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苏州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苏州科技大学 822 哲学史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苏州科技大学 822 哲学史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哲学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哲学史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哲学学术规范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核心概念、思想体系及流派差异,大幅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苏州科技大学 822 哲学史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18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共 75 分)

(一)概念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四端”

答案:
“四端” 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道德伦理概念,指人类先天具有的四种道德情感萌芽,是 “仁、义、礼、智” 四种美德的源头(2 分)。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明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 “四端”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通过后天修养(如 “扩而充之”)可发展为完整美德(2 分)。
这一概念奠定了儒家 “性善论” 的理论基础,强调道德的内在根源,对后世儒家伦理(如宋明理学 “心学”)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明确提出者、核心内涵(四心对应四德)及理论地位,结合《孟子》原文,避免与荀子 “性恶论” 或其他儒家伦理概念混淆。

2. “尚同”

答案:
“尚同” 是墨家创始人墨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核心主张,意为 “上同于天”“上同于君”,强调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2 分)。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 “人各有异义”,需通过 “尚同” 构建层级秩序:百姓上同于里长,里长上同于乡长,乡长上同于诸侯,诸侯上同于天子,天子最终上同于 “天志”(天的意志),形成 “自上而下” 的思想统一体系(2 分)。
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统一思想与行动,消除纷争、实现 “兼爱”“非攻” 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墨家 “功利主义” 与 “集权倾向” 的政治特色(1 分)。
解析:需紧扣 “思想统一” 的核心,结合墨家 “天志”“兼爱” 等思想,说明 “尚同” 的层级结构与社会功能,避免与儒家 “大同” 思想混淆(后者侧重道德理想,前者侧重政治秩序)。

3. “浩然之气”

答案:
“浩然之气” 是孟子提出的精神境界概念,指通过道德修养形成的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精神力量,是儒家 “修身” 的重要目标(2 分)。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描述其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强调 “浩然之气” 需通过 “义与道” 培养(“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即通过坚守道义、践行仁德,而非外在功利获取(2 分)。
这一概念将道德实践与精神境界结合,成为后世儒家追求 “大丈夫” 人格(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内核,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突出 “道德修养” 的核心前提,结合孟子 “大丈夫” 人格理想,避免仅从字面理解为 “豪放之气”,忽视其道德内涵。

4. “离坚白”

答案:
“离坚白” 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公孙龙提出的认识论命题,核心是通过分析 “坚”(硬度)与 “白”(颜色)两种属性,论证 “坚” 与 “白” 可脱离具体事物(如石头)独立存在(2 分)。
公孙龙在《坚白论》中提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认为 “坚” 需通过触觉感知,“白” 需通过视觉感知,二者无法同时被感知,故可 “离”(分离),且独立于 “石” 而存在(2 分)。
这一命题体现了名家 “合同异、离坚白” 的思辨特色,虽存在 “割裂属性与事物联系” 的局限,但推动了中国古代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发展(1 分)。
解析:需结合《坚白论》原文,明确 “离” 的核心是 “属性与事物、属性与属性的分离”,避免与惠施 “合同异” 命题混淆(后者强调事物的同一性,前者强调差异性)。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孔子 “正名” 思想

答案:
孔子 “正名” 思想是其政治与伦理思想的核心,源于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的社会背景,旨在通过规范名分、恢复礼制,重建社会秩序,具体内涵如下:
  1. 核心内涵:“名实相符”(4 分)
    孔子在《子路》中提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认为 “名”(名分、称谓,如 “君、臣、父、子”)与 “实”(实际行为、地位)需对应,若 “名实不符”(如君主无君主之责、臣子无臣子之礼),将导致社会混乱。例如,孔子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需符合 “君” 的名分(行仁政),臣子需符合 “臣” 的名分(尽忠),以此规范社会层级关系。
  2. 目的:恢复周礼,重建秩序(3 分)
    “正名” 的根本目的是恢复西周 “周礼” 的等级制度与伦理规范。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僭越(如 “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 “礼崩乐坏” 的根源是 “名实混乱”,故通过 “正名” 明确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使 “礼乐兴、刑罚中”,最终实现 “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
  3. 影响:奠定儒家 “名教” 传统(3 分)
    孔子 “正名” 思想为后世儒家 “名教”(以名分规范伦理)奠定基础,战国孟子的 “四端”、荀子的 “正名”(逻辑学层面)均受其影响;汉代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正名” 思想进一步与封建伦理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理论工具。
解析:需从 “内涵 - 目的 - 影响” 展开,结合《论语》原文与春秋社会背景,突出 “名实相符” 对礼制与秩序的意义,避免仅谈 “语言规范” 而忽视其政治伦理本质。

