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湘潭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湘潭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湘潭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湘潭大学 707 文学理论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湘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为助力考生高效备考,本文整理 2026 年湘潭大学 707 文学理论考研真题样题,涵盖各类题型及详细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与答题逻辑。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文学性
    • 答案解析:“文学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由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等学者倡导,指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核心在于语言的特殊运用与形式构造。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内容是否反映社会现实或表达作者情感,而在于通过 “陌生化” 等手法对语言进行扭曲、变形与重组,使读者摆脱日常感知的麻木,重新聚焦于语言本身的美感与结构张力。例如什克洛夫斯基分析托尔斯泰作品时指出,其通过非常规视角描写熟悉事物,延长了感知过程,这正是 “文学性” 的典型体现。该概念奠定了文本中心论的基础,对后续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流派产生深远影响。
  2. 审美意识形态
    • 答案解析:“审美意识形态” 是我国学者钱中文等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论提出的文学本质观,指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兼具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审美性体现为文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通过意象、意境等审美形式引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意识形态性则表现为文学隐含着特定的价值立场与社会观念,是对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与批判。二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审美性是意识形态性的载体,意识形态性通过审美形式得以显现。如《红楼梦》既以贵族生活的细腻描写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又暗含对封建制度腐朽性的深刻批判,完美诠释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 净化说
    • 答案解析:“净化说” 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是其悲剧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指悲剧通过引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这些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升华,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道德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将艺术视为 “理式的影子” 并否定其价值的观点,认为悲剧的 “净化” 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 它并非纵容情感,而是通过合理的情感释放达到心灵的平衡与伦理的教化。这一理论为西方古典文论中 “寓教于乐” 的传统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后世分析悲剧审美价值的经典视角,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悲剧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最终实现 “净化” 效果。
  4. 期待视野
    • 答案解析:“期待视野” 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关键概念,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文学素养及审美趣味所形成的对作品的预先期待与潜在判断。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文论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的局限,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中的主动作用 —— 作品的意义并非由作者单向赋予,而是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文本与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一致时,读者会感到熟悉与愉悦;当文本突破或重构 “期待视野” 时,则会促使读者更新认知,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例如不同时代读者对《西游记》的解读差异:古代读者多关注其神怪叙事,现代读者则常从中解读出职场生存、人性解放等主题,正是 “期待视野” 演变的体现。
  5. 意图谬误
    • 答案解析:“意图谬误” 是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核心理论命题,由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在《意图谬误》中明确阐述,指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解读文本意义的唯一标准的错误倾向。新批评派主张文本具有自律性,作品一旦完成便脱离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其意义应完全从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意象等要素中发掘,而不应依赖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日记等外部材料。例如解读济慈的《夜莺颂》时,若仅依据济慈的爱情经历来阐释诗歌内涵,便陷入了 “意图谬误”;正确的做法是通过 “细读” 诗歌中的意象、隐喻与节奏,分析其内在的情感逻辑与审美价值。这一理论推动了文论研究向文本内部的聚焦。
  6. 兴观群怨
