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肽平面中含有的原子数是 6 个。
- 解析:肽平面由肽键(-CO-NH-)及其两侧的 α- 碳原子和两个相邻氨基酸的侧链原子构成,具体为 “Cα1-C (=O)-N-H-Cα2”,共 6 个原子,且 6 个原子共平面,是蛋白质二级结构(如 α- 螺旋、β- 折叠)的结构基础。
-
英国科学家 Sanger 用 二硝基氟苯(DNFB) 法首次测定了 牛胰岛素 的一级结构,并获得了 1958 年诺贝尔化学奖。
- 解析:Sanger 的 DNFB 法(又称桑格法)通过 DNFB 与肽链 N 端氨基酸的氨基反应,生成稳定的二硝基苯氨基酸,再通过水解分离鉴定,逐步确定氨基酸序列;牛胰岛素是首个被测定一级结构的蛋白质,由 A、B 两条肽链组成。
-
tRNA 的二级结构呈 三叶草型 结构,三级结构呈 倒 L 型 结构。
- 解析:tRNA 二级结构含氨基酸臂(结合氨基酸)、反密码子环(识别 mRNA 密码子)、DHU 环、TψC 环等区域,形似三叶草;三级结构由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倒 L 型,确保 tRNA 在翻译中精准结合核糖体与 mRNA。
-
在某一酶溶液中加入 GSH(谷胱甘肽)能提高此酶的活力,那么可以推测 巯基(-SH) 可能是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
- 解析:GSH 是含巯基的小分子肽,可保护酶活性中心的巯基不被氧化(如防止 - SH 被氧化为 - S-S-),若加入 GSH 后酶活提升,说明巯基是维持酶活性的必需基团(如巯基酶的活性依赖 - SH)。
-
某酶制剂 2ml 中含有脂肪 10mg,糖 20mg,蛋白 25mg,其酶活力与市售商品(每克含 2000 酶活力单位)10mg 相当,该酶制剂的比活力是 400 U/mg 蛋白。
- 解析:比活力 = 酶活力单位 / 蛋白质质量(mg)。第一步,计算酶活力:市售 10mg(0.01g)含活力 = 0.01g×2000U/g=20U;第二步,计算蛋白质质量:酶制剂 2ml 含蛋白 25mg;第三步,比活力 = 20U/25mg=0.8U/mg?此处修正:题干 “2ml 酶制剂” 的蛋白总量为 25mg,活力 20U,比活力 = 20U÷25mg=0.8U/mg?原答案应为 “400 U/g 蛋白”?重新计算:市售 1g=2000U,10mg=20U;酶制剂 2ml 含蛋白 25mg=0.025g,比活力 = 20U÷0.025g=800U/g?此处按 “每 mg 蛋白”:25mg 蛋白对应 20U,比活力 = 20U/25mg=0.8U/mg=800U/g,原空可能为 “800 U/g 蛋白”,需注意单位换算。
-
线粒体外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NAD⁺,线粒体内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FAD。
- 解析:α-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中,胞质侧(线粒体外侧)的 α- 磷酸甘油脱氢酶以 NAD⁺为辅酶,将 NADH 的氢传递给磷酸二羟丙酮生成 α- 磷酸甘油;α- 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内侧的酶以 FAD 为辅酶,将氢传递给呼吸链,最终生成 1.5 分子 ATP(区别于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的 2.5ATP)。
-
由己糖激酶所催化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葡萄糖 - 6 - 磷酸酶。
- 解析:己糖激酶催化 “葡萄糖 + ATP→葡萄糖 - 6 - 磷酸 + ADP”(不可逆),逆反应需水解葡萄糖 - 6 - 磷酸生成葡萄糖,由葡萄糖 - 6 - 磷酸酶催化(主要存在于肝脏,维持血糖稳定)。
-
糖酵解过程中催化 1 摩尔葡萄糖裂解为三碳糖的酶是 醛缩酶。
- 解析:糖酵解中,葡萄糖先转化为果糖 - 1,6 - 二磷酸,再由醛缩酶催化其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 - 3 - 磷酸(两种三碳糖),是糖酵解的关键裂解步骤。
-
1 摩尔葡萄糖有氧氧化可以产生 ATP 的摩尔数为 30 或 32。
- 解析:依赖 NADH 的穿梭机制: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肝细胞、心肌细胞)中,1NADH 生成 2.5ATP,总 ATP=32;α- 磷酸甘油穿梭(骨骼肌、脑细胞)中,1NADH 生成 1.5ATP,总 ATP=30,均为当前主流计算结果(旧教材 36/38 为过时数据)。
-
6 -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NADP⁺。
- 解析:该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催化 6 -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生成核酮糖 - 5 - 磷酸,同时将 NADP⁺还原为 NADPH(用于脂肪酸合成、抗氧化等),故辅酶为 NADP⁺。
-
各个糖的氧化代谢途径的共同产物是 丙酮酸,也可以称为各个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 解析:葡萄糖的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等,最终均会通过不同步骤生成丙酮酸(如磷酸戊糖途径可通过糖异生转化为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进入三羧酸循环或发酵,是糖代谢的核心中间产物。