2. 简述墨子 “节用” 思想

答案:
墨子 “节用” 思想是墨家功利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的核心,针对战国时期统治者 “奢靡浪费”“厚葬久丧” 的社会现象,主张 “节俭用度、反对浪费”,以实现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 核心原则:“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4 分)
    墨子在《节用中》提出 “节用” 的核心标准是 “实用”,即所有消费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求为限,超出需求的奢靡消费(如统治者的豪华宫室、服饰、车马)均需禁止。例如,主张 “宫室不可不节”,认为宫室只需 “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 即可,反对建造 “高台厚榭”;主张 “衣服不可不节”,只需 “冬加温、夏加清” 即可,反对 “锦绣文采” 的奢华服饰。
  2. 具体主张:覆盖生产、丧葬、军事等领域(4 分)
  • 节葬:反对儒家 “厚葬久丧”(如用棺椁数重、守丧三年),主张 “薄葬短丧”,认为厚葬浪费财物、久丧影响生产,提出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三领,足以覆恶”,守丧三日即可,以减少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 非乐:反对统治者沉迷音乐享乐(如大规模乐队、奢华乐舞),认为音乐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如乐工不事生产),还会导致统治者荒废政务、民众贫困,故主张 “非乐”;
  • 节用与生产结合:主张 “使各从事其所能”,通过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以 “节用” 减少消耗,实现 “财用足” 的目标。
  1. 思想本质:功利主义与平民立场(2 分)
    墨子 “节用” 思想源于其 “兼爱”“非攻” 的核心理想,本质是从平民阶层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靡剥削,强调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公平,体现了墨家 “务实、功利” 的思想特色,对后世 “节俭” 伦理(如道家、儒家的节俭主张)有一定影响。
解析:需从 “原则 - 具体主张 - 本质” 展开,结合墨家 “功利主义” 核心,区分 “节用” 与 “节葬”“非乐” 的关联,避免与儒家 “礼” 制下的节俭(如孔子 “宁俭勿奢”)混淆,后者仍认可等级差异,前者更强调平等与实用。

3. 简述荀子天人观

答案:
荀子天人观是战国时期儒家天人关系理论的重要突破,区别于孟子 “天人合一” 的道德化倾向,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核心是 “制天命而用之”,具体内涵如下:
  1. 核心命题:“明于天人之分”(4 分)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 “天”(自然)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不依赖人的意志或道德善恶而改变;“人” 则有自身的社会职能(如治理国家、伦理实践),二者职责不同(“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需明确区分,反对将自然现象(如灾异)与人类道德(如治乱)关联(如 “治乱非天也”)。
  2. 关键主张:“制天命而用之”(3 分)
    荀子在 “明分”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主张人不应敬畏或顺从自然,而应认识自然规律(“知天”),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服务人类(如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以获取粮食),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中国古代 “人定胜天” 思想的重要源头。
  3. 与孟子天人观的差异及影响(3 分)
  • 差异:孟子将 “天” 道德化(如 “天命”“天性”),主张 “尽心、知性、知天” 的 “天人合一”;荀子则将 “天” 自然化,主张 “天人相分” 与 “人改造天”,更具唯物主义倾向;
  • 影响:荀子天人观打破了对 “天” 的神秘崇拜,强调理性与实践,为后世唯物主义自然观(如王充《论衡》)奠定基础,同时其 “制天命” 思想也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解析:需紧扣 “天人相分” 与 “制天命而用之” 两大核心,对比孟子天人观,突出荀子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倾向,避免将 “制天命” 误解为 “征服自然”,其本质是 “利用规律” 而非 “破坏自然”。

(三)论述题(25 分)

试述老子 “弱者道之用” 思想

答案:
“弱者道之用” 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意为 “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其内涵需结合 “道” 的本质、“反” 的规律及现实应用展开,具体论述如下:

(一)“弱者道之用” 的理论基础:“道” 的本质与 “反” 的规律(8 分)