    • 答案解析:“兴观群怨”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儒家文论观点,集中概括了诗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对中国传统文论影响深远。“兴” 指诗歌能感发意志、引发联想,如《关雎》以雎鸠和鸣引发对君子淑女的情感向往;“观” 指诗歌可反映社会风俗与政治得失,如《硕鼠》通过对剥削者的控诉展现农奴生活现状;“群” 指诗歌能促进人际交往、凝聚情感,如《鹿鸣》常用于宴饮场合增进宾客情谊;“怨” 指诗歌可委婉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与不满,如《伐檀》谴责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既强调诗歌的审美感染力,又重视其社会教化功能,奠定了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 传统的基础。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简述艾布拉姆斯 “文学四要素” 理论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 答案解析: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 ——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 “文学四要素” 理论,认为文学活动由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系统。
      • 内涵:“世界” 指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是文学活动的现实基础;“作者” 指文学创作的主体,通过创作将自身情感与思想注入作品;“作品” 指作者创作的文本实体,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读者” 指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赋予作品最终的意义。不同文论流派对四要素的侧重不同:社会历史批评侧重 “世界” 对文学的决定作用,精神分析批评聚焦 “作者” 的潜意识,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关注 “作品” 的文本自律性,接受美学则强调 “读者” 的能动作用。
      • 理论价值:该理论为理解文学活动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打破了单一维度的文论视角局限,展现了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它不仅整合了历史上不同文论流派的核心观点,还为后续文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学者能从多要素互动的角度把握文学的本质与规律,是 20 世纪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模型。
  2.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 的异同。
    • 答案解析:“模仿说” 是古希腊文论的核心理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均以 “模仿” 为核心探讨艺术本质,但二者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有一定理论关联。
      • 相同点:二者均以 “模仿” 为艺术的核心属性,认为艺术与现实世界存在关联,都承认模仿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方式,这一共同认知奠定了西方古典模仿论的基础。
      • 不同点:
        1. 模仿的对象不同: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 “理式”(永恒不变的终极原型)的影子,因此艺术是 “影子的影子”,不具有真实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是 “可能发生的事”,即现实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非表面现象,因此艺术比现实更具普遍性与真实性。
        2. 对艺术价值的态度不同:柏拉图否定艺术的价值,认为艺术易引发非理性情感,干扰城邦秩序,主张将诗人驱逐出 “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肯定艺术的价值,提出悲剧的 “净化说”,认为艺术能通过情感宣泄实现心灵提升,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3. 理论立场不同:柏拉图的 “模仿说” 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 “理式论” 为核心;亚里士多德的 “模仿说” 则更具唯物主义倾向,注重对现实艺术现象的分析与总结。
  3. 简述形式主义 “陌生化” 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文学意义。
    • 答案解析:“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由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系统阐述,是形式主义解释文学本质与审美效果的关键概念。
      • 核心观点:“陌生化”(又译 “奇特化”)指艺术通过对日常语言与感知方式的扭曲、变形,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从而延长读者的感知时间,唤醒读者对事物的新鲜感与注意力。形式主义认为,日常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易使感知陷入自动化麻木;而文学语言通过打破常规表达(如隐喻、排比、反讽等),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语言本身与事物本质。例如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以非传统视角描写 “鞭笞” 行为,使读者摆脱对这一行为的惯性认知,重新感受其暴力本质。
      • 文学意义:“陌生化” 理论颠覆了传统文论以内容为核心的认知,确立了文本形式的独立价值,推动了文论研究向文本内部的转向。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 —— 作家可通过语言与形式创新增强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视角,使学者能聚焦于文本的形式构造与审美效果,对后续的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4. 简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
    •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不仅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还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与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性。