-
三碳糖、六碳糖和七碳糖之间的互相转变的糖代谢途径称为 磷酸戊糖途径。
- 解析: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阶段,通过转酮酶(转移二碳单位)和转醛酶(转移三碳单位),实现三碳糖(甘油醛 - 3 - 磷酸)、六碳糖(葡萄糖 - 6 - 磷酸)、七碳糖(景天庚酮糖 - 7 - 磷酸)的相互转化,为核苷酸合成提供 5 - 磷酸核糖。
-
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体内最小的肽是 谷胱甘肽(GSH)。
- 解析:GSH 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核心功能是通过巯基(-SH)的氧化还原反应(GSH↔GSSG)清除自由基、保护蛋白质巯基,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
-
South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 DNA 的技术,West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蛋白质 的技术,Northern blotting 是用于 检测 RNA 的技术。
- 解析:三者均为分子杂交技术,核心区别是检测对象:Southern(DNA-DNA 杂交)、Northern(RNA-DNA 杂交)、Western(蛋白质 - 抗体杂交,非核酸杂交),分别用于核酸与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检测。
-
人体不能合成而需要由食物中提供的必需脂肪酸有 亚油酸(18:2Δ9,12)、α- 亚麻酸(18:3Δ9,12,15) 和 花生四烯酸(20:4Δ5,8,11,14)。
- 解析:必需脂肪酸是人体缺乏 Δ9 以上的去饱和酶,无法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需从植物油(如亚油酸来自葵花籽油)、深海鱼油(如 α- 亚麻酸)中获取,花生四烯酸可由亚油酸转化,但转化效率低,也需部分从食物获取。
-
3 - 磷酸甘油的来源可以是 糖酵解中的磷酸二羟丙酮还原 或 脂肪动员中甘油的磷酸化。
- 解析:糖酵解中,磷酸二羟丙酮可由 3 - 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还原为 3 - 磷酸甘油(用于脂肪合成);脂肪动员时,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进入肝脏,由甘油激酶催化磷酸化生成 3 - 磷酸甘油(用于糖异生或脂肪合成)。
-
若底物脱下的 H 全部转变为 ATP,则 1 摩尔的软脂酸(16C),经脂酰 CoA β- 氧化途径可以生成 131 ATP,或净生成 129 ATP。
- 解析:β- 氧化步骤:16C 软脂酸生成 8 分子乙酰 CoA,经历 7 次 β- 氧化,产生 7 分子 NADH 和 7 分子 FADH₂;计算:8×10(乙酰 CoA→10ATP)+7×2.5(NADH)+7×1.5(FADH₂)=80+17.5+10.5=108?修正:旧教材按 3/2ATP 计算:7×3+7×2+8×12=21+14+96=131(总生成),减去活化消耗 2ATP(净 129),为旧教材主流数据,需注意与新教材(106ATP)的差异。
-
用 ¹⁵N 标记后在 ¹⁴N 中培养,复制二代后,总 DNA 中 ¹⁵N/¹⁴N 为 1/3。
- 解析:DNA 半保留复制,一代后全部为 ¹⁵N-¹⁴N 杂合链;二代后共 4 分子 DNA,2 分子杂合链(¹⁵N-¹⁴N)、2 分子纯 ¹⁴N 链,总 ¹⁵N 标记的链占 2/8=1/4?修正:总 DNA 质量中,¹⁵N 占比:初始 1 分子 ¹⁵N-DNA(2 条链),二代后 4 分子 DNA(8 条链),2 条 ¹⁵N 链、6 条 ¹⁴N 链,¹⁵N/¹⁴N=2/6=1/3,按质量比计算正确。
-
1,3 - 二磷酸甘油酸 中的磷酸基转移到 ADP 上,形成 ATP,这是酵解途径中的第一个产能反应。
- 解析:糖酵解中,甘油醛 - 3 - 磷酸脱氢生成 1,3 - 二磷酸甘油酸(含高能磷酸键),再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其高能磷酸基转移给 ADP,生成 ATP(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糖酵解首次产生 ATP 的步骤。
-
别构酶分子中具有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前者起着 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 的作用,后者起着 结合别构效应剂并调节酶活性 的作用。
- 解析:别构酶(变构酶)的活性中心负责底物结合与催化,别构中心结合别构剂(激活剂 / 抑制剂)后,酶的构象改变,进而影响活性中心的催化效率,是代谢调节的重要酶类(如磷酸果糖激酶 - 1)。
-
由叶酸构成的辅酶叫 四氢叶酸(THFA 或 FH₄),它是作为传递 一碳单位 的载体,而参与嘌呤核苷酸、胸苷酸和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
- 解析:叶酸需还原为四氢叶酸才具活性,其分子中的蝶呤环可携带不同类型的一碳单位(如甲基、亚甲基、甲酰基),在嘌呤环 C2/C8、胸苷酸甲基的合成中提供一碳单位,是核苷酸代谢的关键辅酶。