  1. “道” 的柔弱本质
    老子认为 “道” 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其本质具有 “柔弱” 特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 不主动干预万物,却能成就万物,这种 “无为”“不争” 的特性,外在表现为 “柔弱”。例如,“上善若水”(第八章),水因 “柔弱” 而能 “利万物而不争”,却能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 “柔弱” 正是 “道” 作用方式的体现。
  2. “反者道之动” 的支撑
    “弱者道之用” 与 “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 “道” 的运动规律)紧密关联:老子认为万物发展遵循 “物壮则老”(第三十章)的规律,即事物发展到强盛极致必然走向衰败,而 “柔弱” 是事物发展的初始与可持续状态(如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六十四章)。因此,“柔弱” 并非消极的 “软弱”,而是符合 “道” 的循环规律,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二)“弱者道之用” 的现实应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10 分)

  1. 个人修养:“守柔” 与 “不争”
    老子将 “柔弱” 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准则,主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通过 “守柔” 避免陷入 “刚强” 带来的危机:
  • 对待自身:主张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以婴儿的 “柔弱” 状态保持纯真与生命力,反对 “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二章)的刚愎自用;
  • 对待他人与社会:主张 “不争”,如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八章),通过 “不争” 避免冲突,实现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的效果,体现 “柔弱胜刚强” 的智慧。
  1. 社会治理:“无为而治”
    在社会治理层面,“弱者道之用” 体现为 “无为而治”:
  • 反对统治者 “有为”(如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认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第五十七章),主张统治者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以 “柔弱” 的姿态减少对民众的干预;
  • 理想社会:老子描绘 “小国寡民”(第八十章)的理想图景,主张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通过简化社会结构、减少欲望,实现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的稳定状态,本质是 “柔弱” 治理理念的延伸。

(三)“弱者道之用” 的思想价值与局限(7 分)

  1. 思想价值
  • 哲学层面:打破了传统 “尚强” 的价值取向(如儒家 “刚健有为”、法家 “强权政治”),提出 “柔弱胜刚强” 的辩证思维,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
  • 现实层面:对个人而言,“守柔”“不争” 的修养方式可减少冲突、保持内心平和;对社会而言,“无为而治” 的理念对抑制统治阶级的奢靡与暴政有一定警示意义,对后世道家、道教及民间 “不争” 伦理影响深远。
  1. 历史局限
  • 消极倾向:“柔弱” 思想若过度解读,易导致 “消极避世”(如后世部分隐士的逃避现实),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 时代局限:“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与战国时期 “大一统” 的历史趋势不符,缺乏现实可行性,更多是对理想秩序的精神寄托。

(总结)

老子 “弱者道之用” 并非消极的 “软弱”,而是基于 “道” 的本质与 “反” 的规律,提出的一种辩证生存智慧与治理理念,其核心是 “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既体现了道家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对春秋时期社会冲突的反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极具特色的辩证理论,至今仍对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解析:需从 “理论基础 - 现实应用 - 价值局限” 展开,结合《老子》原文,突出 “柔弱” 的辩证本质,避免片面理解为 “消极”,同时对比其他学派(如儒家、法家)的 “尚强” 思想,体现老子思想的独特性。

二、西方哲学史部分(共 75 分)

(一)概念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怀疑学派

答案:
怀疑学派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流派,核心主张 “怀疑一切知识的确定性”,通过批判独断论(如柏拉图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追求 “心灵平静”(ataraxia),主要分为早期(皮浪学派)与晚期(罗马怀疑派)(2 分)。
  • 早期(皮浪学派):创始人皮浪提出 “悬置判断”(epoche),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真假、善恶均无法确定,故应 “不做判断”,以避免因 “意见冲突” 导致的心灵困扰,例如 “没有任何事物是确定的,既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恶”;
  • 晚期(罗马怀疑派):代表人物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在《皮浪学说纲要》中系统总结怀疑方法,提出 “十式”“五式” 等论证,进一步批判独断论的知识基础(如感官的不可靠性、理性的矛盾性)(2 分)。
    怀疑学派虽否定知识的确定性,但并非 “否定一切”,而是通过怀疑实现 “心灵平静”,其批判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如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休谟的怀疑论)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区分早期与晚期的差异,明确 “悬置判断” 的核心,避免与 “不可知论” 混淆(前者追求心灵平静,后者强调知识界限)。

