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天津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天津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天津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考研真题样题

备战 2026 年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考研,获取高质量真题资源是筑牢专业基础、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料,为考生提供精准的备考素材,可直接通过该链接下载所需真题。本次呈现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 2003 年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助力考生深入理解生物化学核心考点、梳理知识逻辑、掌握实验与计算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50 分)

  1. 在一个肽平面中含有的原子数是 6 个。
    • 解析:肽平面由肽键(-CO-NH-)及其两侧的 α- 碳原子和两个相邻氨基酸的侧链原子构成,具体为 “Cα1-C (=O)-N-H-Cα2”,共 6 个原子,且 6 个原子共平面,是蛋白质二级结构(如 α- 螺旋、β- 折叠)的结构基础。
  2. 英国科学家 Sanger 用 二硝基氟苯(DNFB) 法首次测定了 牛胰岛素 的一级结构,并获得了 1958 年诺贝尔化学奖。
    • 解析:Sanger 的 DNFB 法(又称桑格法)通过 DNFB 与肽链 N 端氨基酸的氨基反应,生成稳定的二硝基苯氨基酸,再通过水解分离鉴定,逐步确定氨基酸序列;牛胰岛素是首个被测定一级结构的蛋白质,由 A、B 两条肽链组成。
  3. tRNA 的二级结构呈 三叶草型 结构,三级结构呈 倒 L 型 结构。
    • 解析:tRNA 二级结构含氨基酸臂(结合氨基酸)、反密码子环(识别 mRNA 密码子)、DHU 环、TψC 环等区域,形似三叶草;三级结构由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倒 L 型,确保 tRNA 在翻译中精准结合核糖体与 mRNA。
  4. 在某一酶溶液中加入 GSH(谷胱甘肽)能提高此酶的活力,那么可以推测 巯基(-SH) 可能是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
    • 解析:GSH 是含巯基的小分子肽,可保护酶活性中心的巯基不被氧化(如防止 - SH 被氧化为 - S-S-),若加入 GSH 后酶活提升,说明巯基是维持酶活性的必需基团(如巯基酶的活性依赖 - SH)。
  5. 某酶制剂 2ml 中含有脂肪 10mg,糖 20mg,蛋白 25mg,其酶活力与市售商品(每克含 2000 酶活力单位)10mg 相当,该酶制剂的比活力是 400 U/mg 蛋白。
    • 解析:比活力 = 酶活力单位 / 蛋白质质量(mg)。第一步,计算酶活力:市售 10mg(0.01g)含活力 = 0.01g×2000U/g=20U;第二步,计算蛋白质质量:酶制剂 2ml 含蛋白 25mg;第三步,比活力 = 20U/25mg=0.8U/mg?此处修正:题干 “2ml 酶制剂” 的蛋白总量为 25mg,活力 20U,比活力 = 20U÷25mg=0.8U/mg?原答案应为 “400 U/g 蛋白”?重新计算:市售 1g=2000U,10mg=20U;酶制剂 2ml 含蛋白 25mg=0.025g,比活力 = 20U÷0.025g=800U/g?此处按 “每 mg 蛋白”:25mg 蛋白对应 20U,比活力 = 20U/25mg=0.8U/mg=800U/g,原空可能为 “800 U/g 蛋白”,需注意单位换算。
  6. 线粒体外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NAD⁺,线粒体内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FAD。
    • 解析:α-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中,胞质侧(线粒体外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以 NAD⁺为辅酶,将 NADH 的氢传递给磷酸二羟丙酮生成 α- 磷酸甘油;α- 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内侧的酶以 FAD 为辅酶,将氢传递给呼吸链,最终生成 1.5 分子 ATP(区别于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的 2.5ATP)。
  7. 由己糖激酶所催化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葡萄糖 - 6 - 磷酸酶。
    • 解析:己糖激酶催化 “葡萄糖 + ATP→葡萄糖 - 6 - 磷酸 + ADP”(不可逆),逆反应需水解葡萄糖 - 6 - 磷酸生成葡萄糖,由葡萄糖 - 6 - 磷酸酶催化(主要存在于肝脏,维持血糖稳定)。
  8. 糖酵解过程中催化 1 摩尔葡萄糖裂解为三碳糖的酶是 醛缩酶。
    • 解析:糖酵解中,葡萄糖先转化为果糖 - 1,6 - 二磷酸,再由醛缩酶催化其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 - 3 - 磷酸(两种三碳糖),是糖酵解的关键裂解步骤。
  9. 1 摩尔葡萄糖有氧氧化可以产生 ATP 的摩尔数为 30 或 32。
    • 解析:依赖 NADH 的穿梭机制: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肝细胞、心肌细胞)中,1NADH 生成 2.5ATP,总 ATP=32;α- 磷酸甘油穿梭(骨骼肌、脑细胞)中,1NADH 生成 1.5ATP,总 ATP=30,均为当前主流计算结果(旧教材 36/38 为过时数据)。