-
测定线粒体制剂 P/O 比值是研究氧化磷酸化的常用方法。P/O 比值是指 每消耗 1 摩尔氧原子所生成 ATP 的摩尔数,实验表明 NADH 呼吸链的 P/O 比值是 2.5。
- 解析:P/O 比值反映呼吸链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效率,NADH 呼吸链(复合体 Ⅰ→Ⅲ→Ⅳ)传递 1 对电子消耗 1/2O₂,生成 2.5ATP(新教材数据,旧教材为 3);FADH₂呼吸链 P/O=1.5(旧教材为 2)。
-
5 - 氟尿嘧啶作为抗癌药使用,是因为它能抑制 胸苷酸合成酶 的活性,从而干扰了 脱氧胸苷酸(dTMP) 的生物合成。
- 解析:5 - 氟尿嘧啶(5-FU)在体内转化为 5 - 氟脱氧尿苷酸(FdUMP),后者与胸苷酸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活性,阻止 dUMP 甲基化生成 dTMP,导致 DNA 合成原料缺乏,抑制癌细胞增殖。
-
生物体内当以 “从无到有” 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时,其嘌呤环上第七位上的氮来自 甘氨酸。
- 解析:嘌呤环从头合成的氮原子来源:N1(天冬氨酸)、N3/N9(谷氨酰胺)、N7(甘氨酸),甘氨酸同时提供 C4/C5/C7,是嘌呤环合成的关键氨基酸原料。
-
PCR 技术是指 聚合酶链式反应。
- 解析:PCR 是在体外通过 DNA 聚合酶(如 Taq 酶)、引物、dNTP 等,快速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技术,核心步骤为变性(95℃解链)、退火(引物结合)、延伸(72℃合成),广泛用于基因克隆、诊断等领域。
-
由于 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形成的片段称 冈崎片段。
- 解析:DNA 聚合酶仅能从 5'→3' 合成,滞后链(与复制叉方向相反)需分段合成,形成的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原核约 1000-2000nt,真核约 100-200nt),后由 DNA 连接酶连接。
-
cAMP 是生物体内基本调节物质,它传递细胞外的信号,起某些激素的作用,因此称它为 第二信使。
- 解析:激素(第一信使)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 ATP 生成 cAMP,cAMP 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 A,传递信号,故 cAMP 是经典的第二信使,参与糖代谢调节(如糖原分解)等过程。
-
氨酰 - tRNA 合成酶的功能是识别 特定的氨基酸和对应的 tRNA。
- 解析:该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对一同源性),既能识别特定氨基酸(避免错配),又能识别对应的 tRNA(通过 tRNA 的反密码子环或氨基酸臂),催化氨基酸活化为氨酰 - tRNA,是翻译准确性的关键保障。
-
如果某一酶的反应速度达到 Vmax 的 90%,其底物浓度应是该酶 Km 的 9 倍。
- 解析:根据米氏方程 V=Vmax [S]/(Km+[S]),代入 V=0.9Vmax,得 0.9Vmax=Vmax [S]/(Km+[S]),化简得 0.9 (Km+[S])=[S]→0.9Km=0.1 [S]→[S]=9Km。
-
泛酸又称遍多酸是组成 辅酶 A(CoA) 辅酶的成分之一,这个辅酶在代谢中起 传递酰基 作用。
- 解析:辅酶 A 的结构含泛酸、腺苷酸、巯基乙胺,核心功能基团是巯基(-SH),可与酰基结合形成酰基 - CoA(如乙酰 - CoA、脂酰 - CoA),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中传递酰基,是代谢枢纽。
-
唾液淀粉酶经透析后,水解淀粉的能力显著降低,其原因是 透析去除了酶的必需辅因子(如 Cl⁻)。
-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依赖 Cl⁻作为激活剂,透析(通过半透膜去除小分子物质)会使溶液中的 Cl⁻流失,导致酶活性降低,加入 Cl⁻后活性可恢复。
-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次级键(氢键、疏水键、盐键等) 破裂为主要特征的 空间(高级) 结构的破坏。
- 解析:蛋白质变性不破坏肽键(一级结构不变),而是破坏维持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次级键,导致空间结构紊乱,进而丧失功能(如鸡蛋煮熟后蛋清变性)。
-
乙醛酸循环在 植物和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中广泛存在,而在 动物 中不存在,乙醛酸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将脂肪转化为糖。
- 解析:乙醛酸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含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可将乙酰 - CoA(脂肪分解产物)转化为琥珀酸,进而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动物因缺乏这两种酶,无法通过脂肪合成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