      2. 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学并非 “超阶级”“超历史” 的存在,而是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 —— 它隐含着特定阶级、集团的价值立场与利益诉求,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例如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本质上是特定阶级意识的体现。
      3. 文学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重视文学的社会干预功能,认为文学不仅能反映社会现实,还能通过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传播进步思想,推动社会变革。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作品时指出,其小说具有 “历史文献” 的价值,正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肯定。
      4. 作家与创作的关系: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其创作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但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 作家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提炼,创作出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作品,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与反思。

三、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在文学意义生成中的作用。
    • 答案解析:接受美学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将研究重心从作者与文本转向读者,提出 “作品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 的核心观点,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下:
      • “期待视野” 与意义的初步建构:读者的 “期待视野” 是意义生成的起点。读者基于过往阅读经验与社会认知形成的 “期待视野”,会直接影响对作品的解读方向。例如《西游记》的早期读者受道教与佛教文化影响,多将其解读为 “宗教寓言”,关注取经故事中的宗教象征意义;而当代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中融入了职场文化、人性解放等现代观念,因此常从 “职场生存指南”“反抗权威” 等角度解读作品 —— 孙悟空的 “大闹天宫” 被视为对体制的反抗,师徒四人的关系被类比为职场团队协作,这些解读均源于当代读者独特的 “期待视野”,丰富了作品的意义维度。
      • 文本 “召唤结构” 与读者的能动填补:伊瑟尔提出 “召唤结构” 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并非完整自足的,而是存在大量 “空白” 与 “未定点”,这些空缺召唤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进行填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例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结局并未明确交代老人的最终命运与精神归宿,这一 “空白” 促使读者主动思考:老人的 “失败” 是否具有崇高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如何界定?不同读者基于自身认知会给出不同答案,而这些答案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多元意义。若文本缺乏 “空白”,读者的能动性被压抑,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解读空间也会大打折扣。
      • “视野融合” 与意义的历史生成: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具有历史性,它在不同时代读者的 “视野融合” 中不断生成新的内涵。所谓 “视野融合”,指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与文本的历史 “视野” 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以《红楼梦》为例,清代读者多关注其 “家族兴衰” 的悲剧与爱情故事;“五四” 时期读者受反封建思潮影响,侧重解读其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当代读者则从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视角,发掘作品中女性命运、传统文化传承等新意义。这种意义的历史演变,正是不同时代读者的 “期待视野” 与文本 “视野” 不断融合的结果,证明读者的接受活动是作品意义得以延续与丰富的关键。
      综上,接受美学彻底改变了 “作品意义由作者决定” 的传统认知,揭示了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核心作用 —— 从 “期待视野” 的初步建构,到 “召唤结构” 的能动填补,再到 “视野融合” 的历史生成,读者的接受活动贯穿于文学意义形成的全过程,使文学作品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2. 运用形式主义或新批评理论,分析某部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
    • 答案解析:英美新批评派以 “文本中心论” 为核心,倡导通过 “细读” 文本的语言、意象、结构等内部要素分析作品价值,其 “张力”“悖论”“反讽” 等理论工具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精准视角。以下运用新批评理论,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分析其文本特征:
      • 意象的密集性与关联性:新批评强调意象是文本意义的核心载体,《登高》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密集意象开篇,构建出苍凉壮阔的秋日图景。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有机关联:“风急”“天高” 奠定空间的开阔与萧瑟基调,“猿啸哀” 注入情感张力,“渚清沙白” 强化视觉的清冷感,“鸟飞回” 则以动态意象反衬环境的孤寂。意象之间的视觉、听觉与情感关联,共同营造出 “悲秋” 的审美意境,为全诗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 无需依赖作者生平(如安史之乱后的漂泊经历),仅从意象组合即可感知作品的悲凉基调,体现了文本的自律性。
      • “张力” 结构的构建:“张力” 是新批评的核心概念,指文本中内涵与外延、抽象与具体、情感与理性等对立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登高》的 “张力” 主要体现在时空维度与情感维度:时空上,“万里悲秋常作客”(空间的广阔)与 “百年多病独登台”(时间的漫长)形成张力,将个人的漂泊之苦置于宏大时空背景中,既显悲凉又具厚重感;情感上,“艰难苦恨繁霜鬓”(现实的痛苦)与 “潦倒新停浊酒杯”(无奈的克制)形成张力 —— 痛苦的浓烈与表达的克制相互映衬,使情感更具穿透力。这种 “张力” 结构使诗歌的意义更为丰富,避免了情感表达的单一化。