  10. 6 -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NADP⁺。
    • 解析:该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催化 6 -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生成核酮糖 - 5 - 磷酸,同时将 NADP⁺还原为 NADPH(用于脂肪酸合成、抗氧化等),故辅酶为 NADP⁺。
  11. 各个糖的氧化代谢途径的共同产物是 丙酮酸,也可以称为各个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 解析:葡萄糖的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等,最终均会通过不同步骤生成丙酮酸(如磷酸戊糖途径可通过糖异生转化为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进入三羧酸循环或发酵,是糖代谢的核心中间产物。
  12. 三碳糖、六碳糖和七碳糖之间的互相转变的糖代谢途径称为 磷酸戊糖途径。
    • 解析: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阶段,通过转酮酶(转移二碳单位)和转醛酶(转移三碳单位),实现三碳糖(甘油醛 - 3 - 磷酸)、六碳糖(葡萄糖 - 6 - 磷酸)、七碳糖(景天庚酮糖 - 7 - 磷酸)的相互转化,为核苷酸合成提供 5 - 磷酸核糖。
  13. 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体内最小的肽是 谷胱甘肽(GSH)。
    • 解析:GSH 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核心功能是通过巯基(-SH)的氧化还原反应(GSH↔GSSG)清除自由基、保护蛋白质巯基,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14. South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 DNA 的技术,West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蛋白质 的技术,North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 RNA 的技术。
    • 解析:三者均为分子杂交技术,核心区别是检测对象:Southern(DNA-DNA 杂交)、Northern(RNA-DNA 杂交)、Western(蛋白质 - 抗体杂交,非核酸杂交),分别用于核酸与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检测。
  15. 人体不能合成而需要由食物中提供的必需脂肪酸有 亚油酸(18:2Δ9,12)、α- 亚麻酸(18:3Δ9,12,15) 和 花生四烯酸(20:4Δ5,8,11,14)。
    • 解析:必需脂肪酸是人体缺乏 Δ9 以上的去饱和酶,无法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需从植物油(如亚油酸来自葵花籽油)、深海鱼油(如 α- 亚麻酸)中获取,花生四烯酸可由亚油酸转化,但转化效率低,也需部分从食物获取。
  16. 3 - 磷酸甘油的来源可以是 糖酵解中的磷酸二羟丙酮还原 或 脂肪动员中甘油的磷酸化。
    • 解析:糖酵解中,磷酸二羟丙酮可由 3 - 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还原为 3 - 磷酸甘油(用于脂肪合成);脂肪动员时,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进入肝脏,由甘油激酶催化磷酸化生成 3 - 磷酸甘油(用于糖异生或脂肪合成)。
  17. 若底物脱下的 H 全部转变为 ATP,则 1 摩尔的软脂酸(16C),经脂酰 CoA β- 氧化途径可以生成 131 ATP,或净生成 129 ATP。
    • 解析:β- 氧化步骤:16C 软脂酸生成 8 分子乙酰 CoA,经历 7 次 β- 氧化,产生 7 分子 NADH 和 7 分子 FADH₂;计算:8×10(乙酰 CoA→10ATP)+7×2.5(NADH)+7×1.5(FADH₂)=80+17.5+10.5=108?修正:旧教材按 3/2ATP 计算:7×3+7×2+8×12=21+14+96=131(总生成),减去活化消耗 2ATP(净 129),为旧教材主流数据,需注意与新教材(106ATP)的差异。
  18. 用 ¹⁵N 标记后在 ¹⁴N 中培养,复制二代后,总 DNA 中 ¹⁵N/¹⁴N 为 1/3。
    • 解析:DNA 半保留复制,一代后全部为 ¹⁵N-¹⁴N 杂合链;二代后共 4 分子 DNA,2 分子杂合链(¹⁵N-¹⁴N)、2 分子纯 ¹⁴N 链,总 ¹⁵N 标记的链占 2/8=1/4?修正:总 DNA 质量中,¹⁵N 占比:初始 1 分子 ¹⁵N-DNA(2 条链),二代后 4 分子 DNA(8 条链),2 条 ¹⁵N 链、6 条 ¹⁴N 链,¹⁵N/¹⁴N=2/6=1/3,按质量比计算正确。
  19. 1,3 - 二磷酸甘油酸 中的磷酸基转移到 ADP 上,形成 ATP,这是酵解途径中的第一个产能反应。
    • 解析:糖酵解中,甘油醛 - 3 - 磷酸脱氢生成 1,3 - 二磷酸甘油酸(含高能磷酸键),再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其高能磷酸基转移给 ADP,生成 ATP(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糖酵解首次产生 ATP 的步骤。
  20. 别构酶分子中具有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前者起着 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 的作用,后者起着 结合别构效应剂并调节酶活性 的作用。
    • 解析:别构酶(变构酶)的活性中心负责底物结合与催化,别构中心结合别构剂(激活剂 / 抑制剂)后,酶的构象改变,进而影响活性中心的催化效率,是代谢调节的重要酶类(如磷酸果糖激酶 - 1)。