2. 影像说

答案:
“影像说” 是古希腊原子论学派代表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认识论理论,用于解释人类认识的产生,核心是 “认识源于物体发出的‘影像’(eidolon)作用于感官”(2 分)。
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物体均由原子构成,物体表面会不断发出 “影像”(由原子构成的微小粒子流),影像通过空气传入人的感官(如眼睛、耳朵),与感官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产生感觉与思想(2 分)。例如,视觉是 “影像” 进入眼睛形成的印象,听觉是 “影像” 振动空气传入耳朵形成的声音。
这一理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成果,首次尝试从物质层面解释认识的起源,虽存在 “机械性” 局限(将认识简化为原子作用),但为后世唯物主义认识论(如洛克的经验论)提供了思想源头(1 分)。
解析:需结合原子论的物质观,明确 “影像” 的本质(原子粒子流)与认识过程,避免与柏拉图 “理念论” 的 “影像”(理念的摹本)混淆。

3. 预定和谐

答案:
“预定和谐” 是 17 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概念,用于解决 “单子论” 中 “单子之间无法相互作用” 的理论矛盾,核心是 “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已预定所有单子的发展轨迹,使它们看似相互作用,实则各自独立运动”(2 分)。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 “没有窗户” 的精神实体,无法相互影响,但现实中万物却呈现出有序的和谐(如身心协调),其原因是 “上帝” 作为 “最高单子”,在创造时已为每个单子设定了 “预定的和谐”,如同 “多个独立的时钟,虽无相互联动,却因出厂时的校准而时刻一致”(2 分)。
这一概念既维护了单子的独立性,又解释了世界的和谐秩序,同时体现了莱布尼茨 “前定和谐” 的神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中 “普遍联系” 的思想有一定启发(1 分)。
解析:需结合 “单子论” 的背景,明确 “预定和谐” 的功能(解决单子互动矛盾),避免与 “身心平行论”(斯宾诺莎)混淆(后者强调身心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前者强调上帝预定)。

4. 逻各斯

答案: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概念,源于赫拉克利特,原意为 “话语、理性、规律”,在不同哲学家思想中有不同内涵,核心是 “宇宙的理性秩序与规律”(2 分)。
  • 赫拉克利特:首次将 “逻各斯” 提升为哲学概念,认为 “逻各斯” 是宇宙的永恒规律(如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的变化规律),人类通过理性可认识 “逻各斯”,但多数人却 “对它视而不见”;
  • 斯多葛学派:将 “逻各斯” 等同于 “神性理性”,认为它是支配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类理性的来源,主张 “顺应逻各斯”(即顺应自然)以实现幸福;
  • 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哲学:“逻各斯” 被赋予 “神圣理性”“上帝话语” 的内涵(如斐洛将其解释为 “上帝的中介”,《约翰福音》中 “道(逻各斯)成肉身”)(2 分)。
    “逻各斯” 概念贯穿西方哲学始终,是 “理性”“规律”“话语” 等核心哲学范畴的源头,对西方理性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1 分)。
解析:需梳理 “逻各斯” 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演变,突出其 “理性与规律” 的核心,避免仅局限于赫拉克利特的原始含义。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如何理解 “因信称义”?

答案:
“因信称义” 是 16 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的核心神学主张,旨在批判中世纪天主教 “因行称义”(通过善功、圣礼获得救赎)的教义,强调 “信仰是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具体内涵需从 “背景 - 核心 - 影响” 展开:
  1. 提出背景:批判天主教 “因行称义” 的弊端(3 分)
    中世纪天主教主张 “因行称义”,认为信徒需通过缴纳 “赎罪券”、参与圣礼(如洗礼、圣餐)、行善功(如朝圣、施舍)等外在行为,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导致教会腐败(如赎罪券买卖)与信徒对 “外在行为” 的依赖。路德针对这一弊端,结合《圣经・罗马书》“义人必因信得生”,提出 “因信称义”,重构基督教救赎理论。
  2. 核心内涵:信仰是称义的唯一依据(4 分)
  • “信” 的本质:“信” 并非单纯的 “相信教义”,而是信徒对上帝的 “个人信仰” 与 “内心皈依”,即通过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教会中介),获得上帝的恩典与救赎;
  • 否定 “善功” 与 “教会中介”:路德认为,善功(如施舍、朝圣)是信仰的结果而非称义的原因,教会(教皇、神父)也不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必要中介,信徒可通过 “阅读《圣经》” 直接认识上帝,打破了天主教对 “救赎通道” 的垄断;
  • “称义” 的本质:“称义” 是上帝的 “白白恩典”,信徒因信仰被上帝 “算为义人”,而非通过自身行为 “赚取救赎”,体现了基督教 “救赎源于上帝恩典” 的核心教义。
  1. 思想影响: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3 分)
  • 宗教层面: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如加尔文的 “预定论” 受其影响),催生了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打破了天主教的神学垄断,强调 “个人信仰自由”;
  • 社会层面:否定教会的世俗权威(如土地占有、政治特权),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个人主义的发展(如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提供了思想支撑,对西方近代社会转型有重要推动作用。
解析:需紧扣 “信仰 vs 善功”“个人 vs 教会” 的核心对立,结合《圣经》依据与宗教改革背景,避免将 “因信称义” 误解为 “否定一切行为”,其本质是 “信仰优先,行为为辅”。

