逻辑清晰。
七、语法学术语解释与举例(25 分)
问题:什么是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什么是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什么是中心词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什么是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一)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基于 “动词的价(配价)”(6 分)
动词的 “价” 指动词所要求的强制性句法成分(主语、宾语)的数量,决定动词的搭配能力:
- 一价动词(一元动词):仅需一个强制性句法成分(主语),不能带宾语的动词(1 分);举例:“醒”“病”“休息”,如 “他醒了”“我休息”,无需宾语即可成句。
- 二价动词(二元动词):需两个强制性句法成分(主语 + 宾语)的动词(2 分);举例:“吃”“看”“写”,如 “我吃饭”“他看书”,必须带宾语才能表达完整意义(“我吃” 语义不完整)。
- 三价动词(三元动词):需三个强制性句法成分(主语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的动词(3 分);举例:“给”“送”“教”,如 “我给他一本书”“老师教我们英语”,需同时带 “间接宾语”(他 / 我们)与 “直接宾语”(一本书 / 英语),语义才完整。
(二)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基于 “形容词的语义与语法特征”(5 分)
二者是形容词的两大子类,区别在于 “语义是否可变”“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
-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稳定的性质,语义可变,能受程度副词(如 “很”“非常”)修饰(2 分);举例:“红”“高”“漂亮”,如 “很红”“非常漂亮”,可比较(“更红”“最漂亮”),语义具有相对性。
- 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临时的状态,语义固定,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3 分);举例:“通红”“雪白”“干干净净”,如不能说 “很通红”“非常雪白”,语义已达极致或固定状态,不可比较(无 “更通红”)。
(三)四种语法分析法:基于 “语法分析的不同维度”(8 分)
-
中心词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2 分):
- 定义:以句子的中心词为核心,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强调中心词的主导地位;
- 举例:分析 “小明认真地读一本有趣的书”,中心词为 “读”(谓语),“小明”(主语)、“一本书”(宾语),“认真地”(状语)修饰 “读”,“有趣的”(定语)修饰 “书”;
- 特点:直观展示句子成分,但忽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
直接成分分析法(IC 分析法)(2 分):
- 定义:将句子按 “直接成分”(构成句子的最小语法单位)逐层二分,直到词为止,强调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 举例:分析 “小明读好书”,第一层二分 “小明”(主语)和 “读好书”(谓语),第二层将 “读好书” 二分 “读”(谓语)和 “好书”(宾语),第三层将 “好书” 二分 “好”(定语)和 “书”(中心词);
- 特点:清晰展示句法层次,避免中心词分析法的平面化缺陷。
-
语义特征分析法(2 分):
- 定义:通过分析词语的语义特征(如 “[+ 有生命]”“[+ 自主]”),解释句法结构的差异;
- 举例:解释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与 “台上唱着戏” 的差异:“坐” 具有 “[+ 静态]” 特征,句子表存在;“唱” 具有 “[+ 动态]” 特征,句子表动作持续,通过语义特征区分同形结构。
-
变换分析法(2 分):
- 定义:通过句子的同义变换,揭示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语义关系,区分歧义结构;
- 举例:分析歧义句 “鸡不吃了”:可变换为 “鸡不吃食了”(鸡为主语)或 “我们不吃鸡了”(鸡为宾语),通过变换揭示歧义的来源(主语不同)。
(四)可能补语及其类型:基于 “补语的语法功能”(6 分)
-
可能补语的定义(2 分):
可能补语是表示 “动作能否完成”“结果能否实现” 的补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 “得 / 不” 构成,位于谓语动词后。
-
可能补语的类型(4 分):
- 能力可能补语:表示主语是否有能力完成动作,由 “动词 + 得 / 不 + 补语” 构成(1 分);举例:“他跑得快”(能跑快)、“我学不会”(不能学会)。
- 结果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由 “动词 + 得 / 不” 构成(1 分);举例:“这道题做得出来”(能做出结果)、“饭吃不完”(不能吃完结果)。
- 趋向可能补语:表示动作趋向能否实现,由 “趋向动词 + 得 / 不” 构成(1 分);举例:“他上得去”(能上去)、“东西拿不下来”(不能拿下来)。
- 程度可能补语:表示性质或状态能否达到某种程度,由 “形容词 + 得 / 不” 构成(1 分);举例:“天气热得很”(能达到热的程度,口语中常用 “得很”)、“这水凉不下来”(不能达到凉的程度)。
解析:每个术语需先定义,再说明核心特征,最后举例(优先普通话实例),语法分析法需突出 “分析维度”(成分 / 层次 / 语义 / 变换),可能补语需按 “功能” 分类,确保解释准确且有实例支撑,避免术语混淆。
四、备考建议
- 构建 “文字 - 音韵 - 词汇 - 语法” 四维知识体系:汉语言文字基础考点围绕 “汉字学(《说文》、六书)、音韵学(三十六字母、古音学)、词汇学(词的判定、音译词)、语法学(宾语前置、补语)” 展开,需按 “术语定义 - 核心特征 - 实例分析” 梳理,例如学习 “宾语前置” 时,关联 “条件(疑问代词 / 否定句)- 实例(《论语》句子)- 演变”,避免知识碎片化。
- 聚焦 “真题高频考点”,强化古籍与实例结合:从 2014 年真题可见,名词解释侧重 “经典著作(《说文》《释名》)”,论述题侧重 “语音系统(三十六字母)、语法现象(宾语前置)”,术语解释侧重 “语言学基础概念”。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掌握 “古籍实例 + 理论分析” 的答题方法(如用《论语》句子解释宾语前置),提升答案的专业性。
- 重视 “跨模块关联” 与 “理论应用”:考试常需结合多模块知识(如用词汇学理论解释音译词替代,用语法学理论分析句子),备考时需训练 “理论联系实例” 的能力,例如分析 “姥姥 / 妈妈 / 家家” 时,需区分 “单纯词 / 合成词 / 词的重叠”,避免孤立记忆术语而无应用能力。
- 模拟训练 “术语解释规范” 与 “论述逻辑”:术语解释需 “定义 + 特征 + 实例”,论述题需 “总 - 分 - 总” 结构,每个分论点配 “理论 + 古籍 / 语言实例”。例如回答《说文》成就时,用 “六书 + 部首 + 形义保存” 分点,每个点配具体例子(如 “日为象形”),确保答案层次清晰、论证充分,避免口语化或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