      • 反讽手法的运用:反讽是新批评关注的重要修辞,指语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对立。《登高》中的 “反讽” 体现在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多重叠加中:“万里” 言漂泊之远,“悲秋” 言时节之伤,“常作客” 言漂泊之久,三重苦难叠加却以平静的陈述语气表达,表面的 “客观” 与深层的 “沉痛” 形成反讽。此外,“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登台” 本是重阳节登高望远、抒怀的传统雅事,却与 “百年多病”“独” 等意象结合,雅事与惨境的对立构成反讽,强化了命运的残酷与个人的孤独感。反讽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符合新批评所推崇的 “文学性” 特质。
      从新批评视角可见,《登高》的艺术价值并非源于对 “安史之乱” 的历史反映或作者的个人遭遇,而是在于其文本内部的意象组合、张力结构与反讽手法。这些形式要素相互作用,使诗歌形成自足的审美系统,即便脱离外部语境,仍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充分印证了新批评 “文本即意义” 的核心观点。

四、材料分析题(30 分)

材料:“艺术家是自然的模仿者,诗人则是模仿自然的模仿者。—— 柏拉图《理想国》”“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典 “模仿说” 的理解,并分析其对后世文论发展的影响。
  • 答案解析: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 “模仿说” 的核心主张,二者共同构建了西方古典 “模仿说” 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开启了文论史上对艺术本质的长期探讨,其影响贯穿后世诸多文论流派。
    • 对古典 “模仿说” 的理解:
      1. 柏拉图的 “双重模仿” 与否定性认知:柏拉图从 “理式论” 出发,提出 “艺术家是自然的模仿者,诗人则是模仿自然的模仿者”。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理式” 是永恒不变的终极原型,现实世界是对 “理式” 的模仿,而艺术(包括诗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成为 “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不具有真实性。柏拉图否定艺术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于:艺术脱离 “理式” 这一本质,仅复制现实的表面现象,且易引发读者的非理性情感(如悲剧引发的怜悯与恐惧),干扰城邦的理性秩序,因此他主张将诗人驱逐出 “理想国”。其 “模仿说” 本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艺术观,强调艺术的非真实性与消极性。
      2. 亚里士多德的 “本质模仿” 与肯定性认知:亚里士多德批判继承了柏拉图的 “模仿说”,但彻底颠覆了其理论内核。他提出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明确指出艺术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现实的本质与规律 ——“可能发生的事” 比 “已发生的事” 更具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艺术比现实更具真实性。亚里士多德通过 “净化说” 进一步肯定艺术的价值:悲剧通过模仿人物的行动引发读者情感宣泄,实现心灵的净化与道德提升。其 “模仿说” 立足现实,强调艺术的真实性与积极社会功能,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文论倾向。
      3. 古典 “模仿说” 的核心分歧与共同基础:二者的核心分歧在于 “模仿的对象” 与 “艺术的价值”—— 柏拉图聚焦 “现实的表面”,否定艺术价值;亚里士多德聚焦 “现实的本质”,肯定艺术价值。但二者均以 “模仿” 为艺术的核心属性,承认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这一共同认知成为西方古典文论的理论基石,确立了 “艺术反映现实” 的基本传统。
    • 对后世文论发展的影响:
      1. 对现实主义文论的直接启迪:亚里士多德的 “本质模仿” 与 “可然律 / 必然律” 为现实主义文论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强调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正是对亚里士多德 “模仿本质” 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 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与提炼,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一脉相承。
      2. 对形式主义与文本中心论的反拨与启发:柏拉图对艺术 “非真实性” 的批判,间接引发了后世对 “艺术独立性” 的思考。20 世纪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反对将艺术视为现实的 “模仿”,主张关注文本自身的形式构造,本质上是对柏拉图 “艺术脱离本质” 观点的反向回应 —— 既然艺术不直接反映 “理式” 或现实本质,便应确立自身的独立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柏拉图的理论为文本中心论提供了潜在的思想源头。
      3. 对艺术本质论的长期支配:古典 “模仿说” 确立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这一文论核心命题,后世诸多流派均围绕这一命题展开论争:浪漫主义以 “表现说” 对抗 “模仿说”,强调艺术是情感的流露而非现实的复制;现代主义(如象征主义、荒诞派)则进一步突破 “模仿” 框架,主张艺术是对内心世界的象征或对荒诞现实的变形反映。但无论如何演变,“模仿说” 所开启的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探讨,始终是文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4. 对审美教育理论的奠基作用:亚里士多德的 “净化说” 基于 “模仿说”,提出艺术的审美教化功能,这一观点对后世审美教育理论影响深远。从贺拉斯的 “寓教于乐” 到席勒的 “审美教育书简”,均继承了 “艺术通过审美体验实现道德提升” 的核心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源头正是亚里士多德对 “模仿说” 的肯定性阐释。
    综上,古典 “模仿说” 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核心,既确立了 “艺术模仿现实” 的古典传统,又通过二者的分歧开启了后世文论的多元发展。其对艺术真实性、社会功能、审美价值的探讨,为西方文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