2. 如何理解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答案: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的哲学第一原理,是其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石,旨在通过 “普遍怀疑” 找到不可怀疑的知识起点,具体内涵如下:
  1. 提出背景:普遍怀疑的终点(3 分)
    笛卡尔为重建知识体系,开展 “普遍怀疑”:怀疑感官经验(如 “梦中的景象与现实无法区分”)、数学知识(如 “可能存在‘邪恶天才’欺骗我们,使 2+3=5 成为错误”),但在怀疑过程中发现:“我在怀疑” 这一行为本身无法被怀疑 —— 若 “我怀疑‘我在怀疑’”,仍证明 “我在怀疑”,因此 “我思”(怀疑、思考)是不可怀疑的起点。
  2. 核心内涵:“思” 与 “在” 的直接同一(4 分)
  • “我思” 的范围:“我思” 不仅指 “怀疑”,还包括所有意识活动(如思考、意愿、感觉、想象),即 “任何意识活动的存在,都证明‘我’的存在”;
  • “故” 的含义:“故” 并非逻辑推理的 “因此”,而是 “直接领悟”——“我思” 与 “我在” 是直接同一的,“我思” 的活动本身就包含 “我存在” 的事实,例如 “我感觉疼痛”,即使疼痛是虚假的(如梦中疼痛),但 “我在感觉” 这一意识活动仍证明 “我存在”;
  • “我” 的本质:“我” 并非物质实体(如身体),而是 “思维实体”(res cogitans),笛卡尔通过 “身心二元论” 区分 “思维实体”(心灵)与 “广延实体”(身体),认为 “我” 的本质是 “思维”,而非身体。
  1. 哲学意义:理性主义的奠基(3 分)
  • 知识基础:“我思故我在” 为笛卡尔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后续通过 “上帝存在的证明”(从 “我思” 推导出上帝存在,再由上帝保证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重建了感官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可靠性;
  • 哲学转向:将 “自我意识”(我思)作为哲学起点,标志着西方哲学从 “关注外部世界”(古希腊自然哲学、中世纪神学)转向 “关注主体意识”(近代认识论),对后世理性主义(如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德国古典哲学(如康德的 “先验自我”)影响深远。
解析:需明确 “普遍怀疑” 的过程,区分 “我思” 与 “我在” 的直接同一关系,避免将 “故” 误解为逻辑推理,同时结合 “身心二元论” 说明 “我” 的本质,体现笛卡尔理性主义的核心特色。

3. 如何理解康德的 “先天综合命题”?