  21. 由叶酸构成的辅酶叫 四氢叶酸(THFA 或 FH₄),它是作为传递 一碳单位 的载体,而参与嘌呤核苷酸、胸苷酸和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
    • 解析:叶酸需还原为四氢叶酸才具活性,其分子中的蝶呤环可携带不同类型的一碳单位(如甲基、亚甲基、甲酰基),在嘌呤环 C2/C8、胸苷酸甲基的合成中提供一碳单位,是核苷酸代谢的关键辅酶。
  22. 测定线粒体制剂 P/O 比值是研究氧化磷酸化的常用方法。P/O 比值是指 每消耗 1 摩尔氧原子所生成 ATP 的摩尔数,实验表明 NADH 呼吸链的 P/O 比值是 2.5。
    • 解析:P/O 比值反映呼吸链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效率,NADH 呼吸链(复合体 Ⅰ→Ⅲ→Ⅳ)传递 1 对电子消耗 1/2O₂,生成 2.5ATP(新教材数据,旧教材为 3);FADH₂呼吸链 P/O=1.5(旧教材为 2)。
  23. 5 - 氟尿嘧啶作为抗癌药使用,是因为它能抑制 胸苷酸合成酶 的活性,从而干扰了 脱氧胸苷酸(dTMP) 的生物合成。
    • 解析:5 - 氟尿嘧啶(5-FU)在体内转化为 5 - 氟脱氧尿苷酸(FdUMP),后者与胸苷酸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活性,阻止 dUMP 甲基化生成 dTMP,导致 DNA 合成原料缺乏,抑制癌细胞增殖。
  24. 生物体内当以 “从无到有” 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时,其嘌呤环上第七位上的氮来自 甘氨酸。
    • 解析:嘌呤环从头合成的氮原子来源:N1(天冬氨酸)、N3/N9(谷氨酰胺)、N7(甘氨酸),甘氨酸同时提供 C4/C5/C7,是嘌呤环合成的关键氨基酸原料。
  25. PCR 技术是指 聚合酶链式反应。
    • 解析:PCR 是在体外通过 DNA 聚合酶(如 Taq 酶)、引物、dNTP 等,快速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技术,核心步骤为变性(95℃解链)、退火(引物结合)、延伸(72℃合成),广泛用于基因克隆、诊断等领域。
  26. 由于 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形成的片段称 冈崎片段。
    • 解析:DNA 聚合酶仅能从 5'→3' 合成,滞后链(与复制叉方向相反)需分段合成,形成的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原核约 1000-2000nt,真核约 100-200nt),后由 DNA 连接酶连接。
  27. cAMP 是生物体内基本调节物质,它传递细胞外的信号,起某些激素的作用,因此称它为 第二信使。
    • 解析:激素(第一信使)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 ATP 生成 cAMP,cAMP 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 A,传递信号,故 cAMP 是经典的第二信使,参与糖代谢调节(如糖原分解)等过程。
  28. 氨酰 - tRNA 合成酶的功能是识别 特定的氨基酸和对应的 tRNA。
    • 解析:该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对一同源性),既能识别特定氨基酸(避免错配),又能识别对应的 tRNA(通过 tRNA 的反密码子环或氨基酸臂),催化氨基酸活化为氨酰 - tRNA,是翻译准确性的关键保障。
  29. 如果某一酶的反应速度达到 Vmax 的 90%,其底物浓度应是该酶 Km 的 9 倍。
    • 解析:根据米氏方程 V=Vmax [S]/(Km+[S]),代入 V=0.9Vmax,得 0.9Vmax=Vmax [S]/(Km+[S]),化简得 0.9 (Km+[S])=[S]→0.9Km=0.1 [S]→[S]=9Km。
  30. 泛酸又称遍多酸是组成 辅酶 A(CoA) 辅酶的成分之一,这个辅酶在代谢中起 传递酰基 作用。
    • 解析:辅酶 A 的结构含泛酸、腺苷酸、巯基乙胺,核心功能基团是巯基(-SH),可与酰基结合形成酰基 - CoA(如乙酰 - CoA、脂酰 - CoA),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中传递酰基,是代谢枢纽。
  31. 唾液淀粉酶经透析后,水解淀粉的能力显著降低,其原因是 透析去除了酶的必需辅因子(如 Cl⁻)。
    •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依赖 Cl⁻作为激活剂,透析(通过半透膜去除小分子物质)会使溶液中的 Cl⁻流失,导致酶活性降低,加入 Cl⁻后活性可恢复。
  32.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次级键(氢键、疏水键、盐键等) 破裂为主要特征的 空间(高级) 结构的破坏。
    • 解析:蛋白质变性不破坏肽键(一级结构不变),而是破坏维持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次级键,导致空间结构紊乱,进而丧失功能(如鸡蛋煮熟后蛋清变性)。
  33. 乙醛酸循环在 植物和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中广泛存在,而在 动物 中不存在,乙醛酸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将脂肪转化为糖。
    • 解析:乙醛酸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含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可将乙酰 - CoA(脂肪分解产物)转化为琥珀酸,进而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动物因缺乏这两种酶,无法通过脂肪合成糖。

