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病因与感染途径 |
主要由牙源性感染引起(如根尖周炎、牙髓炎),感染从根尖周组织扩散至颌骨中央(骨髓腔) |
主要由智齿冠周炎引起,感染从颌骨边缘(骨膜下)扩散至骨皮质,多发生于下颌升支 |
| 2. 病变部位 |
多发生于下颌骨体部(如下颌前磨牙、磨牙区),病变累及颌骨骨髓腔与骨松质 |
多发生于下颌升支及下颌角,病变主要累及颌骨边缘(骨皮质)与骨膜下 |
| 3. 临床表现 |
- 急性期:剧烈疼痛、颌骨肿胀、张口受限,伴随高热、乏力;
- 慢性期:瘘管形成(排出脓液或死骨),死骨较大,可触及骨面粗糙 |
-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颌周间隙感染(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肿胀),张口受限明显;
- 慢性期:瘘管较少,死骨较小(或无明显死骨),主要为骨皮质增生硬化 |
| 4. 影像学特征 |
- X 线片:早期呈弥漫性骨质密度降低,后期可见大块死骨形成,与正常骨界限清晰,死骨周围有骨吸收带;
- CT:可见骨髓腔密度增高,死骨形态不规则 |
- X 线片:早期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骨皮质增生硬化,骨膜增厚,偶见小死骨,与正常骨界限不清;
- CT:可见颌骨边缘骨皮质破坏,骨膜下新骨形成 |
| 5. 治疗原则 |
急性期:足量抗生素 + 开髓引流(清除病牙);
慢性期:手术摘除大块死骨,彻底清除病灶 |
急性期:抗生素 + 间隙切开引流;
慢性期:手术清除骨皮质表面的炎性组织,无需摘除大块死骨,必要时行咬肌、翼内肌松解术 |
| 6. 预后 |
若死骨清除不彻底,易复发,可能导致颌骨缺损;
预后与治疗及时性相关 |
病变局限于骨皮质,预后较好,复发率低,对颌骨功能影响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