答案:
“先天综合命题” 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认识论概念,旨在解决 “先天知识如何可能” 的问题,调和经验论(如休谟,认为知识源于经验)与唯理论(如莱布尼茨,认为知识源于理性)的对立,具体内涵如下:
  1. 命题的分类:先天 / 后天与分析 / 综合(4 分)
    康德先将命题按 “来源” 分为 “先天命题”(不依赖经验,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如 “2+3=5”)与 “后天命题”(依赖经验,具有偶然性,如 “今天天气晴朗”);再按 “谓词与主词的关系” 分为 “分析命题”(谓词包含在主词中,如 “单身汉是未婚男人”,无需经验验证)与 “综合命题”(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需经验验证,如 “这朵花是红色的”)。
    传统哲学认为 “先天命题必为分析命题,综合命题必为后天命题”,但康德提出 “先天综合命题”,即 “既具有先天普遍性、必然性,又需经验内容的命题”,打破了这一划分。
  2. “先天综合命题” 的实例与可能性(4 分)
  • 实例:
    • 数学命题:“7+5=12”,“12” 不包含在 “7+5” 的概念中(分析命题需谓词包含在主词中),需借助直观(如手指计数),故为综合命题;同时 “7+5=12” 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不依赖经验),故为先天命题,因此是 “先天综合命题”;
    • 自然科学命题:“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原因”,“原因” 不包含在 “发生的事物” 的概念中(综合命题),且 “一切” 体现普遍性、必然性(先天命题),故为 “先天综合命题”。
  • 可能性基础:康德认为 “先天综合命题” 的可能性源于 “人的先天认识形式”—— 人具有 “先天直观形式”(时间、空间)与 “先天知性范畴”(因果性、实体性等),通过这些先天形式整理经验材料,使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例如 “因果性” 是先天知性范畴,人通过 “因果性” 范畴将经验中的 “先后顺序” 整理为 “因果关系”,使 “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原因” 成为先天综合命题。
  1. 哲学意义: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2 分)
    “先天综合命题” 的提出,既承认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综合命题需经验内容),又强调先天认识形式对经验的整理作用(先天命题的普遍性),调和了经验论的 “经验依赖” 与唯理论的 “理性优先”,为康德 “哥白尼式革命”(“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形式”)奠定基础,同时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可靠性提供了认识论辩护。
解析:需先解释命题分类的传统框架,再说明 “先天综合命题” 如何突破传统,结合数学与自然科学实例,明确 “先天认识形式” 的核心作用,避免仅描述概念而无实例支撑。

(三)论述题(25 分)

试述柏拉图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区别

答案: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巅峰人物,二者虽同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且亚里士多德曾师从柏拉图,但在 “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 等核心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本质是 “理念论” 与 “实体论” 的对立,具体论述如下:

(一)本体论:理念世界与个别实体的对立(8 分)

  1. 柏拉图:理念论(唯心主义)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 “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现实的个别事物(可感世界)是理念的 “摹本” 或 “影子”(如 “桌子的理念” 是真实的,现实中的桌子是理念的不完美摹本)。
  • 核心观点:理念是永恒、不变、绝对的存在(如 “善的理念” 是最高理念,统摄其他理念),个别事物因 “分有” 或 “摹仿” 理念而存在,但始终处于变化与不完美之中;
  • 存在层级:世界分为 “理念世界”(真实)与 “可感世界”(虚幻),知识的对象是理念,感官经验仅能认识可感世界的表象,无法触及真实。
  1.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唯物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 “理念论” 的 “割裂个别与一般”,提出 “个别实体是第一实体”,认为真实的存在是 “个别事物”(如 “这棵树”“这个人”),“理念”(即 “形式”)不能脱离个别实体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个别实体之中。
  • 核心观点:通过 “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解释实体的存在与变化,例如 “桌子” 的质料因是木材,形式因是桌子的结构,动力因是工匠,目的因是供人使用,其中 “形式” 是实体的本质,但需与 “质料” 结合才能构成个别实体;
  • 存在层级:不存在独立的 “理念世界”,个别实体是最基本的存在,“一般概念”(如 “桌子的形式”)是对个别实体的抽象,不能脱离个别实体而存在,体现了 “一般与个别统一” 的思想。

(二)认识论:理性回忆与经验归纳的对立(6 分)

  1. 柏拉图:理性回忆说(先验论)
    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源于经验,而是 “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灵魂在进入肉体前曾居住在理念世界,认识所有理念;进入肉体后,因肉体的干扰忘记理念,感官经验的作用是 “刺激灵魂回忆起理念”(如通过 “洞穴比喻” 说明,人看到的影子是可感世界,走出洞穴看到的太阳是理念世界)。
  • 认识方法:强调 “辩证法”(通过对话与逻辑推理,从个别事物上升到理念),反对依赖感官经验,认为感官经验会误导认识,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理念(真实知识)。
  1. 亚里士多德:经验归纳与逻辑演绎结合(经验论倾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源于经验,通过 “归纳法” 从个别经验中抽象出一般概念(如从 “这棵树”“那棵树” 归纳出 “树的形式”),再通过 “演绎法”(三段论)从一般概念推导出具体知识(如 “所有树都有根”→“这棵树是树”→“这棵树有根”)。
  • 认识方法:重视感官经验的基础作用,认为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同时强调理性的整理作用(逻辑演绎),提出 “蜡块说”(灵魂如蜡块,经验如印章,在蜡块上留下印记),体现了 “经验与理性结合” 的认识论特色。

(三)伦理学:理念之善与现实幸福的对立(5 分)