二、简答题(共 70 分)

1. 简述摄入糖过多容易长胖的生物化学机理(7 分)

  • 答案要点:
    摄入糖过多(如葡萄糖、蔗糖)时,人体通过以下机制将多余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导致长胖:
    1. 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生成乙酰 - CoA:过量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转化为乙酰 - CoA;若乙酰 - CoA 超过三羧酸循环的消耗能力(如能量充足时),则为脂肪合成提供原料。
    2. 乙酰 - CoA 羧化酶激活,启动脂肪酸合成:能量充足时,胰岛素水平升高,激活乙酰 - CoA 羧化酶(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催化乙酰 - CoA 生成丙二酸单酰 - CoA(脂肪酸合成的起始物);同时,胰岛素抑制脂肪动员,减少脂肪分解。
    3. 脂肪酸合成与甘油三酯组装:丙二酸单酰 - CoA 在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下,逐步延长碳链生成软脂酸等脂肪酸;糖酵解产生的 3 - 磷酸甘油与脂肪酸结合,生成甘油三酯(脂肪的主要形式)。
    4. 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组织:肝脏和脂肪组织合成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运输至脂肪细胞储存,长期积累导致脂肪组织体积增大,表现为长胖。
  • 解析:核心逻辑是 “糖→乙酰 - CoA→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储存”,需突出 “能量充足时的代谢流向”(糖转化为脂肪)与 “胰岛素的调节作用”,避免仅描述糖代谢或脂肪代谢的单一过程。

2. 一厌氧细菌的培养物在发酵过程中积累乳酸,如果进行开放式培养,连续不断向培养物中通空气,未见乳酸的积累,试用生物化学机理阐述其原因(10 分)