  1. 柏拉图:德性即知识,追求理念之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伦理学的核心是 “善的理念”,德性(如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本质是对 “善的理念” 的认识(“德性即知识”),只有哲学家(掌握理念知识的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德性与幸福。
  • 幸福观:幸福不是感官快乐,而是 “灵魂的和谐”,即理性控制激情与欲望,符合 “善的理念”,最终实现 “正义” 的城邦与个人。
  1. 亚里士多德:德性即中庸,追求现实幸福(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伦理学的核心是 “幸福”(eudaimonia,即 “ flourishing”, flourishing,“ flourishing”,“繁荣”“完善”),幸福是 “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非理念的追求。
  • 德性观:德性分为 “理智德性”(如智慧、明智)与 “道德德性”,道德德性的核心是 “中庸”(如 “勇敢是鲁莽与怯懦的中庸”),需通过习惯培养;
  • 幸福观:幸福是现实生活中的完善状态(如家庭、朋友、德性的结合),而非抽象的理念追求,强调 “幸福在现实中实现”,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四)政治学:理想国与法治城邦的对立(4 分)

  1. 柏拉图:理想国(哲学王统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 “理想国”,以 “正义” 为核心,由 “哲学王”(掌握理念知识的统治者)、武士(保卫城邦)、生产者(从事生产)三个阶层构成,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守德性,实现城邦的和谐与正义。
  • 政治倾向:强调 “哲学王” 的个人智慧与道德,忽视法律的作用,认为 “最好的国家是由最好的人统治”,体现了 “人治” 倾向。
  1. 亚里士多德:法治城邦(中产阶级统治)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批判柏拉图 “理想国” 的空想性,主张 “最好的国家是法治的国家”,认为法律是 “没有激情的理性”,比个人统治更稳定、公正。
  • 城邦理想:主张由 “中产阶级” 统治城邦,因中产阶级既无富人的贪婪,也无穷人的极端,最能实现 “中庸” 与稳定;同时强调城邦的目的是 “实现公民的幸福与德性”,是 “自然的共同体”,而非柏拉图式的 “理念化身”。

(总结)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差异,本质是 “理想主义” 与 “现实主义” 的对立:柏拉图追求超验的理念世界,强调理性与先验知识,构建了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关注现实的个别实体,重视经验与逻辑,构建了更具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体系。二者的思想共同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源头,对后世哲学(如中世纪神学、近代理性主义与经验论、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是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关键。
解析:需从 “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 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对比,突出 “理念论 vs 实体论” 的根本差异,结合具体著作(如《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与概念(如四因说、中庸),避免泛泛对比,体现二者思想的系统性与对立统一关系。

四、备考建议

  1. 构建 “中哲 + 西哲” 双体系知识框架:哲学史备考需按 “时间线 + 流派 + 核心思想” 梳理,中国哲学史重点掌握 “先秦诸子(孔孟荀墨老)、宋明理学”,西方哲学史重点掌握 “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认识论(笛卡尔、康德)、宗教哲学(路德)”,每个哲学家需关联 “核心概念 - 思想体系 - 流派差异”,例如学习老子时,关联 “道 - 弱者道之用 - 与儒家对比”。
  2. 聚焦 “真题高频考点”,强化原文与实例:从 2018 年真题可见,概念解释侧重 “核心术语”(如四端、逻各斯),简答题侧重 “思想内涵”(如正名、因信称义),论述题侧重 “流派对比”(如老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掌握 “原文引用 + 实例分析” 的答题方法(如结合《老子》《论语》原文),提升答案的学术性。
  3. 重视 “思想关联与对比”:哲学史考试常考查 “思想差异”(如孟子 vs 荀子、柏拉图 vs 亚里士多德),备考时需主动对比同流派或跨流派的思想,例如对比墨子 “节用” 与孔子 “礼” 的差异,对比笛卡尔 “我思” 与康德 “先天综合命题” 的认识论差异,避免孤立记忆单个哲学家思想。
  4. 模拟训练 “论述逻辑” 与 “术语规范”:论述题需按 “总 - 分 - 总” 结构,每个分论点配 “概念定义 + 原文支撑 + 思想分析”,例如论述 “弱者道之用” 时,用 “道的本质 - 现实应用 - 价值” 逻辑,确保答案层次清晰;同时使用规范哲学术语(如 “先天综合命题”“理念论”),避免口语化表述。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