  • 答案要点:
    厌氧细菌发酵积累乳酸的关键是 “无氧条件下 NADH 的再生”,通空气后乳酸停止积累,核心是 “有氧代谢替代发酵,NADH 通过呼吸链氧化,无需依赖乳酸脱氢酶再生”,具体机理如下:
    1. 厌氧发酵时乳酸积累的机制:厌氧条件下,细菌通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和 NADH;因缺乏氧气,呼吸链无法运行,NADH 需通过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同时 NADH 再生为 NAD⁺,维持糖酵解持续进行,导致乳酸积累。
    2. 通空气后代谢途径的切换:通入空气后,细菌进入有氧环境,呼吸链(如 NADH 呼吸链)被激活:
      • NADH 不再通过乳酸脱氢酶再生,而是进入呼吸链,经复合体 Ⅰ、Ⅲ、Ⅳ 传递电子给氧气,生成水,同时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能量效率远高于发酵)。
      • 丙酮酸不再还原为乳酸,而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 CO₂和 H₂O,生成更多乙酰 - CoA 和 ATP,满足细菌能量需求。
    3. 乳酸脱氢酶活性受抑制:有氧条件下,ATP 水平升高,反馈抑制糖酵解关键酶(如磷酸果糖激酶 - 1),减少丙酮酸生成;同时,NAD⁺通过呼吸链高效再生,无需依赖乳酸脱氢酶,导致该酶活性降低,乳酸合成停止,已生成的乳酸也可能被进一步氧化分解。
  • 解析:需紧扣 “NADH 的再生途径” 这一核心,对比厌氧(乳酸脱氢酶)与有氧(呼吸链)的差异,说明代谢途径切换如何导致乳酸停止积累,突出 “能量效率” 与 “酶活性调节” 的作用。

3. 用放射性同位素 ¹⁴C 标记葡萄糖的 C4 和 C6 时,a) 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位碳被标记?¹⁴CO₂和 C₂H₅OH 的分配比例如何?b) 如果进行乳酸发酵,生成的乳酸哪位碳被标记?(10 分)

  • 答案要点:
    葡萄糖的碳链编号为 C1(醛基碳)→C6(羟甲基碳),标记 C4 和 C6 后,需结合发酵途径的碳流向分析:

    a) 酵母菌酒精发酵(EMP 途径)

    1. 碳流向与乙醇标记位置:
      • 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 2 分子甘油醛 - 3 - 磷酸(G3P),C4→G3P 的 C1,C6→G3P 的 C3;
      • G3P 脱氢生成 1,3 - 二磷酸甘油酸,再转化为丙酮酸(C3 化合物),此时标记的 C4→丙酮酸的 C3,C6→丙酮酸的 C1;
      • 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C2),脱羧的 CO₂来自丙酮酸的 C1(即原葡萄糖的 C6),乙醛的 C1 = 丙酮酸的 C2,C2 = 丙酮酸的 C3(即原葡萄糖的 C4);
      • 乙醛还原为乙醇,故乙醇分子中C2 被 ¹⁴C 标记(来自葡萄糖 C4),C1 为未标记碳。
    2. ¹⁴CO₂与 C₂H₅OH 的分配比例:
      • 1 分子葡萄糖生成 2 分子丙酮酸,1 分子丙酮酸(含 C6 标记)脱羧产生 1 分子 ¹⁴CO₂,另一分子丙酮酸(含 C4 标记)转化为乙醇(含 ¹⁴C);
      • 故 ¹⁴CO₂(来自 C6)与 ¹⁴C 标记的乙醇(来自 C4)的分配比例为 1:1。

    b) 乳酸发酵

    • 丙酮酸直接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为乳酸,无脱羧步骤;
    • 丙酮酸的 C1 = 葡萄糖 C6,C2 = 葡萄糖 C2,C3 = 葡萄糖 C4,故乳酸分子中C1 和 C3 被 ¹⁴C 标记(分别来自葡萄糖 C6 和 C4)。
  • 解析:关键是 “追踪葡萄糖碳链在发酵中的具体流向”,酒精发酵需注意 “脱羧步骤的碳损失”(CO₂来源),乳酸发酵无脱羧,标记碳全部保留在乳酸中,需逐一对应碳编号的转化关系。

4. DNA 双螺旋片段中一条核苷酸的顺序如下(假设序列为 5'-GAAGCTCATTCAGCGAG-3'),请回答下列问题:A) 该 DNA 片段的长度是多少?B) 请写出转录出的 mRNA 的序列?C) 用 mRNA 为模板翻译的肽链,若全部形成 α- 螺旋,其长度又是多少?D) 合成该肽链需要消耗多少高能键?(长度单位均以 nm 为单位计算)(15 分)

  • 答案要点:
    首先明确 DNA 序列(修正题干模糊序列,假设为 5'-GAAGCTCATTCAGCGAG-3',共 18 个碱基对):

    A) DNA 片段的长度

    • DNA 双螺旋中,每个碱基对的轴向距离为 0.34nm;
    • 该片段含 18 个碱基对,长度 = 18×0.34nm= 6.12nm。

    B) 转录出的 mRNA 序列

    • 转录以 DNA 模板链(3'→5')为模板,mRNA 序列与编码链(5'→3')一致(T→U);
    • 假设题干序列为编码链(5'-GAAGCTCATTCAGCGAG-3'),则 mRNA 序列为 5'-GAAGCUCAUUCAGCGAG-3'(共 18 个核苷酸)。

    C) α- 螺旋的长度

    • mRNA 每 3 个核苷酸对应 1 个氨基酸,18 个核苷酸编码 6 个氨基酸(肽链含 6 个氨基酸残基);
    • α- 螺旋中,每个氨基酸残基的轴向距离为 0.15nm,肽键数 = 氨基酸数 - 1=5,螺旋周期为 3.6 个氨基酸 / 圈;
    • 肽链形成 α- 螺旋的长度 = 6×0.15nm= 0.9nm。

    D) 合成肽链消耗的高能键

    • 氨基酸活化:1 个氨基酸与 tRNA 结合需消耗 2 个高能键(ATP→AMP+PPi,PPi 水解为 2Pi,相当于 2 个高能键),6 个氨基酸消耗 6×2=12 个;
    • 翻译过程:核糖体移位、肽键形成等需 GTP 水解(每个肽键形成需 2 个 GTP,相当于 2 个高能键),5 个肽键消耗 5×2=10 个;
    • 总高能键消耗 = 12+10= 22 个(注:旧教材按 “每个氨基酸活化消耗 2 个,肽键形成消耗 1 个”,总 6×2+5×1=17 个,需明确计算标准,此处按主流教材 “活化 2 + 延伸 2 / 肽键”)。
  • 解析:需准确掌握 DNA 双螺旋参数(0.34nm / 碱基对)、α- 螺旋参数(0.15nm / 氨基酸)、翻译的能量消耗(活化与延伸的高能键计算),DNA 序列需假设合理长度以确保后续计算,核心是 “核酸 - 蛋白质 - 结构长度” 的换算逻辑。

5. 现含有下列性质蛋白质的混合物:A) 分子量 12,000;B) 分子量 62,000,pI=4;C) 分子量 28,000,pI=7;D) 分子量 9,000,pI=5。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它们通过 a) 流经 DEAE - 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用线性盐梯度洗脱时;b) 流经 Sephadex G-50 凝胶排阻柱时,这些蛋白质的洗脱顺序如何?(10 分)

  • 答案要点:
    需根据两种层析的分离原理(电荷差异 / 分子量差异)分析洗脱顺序:

    a) DEAE - 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pH 通常为 8.0,高于所有蛋白质 pI)

    • 分离原理:阴离子交换剂带正电,吸附带负电的蛋白质,盐浓度升高时,阴离子竞争结合交换剂,蛋白质被洗脱,带负电越多(pI 越小),吸附越强,洗脱越晚。
    • pH=8.0 时蛋白质带电情况:
      • B(pI=4):带负电最多;D(pI=5):带负电次之;C(pI=7):带负电最少;A(无 pI 数据,假设 pI>8,带正电,不吸附);
    • 洗脱顺序(盐浓度从低到高):A(不吸附,最先洗脱)→C→D→B(最后洗脱)(若 A 的 pI<8,需补充 pI,此处按常见情况假设 A 带正电)。

    b) Sephadex G-50 凝胶排阻层析

    • 分离原理:凝胶颗粒形成多孔结构,大分子蛋白质无法进入颗粒内部,洗脱速度快;小分子蛋白质可进入颗粒内部,洗脱速度慢,按分子量从大到小洗脱。
    • 分子量排序:B(62,000)>C(28,000)>A(12,000)>D(9,000);
    • 洗脱顺序:B→C→A→D(大分子先洗脱,小分子后洗脱)。
  • 解析:阴离子交换层析需结合 “pH 与 pI 的关系判断带电性”,凝胶排阻层析需明确 “分子量与洗脱速度的正相关”,A 的 pI 假设需合理,核心是两种层析原理的实际应用。

6. 何谓三联体密码?共有多少遗传密码?其中有几个是无意义密码?有多少密码可以编码氨基酸?它们共可以编码多少种氨基酸?(10 分)

  • 答案要点:
    1. 三联体密码的定义:指 mRNA 上每 3 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三联体),对应 1 个氨基酸或终止信号,是蛋白质合成中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由 Nirenberg 等科学家通过实验破译。
    2. 遗传密码的总数:mRNA 的核苷酸有 4 种(A、U、C、G),三联体密码的总数 = 4³= 64 个。
    3. 无意义密码(终止密码子):指不编码氨基酸,仅终止肽链合成的密码子,共 3 个,分别是 UAA(赭石密码子)、UAG(琥珀密码子)、UGA(蛋白石密码子)。
    4.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数量:总密码子 64 个减去 3 个终止密码子,共 61 个 密码子编码氨基酸。
    5. 编码的氨基酸种类: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如 UUA、UUG、CUU 等均编码亮氨酸),61 个密码子共编码 20 种 标准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 8 种,非必需 12 种)。
  • 解析:需明确 “三联体密码的定义→总数→终止密码子→编码密码子→氨基酸种类” 的逻辑链,突出 “简并性” 是 61 个密码子编码 20 种氨基酸的原因,避免混淆 “密码子数量” 与 “氨基酸种类”。

7. 酶与非酶催化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8 分)

  • 答案要点:
    对比维度 酶催化 非酶催化(如化学催化剂)
    相同点 1. 降低反应活化能,加速反应达到平衡(不改变平衡常数);2. 反应前后自身结构与性质不变;3. 仅催化热力学可行的反应(ΔG<0) 1. 降低反应活化能,加速反应;2. 反应前后自身不变;3. 催化热力学可行反应
    不同点 - 专一性 高度专一性,包括底物专一性(如脲酶仅催化尿素水解)、反应专一性(仅催化特定反应)、立体专一性(仅催化某一构型底物) 专一性低,可催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物或反应(如 H⁺可催化多种酯类水解)
    不同点 - 效率 催化效率极高,是普通化学催化剂的 10⁷-10¹³ 倍(如过氧化氢酶催化 H₂O₂分解的效率远高于 Fe³⁺) 催化效率低,反应速率慢
    不同点 - 条件 温和条件(常温、常压、近中性 pH),如人体酶在 37℃、pH7.4 左右活性最高 需剧烈条件(高温、高压、强酸 / 强碱),如工业合成氨需高温高压
    不同点 - 调节性 可通过别构调节、共价修饰(如磷酸化)、抑制剂 / 激活剂等调控活性,适应机体代谢需求 无调节机制,活性仅受温度、浓度等物理化学因素影响
  • 解析:对比需先找 “共性(降低活化能)”,再从 “专一性、效率、条件、调节性” 四个核心差异展开,每个差异需举例说明(如酶的专一性、温和条件),突出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三、论述题(共 30 分)

1. 以操纵子为例,阐明生物体基因调控的作用机理(15 分)

  • 答案要点:
    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单位,由调节基因、启动子、操纵基因、结构基因组成,以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可诱导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可阻遏操纵子)为典型,机理如下:

    (1)乳糖操纵子(诱导型,分解代谢途径调控)

    1. 结构组成:
      • 调节基因(i):编码阻遏蛋白;
      • 启动子(P):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
      • 操纵基因(O):阻遏蛋白结合位点,位于 P 与结构基因之间;
      • 结构基因(Z、Y、A):分别编码 β- 半乳糖苷酶(分解乳糖)、透酶(转运乳糖)、乙酰基转移酶。
    2. 调控机理:
      • 无乳糖(诱导物)时:阻遏蛋白活性高,与操纵基因(O)结合,阻碍 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结构基因不转录,避免不必要的酶合成(节能)。
      • 有乳糖时:乳糖作为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构象改变,失去与 O 结合的能力;RNA 聚合酶顺利结合 P,转录结构基因,合成三种酶,分解乳糖供能;乳糖消耗后,阻遏蛋白恢复活性,重新抑制转录,实现 “按需表达”。

    (2)色氨酸操纵子(阻遏型,合成代谢途径调控)

    1. 结构组成:除调节基因(R)、P、O、结构基因(E、D、C、B、A,编码色氨酸合成酶系)外,还含前导序列(L),参与衰减调控。
    2. 调控机理(双重调控):
      • 阻遏调控(粗调):无 Trp 时,阻遏蛋白无活性,不结合 O,结构基因转录,合成 Trp;有 Trp 时,Trp 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激活,结合 O 抑制转录,避免 Trp 过量合成。
      • 衰减调控(细调):前导序列(L)含 4 段互补序列,可形成不同茎环结构;Trp 充足时,核糖体快速翻译前导肽,使序列 2-3 形成茎环,序列 3-4 形成终止茎环(衰减子),终止转录;Trp 缺乏时,核糖体停滞,序列 1-2 形成茎环,序列 2-3 无法形成,转录继续,实现精细调控。

    (3)操纵子调控的核心意义

    原核生物通过操纵子调控,使基因表达与环境需求(如底物存在、产物浓度)精准匹配,既保证代谢所需酶的及时合成,又避免能量与物质浪费,是原核生物适应环境的高效调控方式,为真核生物基因调控提供了基础模型(真核调控更复杂,无操纵子结构)。
  • 解析:需以两种典型操纵子为例,分 “结构 - 有无诱导物 / 产物的调控过程” 展开,突出 “诱导型(分解代谢)” 与 “阻遏型(合成代谢)” 的差异,衰减调控是色氨酸操纵子的特色,需简要说明其机制,核心是 “基因表达的按需调控” 逻辑。

2. 何谓 DNA 重组技术,简述其应用价值(15 分)

  • 答案要点:

    (1)DNA 重组技术的定义

    DNA 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基因克隆技术)是指在体外通过限制性内切酶、DNA 连接酶、载体等工具,将不同来源的 DNA 片段(如目的基因与载体 DNA)拼接形成重组 DNA 分子,再将其导入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实现目的基因的复制、表达与筛选的技术体系,核心是 “体外重组 - 体内表达”,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2)DNA 重组技术的核心步骤

    1. 目的基因的获取:通过 PCR 扩增、基因组文库筛选、cDNA 文库构建等方式获取目标基因(如胰岛素基因);
    2. 载体的选择与构建:选择合适载体(如质粒、噬菌体、病毒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与目的基因,产生互补黏性末端;
    3. 重组 DNA 的构建:用 DNA 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形成重组载体;
    4. 重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通过转化(原核)、转染(真核)、显微注射等方式将重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
    5.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通过抗性筛选(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子杂交(如 Southern blotting)、测序等方式,筛选含目的基因的阳性重组子;
    6. 目的基因的表达与产物纯化:诱导宿主细胞表达目的基因,通过层析、电泳等方式纯化表达产物(如重组蛋白)。

    (3)DNA 重组技术的应用价值

    1. 医学领域:
      • 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如重组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重组干扰素(抗病毒)、重组疫苗(如乙肝疫苗),解决传统药物来源有限、纯度低的问题;
      • 基因诊断与治疗:通过 PCR 扩增检测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基因),通过基因导入修复缺陷基因(如治疗遗传性疾病);
      • 抗体药物开发:构建单克隆抗体(如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精准靶向治疗疾病。
    2. 农业领域:
      • 转基因作物培育:如抗虫棉(导入 Bt 毒蛋白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导入 EPSPS 基因)、黄金大米(导入 β- 胡萝卜素合成基因),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农药使用;
      • 转基因动物培育:如乳腺生物反应器(羊、牛分泌含药用蛋白的乳汁),高效生产药用蛋白。
    3. 工业与环保领域:
      • 工业酶制剂生产:通过重组技术改造微生物,高效表达淀粉酶、蛋白酶(用于食品、洗涤剂工业),降低生产成本;
      • 环境治理:构建工程菌(如降解石油的细菌),降解污染物(如石油、重金属),治理环境污染。
    4. 科研领域:
      • 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等重组技术,研究目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功能(如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 生物进化研究:通过重组技术构建基因进化树,分析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4)DNA 重组技术的意义

    DNA 重组技术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基因的跨物种转移与表达,极大推动了医学、农业、工业的发展,为疾病治疗、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方案,是 20 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至今仍是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支撑。
  • 解析:定义需明确 “体外重组 - 体内表达” 的核心,步骤需按 “目的基因 - 载体 - 重组 - 导入 - 筛选 - 表达” 的逻辑,应用价值需分领域举例,突出 “实际应用场景与解决的问题”,避免仅罗列技术步骤,核心是 “技术 - 应用 - 社会价值” 的关联。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